他的餘光瞟下去,看見溫姬的手漸漸握緊,便繼續道:“景帝年間姑母被立為太子妃,一直到建元二年衛子夫入宮,這之間數年,陛下身邊都並無嬖妾,姑母可以說是專房之寵,為何會沒有子嗣呢?”
溫姬的聲音有些愴然,“是啊……翁主為何會沒有子嗣呢?難道不是因為陛下和王太後,暗中算計翁主的緣故麽?”
陳偃麵上還是一片疑惑神色,“為何會如此?陛下何必這樣算計自己的皇後?”
他心中卻是暗暗冷笑,為何?
還不是怕外戚專權。
陛下初初登位之時,朝政大權皆由太皇太後竇氏掌控,一切政務皆要先問過東朝之意,才能決斷。太皇太後最為疼愛的便是有竇太主之尊稱的館陶大長公主,以及其女,堂邑侯翁主陳阿嬌。
陛下本是皇十子,膠東王,彼時太子是皇長子劉榮。
王娡本彼時榮寵不及太子生母栗姬,便隻得設法在景帝信任的館陶長公主身上動心思,結下了陛下與堂邑侯翁主的姻親。
以金屋藏嬌之諾,換得青雲直上之助力。
若得阿嬌作婦,必以金屋貯之。
館陶長公主本就是景帝敬愛的一母同胞的姐姐,其女堂邑侯翁主更是彼時竇太後的心頭嬌寵,在帝姐與太後的推波助瀾之下,皇十子才得以擊敗劉榮,成為名正言順的太子。
隻是這樣的扶持之後必然帶來隱憂,隱憂便是陳氏和竇氏外戚的迅速得勢膨脹,其間還有王太後異父的兄弟,田蚡、田勝的虎視眈眈。
以陛下的心性,臥榻之畔,又豈容他人酣眠?外戚幹政,是其最為忌憚之處。
陛下初登帝位時,摩拳擦掌,欲大展宏圖,興儒學,除弊政,刀鋒所向,直指權貴,令太皇太後大怒,廢除建元新政,重新收迴朝政大權,陛下迫不得已,隻能收斂羽翼,屏聲靜氣以待來日。此時太皇太後與陛下之間勢同水火,能夠從中斡旋的隻剩館陶大長公主,以及皇後,陳氏阿嬌。
溫姬的唇角攀上一縷冷笑,“當時大長公主殿下昏聵,隻知向天子索取,不知為天子分憂,彼時太皇太後已是病入膏肓,能夠依靠的自然是春秋正盛的天子。隻是陛下的心這樣狠,皇後殿下為他,在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來迴周旋轉圜,他卻視皇後殿下為威脅。”她的目光冰冷,“至今閭巷之中仍有傳言,稱昔年惠帝因為趙王劉如意與呂後生出齟齬,勢同水火,不能相容,呂後心狠手辣,等到宮中一個美人產子,便殺母奪子,將皇子交付張皇後,立為太子,囚禁惠帝,把握朝政,致使惠帝抑鬱而亡。惠帝十六歲繼位,皇後張嫣是呂後的侄女,這與我們的陛下何其相似,年少繼位,大權控於東朝,皇後亦是東朝一脈,陛下焉能不怕?”
她輕輕地噓了一口氣,似是說的太多,令她有些不能承受,緩了片刻後才繼續道:“建元二年,太皇太後廢除新政,陛下不能施展身手,隻能四處遊獵玩樂,以麻痹太皇太後,此時陛下開始廣置嬖妾,卻並無子嗣,不過是為了避免太皇太後效法昔日呂後殺母奪子,囚禁天子。自然了,皇後更不能生下孩子,陛下便與王太後商議,將一串避子的麝香珠賜給了皇後……”
她喃喃道:“皇後喝了這麽多碗苦的湯藥,想了這麽多求子的方子,甚至連巫女的話都深信不疑,又如何能想到,這一切都來自於枕邊人呢?”
陳偃聽著溫姬一句一句的話,沉默良久。
陛下的確是英明的君主,威加四海,雄才大略,可同時,他亦是多疑猜忌,刻薄寡恩。
昔日助他青雲直上之人,轉瞬便被他拋在了身下。
“姑母彼時金尊玉貴,身後更有竇太皇太後和祖母作為靠山,能以九千萬尋醫求子,便真的無人查出她無子的真相?”
若姑母真的無子,那他翻到的那一幅帛書,是否便不是……
有侍女入內添茶,二人截住了話。溫姬起身,坐迴下首的坐茵上,“太常被陛下牢牢捏在手裏,那麝香珠氣味淡淡,平日裏翁主也並不隨身佩戴,而是懸於帳中,因此見過的人並不多。直到有一日,翁主因衛子夫與陛下大鬧一場後迴堂邑侯府,在路上救起了一個瀕死的女子。”溫姬的瞳孔微微一縮,不知昔日的遇見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彼時陛下無子,朝野中難免加以議論,衛子夫鋌而走險,斷了陛下賜予的湯藥,生下了一個女兒。雖是個女兒,卻是極好地平息了朝野中對於陛下無子的議論,又不至於動搖陛下的帝位,陛下便對衛子夫和這個長女,格外愛重。可是無人知道,陛下的第一個女兒,並不是衛長公主。”
陳偃心中猶如巨石驟然落下,差一點便忍不住要立起來,“難道說,姑母昔日產女,是真的?姑母產下過一個女兒?”
他曾經在母親逝世之前的囈語之中聽見過一字半句,如“那個孩子”或是“阿嬌”一類的話,斷斷續續,不成整句,本來他也並未當做一迴事,直至此次在藏書閣中翻出那一張帛書。
溫姬飲了一口茶湯,腦中稍一迴想,便是驚心動魄的當年,不由得感慨道:“隆慮長公主殿下,倒是的確守口如瓶。”
陳偃握著茶盞,絲毫感覺不到那透過漆盞傳遞到自己掌心的滾燙,隻是聽著溫姬的聲音,絮絮的似是外麵飄飛的雪。
“翁主因衛子夫,與陛下屢生齟齬,因陛下將她封為夫人,一怒之下便迴了堂邑侯府,迴府路上,撿到了一個瀕死的女子,那個女子身形嬌小,身上穿的並非是漢人的衣衫,身上還都是血痕,這樣來路不明的人,不知翁主是如何想的,一定便要將她救迴去。”
陳偃眉心一動,“此女……便是楚服?”
溫姬沉沉地點了頭。
“不錯,正是那位教唆皇後行巫蠱之事,被腰斬的,巫女楚服。”
溫姬的聲音有些愴然,“是啊……翁主為何會沒有子嗣呢?難道不是因為陛下和王太後,暗中算計翁主的緣故麽?”
陳偃麵上還是一片疑惑神色,“為何會如此?陛下何必這樣算計自己的皇後?”
他心中卻是暗暗冷笑,為何?
還不是怕外戚專權。
陛下初初登位之時,朝政大權皆由太皇太後竇氏掌控,一切政務皆要先問過東朝之意,才能決斷。太皇太後最為疼愛的便是有竇太主之尊稱的館陶大長公主,以及其女,堂邑侯翁主陳阿嬌。
陛下本是皇十子,膠東王,彼時太子是皇長子劉榮。
王娡本彼時榮寵不及太子生母栗姬,便隻得設法在景帝信任的館陶長公主身上動心思,結下了陛下與堂邑侯翁主的姻親。
以金屋藏嬌之諾,換得青雲直上之助力。
若得阿嬌作婦,必以金屋貯之。
館陶長公主本就是景帝敬愛的一母同胞的姐姐,其女堂邑侯翁主更是彼時竇太後的心頭嬌寵,在帝姐與太後的推波助瀾之下,皇十子才得以擊敗劉榮,成為名正言順的太子。
隻是這樣的扶持之後必然帶來隱憂,隱憂便是陳氏和竇氏外戚的迅速得勢膨脹,其間還有王太後異父的兄弟,田蚡、田勝的虎視眈眈。
以陛下的心性,臥榻之畔,又豈容他人酣眠?外戚幹政,是其最為忌憚之處。
陛下初登帝位時,摩拳擦掌,欲大展宏圖,興儒學,除弊政,刀鋒所向,直指權貴,令太皇太後大怒,廢除建元新政,重新收迴朝政大權,陛下迫不得已,隻能收斂羽翼,屏聲靜氣以待來日。此時太皇太後與陛下之間勢同水火,能夠從中斡旋的隻剩館陶大長公主,以及皇後,陳氏阿嬌。
溫姬的唇角攀上一縷冷笑,“當時大長公主殿下昏聵,隻知向天子索取,不知為天子分憂,彼時太皇太後已是病入膏肓,能夠依靠的自然是春秋正盛的天子。隻是陛下的心這樣狠,皇後殿下為他,在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來迴周旋轉圜,他卻視皇後殿下為威脅。”她的目光冰冷,“至今閭巷之中仍有傳言,稱昔年惠帝因為趙王劉如意與呂後生出齟齬,勢同水火,不能相容,呂後心狠手辣,等到宮中一個美人產子,便殺母奪子,將皇子交付張皇後,立為太子,囚禁惠帝,把握朝政,致使惠帝抑鬱而亡。惠帝十六歲繼位,皇後張嫣是呂後的侄女,這與我們的陛下何其相似,年少繼位,大權控於東朝,皇後亦是東朝一脈,陛下焉能不怕?”
她輕輕地噓了一口氣,似是說的太多,令她有些不能承受,緩了片刻後才繼續道:“建元二年,太皇太後廢除新政,陛下不能施展身手,隻能四處遊獵玩樂,以麻痹太皇太後,此時陛下開始廣置嬖妾,卻並無子嗣,不過是為了避免太皇太後效法昔日呂後殺母奪子,囚禁天子。自然了,皇後更不能生下孩子,陛下便與王太後商議,將一串避子的麝香珠賜給了皇後……”
她喃喃道:“皇後喝了這麽多碗苦的湯藥,想了這麽多求子的方子,甚至連巫女的話都深信不疑,又如何能想到,這一切都來自於枕邊人呢?”
陳偃聽著溫姬一句一句的話,沉默良久。
陛下的確是英明的君主,威加四海,雄才大略,可同時,他亦是多疑猜忌,刻薄寡恩。
昔日助他青雲直上之人,轉瞬便被他拋在了身下。
“姑母彼時金尊玉貴,身後更有竇太皇太後和祖母作為靠山,能以九千萬尋醫求子,便真的無人查出她無子的真相?”
若姑母真的無子,那他翻到的那一幅帛書,是否便不是……
有侍女入內添茶,二人截住了話。溫姬起身,坐迴下首的坐茵上,“太常被陛下牢牢捏在手裏,那麝香珠氣味淡淡,平日裏翁主也並不隨身佩戴,而是懸於帳中,因此見過的人並不多。直到有一日,翁主因衛子夫與陛下大鬧一場後迴堂邑侯府,在路上救起了一個瀕死的女子。”溫姬的瞳孔微微一縮,不知昔日的遇見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彼時陛下無子,朝野中難免加以議論,衛子夫鋌而走險,斷了陛下賜予的湯藥,生下了一個女兒。雖是個女兒,卻是極好地平息了朝野中對於陛下無子的議論,又不至於動搖陛下的帝位,陛下便對衛子夫和這個長女,格外愛重。可是無人知道,陛下的第一個女兒,並不是衛長公主。”
陳偃心中猶如巨石驟然落下,差一點便忍不住要立起來,“難道說,姑母昔日產女,是真的?姑母產下過一個女兒?”
他曾經在母親逝世之前的囈語之中聽見過一字半句,如“那個孩子”或是“阿嬌”一類的話,斷斷續續,不成整句,本來他也並未當做一迴事,直至此次在藏書閣中翻出那一張帛書。
溫姬飲了一口茶湯,腦中稍一迴想,便是驚心動魄的當年,不由得感慨道:“隆慮長公主殿下,倒是的確守口如瓶。”
陳偃握著茶盞,絲毫感覺不到那透過漆盞傳遞到自己掌心的滾燙,隻是聽著溫姬的聲音,絮絮的似是外麵飄飛的雪。
“翁主因衛子夫,與陛下屢生齟齬,因陛下將她封為夫人,一怒之下便迴了堂邑侯府,迴府路上,撿到了一個瀕死的女子,那個女子身形嬌小,身上穿的並非是漢人的衣衫,身上還都是血痕,這樣來路不明的人,不知翁主是如何想的,一定便要將她救迴去。”
陳偃眉心一動,“此女……便是楚服?”
溫姬沉沉地點了頭。
“不錯,正是那位教唆皇後行巫蠱之事,被腰斬的,巫女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