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二天太陽重新升起之後,好容易度過一個擔驚受怕之夜的郪縣城內,就再度充響起慌亂的叫喊聲:
“不好了,宋帥,有大批敵軍越江而過,去往攻打東岸了啊!”
“報,宋帥,東岸的北伍城(戍壘)和鹽井鎮以及陷落了。。”
“報,宋帥,東岸賊軍奪占了上橫橋和平沙渡、花口渡。。。”
“不好了,宋帥,有大隊敵船沿江而上了啊。。”
位於節衙之中正在布置後續防務事宜的東川節度留後宋浩,也幾乎是接二連三的得到了來自城頭上的噩耗。而當他親自趕到城東牆頭上舉告眺望的時候,也禁不住為之手腳冰冷起來。
因為,就在濁流翻滾的涪江之上,那些無風而動也不用岸邊人畜拉纖和牽引的水輪車船,正各自拖曳著數節平板大船,就這麽不緊不慢徐徐然的向著上遊方向逆行而去了。而在船邊上赫然還站滿頂盔摜甲、旗幟招展的賊兵,以及許多大小炮車。
這時候,宋浩才知道被自己給真正忽略的關鍵所在了。這些賊軍居然仗著涪江的春汛期間,將大量可以不借助外力而自行上溯的車船,給弄進了這條季節性的航道之中,而得以輕鬆繞開了郪縣城所扼守的水陸要衝。
一旦被這些賊船水軍繞道北麵的後方去,截斷來自西川後援的通道和退路,那可真是變成了一座孤立無援的死守之城了。或是賊軍得隴望蜀暨此順水進取綿陽、江油,那便很容易將東川、西川之地,與北麵山南西道給隔斷開來,而成了困守之地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之前的清野堅壁和隔江互為抵角的戰略部署,已然是完全破產了,而需要更多新的對策和手段才行。
下一刻,宋浩就對著被匆匆召喚而來的都押牙陳儒道:
“子偌,我再與你個將功贖過的機緣;”
“但憑宋帥吩咐!”
重新披掛一新的陳儒亦是連聲應道:
“敢問宋帥,可是要追擊和襲擾北上之敵唿。。。“
“非也,如此豈不正中賊軍下懷了!敵既以水路大舉北進為牽動,我反其道而行之好了。。”
宋浩卻是搖頭道:
“著你帶一千團結子弟為前驅,連夜越過南溝橋往攻彼岸的留守敵營。但用五分氣力作出十二分的聲勢來,若是賊營空虛就乘勢侵奪;若是堅拒不下,就繼續沿江南向往攻射洪,伺機斷其糧台和糧道。。稍後我亦率本陣掩殺以為唿應;就近焚斷東岸諸橋渡。。。。”
“。。。。隻要將眼下的局麵拖延到月後的入梅(雨)之期,那些賊軍的火器就不見得利索了,才是我軍得以扭轉頹勢乃至全力反擊的最好時機。。”
待到傍晚,城外聲息漸絕而營火爍爍,刁鬥更聲遊走不斷。而陳儒帶著一千梓州團結,也自洞開的南門內掩身而出,乘著暗淡的天色而一鼓作氣遊越過了南橋溝,這才高舉起旗幟和點起火把向著不遠處的敵營猛撲而去;
僅僅是一個照麵之間,隨著接二連三被觸響和迸發開來的零星土雷和被掀翻、炸倒的身形,剩下的大多數人就輕而易舉的破壞和越過了營柵,殺入了太平軍的陣壘之中。然而,隨著一連串的轟鳴聲而很快亮起又迅速蔓延開來的火光,也照亮了這些夜襲部隊的驚慌和錯愕的麵孔。
整座偌大的營寨居然是空蕩蕩的未留一人,而隻有一些身上幫著火把和旗幟的豬羊,在期間漫無目的四下遊走著,又被襲擊者被驚嚇的四處亂竄起來,有引發和觸動了更多爆炸和引火的機關。這一刻的陳儒亦是撕心裂肺的大聲叫喊著:
“有詐,快退。。”
然而還沒有等他們聚攏起來,隨著隱隱的滾雷聲衝天而降的炮子,就在營壘之間接二連三的轟擊開來。四下蔓延的火焰,不但燒灼和困逼著這些偷襲的梓州團結,也讓他們成為了黑暗中不斷放射開來的火器列陣和炮位,最好最為明顯的靶標。
而與此同時,身披大鎧站在郪縣南門城頭上已然做好出擊準備的宋浩,望著南溝對岸這人仰馬翻轟鳴嘶喊的火光衝天一幕,幾次三番舉起了手中發令的長劍卻又垂落下去。最後,他在左右焦灼而期盼的眼神當中,突然身形佝僂了下來而頭也不迴的走下城去。
然而在城池北麵的錯落丘陵之中,大群或站或坐掩身在夜色下的太平軍士當中;去而複還的渝州別遣軍統將鍾翼,也在居高眺望之下暗自歎了一口氣,他終究沒有能夠等到後續出擊和接應的人馬,這也意味這次兩段式的埋伏和後續的布置,隻能取得一小部分的成果了。
——我是劇情的分割線——
襄陽城外,正當是大都督府例行的春季集體勞作體驗日。
周淮安從正在插秧的田埂邊站起身來,喝了一口冰鎮過的梅子湯後,隻覺得渾身徹底活動起來又被春陽炙烤得大汗淋漓之下,亦是說不出的爽利;尤其是在暫時告別了繁複堆積的公文案牘之後,哪怕是象征性的下田勞作也成為了一種難得的調劑和放鬆了。
畢竟在這裏隻要考慮好如何出好力氣,達到眼前的目的就行;既不用再理會那些浩繁的文山會海裏,所蘊含的各種利害得失和傾向、立場、動機之類的態勢權衡;也不用為那些似乎隻剩下純粹數字上的民生民情、各方態勢,有所輕重緩急的取舍與擇選而勞心竭慮下去。
隻見同樣布衣打扮的記室參軍呂岩,赤腳踩過泥濘走上低聲稟報道:
“王上,最新五倉核算的數據已經匯總完成了。。”
“繼續”
周淮安不由點點頭,抹開嘴角的梅汁道:然後就端坐在田梗的幹燥處,而聽呂岩站在身邊侃侃道來:
“截獲四月初,凡往年至今五道十二路的各等正倉(官倉、公倉),累計支出俸料、福利、津貼和優恤、特供的米麥五十六萬石,幹貯豆薯及製品九十一萬石有餘;鹽菜、果幹、肉脯、茶酒、醬料等輔食,另行別計,約作價十八萬七千緡有餘。。”
“各地城邑、屯所的大小各類義倉,共計支給例行年節的慰問米,四時水旱的救濟米,另遷安置口糧,襄助孤寡結親和嘉獎添丁的折色米,。。約九萬一千三百餘石。。。尚得結餘五萬五千石左右。。”
“各州、路的常平倉,於二、五、七、十一、十二月,累計放出平價米麥豆薯約四十一萬石;自六月、九月的豐足之期,分別收入當年新米麥豆薯三十七萬石;對折盈餘公中錢約十萬一千緡,庫存尚有。。。”
“各地水陸九十三所轉運倉,共計轉運九百七十五萬石束匹,募耗折損約三萬四千石,輸轉車船征調並維護所費兩萬九千八百石,賬上留存二十一萬又九百石。。”
“江陵、襄陽、番禹、江寧,鍾陵五大太倉(總倉)總屬,結餘當年入倉米麥豆蔬七十九萬石,留存往年米麥豆蔬四十一萬石。。其中撥轉建生諸軍、各地駐隊團、營造所、工場、牧圍、養殖廠、礦坑、鹽田、林場、捕撈隊的維費和工食糧,約六十五萬石。。”
“其中所費最大的乃是十二路軍倉、軍備倉,例行支給各駐泊軍序、戍防區的口分、加訓和陣操糧,共計米麥六十七萬石,豆薯製品百十七萬石;輸供峽江、山西、關內的三路軍前所費,約十九萬石、十三萬石和三十五萬石。”
“此外,又有安南分路協濟嶺西的征拓約六萬五千石;嶺東分路協濟閩地沿海屯墾並夷洲開拓事十五萬石;宣歙、江西分路協濟浙(東)南的剿匪、平蠻諸事九萬三千石;。。”
“由浙西分路協濟東西兩淮分路各自五萬石、八萬石,外加粗絹四萬段,苫布、白單三千件;有湖南分路協濟黔中道的征拓、開道事宜約八萬九千石,外加茶藥六百萬斤;”
“有荊南分路協濟峽江道米麥豆蔬十九萬石,絹布五萬段;峽江路別出土鹽、泉鹽一萬一千擔,以市黔中、劍南三川並諸蠻;又有山南東道境內別支往魯陽關、楂岈山椎場的出兌糧,分作十六個大小批次,約八萬六千石。。”
說到這裏,呂岩不由頓了一下才道:
“此外,魯陽關的王司局呈文來報,說是河南地境已有蝗災的兆頭,都畿道方麵有意大量購糧,其中所求甚大以十萬石計,當地遂不敢擅斷加急呈請與王上。。”
“開春一來就是十萬石啊?比去年和前年加起來都要多了。。”
周淮安略加思索和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才緩緩開聲道:
“看在過往的信用和資格上,理論上可以先應承下那邊,隻要對方能夠拿得出足夠的抵價之物就好了。也不要坐地起價了,就按照過往的均價交易;隻是必須分批交付,從少到多的逐次結清,以盡量避免什麽意外和波折的風險。。”
“另外,派人告訴朱老三那些人,若是在災情比較嚴重得情況下,允許河南治下的百姓徒手進入山南就食,這算是我給他得一點人情和優惠吧!”
當呂岩領命退下,並且走到側旁棚子裏待命的佐僚中,將剛才得交代的內容當場草擬成文書之後;又有專門負責水軍方麵小組的一名當值參謀走上前來,繼續低聲稟報道:
“峽江道水師林都尉來報,渝州別遣軍已經推進至梓州的東川理所,但是為了確保相應的輸送供給,在陌生水文環境下衝灘、擱淺、翻覆和沉底的船隻,已經達到了四十三隻,擔心有些無以為繼了。。”
“告訴他們,不要吝惜行船和運力的投入;相對於如今的整個大局而言,這點損耗卻也算不得是什麽了;”
周淮安卻是毫不猶豫的迴應道:
“如今大江上下足有二十多處的大小船廠和駐泊地,已然全力開工起來怕不是每日都有新船下水了;隻要能給我保全下足夠用的人手來,沉十隻我就給他補十隻,沉五十隻就補五十隻。但是東川攻勢的後路保障不能受到影響。。。”
“不好了,宋帥,有大批敵軍越江而過,去往攻打東岸了啊!”
“報,宋帥,東岸的北伍城(戍壘)和鹽井鎮以及陷落了。。”
“報,宋帥,東岸賊軍奪占了上橫橋和平沙渡、花口渡。。。”
“不好了,宋帥,有大隊敵船沿江而上了啊。。”
位於節衙之中正在布置後續防務事宜的東川節度留後宋浩,也幾乎是接二連三的得到了來自城頭上的噩耗。而當他親自趕到城東牆頭上舉告眺望的時候,也禁不住為之手腳冰冷起來。
因為,就在濁流翻滾的涪江之上,那些無風而動也不用岸邊人畜拉纖和牽引的水輪車船,正各自拖曳著數節平板大船,就這麽不緊不慢徐徐然的向著上遊方向逆行而去了。而在船邊上赫然還站滿頂盔摜甲、旗幟招展的賊兵,以及許多大小炮車。
這時候,宋浩才知道被自己給真正忽略的關鍵所在了。這些賊軍居然仗著涪江的春汛期間,將大量可以不借助外力而自行上溯的車船,給弄進了這條季節性的航道之中,而得以輕鬆繞開了郪縣城所扼守的水陸要衝。
一旦被這些賊船水軍繞道北麵的後方去,截斷來自西川後援的通道和退路,那可真是變成了一座孤立無援的死守之城了。或是賊軍得隴望蜀暨此順水進取綿陽、江油,那便很容易將東川、西川之地,與北麵山南西道給隔斷開來,而成了困守之地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之前的清野堅壁和隔江互為抵角的戰略部署,已然是完全破產了,而需要更多新的對策和手段才行。
下一刻,宋浩就對著被匆匆召喚而來的都押牙陳儒道:
“子偌,我再與你個將功贖過的機緣;”
“但憑宋帥吩咐!”
重新披掛一新的陳儒亦是連聲應道:
“敢問宋帥,可是要追擊和襲擾北上之敵唿。。。“
“非也,如此豈不正中賊軍下懷了!敵既以水路大舉北進為牽動,我反其道而行之好了。。”
宋浩卻是搖頭道:
“著你帶一千團結子弟為前驅,連夜越過南溝橋往攻彼岸的留守敵營。但用五分氣力作出十二分的聲勢來,若是賊營空虛就乘勢侵奪;若是堅拒不下,就繼續沿江南向往攻射洪,伺機斷其糧台和糧道。。稍後我亦率本陣掩殺以為唿應;就近焚斷東岸諸橋渡。。。。”
“。。。。隻要將眼下的局麵拖延到月後的入梅(雨)之期,那些賊軍的火器就不見得利索了,才是我軍得以扭轉頹勢乃至全力反擊的最好時機。。”
待到傍晚,城外聲息漸絕而營火爍爍,刁鬥更聲遊走不斷。而陳儒帶著一千梓州團結,也自洞開的南門內掩身而出,乘著暗淡的天色而一鼓作氣遊越過了南橋溝,這才高舉起旗幟和點起火把向著不遠處的敵營猛撲而去;
僅僅是一個照麵之間,隨著接二連三被觸響和迸發開來的零星土雷和被掀翻、炸倒的身形,剩下的大多數人就輕而易舉的破壞和越過了營柵,殺入了太平軍的陣壘之中。然而,隨著一連串的轟鳴聲而很快亮起又迅速蔓延開來的火光,也照亮了這些夜襲部隊的驚慌和錯愕的麵孔。
整座偌大的營寨居然是空蕩蕩的未留一人,而隻有一些身上幫著火把和旗幟的豬羊,在期間漫無目的四下遊走著,又被襲擊者被驚嚇的四處亂竄起來,有引發和觸動了更多爆炸和引火的機關。這一刻的陳儒亦是撕心裂肺的大聲叫喊著:
“有詐,快退。。”
然而還沒有等他們聚攏起來,隨著隱隱的滾雷聲衝天而降的炮子,就在營壘之間接二連三的轟擊開來。四下蔓延的火焰,不但燒灼和困逼著這些偷襲的梓州團結,也讓他們成為了黑暗中不斷放射開來的火器列陣和炮位,最好最為明顯的靶標。
而與此同時,身披大鎧站在郪縣南門城頭上已然做好出擊準備的宋浩,望著南溝對岸這人仰馬翻轟鳴嘶喊的火光衝天一幕,幾次三番舉起了手中發令的長劍卻又垂落下去。最後,他在左右焦灼而期盼的眼神當中,突然身形佝僂了下來而頭也不迴的走下城去。
然而在城池北麵的錯落丘陵之中,大群或站或坐掩身在夜色下的太平軍士當中;去而複還的渝州別遣軍統將鍾翼,也在居高眺望之下暗自歎了一口氣,他終究沒有能夠等到後續出擊和接應的人馬,這也意味這次兩段式的埋伏和後續的布置,隻能取得一小部分的成果了。
——我是劇情的分割線——
襄陽城外,正當是大都督府例行的春季集體勞作體驗日。
周淮安從正在插秧的田埂邊站起身來,喝了一口冰鎮過的梅子湯後,隻覺得渾身徹底活動起來又被春陽炙烤得大汗淋漓之下,亦是說不出的爽利;尤其是在暫時告別了繁複堆積的公文案牘之後,哪怕是象征性的下田勞作也成為了一種難得的調劑和放鬆了。
畢竟在這裏隻要考慮好如何出好力氣,達到眼前的目的就行;既不用再理會那些浩繁的文山會海裏,所蘊含的各種利害得失和傾向、立場、動機之類的態勢權衡;也不用為那些似乎隻剩下純粹數字上的民生民情、各方態勢,有所輕重緩急的取舍與擇選而勞心竭慮下去。
隻見同樣布衣打扮的記室參軍呂岩,赤腳踩過泥濘走上低聲稟報道:
“王上,最新五倉核算的數據已經匯總完成了。。”
“繼續”
周淮安不由點點頭,抹開嘴角的梅汁道:然後就端坐在田梗的幹燥處,而聽呂岩站在身邊侃侃道來:
“截獲四月初,凡往年至今五道十二路的各等正倉(官倉、公倉),累計支出俸料、福利、津貼和優恤、特供的米麥五十六萬石,幹貯豆薯及製品九十一萬石有餘;鹽菜、果幹、肉脯、茶酒、醬料等輔食,另行別計,約作價十八萬七千緡有餘。。”
“各地城邑、屯所的大小各類義倉,共計支給例行年節的慰問米,四時水旱的救濟米,另遷安置口糧,襄助孤寡結親和嘉獎添丁的折色米,。。約九萬一千三百餘石。。。尚得結餘五萬五千石左右。。”
“各州、路的常平倉,於二、五、七、十一、十二月,累計放出平價米麥豆薯約四十一萬石;自六月、九月的豐足之期,分別收入當年新米麥豆薯三十七萬石;對折盈餘公中錢約十萬一千緡,庫存尚有。。。”
“各地水陸九十三所轉運倉,共計轉運九百七十五萬石束匹,募耗折損約三萬四千石,輸轉車船征調並維護所費兩萬九千八百石,賬上留存二十一萬又九百石。。”
“江陵、襄陽、番禹、江寧,鍾陵五大太倉(總倉)總屬,結餘當年入倉米麥豆蔬七十九萬石,留存往年米麥豆蔬四十一萬石。。其中撥轉建生諸軍、各地駐隊團、營造所、工場、牧圍、養殖廠、礦坑、鹽田、林場、捕撈隊的維費和工食糧,約六十五萬石。。”
“其中所費最大的乃是十二路軍倉、軍備倉,例行支給各駐泊軍序、戍防區的口分、加訓和陣操糧,共計米麥六十七萬石,豆薯製品百十七萬石;輸供峽江、山西、關內的三路軍前所費,約十九萬石、十三萬石和三十五萬石。”
“此外,又有安南分路協濟嶺西的征拓約六萬五千石;嶺東分路協濟閩地沿海屯墾並夷洲開拓事十五萬石;宣歙、江西分路協濟浙(東)南的剿匪、平蠻諸事九萬三千石;。。”
“由浙西分路協濟東西兩淮分路各自五萬石、八萬石,外加粗絹四萬段,苫布、白單三千件;有湖南分路協濟黔中道的征拓、開道事宜約八萬九千石,外加茶藥六百萬斤;”
“有荊南分路協濟峽江道米麥豆蔬十九萬石,絹布五萬段;峽江路別出土鹽、泉鹽一萬一千擔,以市黔中、劍南三川並諸蠻;又有山南東道境內別支往魯陽關、楂岈山椎場的出兌糧,分作十六個大小批次,約八萬六千石。。”
說到這裏,呂岩不由頓了一下才道:
“此外,魯陽關的王司局呈文來報,說是河南地境已有蝗災的兆頭,都畿道方麵有意大量購糧,其中所求甚大以十萬石計,當地遂不敢擅斷加急呈請與王上。。”
“開春一來就是十萬石啊?比去年和前年加起來都要多了。。”
周淮安略加思索和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才緩緩開聲道:
“看在過往的信用和資格上,理論上可以先應承下那邊,隻要對方能夠拿得出足夠的抵價之物就好了。也不要坐地起價了,就按照過往的均價交易;隻是必須分批交付,從少到多的逐次結清,以盡量避免什麽意外和波折的風險。。”
“另外,派人告訴朱老三那些人,若是在災情比較嚴重得情況下,允許河南治下的百姓徒手進入山南就食,這算是我給他得一點人情和優惠吧!”
當呂岩領命退下,並且走到側旁棚子裏待命的佐僚中,將剛才得交代的內容當場草擬成文書之後;又有專門負責水軍方麵小組的一名當值參謀走上前來,繼續低聲稟報道:
“峽江道水師林都尉來報,渝州別遣軍已經推進至梓州的東川理所,但是為了確保相應的輸送供給,在陌生水文環境下衝灘、擱淺、翻覆和沉底的船隻,已經達到了四十三隻,擔心有些無以為繼了。。”
“告訴他們,不要吝惜行船和運力的投入;相對於如今的整個大局而言,這點損耗卻也算不得是什麽了;”
周淮安卻是毫不猶豫的迴應道:
“如今大江上下足有二十多處的大小船廠和駐泊地,已然全力開工起來怕不是每日都有新船下水了;隻要能給我保全下足夠用的人手來,沉十隻我就給他補十隻,沉五十隻就補五十隻。但是東川攻勢的後路保障不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