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之所以沃野千裏農業發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裏有豐富的水源,有了黃河的有效灌溉,這裏的農業就可以擺脫靠天吃飯的不利局麵,當然農業能得到有效灌溉還得益於在先前修建的各種水利工程,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北抵北山,南達秦嶺,麵積約多平方公裏。由於黃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東流經全境,所以又稱渭河平原。它由黃土沉積而成,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無霜期較長,180—200天,這些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但降雨量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間,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特別是春播的需要。為了發展關中農業,必須發展水利,在曆史的長河中,人們相繼在這裏鑿成鄭國渠、白渠、成國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戰國末年秦國穿鑿的鄭國渠。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上麵所說的自然條件因素外,另一個因素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戰國時,我國曆史朝著建立統一國家的方向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統一全國。兼並戰爭十分劇烈。關中是秦國的基地,它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便在兼並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末期,在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國中,當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時,首當其衝的韓國,卻孱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並吞。公元前246年,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采取了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麵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
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采納這一誘人的建議。並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嬴政是位很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涇水為水源,灌溉渭水北麵農田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東起中山,西到瓠[hu胡]口。中山、瓠口後來分別稱為仲山、穀口,都在涇縣西北。隔著涇水,東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壩引水工程,全長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底寬尚有100多米,頂寬1—20米不等,高六米。當年這一工程是非常宏偉的。
關於鄭國渠的渠道,它位於北山南麓,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東,比降為0.64/00。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將幹渠布置在平原北緣較高的位置上,便於穿鑿支渠南下,灌溉南麵的大片農田。可見當時的設計是比較合理的,測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過涇水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代有“涇水一石,其泥數鬥”的說法,當代實測,為171公斤/立方米,鄭國渠以多沙的涇水為水源,這樣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積,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後,經濟、政治效益顯著,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i戲]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為六石四鬥,比當時黃河中遊一般畝產一石半,要高許多倍。
西漢定都長安,關中是京師官吏、軍隊、百姓等以糧食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給地。西漢重視開拓西北邊疆,關中又是拓邊的基地,肩負著提供糧秣的重任。因此,西漢一代,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公元前140—前87年),為了滿足各方麵對糧秣等的需求,除鑿漕渠,從東方運糧入關外,更主要的是在關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擴大水澆地麵積,增加當地的糧食產量。這就在關中形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興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穿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西漢關中灌渠的穿鑿,以龍首渠為較早,約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公元前122—前111年)。當時有一位名叫莊熊羆的人,向皇帝上書,反映臨晉(今大荔一帶)人民的要求,希望開一條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東南)以東多頃鹽堿地。武帝采納這一意見,發兵卒萬餘人擔任鑿渠任務。他們自征縣(治所在今澄城縣西南)向南開渠,到商顏山(今鐵鐮山)麓,由於土質疏鬆,穿鑿的明渠渠岸極易崩塌,改用井渠結構。井渠由地下渠道和豎井兩部分組成。前者為行水路線,後者便於挖渠時人員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豎井達40多丈。由於鑿渠時挖出許多骨骼化石,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渠道挖通後,由於解決不了塌方問題,溉田效果並不顯著。但卻創造了先進的井渠技術。
六輔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內史倪寬主持興建。規模不大,為六條輔助性渠道的總稱。後人認為它是引冶峪、清峪、濁峪等小水,灌溉鄭國渠上遊北麵的農田。這些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灌溉不到。六輔渠建成後,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工程的作用,他又規定了“水令”,六輔渠建成後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動工穿鑿白渠。這一工程由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和主持。渠首也在穀口,渠道在鄭國渠南麵。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注入渭水。長200裏,灌溉鄭國渠所不及的4500餘頃農田。白渠建成以後。穀口、池陽等縣因為有鄭、白兩渠的灌溉,便成為不知旱澇的高產區。??
白渠的溉田麵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於它的比降較大,遠比鄭國渠合理,因而不像鄭國渠那樣易被泥沙堵塞,在曆史上白渠長期發揮作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含泥量高,可以壓堿肥田,在短期內確實效果顯著。但不能隻見優點不見缺點,從長遠看。年長月久後,容易淤高渠道和農田,導至田高於渠,渠高於涇,勢必破壞整個灌溉係統。
西漢時新建的關中地區另一重要農田水利工程是成國渠。它建於何年。何人主持這一工程,建於武帝在位期間。這是一條以渭水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於渭水北麵,渠首在郿縣境內,傍渭水向東,經絒li離](治所在今扶風縣東南)、槐裏(治所在今興平縣東南)等縣,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蘢渠。成國渠的長度略小於白渠。溉田麵積約萬頃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後來還一度發展成關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鹹陽西麵,周300裏,跨渭水南北,是秦漢時帝王射獵遊樂之所。蒙蘢渠屬皇家園林中水道,供澆園、蕩舟等用途。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關中水利一直由三大渠係組成,即以涇水為水源的引涇渠係,以渭水為水源的引渭渠係,以洛水為水源的引洛渠係。可以說西漢時期這三大渠係已經基本形成了。 除上麵所舉一批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時。還在渭水南麵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靈軹渠、違渠等。它們以發源於南山的山溪水為水源,灌溉渭南的農田。
關中地區的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大大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可以說關中地區的水利設施基礎還是相當不錯的,縱觀整個天下唯有這裏的水利工程比較集中,有著良好基礎條件的關中地區足可以實現農業的複興,年久失修以及連年的戰爭還是讓這些水利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損毀嚴重。關羽實地踏察了這些水利工程,現在的這些水利工程均以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毀嚴重,關羽再三考慮如果要同時將這些水利工程進行修複別說一年就是幾年都費勁,畢竟這個時代幹活全部都得是人工,所以關羽決定對其中的鄭國渠進行一下修複,這鄭國渠乃是眾多水利工程的樞紐,隻要完成修複發揮的效益也自然最大,關羽對張既詢問道:“要修複這個工程需要多長時間?”
張既望了望鄭國渠捋了捋胡須道:“損毀如此嚴重怎麽的也得半年工期!”
“半年?不需要複原隻要簡單修複就可以了!”關羽接著提醒道。
張既用犀利的目光看了看工程接著道:“我在馮翊的時候也修建了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以我的經驗來看要修複這麽大的水利工程怎麽的也得半年這還是快的情況下人手不缺設備不缺!”
張既說完關羽的表情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他接著問道:“要完成這麽個工程的錢多還是修繕城防的錢多?”
“這麽個工程的錢不亞於修複長安城的城防啊!而且修繕這個工程還得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設計,你看現在工程破損嚴重已經傷及主體,所以要修複就需要重新勘測一番,否則工程難以發揮作用啊!”張既接著說道。
關羽聞後點了點頭,然後邊走邊說道:“我看這樣好了,不管什麽樣的工程都讓治下的士兵去參與建設,就是說這種徭役的活計交給手下的士兵去做,士兵當兵吃軍餉就可以節省不少的開銷這就叫做‘投勞折資’!”
陳宮聞後眼睛一亮拍手叫道:“這個辦法好啊!軍隊本來就麻利幹起活來也不遜色,還節省了不少人工費用真是個好主意!”
“要修複這個鄭國渠還不如修複六輔渠、白渠、成國渠這幾個渠道!”張既接著說道。
關羽聞後納悶道:“如何解釋?”
張既分析道:“鄭國渠興建於秦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年久失修要修複起來耗時費力,即使修複發揮作用也十分有限,而後來興建的那幾個渠係覆蓋了整個涇水、渭水和洛水,主體雖小然作用甚大,距離現在的年代也相對近了很多。修複起來容易省時省力,所以不如修複這幾個渠係,等日後有了時間和錢財再對鄭國渠進行加固重建!”
“兄台不愧是政績三輔第一啊!這麽多年的馮翊太守真是沒白當啊!分析的有理!在這方麵還真得向兄台多多請教,我隻認為鄭國渠比較有名比較大就忽略了實際。看來還是兄台說的有理,就按兄台的意思辦修複那幾個渠係,鄭國渠暫時就先放一放!”關羽最後決定道。說完關羽等一行人又實際對那幾個渠係進行了一番仔細查看,製定了修複的方案。
關羽敲定了這個之後當即又與張既等人遍訪三輔各地,關羽對張既詢問道:“兄才在馮翊多年治下可有什麽良才可用?”
“良才麽!”張既琢磨了一下遂道:“還真有一人現為新鄭縣令姓杜名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此人舉孝廉機智靈活善斷大案足可當大任!”
“杜畿?”這個名字一下子在關羽的腦海裏浮現開來,仿佛在書中曾提到過此人,關羽有些印象但不是很清晰,應該是個文職。關羽緊接著問道:“把他的詳細情況給我說說!”
張既接著說道:“說起他的家史,還真有些輝煌。他的祖宗杜周、杜延年父子,是曾經在《漢書》中留下姓名的大人物。杜周是個酷吏、貪官,而杜延年是個好官。杜家到了杜畿父親那一輩,已經不再做官。是普通人家了。杜畿母親去世很早,父親續娶,家裏來了一位兇狠的後娘。後娘到家沒多久,杜畿的親爹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後娘一個人照管,這日子就別提多苦了。也就是說,杜畿從小受盡了後娘的欺負。但是堅強地活下來了,並且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擁有了孝子的名聲。也就是因此杜畿被舉孝廉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京兆功曹,官職不算高,但對年輕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主管“選署功勞”,也就是考察、記錄、推薦本地的優秀人物,應該是很有實權的。後來杜畿被委任鄭縣縣令,鄭縣令也就是在這個崗位上,杜畿第一次顯示出自己不平凡的政治才能。鄭縣的前任縣令。政績不佳,在任時積壓了很多案件,監獄裏關了幾百人,既不判也不放,就把人家鎖在牢裏受苦。杜畿到任後,首先處理這件事情,他親自到監獄審案,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全部結案,該判的判了,該放的放了。年輕人處理案件,不可能處處周到、公平。但清理積壓案件是一件大事,杜畿能在很短時間內把這件事辦了,說明他識大體,顧大局,懂得輕重緩急。不過至此以後杜畿卻一直未能升遷,在鄭縣一幹就是6年。”
張既將杜畿的情況給關羽做了一番詳細介紹,這細致入微的介紹讓關羽不禁產生了好奇:“兄台如何對這杜畿了解的如此詳細?”
“賢弟有所不知吾為馮翊太守杜畿為鄭縣縣令同在一個地方為官多年多有交集互動,說實在的我很賞識他的為人和才能,雖然他的職位比我低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交往,我們相互借鑒學習成了至交,所以對於他我是比較了解的!”張既解釋道。
關羽聞後遂道:“如此我們現在就奔赴鄭縣,既然是吾兄之朋友也自然是吾的朋友了!”關羽說完便率領這一幹人等奔赴鄭縣開來.........
關羽顧不得趕路的疲憊攜一幹人等馬不停蹄的來到了鄭縣境內,來到鄭縣地界上遠遠望去一片錯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簾,踏上這鄭縣之後關羽更是親眼目睹了這座小縣城的獨特魅力,雖然飽經戰火的摧殘,不過這裏依然可以體會到這座小城的氣派,這裏繁榮的市井,井井有條的布局一下子吸引了關羽的眼球,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是增添了幾分熱鬧,關羽等人行進在整齊的街道上感受到這裏的溫馨氣氛,可以切身體會到這裏繁榮的景象,商鋪林立,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關羽簡直有些不敢相信這是一座縣城,看來這裏的當家人果然有些能力能將一座小縣治理的如此之妙!
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戰國末年秦國穿鑿的鄭國渠。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上麵所說的自然條件因素外,另一個因素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戰國時,我國曆史朝著建立統一國家的方向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統一全國。兼並戰爭十分劇烈。關中是秦國的基地,它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便在兼並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末期,在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國中,當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時,首當其衝的韓國,卻孱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並吞。公元前246年,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采取了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麵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
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采納這一誘人的建議。並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嬴政是位很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涇水為水源,灌溉渭水北麵農田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東起中山,西到瓠[hu胡]口。中山、瓠口後來分別稱為仲山、穀口,都在涇縣西北。隔著涇水,東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壩引水工程,全長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底寬尚有100多米,頂寬1—20米不等,高六米。當年這一工程是非常宏偉的。
關於鄭國渠的渠道,它位於北山南麓,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東,比降為0.64/00。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將幹渠布置在平原北緣較高的位置上,便於穿鑿支渠南下,灌溉南麵的大片農田。可見當時的設計是比較合理的,測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過涇水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代有“涇水一石,其泥數鬥”的說法,當代實測,為171公斤/立方米,鄭國渠以多沙的涇水為水源,這樣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積,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後,經濟、政治效益顯著,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i戲]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為六石四鬥,比當時黃河中遊一般畝產一石半,要高許多倍。
西漢定都長安,關中是京師官吏、軍隊、百姓等以糧食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給地。西漢重視開拓西北邊疆,關中又是拓邊的基地,肩負著提供糧秣的重任。因此,西漢一代,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公元前140—前87年),為了滿足各方麵對糧秣等的需求,除鑿漕渠,從東方運糧入關外,更主要的是在關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擴大水澆地麵積,增加當地的糧食產量。這就在關中形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興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穿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西漢關中灌渠的穿鑿,以龍首渠為較早,約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公元前122—前111年)。當時有一位名叫莊熊羆的人,向皇帝上書,反映臨晉(今大荔一帶)人民的要求,希望開一條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東南)以東多頃鹽堿地。武帝采納這一意見,發兵卒萬餘人擔任鑿渠任務。他們自征縣(治所在今澄城縣西南)向南開渠,到商顏山(今鐵鐮山)麓,由於土質疏鬆,穿鑿的明渠渠岸極易崩塌,改用井渠結構。井渠由地下渠道和豎井兩部分組成。前者為行水路線,後者便於挖渠時人員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豎井達40多丈。由於鑿渠時挖出許多骨骼化石,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渠道挖通後,由於解決不了塌方問題,溉田效果並不顯著。但卻創造了先進的井渠技術。
六輔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內史倪寬主持興建。規模不大,為六條輔助性渠道的總稱。後人認為它是引冶峪、清峪、濁峪等小水,灌溉鄭國渠上遊北麵的農田。這些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灌溉不到。六輔渠建成後,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工程的作用,他又規定了“水令”,六輔渠建成後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動工穿鑿白渠。這一工程由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和主持。渠首也在穀口,渠道在鄭國渠南麵。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注入渭水。長200裏,灌溉鄭國渠所不及的4500餘頃農田。白渠建成以後。穀口、池陽等縣因為有鄭、白兩渠的灌溉,便成為不知旱澇的高產區。??
白渠的溉田麵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於它的比降較大,遠比鄭國渠合理,因而不像鄭國渠那樣易被泥沙堵塞,在曆史上白渠長期發揮作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含泥量高,可以壓堿肥田,在短期內確實效果顯著。但不能隻見優點不見缺點,從長遠看。年長月久後,容易淤高渠道和農田,導至田高於渠,渠高於涇,勢必破壞整個灌溉係統。
西漢時新建的關中地區另一重要農田水利工程是成國渠。它建於何年。何人主持這一工程,建於武帝在位期間。這是一條以渭水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於渭水北麵,渠首在郿縣境內,傍渭水向東,經絒li離](治所在今扶風縣東南)、槐裏(治所在今興平縣東南)等縣,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蘢渠。成國渠的長度略小於白渠。溉田麵積約萬頃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後來還一度發展成關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鹹陽西麵,周300裏,跨渭水南北,是秦漢時帝王射獵遊樂之所。蒙蘢渠屬皇家園林中水道,供澆園、蕩舟等用途。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關中水利一直由三大渠係組成,即以涇水為水源的引涇渠係,以渭水為水源的引渭渠係,以洛水為水源的引洛渠係。可以說西漢時期這三大渠係已經基本形成了。 除上麵所舉一批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時。還在渭水南麵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靈軹渠、違渠等。它們以發源於南山的山溪水為水源,灌溉渭南的農田。
關中地區的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大大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可以說關中地區的水利設施基礎還是相當不錯的,縱觀整個天下唯有這裏的水利工程比較集中,有著良好基礎條件的關中地區足可以實現農業的複興,年久失修以及連年的戰爭還是讓這些水利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損毀嚴重。關羽實地踏察了這些水利工程,現在的這些水利工程均以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毀嚴重,關羽再三考慮如果要同時將這些水利工程進行修複別說一年就是幾年都費勁,畢竟這個時代幹活全部都得是人工,所以關羽決定對其中的鄭國渠進行一下修複,這鄭國渠乃是眾多水利工程的樞紐,隻要完成修複發揮的效益也自然最大,關羽對張既詢問道:“要修複這個工程需要多長時間?”
張既望了望鄭國渠捋了捋胡須道:“損毀如此嚴重怎麽的也得半年工期!”
“半年?不需要複原隻要簡單修複就可以了!”關羽接著提醒道。
張既用犀利的目光看了看工程接著道:“我在馮翊的時候也修建了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以我的經驗來看要修複這麽大的水利工程怎麽的也得半年這還是快的情況下人手不缺設備不缺!”
張既說完關羽的表情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他接著問道:“要完成這麽個工程的錢多還是修繕城防的錢多?”
“這麽個工程的錢不亞於修複長安城的城防啊!而且修繕這個工程還得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設計,你看現在工程破損嚴重已經傷及主體,所以要修複就需要重新勘測一番,否則工程難以發揮作用啊!”張既接著說道。
關羽聞後點了點頭,然後邊走邊說道:“我看這樣好了,不管什麽樣的工程都讓治下的士兵去參與建設,就是說這種徭役的活計交給手下的士兵去做,士兵當兵吃軍餉就可以節省不少的開銷這就叫做‘投勞折資’!”
陳宮聞後眼睛一亮拍手叫道:“這個辦法好啊!軍隊本來就麻利幹起活來也不遜色,還節省了不少人工費用真是個好主意!”
“要修複這個鄭國渠還不如修複六輔渠、白渠、成國渠這幾個渠道!”張既接著說道。
關羽聞後納悶道:“如何解釋?”
張既分析道:“鄭國渠興建於秦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年久失修要修複起來耗時費力,即使修複發揮作用也十分有限,而後來興建的那幾個渠係覆蓋了整個涇水、渭水和洛水,主體雖小然作用甚大,距離現在的年代也相對近了很多。修複起來容易省時省力,所以不如修複這幾個渠係,等日後有了時間和錢財再對鄭國渠進行加固重建!”
“兄台不愧是政績三輔第一啊!這麽多年的馮翊太守真是沒白當啊!分析的有理!在這方麵還真得向兄台多多請教,我隻認為鄭國渠比較有名比較大就忽略了實際。看來還是兄台說的有理,就按兄台的意思辦修複那幾個渠係,鄭國渠暫時就先放一放!”關羽最後決定道。說完關羽等一行人又實際對那幾個渠係進行了一番仔細查看,製定了修複的方案。
關羽敲定了這個之後當即又與張既等人遍訪三輔各地,關羽對張既詢問道:“兄才在馮翊多年治下可有什麽良才可用?”
“良才麽!”張既琢磨了一下遂道:“還真有一人現為新鄭縣令姓杜名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此人舉孝廉機智靈活善斷大案足可當大任!”
“杜畿?”這個名字一下子在關羽的腦海裏浮現開來,仿佛在書中曾提到過此人,關羽有些印象但不是很清晰,應該是個文職。關羽緊接著問道:“把他的詳細情況給我說說!”
張既接著說道:“說起他的家史,還真有些輝煌。他的祖宗杜周、杜延年父子,是曾經在《漢書》中留下姓名的大人物。杜周是個酷吏、貪官,而杜延年是個好官。杜家到了杜畿父親那一輩,已經不再做官。是普通人家了。杜畿母親去世很早,父親續娶,家裏來了一位兇狠的後娘。後娘到家沒多久,杜畿的親爹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後娘一個人照管,這日子就別提多苦了。也就是說,杜畿從小受盡了後娘的欺負。但是堅強地活下來了,並且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擁有了孝子的名聲。也就是因此杜畿被舉孝廉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京兆功曹,官職不算高,但對年輕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主管“選署功勞”,也就是考察、記錄、推薦本地的優秀人物,應該是很有實權的。後來杜畿被委任鄭縣縣令,鄭縣令也就是在這個崗位上,杜畿第一次顯示出自己不平凡的政治才能。鄭縣的前任縣令。政績不佳,在任時積壓了很多案件,監獄裏關了幾百人,既不判也不放,就把人家鎖在牢裏受苦。杜畿到任後,首先處理這件事情,他親自到監獄審案,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全部結案,該判的判了,該放的放了。年輕人處理案件,不可能處處周到、公平。但清理積壓案件是一件大事,杜畿能在很短時間內把這件事辦了,說明他識大體,顧大局,懂得輕重緩急。不過至此以後杜畿卻一直未能升遷,在鄭縣一幹就是6年。”
張既將杜畿的情況給關羽做了一番詳細介紹,這細致入微的介紹讓關羽不禁產生了好奇:“兄台如何對這杜畿了解的如此詳細?”
“賢弟有所不知吾為馮翊太守杜畿為鄭縣縣令同在一個地方為官多年多有交集互動,說實在的我很賞識他的為人和才能,雖然他的職位比我低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交往,我們相互借鑒學習成了至交,所以對於他我是比較了解的!”張既解釋道。
關羽聞後遂道:“如此我們現在就奔赴鄭縣,既然是吾兄之朋友也自然是吾的朋友了!”關羽說完便率領這一幹人等奔赴鄭縣開來.........
關羽顧不得趕路的疲憊攜一幹人等馬不停蹄的來到了鄭縣境內,來到鄭縣地界上遠遠望去一片錯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簾,踏上這鄭縣之後關羽更是親眼目睹了這座小縣城的獨特魅力,雖然飽經戰火的摧殘,不過這裏依然可以體會到這座小城的氣派,這裏繁榮的市井,井井有條的布局一下子吸引了關羽的眼球,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是增添了幾分熱鬧,關羽等人行進在整齊的街道上感受到這裏的溫馨氣氛,可以切身體會到這裏繁榮的景象,商鋪林立,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關羽簡直有些不敢相信這是一座縣城,看來這裏的當家人果然有些能力能將一座小縣治理的如此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