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應該大年初一更新,沒能趕上。多加幾百字,以示歉意。還有,敬祝各位新春快樂。
貢院中,對於進士科試卷的批改正在進入最後的階段。
蒲宗孟和李承之,兩位知貢舉隻是在一開始時,意見有些出入,但隨著時間的過去,看法相抵觸的狀況依然頻頻,可為之爭論的時候越來越少,總有一方很快選擇妥協。
而且這樣的妥協,已經變成了交替讓步。這一迴你接受我的判卷,下一迴就是我接受你的批改,再下一迴便再重複迴去,如此循環,完全不看試卷本身的情況。
倒不是說蒲宗孟和李承之兩人有多合得來,而是需要他們批改的考卷實在太多了。有時間去為一張卷子中與不中爭論,還不如多看幾份卷子。
參加禮部試的貢生人數超過五千,也就意味著試卷總數超過五千份。
五千,隻要關係到人,不論從什麽角度,這都是一個讓人無法輕視的數字。
從人丁來說,這是一座中等望縣的全部戶口,超過四千戶便是望縣的等級,大宋四百軍州,千八百縣,能歸入望縣的也不定有十分之一,而這些望縣所繳納的數額在朝廷總收入中占到的比例,卻遠遠過之;
從軍隊來說,這是十個滿編指揮的數目,放在西軍或河東軍中,能夠滿編的指揮,也是為數寥寥,無一不是精銳。這樣的十支指揮集合起來,就算在宋遼國戰中,也是韓岡、耶律乙辛這個等級的權臣、重臣絕不敢輕忽視之的力量;
從官員來說,這是文武實職總數的四分之一,流內銓和三班院這樣的銓敘衙門每天都有數百上千的官員在等待闕額,天下間真正能夠安排下官員的實職差遣也就這區區兩萬;
如果這五千之數,是參與禮部試的貢生們上繳的試卷,那麽對知貢舉來說,就意味著持續近月,每天從四更雞叫到夜漏更深的忙碌。
下麵的考官們,在批閱經義部分的考卷時,的確能幫忙刷落許多考生。
但如今已經不是《三經新義》剛剛成為官定注疏的時候了。
從熙寧三年開始,都快要十年了。掄才大典業已經過三科。貢生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年歲略少的——從授學伊始,便學習新學著述,不會像前人一樣再受到過去記憶的幹擾。
會在經義階段就被刷落的考生,在元佑元年的今天,連四分之一都不到。
加上少許在策問中,因犯諱、錯誤解題等錯誤被刷落的試卷。蒲宗孟和李承之,要親自過目批閱的考卷,還是超過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而且就算是被刷落的卷子,他們也是得過一遍目,以防下麵的考官弄權。
由於需要批閱的試卷有那麽多,放在兩位知貢舉的手上,一篇試卷隻要頭幾句文字不出彩,直接就丟掉。隻有感覺還不錯的卷子,才會留下來多看幾眼。
李承之和蒲宗孟兩人的時間就那麽多,平均分配道每一份試卷上,也就兩三眼的功夫。而且翻看的考卷多了,人也會覺得疲憊不堪,根本無心細讀。那些開篇稍嫌平淡,卻錦繡在內的卷子,隻能說他們倒黴。
用紅筆在試卷卷首大大的畫了一個勾,蒲宗孟就丟下了這份隻看了兩三眼的卷子。
卷子上的兩個大大的紅勾,十分顯眼,
站在身邊左側的小吏將這封卷子取走,右邊的胥吏就又放上了下一份考卷。
蒲宗孟用力撐著沉重的眼皮,隻瞟了一眼,仿佛被針紮了一下,倦意登時消散了大半。
這張卷子,開篇便是在說氣學,而且引用的是氣學裏麵最為惹人議論的物盡天擇之說。
當蒲宗孟向下看去,發現整篇文章的主旨,是以氣學為圭臬。他還能看得出來,文章的作者比較精通軍事和地理。甚至在文筆上,讓蒲宗孟有著隱隱眼熟的感覺。
李承之已經在上麵打了兩個圈,這是最高等級的評分,但站在新黨一方的蒲宗孟覺得,這一份考卷應當被直接黜落。
“奉世。這篇可不行。”
蒲宗孟叫著李承之,讓人將這份卷子給他拿過去。
按照幾天下來,雙方都已經默認的順序,這一迴應該是依從蒲宗孟的意見,將之黜落。
但這一迴,李承之卻沒有搖頭,而是將卷子給退了迴來,“這篇很不錯,道理說得很明白,文字也不差。”
蒲宗孟的臉立刻就沉了下來:“就算是韓三參政那裏,也沒把話說得這般滿的。”
韓岡提物盡天擇,是在說華夷之辨,是在說四方蠻夷的秉性。
可這篇文章裏麵,盡管看得出作者在引用物盡天擇一說時盡量避免涉及華夏,但因為考題的緣故,這份卷子還是不免將‘物盡天擇’四個字帶入對國中時事的議論中。
李承之用筆杆指了指房間左側,又指指右側,“傳正兄,那兩邊都是什麽?”
蒲宗孟不要去看,也知道那邊是什麽。
不過一個方方正正的竹籃子,但在籃子裏麵,還有著一摞試卷,總數尚不及一百份。看最上麵一張的卷首處,被紅筆圈了雙圈,而且是並排的兩個。若是往下翻下去,一份份試卷全都是如此。
這不及百份的試卷,皆是詞理俱優、超出儕輩的卷子。不用事後再研究、再斟酌,是看過之後,李承之、蒲宗孟兩人就直接圈中的考卷,已經榜上有名。如果之後勘察原卷,若沒有汙損、別字之類的錯誤,排名必皆在前百之列。
而另外一邊,還有三個並排的籃子,裏麵的卷子,比起對麵籃子內多了許多。不過總數到現在為止也僅僅六七百,即便之後還沒有批閱完畢的考卷中還能入選一些,但最終也不可能超過八百。剩下三百名進士,在這不到八百份試卷中再挑選出來。
五千人中,隻有四百人能夠中選,中不了的就得三年後再來。這不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什麽?
蒲宗孟明白李承之的意思,用事實說話。
不過李承之如此堅持,難道真的是看好這份卷子?還是說為了交上這份試卷的考生。
看起來的確是有點像事先約定好的。尤其用辭這般偏重氣學。多半是韓岡交代照看的學生.
蒲宗孟難得一迴的猶豫了起來。如今新黨勢大,他隻要想更進一步,必須旗幟鮮明的站在新黨一方。但得罪了韓岡,走夜路也要小心幾分。
蒲宗孟苦思良久,李承之都已經批好了十七八分考卷,他才將將提起筆,然後在卷子卷首處點了一點。
雖然不能說同意,但至少還有再議的餘地。
見蒲宗孟批好了這一份考卷,左邊的胥吏立刻將卷子取走,新的一份試卷,又放在了他的眼前。
蒲宗孟眨了幾下眼,低下頭去,再也不去管那份試卷。
天,亮了又暗,暗了又亮,蠟燭也換了一支又一支。
這一日,牽動了成千上萬貢生人心,緊閉多日的貢院大門終於打開了。
入夜時分。
向太後依然沒有結束她的工作,正在寢宮中召見剛迴來的內侍。
黃懷信是從密州剛剛調迴來的。之前因為他曾經主持修補過龍舟,又曾經獻上修堤飛土車,在將作之事上很有些才能。當朝廷需要水師,監造水師海船一職便落到了黃懷信的身上,很快便被派去了密州,
登州與遼國不過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可以駐紮水師,卻不能將造船的船場放在登州。而舊有的明州等處的船場,其所打造的船舶,又可能不適合北方的海況。所以專一為登州水師提供海船的船場,便放在了密州。
不過向太後隻問了黃懷信幾個問題,就聽見腳步聲踏破小殿外的寧靜,從模糊漸漸變得響亮起來。
十幾道腳步聲由遠及近,最後就在殿門外停下。門被推開,守門的楊戩從外進來,聲音急促:“太後,禮部試的結果出來了!”
向太後隨即將黃懷信給忘了,“還不快拿來!”
一封由火漆仔細封緘的信函,被送進了殿中。向太後立刻就命人將信拿上來,隨手拆開就看,
看了兩眼,不經意間瞥到了,“黃懷信,你先下去吧。過兩日再進來問對。”
黃懷信低頭領命,隻是再拜謝時,向太後卻在迴話中聽到了濃濃的鼻音。
“黃懷信,你哭什麽?”向太後立刻就壞了心情。
黃懷信連忙跪下:“看見太後審新科進士名單,臣一下想起了先帝,一時失態,死罪,死罪。”
王中正就看見太後的眉頭輕輕的皺了一下,“這樣啊,也是你的忠心……先下去吧。”
黃懷信怔了怔,再一次低頭領命,然後弓著腰、小碎步的離開。
就在黃懷信快到殿門時,向太後突然發生:“黃懷信,過去你入對時,先帝也是在看見新科進士的名單?。”
黃懷信一下子就轉迴來,“迴太後,是九年前的事了。熙寧六年的禮部試,也是晚上,臣侍奉在先帝左右,正好看見貢院那邊送來了禮部試的名單。”
“熙寧六年?就是韓參政參加的那一次。”
“是。”王中正點了點頭。
“……熙寧六年,如今也不過是元佑元年,九年而為宰輔,王卿,這事過去有過?”
王中正道:“太祖、太宗時或許有之,真宗之後當無一人。王平章、韓相公,都是三十餘年才進兩府。呂宣徽、章樞密,也都是近二十年。”
“太祖、太宗的時候有?”向太後很好奇地問道,“是誰?”
王中正道:“最有名的就是呂文穆、呂蒙正。得中進士之後,六年為參政,十一年為宰相。”
才六年就做了參知政事,這速度不能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在大宋已經是獨一份了。
“韓參政看來還不是最快的。”向太後笑道。
“韓參政在中進士前,就已經是軍功卓著,威震敵膽,積功升朝,進士於其僅是錦上添花。自升朝後,八年九年晉身兩府,這就不能說是很快了。而呂蒙正則遠遠不及韓參政,也就是他中進士時已年過而立。”
“說得是。”向太後點頭,“韓參政早就該進兩府了。”
很多被人看重的官員,如果是走監察禦史路線晉升,第一次做禦史時,或僅是京官,或初入朝堂,但再往上走,就是飛一般的躥升,五六年內升任宰輔,眼下朝堂中便有此人,
章惇、呂惠卿,速度都很快,都是六七年。蔡確,也同樣快得驚人。至於收複熙河的王韶,則時日更短,五年不到。韓岡在升朝官階段的晉升速度遠不如他們。
“黃懷信。”向太後稍稍感慨了一陣,又問黃懷信,“當時接到禮部試名單,先帝是怎麽看的?”
“打開名單後,官家就在裏麵找了一陣,知道了韓參政高中,一下變得很高興。”
“哦?……原來還有過著麽一樁故事。”向太後半信半疑,迴想起趙頊發病前那段時間的情形,她很難想象自家的亡夫會對韓岡中進士有多高興,但她仍是興致盎然,“先帝是怎麽做的?”
“先帝見到韓參政得中,便命人去給王平章報喜,”
給王安石報喜,為的是什麽,當然不用想。榜下捉婿的事太多太多,而禮部試前就將有名的士子給下了定,這事如今同樣常見。
“嗯。原來還有這一淵源。”向太後點點頭,卻又提起黃懷信的本職工作:“朝廷組建水師,需要上等巨舟做海舶,黃懷信你在密州做得很好。”
黃懷信連忙一疊聲的拜謝。
“原是禮賓使,入內內侍省押班。”向太後拿起身前桌案上的一張紙,上麵是黃懷信的本官和本職差遣,看了一下,道:“可東染院使,入內內侍省都知。”
黃懷信大喜拜謝,拜起間能看到他臉上都笑開了花,王中正也暗自忖道,這下子,宮中又要多一個人了。
隨即聽到太後說:“密州船場那邊要好好做。”
應該大年初一更新,沒能趕上。多加幾百字,以示歉意。還有,敬祝各位新春快樂。
貢院中,對於進士科試卷的批改正在進入最後的階段。
蒲宗孟和李承之,兩位知貢舉隻是在一開始時,意見有些出入,但隨著時間的過去,看法相抵觸的狀況依然頻頻,可為之爭論的時候越來越少,總有一方很快選擇妥協。
而且這樣的妥協,已經變成了交替讓步。這一迴你接受我的判卷,下一迴就是我接受你的批改,再下一迴便再重複迴去,如此循環,完全不看試卷本身的情況。
倒不是說蒲宗孟和李承之兩人有多合得來,而是需要他們批改的考卷實在太多了。有時間去為一張卷子中與不中爭論,還不如多看幾份卷子。
參加禮部試的貢生人數超過五千,也就意味著試卷總數超過五千份。
五千,隻要關係到人,不論從什麽角度,這都是一個讓人無法輕視的數字。
從人丁來說,這是一座中等望縣的全部戶口,超過四千戶便是望縣的等級,大宋四百軍州,千八百縣,能歸入望縣的也不定有十分之一,而這些望縣所繳納的數額在朝廷總收入中占到的比例,卻遠遠過之;
從軍隊來說,這是十個滿編指揮的數目,放在西軍或河東軍中,能夠滿編的指揮,也是為數寥寥,無一不是精銳。這樣的十支指揮集合起來,就算在宋遼國戰中,也是韓岡、耶律乙辛這個等級的權臣、重臣絕不敢輕忽視之的力量;
從官員來說,這是文武實職總數的四分之一,流內銓和三班院這樣的銓敘衙門每天都有數百上千的官員在等待闕額,天下間真正能夠安排下官員的實職差遣也就這區區兩萬;
如果這五千之數,是參與禮部試的貢生們上繳的試卷,那麽對知貢舉來說,就意味著持續近月,每天從四更雞叫到夜漏更深的忙碌。
下麵的考官們,在批閱經義部分的考卷時,的確能幫忙刷落許多考生。
但如今已經不是《三經新義》剛剛成為官定注疏的時候了。
從熙寧三年開始,都快要十年了。掄才大典業已經過三科。貢生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年歲略少的——從授學伊始,便學習新學著述,不會像前人一樣再受到過去記憶的幹擾。
會在經義階段就被刷落的考生,在元佑元年的今天,連四分之一都不到。
加上少許在策問中,因犯諱、錯誤解題等錯誤被刷落的試卷。蒲宗孟和李承之,要親自過目批閱的考卷,還是超過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而且就算是被刷落的卷子,他們也是得過一遍目,以防下麵的考官弄權。
由於需要批閱的試卷有那麽多,放在兩位知貢舉的手上,一篇試卷隻要頭幾句文字不出彩,直接就丟掉。隻有感覺還不錯的卷子,才會留下來多看幾眼。
李承之和蒲宗孟兩人的時間就那麽多,平均分配道每一份試卷上,也就兩三眼的功夫。而且翻看的考卷多了,人也會覺得疲憊不堪,根本無心細讀。那些開篇稍嫌平淡,卻錦繡在內的卷子,隻能說他們倒黴。
用紅筆在試卷卷首大大的畫了一個勾,蒲宗孟就丟下了這份隻看了兩三眼的卷子。
卷子上的兩個大大的紅勾,十分顯眼,
站在身邊左側的小吏將這封卷子取走,右邊的胥吏就又放上了下一份考卷。
蒲宗孟用力撐著沉重的眼皮,隻瞟了一眼,仿佛被針紮了一下,倦意登時消散了大半。
這張卷子,開篇便是在說氣學,而且引用的是氣學裏麵最為惹人議論的物盡天擇之說。
當蒲宗孟向下看去,發現整篇文章的主旨,是以氣學為圭臬。他還能看得出來,文章的作者比較精通軍事和地理。甚至在文筆上,讓蒲宗孟有著隱隱眼熟的感覺。
李承之已經在上麵打了兩個圈,這是最高等級的評分,但站在新黨一方的蒲宗孟覺得,這一份考卷應當被直接黜落。
“奉世。這篇可不行。”
蒲宗孟叫著李承之,讓人將這份卷子給他拿過去。
按照幾天下來,雙方都已經默認的順序,這一迴應該是依從蒲宗孟的意見,將之黜落。
但這一迴,李承之卻沒有搖頭,而是將卷子給退了迴來,“這篇很不錯,道理說得很明白,文字也不差。”
蒲宗孟的臉立刻就沉了下來:“就算是韓三參政那裏,也沒把話說得這般滿的。”
韓岡提物盡天擇,是在說華夷之辨,是在說四方蠻夷的秉性。
可這篇文章裏麵,盡管看得出作者在引用物盡天擇一說時盡量避免涉及華夏,但因為考題的緣故,這份卷子還是不免將‘物盡天擇’四個字帶入對國中時事的議論中。
李承之用筆杆指了指房間左側,又指指右側,“傳正兄,那兩邊都是什麽?”
蒲宗孟不要去看,也知道那邊是什麽。
不過一個方方正正的竹籃子,但在籃子裏麵,還有著一摞試卷,總數尚不及一百份。看最上麵一張的卷首處,被紅筆圈了雙圈,而且是並排的兩個。若是往下翻下去,一份份試卷全都是如此。
這不及百份的試卷,皆是詞理俱優、超出儕輩的卷子。不用事後再研究、再斟酌,是看過之後,李承之、蒲宗孟兩人就直接圈中的考卷,已經榜上有名。如果之後勘察原卷,若沒有汙損、別字之類的錯誤,排名必皆在前百之列。
而另外一邊,還有三個並排的籃子,裏麵的卷子,比起對麵籃子內多了許多。不過總數到現在為止也僅僅六七百,即便之後還沒有批閱完畢的考卷中還能入選一些,但最終也不可能超過八百。剩下三百名進士,在這不到八百份試卷中再挑選出來。
五千人中,隻有四百人能夠中選,中不了的就得三年後再來。這不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什麽?
蒲宗孟明白李承之的意思,用事實說話。
不過李承之如此堅持,難道真的是看好這份卷子?還是說為了交上這份試卷的考生。
看起來的確是有點像事先約定好的。尤其用辭這般偏重氣學。多半是韓岡交代照看的學生.
蒲宗孟難得一迴的猶豫了起來。如今新黨勢大,他隻要想更進一步,必須旗幟鮮明的站在新黨一方。但得罪了韓岡,走夜路也要小心幾分。
蒲宗孟苦思良久,李承之都已經批好了十七八分考卷,他才將將提起筆,然後在卷子卷首處點了一點。
雖然不能說同意,但至少還有再議的餘地。
見蒲宗孟批好了這一份考卷,左邊的胥吏立刻將卷子取走,新的一份試卷,又放在了他的眼前。
蒲宗孟眨了幾下眼,低下頭去,再也不去管那份試卷。
天,亮了又暗,暗了又亮,蠟燭也換了一支又一支。
這一日,牽動了成千上萬貢生人心,緊閉多日的貢院大門終於打開了。
入夜時分。
向太後依然沒有結束她的工作,正在寢宮中召見剛迴來的內侍。
黃懷信是從密州剛剛調迴來的。之前因為他曾經主持修補過龍舟,又曾經獻上修堤飛土車,在將作之事上很有些才能。當朝廷需要水師,監造水師海船一職便落到了黃懷信的身上,很快便被派去了密州,
登州與遼國不過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可以駐紮水師,卻不能將造船的船場放在登州。而舊有的明州等處的船場,其所打造的船舶,又可能不適合北方的海況。所以專一為登州水師提供海船的船場,便放在了密州。
不過向太後隻問了黃懷信幾個問題,就聽見腳步聲踏破小殿外的寧靜,從模糊漸漸變得響亮起來。
十幾道腳步聲由遠及近,最後就在殿門外停下。門被推開,守門的楊戩從外進來,聲音急促:“太後,禮部試的結果出來了!”
向太後隨即將黃懷信給忘了,“還不快拿來!”
一封由火漆仔細封緘的信函,被送進了殿中。向太後立刻就命人將信拿上來,隨手拆開就看,
看了兩眼,不經意間瞥到了,“黃懷信,你先下去吧。過兩日再進來問對。”
黃懷信低頭領命,隻是再拜謝時,向太後卻在迴話中聽到了濃濃的鼻音。
“黃懷信,你哭什麽?”向太後立刻就壞了心情。
黃懷信連忙跪下:“看見太後審新科進士名單,臣一下想起了先帝,一時失態,死罪,死罪。”
王中正就看見太後的眉頭輕輕的皺了一下,“這樣啊,也是你的忠心……先下去吧。”
黃懷信怔了怔,再一次低頭領命,然後弓著腰、小碎步的離開。
就在黃懷信快到殿門時,向太後突然發生:“黃懷信,過去你入對時,先帝也是在看見新科進士的名單?。”
黃懷信一下子就轉迴來,“迴太後,是九年前的事了。熙寧六年的禮部試,也是晚上,臣侍奉在先帝左右,正好看見貢院那邊送來了禮部試的名單。”
“熙寧六年?就是韓參政參加的那一次。”
“是。”王中正點了點頭。
“……熙寧六年,如今也不過是元佑元年,九年而為宰輔,王卿,這事過去有過?”
王中正道:“太祖、太宗時或許有之,真宗之後當無一人。王平章、韓相公,都是三十餘年才進兩府。呂宣徽、章樞密,也都是近二十年。”
“太祖、太宗的時候有?”向太後很好奇地問道,“是誰?”
王中正道:“最有名的就是呂文穆、呂蒙正。得中進士之後,六年為參政,十一年為宰相。”
才六年就做了參知政事,這速度不能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在大宋已經是獨一份了。
“韓參政看來還不是最快的。”向太後笑道。
“韓參政在中進士前,就已經是軍功卓著,威震敵膽,積功升朝,進士於其僅是錦上添花。自升朝後,八年九年晉身兩府,這就不能說是很快了。而呂蒙正則遠遠不及韓參政,也就是他中進士時已年過而立。”
“說得是。”向太後點頭,“韓參政早就該進兩府了。”
很多被人看重的官員,如果是走監察禦史路線晉升,第一次做禦史時,或僅是京官,或初入朝堂,但再往上走,就是飛一般的躥升,五六年內升任宰輔,眼下朝堂中便有此人,
章惇、呂惠卿,速度都很快,都是六七年。蔡確,也同樣快得驚人。至於收複熙河的王韶,則時日更短,五年不到。韓岡在升朝官階段的晉升速度遠不如他們。
“黃懷信。”向太後稍稍感慨了一陣,又問黃懷信,“當時接到禮部試名單,先帝是怎麽看的?”
“打開名單後,官家就在裏麵找了一陣,知道了韓參政高中,一下變得很高興。”
“哦?……原來還有過著麽一樁故事。”向太後半信半疑,迴想起趙頊發病前那段時間的情形,她很難想象自家的亡夫會對韓岡中進士有多高興,但她仍是興致盎然,“先帝是怎麽做的?”
“先帝見到韓參政得中,便命人去給王平章報喜,”
給王安石報喜,為的是什麽,當然不用想。榜下捉婿的事太多太多,而禮部試前就將有名的士子給下了定,這事如今同樣常見。
“嗯。原來還有這一淵源。”向太後點點頭,卻又提起黃懷信的本職工作:“朝廷組建水師,需要上等巨舟做海舶,黃懷信你在密州做得很好。”
黃懷信連忙一疊聲的拜謝。
“原是禮賓使,入內內侍省押班。”向太後拿起身前桌案上的一張紙,上麵是黃懷信的本官和本職差遣,看了一下,道:“可東染院使,入內內侍省都知。”
黃懷信大喜拜謝,拜起間能看到他臉上都笑開了花,王中正也暗自忖道,這下子,宮中又要多一個人了。
隨即聽到太後說:“密州船場那邊要好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