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第111章辭章一封亂都堂(三)


    張戩記得韓岡家世並不好,甚至不是書香門第,更不能與種建中那等將門弟子相比,但就是因為如此,才顯得不到二十便引動天子頒下特旨的韓岡是如何不簡單。


    “玉昆你能同時得王韶、吳衍和張守約三人青眼,才學當是不差,怎麽不安心下來多讀兩年,也好考個進士出來?”


    “秦州雖大,卻也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韓岡感慨著,“外有西賊肆虐,內有蕃部不順,年年烽煙不斷,怎能安心讀得下書去?”


    韓岡的話惹得張戩頷首稱是。當年李元昊舉起叛旗,張載同樣有著投筆從戎的心思,若不是有範仲淹、韓琦一眾名臣來鎮守關西,動蕩的局勢也容不得張載、張戩安安心心的讀書下去。“既然玉昆你是王韶所薦,那應是為了開拓河湟嘍?”


    “正是當年子厚先生首倡之議!”


    “開拓河湟,錢糧、人馬都要千裏迢迢的轉運過去,秦州百姓便要受罪了。”有個知兵的兄長,張戩當然對開拓河湟的戰略有所了解,其利弊亦是心知。


    “……總得試上一試!一旦真能收服河湟蕃部,秦州便為腹地,生民也便不用再受戰亂之苦,這是一勞永逸。”韓岡年輕的臉上透著堅毅,“其事雖難,若是還沒有做過便放棄,心中總是不甘心!”


    這話若是由他人說出,張戩必然拍案怒斥,而程顥也要搖頭,語重心長地開始勸誡。但韓岡是張載的弟子,並非外人,年輕人的衝勁卻是讓張戩和程顥看著喜歡。即便他說出的話有些幼稚,但想來也是因為太過年輕,思慮不足的緣故,不是本心上有錯。


    隻不過河湟之事,得王安石之力甚多,張戩和程顥這時又想起稱病請郡的王安石。心道‘王介甫若去職,韓玉昆的職司,也許要生變數了。’


    中書門下。


    也即是政事堂內,一名又高又胖的堂吏腳步匆匆,沉重的腳步聲傳遍廊中。


    曾布聽到腳步聲,放下手中正在讀著的老杜詩卷。他身為檢正中書五房公事,總理並督察中書門下吏、戶、禮、刑、工五房吏人公事。職位要津,庶務繁蕪,但凡發往政事堂的公文都要管著。平日裏都是忙得團團轉,也隻有今天,他自任職以來才第一次這般輕鬆過。


    胖堂吏走到門外,對裏麵喊道:“都檢正,三司方才又來人了,急著要昨日發來待批的公文。”


    “讓他再等一等!”曾布搖搖頭,拿起茶杯啜了一口,“此事需待王大參迴來再批。”


    “小人明白!”胖堂吏今天已經好幾次往返於前院和檢正廳,得到的迴答都是一樣等王大參迴來再批。但這一請示的環節他不敢省,自以為是,砍頭的可是自己。


    胖堂吏轉身要走,曾布自後麵叫住他,把他喚進公廳來:“曾相公、陳相公,昨天可曾說什麽?”


    胖堂吏是曾布的親信,既然曾布有問,便不敢怠慢:“昨天王大參從宮中出來就沒迴政事堂,後來宮裏傳出消息後,曾相公和陳相公便想立刻下堂劄停止推行青苗法,但趙大參卻說,是王大參弄出來的事,得讓他自己自己迴來廢除。”


    “趙閱道幫了大忙啊!”曾布笑著,心裏卻對趙抃沒半點感激,卻在想趙抃一點擔當都沒有,又不敢做事,難怪總是在叫苦。


    曾布昨天一聽到宮裏傳出來的消息,就趕去王安石府。他跟呂惠卿、章惇等一眾變法派的中堅官員都在門房候著,待了整一天,也沒見到告病的王安石,不過把心意傳到就已經夠了。隻是曾布沒想到,他這麽一走,昨天在政事堂中竟然發生了這麽多事情。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盡管有兩隻猴子的官職比老虎要高“還真是有趣!”


    胖堂吏則在不無憂慮的看著堆滿了曾布桌案的厚厚幾撂公文,憂心忡忡。“都檢正,積壓了這麽多公文,不會有問題嗎?”


    “你擔心個什麽?”曾布站起身,徐步走出門,迴頭望著北麵的宮城,崇政殿就在他視線落下的方向,“不用急!參政很快就會迴來!”


    崇政殿。


    趙頊現在很煩躁。他低頭盯著鋪在禦案上的王安石的請郡折子。‘臣請辭’幾個字一入眼,就像被燙了一下,視線隨即便離開了那份辭章。年輕的皇帝並沒有料到,隻因韓琦的奏章,他猶疑了一下多說了幾句,王安石的反應便會這般激烈。


    好歹是出身在皇家,宗族中有形無形的勾心鬥角也見得多了。趙頊登基時日雖短,但王安石為何會如此做,他還是明白的。而王安石的目的,趙頊也一樣清楚。


    可韓琦是三朝老臣啊!相三帝扶二主,沒有韓稚圭,英宗坐不穩皇位。他趙頊能坐在這個位子上,有韓琦的功勞在,他的恩德不可不念。韓琦說的話即便不相信,也得做出個相信的樣子,這才是顧全老臣體麵的做法。


    但王安石那邊又該怎麽辦?聽他自去,不再變法?那錢哪裏來?軍隊如何整備?失土如何收複?二虜如何降伏?


    罷去新法可以!罷免王安石也可以!但你得給我個富國強兵的方略來!


    韓琦給了,讓他‘躬行節儉以先天下,自然國用不乏’。但將每年朝廷收入的五六千萬貫全部吞吃掉,還要帶饒個幾百萬貫封樁錢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費有哪一條說的是皇帝?這些錢幾乎都是被數萬官員,百萬軍隊,還有幾千宗室花去的!


    仁宗、英宗,還有他趙頊,哪一個是奢用無度的昏君?沒有啊!仁宗皇帝大行前,身上蓋的被子是舊的,用的茶盞是素瓷的。先皇登基四年,病得時候居多,宮舍、出遊,會花大錢的支出一項也沒有。連大殮,也是因為距離仁宗駕崩才四年,國用不支,費用一省再省,害得自己連孝心都盡不了。而他趙頊呢,自登基以來何時奢侈過一星半點?這樣的情況下,自家再節儉,能節儉多少出來?即便自己一點不用,也不過省下幾十萬貫。這對三司賬簿中越來越大的窟窿來說,是杯水車薪。


    王安石不能走!從昨日想到今日,趙頊越發的肯定,王安石不能走!要想富國強兵,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不能放王安石走!


    如果不能兩全,必須要做一個選擇的話,趙頊很清楚該選誰!


    崇政殿中,宰執、兩製,決定大宋國策的十幾位重臣都在等著趙頊從沉默中醒來。站在宰執們的下麵,司馬光平心靜氣的等著。不同於曾公亮、陳執中的心浮氣躁,不同於文彥博、呂公弼的急不可耐。幾位翰林學士中排在第一位的司馬君實,始終都是保持著冷靜的態度,仿佛變法的存續、王安石的去留,如流水過石,在心底沒有引起一點動搖。


    不知過了多久,趙頊抬起頭來,神色間沒了猶豫:“變法剛剛開始,王卿實走不得!司馬卿,你為朕草擬一份慰留詔書。”


    趙頊的話,讓宰執們一陣騷然,而司馬光應聲答是,接下了旨意,退後去寫詔書。他是翰林學士加知製誥銜,正是有資格草擬詔書。


    “陛下!”文彥博卻是當先上前:“天下紛紛,皆為新法。新法悖時難行,天下士大夫無人不言。王安石既已然自知,何不從其願,放其離京?”


    “文卿何出此言?”趙頊又驚又怒,他知道文彥博與王安石互為政敵,但天下紛紛之說,未免也太過了一點。別以為他年輕不曉事,青苗貸的實行過程中的確有問題,但使人監督並修改一下,當是能解決。隻要修正了,青苗貸對百姓隻會有好處。他當即批駁,“更張法製,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處不便?”


    文彥博生於真宗景德三年西元1006年,到了如今的熙寧三年,已年過花甲,幾近古稀。六十五歲的他老邁龍鍾,身子佝僂著,皮肉都鬆弛了。但寬大的骨架子一旦挺直,數十載為相而產生的壓迫感,便宛如一團陰雲沉甸甸的壓向年輕的皇帝。他冷笑,從唇縫中擠出的蒼老聲音,就像從崇政殿外唿嘯而過的寒風:


    “陛下!天子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竟然敢這麽說?


    趙頊聞言一驚,雙眼瞪住文彥博。而文彥博則垂下眼簾,但身子站得更直。殿中的重臣們沒有任何反應,仿佛沒有聽到文彥博的話,又好像默認了說進他們心裏的這一句。


    對,文彥博說了大實話。無論是變法,還是反變法,兩派之間的筆墨往來,盡管都是冠冕堂皇的說著是為天下百姓著想,但實際上考慮到百姓隻是附帶。青苗貸能稍稍惠民,卻傷了士大夫的利益。文彥博這是在提醒趙頊,不要忘了天子之位的根基在哪裏。


    朝堂上每每爭論治國之策,都是把百姓拉出來為自己的話做背書,哪一個不是擺出為民請命的態度。三年來,趙頊還是第一次從臣子的嘴裏清楚的聽到治理家國的本質。即便過去王安石與他談起青苗法的本意,也要遮遮掩掩,不肯把話說透。


    是不是該謝謝文彥博?這些年來,這位文相公還是第一個肯跟他說這些大實話的臣子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宰執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cusla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cuslaa並收藏宰執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