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綜]綜全民進化計劃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逍遙子跟陳沂都知道,這對夫婦本質上已經是貌合神離,隻怕下一次的爆發就在不遠之後,逍遙子覺得是兩個徒弟自作孽,陳沂想到後來這幾個師兄師姐的結局,雖說有些唏噓,但是,說實話,他跟他們就見過一麵,壓根沒什麽同門感情可言,因此,自然不會無端插手,因此,依舊跟著逍遙子離開了。
逍遙子帶著陳沂四處雲遊,中原都去過了,又往遼國吐蕃而去,遼國沒什麽好說的,那邊雖說民風彪悍,哪怕已經漢化嚴重了,依舊有著全民騎射的風俗,遼國貴族更是常常出行遊獵,在軍事上一直保持著優勢,但是並沒有多少武林高手,倒是一些薩滿祭司還有些可觀之處,可惜的是,如今也沒落了,如今遼國盛行的還是佛教,到處都有佛寺,貴族也多半崇佛,而且是中土的佛教,不過,中原雖說將佛門的經典傳了出去,佛門的武功卻沒有多少,倒是一些在中原混不下去的江湖敗類,在遼國這邊投靠了一些貴族,充當客卿打手。
吐蕃那邊卻不一樣,密宗在吐蕃早就根深蒂固,逍遙子知道陳沂會一些密宗的法門,他對此也很感興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逍遙子武功在中原域外已經沒有敵手,他的內力還一直在積累進步之中,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那扇大門的門口,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跨出那一步,陳沂雖說將自己所學的武功跟逍遙子交流了一番,叫逍遙子明白了一些什麽,但是,卻還不分明,因此,這次前往吐蕃,也是想要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而已。
逍遙子何等之人,他在中原還頗為收斂,哪怕是想要六脈神劍那樣的武功,也寧可暗中取了,並不真的打上門去,終究是跟中原武林有些香火情分。但是在吐蕃這邊,卻毫無顧忌了。吐蕃在他眼裏,那就是異族,何況,吐蕃這些年並不老實,在邊境上常有些小動作,要不是大宋掐著吐蕃的一些經濟命脈,吐蕃人口也不足,各個王公之間人心也不齊,各自有各自的想頭,估摸著早就想要跟大宋掐上一把了。
因此,逍遙子直接擺出了一副踢館的架勢,也不管是紅教還是黃教,亦或是密宗的哪一宗哪一派,反正就是一家一家打著論道的幌子打上門去,先登台論道,然後再出手比武,賭注就是各家的看家本事。
逍遙子看著是個閑雲野鶴的人,實則真要說起來,言辭極為鋒利,他當年還在道觀的時候,就曾經跟著道觀的人跟大相國寺的和尚辯經,那時候便對佛家的經義有了係統的了解,論起佛學的修養來,並不比那些所謂的高僧差到哪裏去,何況吐蕃這邊雖說更接近於天竺那邊的佛門正統,但是論起辯術,卻遠不如在中原,因為各種興佛滅佛運動,跟不知道多少宗派世家打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嘴仗,辯術早就比得上春秋戰國時候專門靠辯術聞名的名家了。可是吐蕃這邊呢,佛學雖說還算興盛,但是說白了,還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吐蕃本土的宗教早就被密宗打得落花流水,便是密宗分出來的紅教黃教,互相之間的爭端也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各自的拳頭。
因此,逍遙子跟陳沂兩人,竟是在口才上橫掃了整個青藏的密宗佛教,陳沂原本不在乎什麽言語機鋒,不過既然逍遙子有令,他自然也得遵照師命,陳沂其實並沒有學過什麽辯論之術,卻是學過哲學,什麽事物的對立與統一之類的,還是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的,因此,很快就上了手,他後來又學了吐蕃這邊的語言,雖說許多吐蕃的僧人不懂漢語,依舊能夠將他們駁得無話可說,繼而惱羞成怒。
言語什麽的,都是虛的,但是論起拳頭,便是藏邊這些活佛,也真沒一個比得上逍遙子的。這裏是武俠位麵,又不是仙俠位麵,活佛哪怕真的是會輪迴轉世,但是繼承的也就是上輩子的記憶和智慧,卻是沒辦法將上輩子的武功神通給帶到下輩子去,也就是說,這些密宗的活佛,其實也就是一幫精神力比較強大的人,但是,在這一點上,陳沂跟逍遙子也是不差了。而論起武功,便是陳沂,雖說年紀小,但也算是半個先天高手,何況,打鬥經驗豐富至極,當年就跟密宗的不少高手打過交道,對密宗的武功也有些了解,因此,師徒兩人一路上往拉薩而去,硬是一路上逼得諸多密宗的宗門交出了門內的絕學,最終閉門封山不出,也有的是那種寧可毀了自家的傳承,也不肯交出來的,逍遙子也不阻攔。
一直到最後,一個據說已經轉世了九次的活佛出麵了,他若說武功,幾乎是沒有,但是轉世多次,精神力的修為簡直堪稱恐怖,以一己之力,幾乎是塑造出了一個森羅地獄出來,雖說算是幻術,卻因為他的精神力的緣故,極為難纏,最終,逍遙子與陳沂聯手,才破開了那森羅地獄,彼時,已經是狼狽不已。
不過,那活佛也沒有討得好處,他法門被破,當時就一口心頭血吐出,整個人精神萎靡,原本還算高大的身體都似乎是縮小了一圈,幾乎有了油盡燈枯之勢,沒有支撐幾句話的功夫,便自引天火,當場圓寂,留下了幾粒舍利子,即便是逍遙子,麵對這等人物,也生出了敬佩之心來,因此,也沒有窮追猛打,帶著陳沂飄然離去。
而密宗那邊,遭受了這等重創,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如喪考妣地各自封寺,還得派人出去尋找轉世靈童,對中原更是生出了不少畏懼之心。
逍遙子跟陳沂也大有收穫,兩人不光得了不少密宗的根本法門,在最後與那活佛的一戰之中,逍遙子雖說耗費了不少力氣,卻終於看清楚了自己前麵的路,心中多有感悟,迴去之後便要閉關整理自身所得,而陳沂同樣如此,他當日將七情劍意化入琴中,原本便有以琴音演化幻境的手段,如今見識了那活佛的手段,更是如同醍醐灌頂一般,頗有所得,迴去之後,便可以將七情琴劍推演到更高深的境界。
逍遙子帶著陳沂四處雲遊,中原都去過了,又往遼國吐蕃而去,遼國沒什麽好說的,那邊雖說民風彪悍,哪怕已經漢化嚴重了,依舊有著全民騎射的風俗,遼國貴族更是常常出行遊獵,在軍事上一直保持著優勢,但是並沒有多少武林高手,倒是一些薩滿祭司還有些可觀之處,可惜的是,如今也沒落了,如今遼國盛行的還是佛教,到處都有佛寺,貴族也多半崇佛,而且是中土的佛教,不過,中原雖說將佛門的經典傳了出去,佛門的武功卻沒有多少,倒是一些在中原混不下去的江湖敗類,在遼國這邊投靠了一些貴族,充當客卿打手。
吐蕃那邊卻不一樣,密宗在吐蕃早就根深蒂固,逍遙子知道陳沂會一些密宗的法門,他對此也很感興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逍遙子武功在中原域外已經沒有敵手,他的內力還一直在積累進步之中,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那扇大門的門口,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跨出那一步,陳沂雖說將自己所學的武功跟逍遙子交流了一番,叫逍遙子明白了一些什麽,但是,卻還不分明,因此,這次前往吐蕃,也是想要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而已。
逍遙子何等之人,他在中原還頗為收斂,哪怕是想要六脈神劍那樣的武功,也寧可暗中取了,並不真的打上門去,終究是跟中原武林有些香火情分。但是在吐蕃這邊,卻毫無顧忌了。吐蕃在他眼裏,那就是異族,何況,吐蕃這些年並不老實,在邊境上常有些小動作,要不是大宋掐著吐蕃的一些經濟命脈,吐蕃人口也不足,各個王公之間人心也不齊,各自有各自的想頭,估摸著早就想要跟大宋掐上一把了。
因此,逍遙子直接擺出了一副踢館的架勢,也不管是紅教還是黃教,亦或是密宗的哪一宗哪一派,反正就是一家一家打著論道的幌子打上門去,先登台論道,然後再出手比武,賭注就是各家的看家本事。
逍遙子看著是個閑雲野鶴的人,實則真要說起來,言辭極為鋒利,他當年還在道觀的時候,就曾經跟著道觀的人跟大相國寺的和尚辯經,那時候便對佛家的經義有了係統的了解,論起佛學的修養來,並不比那些所謂的高僧差到哪裏去,何況吐蕃這邊雖說更接近於天竺那邊的佛門正統,但是論起辯術,卻遠不如在中原,因為各種興佛滅佛運動,跟不知道多少宗派世家打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嘴仗,辯術早就比得上春秋戰國時候專門靠辯術聞名的名家了。可是吐蕃這邊呢,佛學雖說還算興盛,但是說白了,還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吐蕃本土的宗教早就被密宗打得落花流水,便是密宗分出來的紅教黃教,互相之間的爭端也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各自的拳頭。
因此,逍遙子跟陳沂兩人,竟是在口才上橫掃了整個青藏的密宗佛教,陳沂原本不在乎什麽言語機鋒,不過既然逍遙子有令,他自然也得遵照師命,陳沂其實並沒有學過什麽辯論之術,卻是學過哲學,什麽事物的對立與統一之類的,還是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的,因此,很快就上了手,他後來又學了吐蕃這邊的語言,雖說許多吐蕃的僧人不懂漢語,依舊能夠將他們駁得無話可說,繼而惱羞成怒。
言語什麽的,都是虛的,但是論起拳頭,便是藏邊這些活佛,也真沒一個比得上逍遙子的。這裏是武俠位麵,又不是仙俠位麵,活佛哪怕真的是會輪迴轉世,但是繼承的也就是上輩子的記憶和智慧,卻是沒辦法將上輩子的武功神通給帶到下輩子去,也就是說,這些密宗的活佛,其實也就是一幫精神力比較強大的人,但是,在這一點上,陳沂跟逍遙子也是不差了。而論起武功,便是陳沂,雖說年紀小,但也算是半個先天高手,何況,打鬥經驗豐富至極,當年就跟密宗的不少高手打過交道,對密宗的武功也有些了解,因此,師徒兩人一路上往拉薩而去,硬是一路上逼得諸多密宗的宗門交出了門內的絕學,最終閉門封山不出,也有的是那種寧可毀了自家的傳承,也不肯交出來的,逍遙子也不阻攔。
一直到最後,一個據說已經轉世了九次的活佛出麵了,他若說武功,幾乎是沒有,但是轉世多次,精神力的修為簡直堪稱恐怖,以一己之力,幾乎是塑造出了一個森羅地獄出來,雖說算是幻術,卻因為他的精神力的緣故,極為難纏,最終,逍遙子與陳沂聯手,才破開了那森羅地獄,彼時,已經是狼狽不已。
不過,那活佛也沒有討得好處,他法門被破,當時就一口心頭血吐出,整個人精神萎靡,原本還算高大的身體都似乎是縮小了一圈,幾乎有了油盡燈枯之勢,沒有支撐幾句話的功夫,便自引天火,當場圓寂,留下了幾粒舍利子,即便是逍遙子,麵對這等人物,也生出了敬佩之心來,因此,也沒有窮追猛打,帶著陳沂飄然離去。
而密宗那邊,遭受了這等重創,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如喪考妣地各自封寺,還得派人出去尋找轉世靈童,對中原更是生出了不少畏懼之心。
逍遙子跟陳沂也大有收穫,兩人不光得了不少密宗的根本法門,在最後與那活佛的一戰之中,逍遙子雖說耗費了不少力氣,卻終於看清楚了自己前麵的路,心中多有感悟,迴去之後便要閉關整理自身所得,而陳沂同樣如此,他當日將七情劍意化入琴中,原本便有以琴音演化幻境的手段,如今見識了那活佛的手段,更是如同醍醐灌頂一般,頗有所得,迴去之後,便可以將七情琴劍推演到更高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