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紅樓同人]紅樓之孤家寡人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內閣的一幹大臣聽得瞠目結舌,隻覺徒景年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問題,簡直是有些缺德了。當然,嘴上他們自然不能這麽說,隻是委婉地表示,這樣實在是有失天朝上國的風範。徒景年來了句,你們倒是寧願麵對一個統一的狼子野心的東瀛,而不是一個混亂的,需要不時求助於朝廷的東瀛了?幾個朝臣不吱聲了,東瀛那邊的人人品怎麽樣,誰也不敢保證,倭寇當年上岸,造成的慘案現在還有人記憶猶新呢!誰會相信,東瀛日後一定會保證一直恭順呢?
當然了,徒景年還是安撫了一下朝臣的,東瀛那邊不是嚮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時候還派了什麽遣唐使跑過來學習的,宋朝的時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來,常年有人過來學習文化知識。如今呢,不要他們上門學習了,朝廷這邊出錢,在東瀛建立書院,再印刷個幾船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書本,請那些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大儒親自去東瀛教化一方,好讓他們沐浴在上國文化的光輝中。日後,若是真的因為文化的薰陶入華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們也就沒必要防著你了不是嗎?
對去東瀛那邊教化一方,卻是沒多少人樂意,就像是在大晉這邊,沒幾個樂意去雲貴西藏之類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麽大儒過去,因此,不過是叫那些候補的學政或者是國子監翰林院之類地方的候補官員過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幹個幾年,迴來就能轉正,沒準按照你的成績,還能升個一級兩級的,有了這樣的好處,自然許多人躍躍欲試了。更有人觸類旁通,東瀛是藩國,朝鮮、茜香國、瀚海國、安南之類的地方也是藩國嘛,咱們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書院嗎?
徒景年順手就將這事交給了禮部和鴻臚寺,你們去跟那些藩國的人交涉吧。官員也是人,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自然是不會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個個踴躍無比,接下來就是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將那些常駐的使臣們說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傳信迴去,說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書院,教化當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數藩國對此其實是樂見其成的,他們往年還得派出貴族子弟跑到長安這邊的國子監上課呢,如今不用跑過來,在自家領土上就能學習天朝上國的文化,雙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歡喜。
☆、第133章
東瀛那邊的事情算是暫時敲定了,接下來的細節,大家慢慢討論就是了,徒景年順手就將這些事情下放下去了,他可從來沒有事必躬親的打算,那不累死才怪!
徒景年這些年一直沒有放棄過對外的探索,他名下的船隊如今已經在非洲跟那裏的土著做了好些年的生意,跟那些歐洲人相比,他的船隊可客氣多了,做生意也比較公道,土著也不是傻瓜,自然更樂意跟他交易,從一開始交易礦產皮毛象牙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那些土著來說毫無價值,哪怕是大塊的鑽石原礦,對他們來說,也就是用來打磨武器的工具而已,以前那些歐洲人就是隨隨便便拿點東西就將這些換走了,換了大晉的商隊,他們拿出來交易的卻是實打實的好東西,放到哪兒都是硬通貨,比如說精美的瓷器,輕薄的絲綢,各種工藝品還有生活用品,最重要的就是藥物,這些很是挽救了不少土著的生命,因此,那些土著部落都知道有這麽一支船隊,每年在固定的時候到案上跟他們交易,給他們帶來各種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寶物,交情深厚之後,他們已經開始交易土地,反正那些土著靠打獵為生,幾乎不種地的,土地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用處。
非洲那邊礦產資源豐富,徒景年派出去的人直接買下了大片的土地,打算用於殖民,結果在他們買下的土地裏麵,直接發現了一座金礦。
消息很快傳到了徒景年這裏,這也是難免的事情,在中原,歷朝歷代,絕大部分礦產都隻有朝廷或者是皇室才能開採經營,私自開採那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何況那邊的金礦遠離本土,沒有朝廷的保護,誰能保證自己開採出來之後,能夠保得住,因此,這事順理成章報到了徒景年這邊。
徒景年原本就知道非洲有著大量的礦產,但是問題是他上輩子又不是學這個的,誰知道哪兒有礦,哪兒沒有啊!不過,既然有金礦,自然還有伴生的其他礦產,那邊是不是有什麽礦脈也說不定,因此,徒景年一邊派了人過去勘探,一邊琢磨著,銀行的成立還有移民都可以開始進行了。
果不其然,沒多久,非洲那邊就傳來了好消息,他們發現了一個特大金礦,還伴生了銀礦還有銅礦,預計每年可以提煉出近一千公斤的黃金,還有五千公斤左右的白銀。
這兒是徒景年名下的船隊發現的,自然是皇室的財產,徒景年也沒有隱瞞,很快公布了這個消息。大家還沒迴過神來了,朝廷又頒布了《銀行法》,隻要有一定的資金為抵押,就可以開辦銀行,並且準備重新發行貨幣,漸漸取代如今的通寶還有散碎的金銀。
徒景年自然是頭一個,以金礦為抵押,直接開辦了大晉皇家銀行,戶部那邊也迅速反應過來,以每年的稅收為抵押,建立大晉國家銀行,晉商、徽商、蘇商、浙商也紛紛行動,跑到京城驗證財產抵押,將各自的票號也變成了正規的銀行,然後各大銀行合作,推行了全新的貨幣製度,以金銀為本位,暫時是銀本位為主,金本位為輔,推出了銅元、銀元、金元等三種貨幣。銅元的價值跟一般的通寶相當,銀元一枚半兩左右,相當於五百個銅元,金元重量跟銀元相當,相當於十個銀元,最通用的其實還是銅元和銀元。
當然了,徒景年還是安撫了一下朝臣的,東瀛那邊不是嚮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時候還派了什麽遣唐使跑過來學習的,宋朝的時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來,常年有人過來學習文化知識。如今呢,不要他們上門學習了,朝廷這邊出錢,在東瀛建立書院,再印刷個幾船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書本,請那些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大儒親自去東瀛教化一方,好讓他們沐浴在上國文化的光輝中。日後,若是真的因為文化的薰陶入華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們也就沒必要防著你了不是嗎?
對去東瀛那邊教化一方,卻是沒多少人樂意,就像是在大晉這邊,沒幾個樂意去雲貴西藏之類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麽大儒過去,因此,不過是叫那些候補的學政或者是國子監翰林院之類地方的候補官員過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幹個幾年,迴來就能轉正,沒準按照你的成績,還能升個一級兩級的,有了這樣的好處,自然許多人躍躍欲試了。更有人觸類旁通,東瀛是藩國,朝鮮、茜香國、瀚海國、安南之類的地方也是藩國嘛,咱們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書院嗎?
徒景年順手就將這事交給了禮部和鴻臚寺,你們去跟那些藩國的人交涉吧。官員也是人,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自然是不會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個個踴躍無比,接下來就是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將那些常駐的使臣們說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傳信迴去,說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書院,教化當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數藩國對此其實是樂見其成的,他們往年還得派出貴族子弟跑到長安這邊的國子監上課呢,如今不用跑過來,在自家領土上就能學習天朝上國的文化,雙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歡喜。
☆、第133章
東瀛那邊的事情算是暫時敲定了,接下來的細節,大家慢慢討論就是了,徒景年順手就將這些事情下放下去了,他可從來沒有事必躬親的打算,那不累死才怪!
徒景年這些年一直沒有放棄過對外的探索,他名下的船隊如今已經在非洲跟那裏的土著做了好些年的生意,跟那些歐洲人相比,他的船隊可客氣多了,做生意也比較公道,土著也不是傻瓜,自然更樂意跟他交易,從一開始交易礦產皮毛象牙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那些土著來說毫無價值,哪怕是大塊的鑽石原礦,對他們來說,也就是用來打磨武器的工具而已,以前那些歐洲人就是隨隨便便拿點東西就將這些換走了,換了大晉的商隊,他們拿出來交易的卻是實打實的好東西,放到哪兒都是硬通貨,比如說精美的瓷器,輕薄的絲綢,各種工藝品還有生活用品,最重要的就是藥物,這些很是挽救了不少土著的生命,因此,那些土著部落都知道有這麽一支船隊,每年在固定的時候到案上跟他們交易,給他們帶來各種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寶物,交情深厚之後,他們已經開始交易土地,反正那些土著靠打獵為生,幾乎不種地的,土地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用處。
非洲那邊礦產資源豐富,徒景年派出去的人直接買下了大片的土地,打算用於殖民,結果在他們買下的土地裏麵,直接發現了一座金礦。
消息很快傳到了徒景年這裏,這也是難免的事情,在中原,歷朝歷代,絕大部分礦產都隻有朝廷或者是皇室才能開採經營,私自開採那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何況那邊的金礦遠離本土,沒有朝廷的保護,誰能保證自己開採出來之後,能夠保得住,因此,這事順理成章報到了徒景年這邊。
徒景年原本就知道非洲有著大量的礦產,但是問題是他上輩子又不是學這個的,誰知道哪兒有礦,哪兒沒有啊!不過,既然有金礦,自然還有伴生的其他礦產,那邊是不是有什麽礦脈也說不定,因此,徒景年一邊派了人過去勘探,一邊琢磨著,銀行的成立還有移民都可以開始進行了。
果不其然,沒多久,非洲那邊就傳來了好消息,他們發現了一個特大金礦,還伴生了銀礦還有銅礦,預計每年可以提煉出近一千公斤的黃金,還有五千公斤左右的白銀。
這兒是徒景年名下的船隊發現的,自然是皇室的財產,徒景年也沒有隱瞞,很快公布了這個消息。大家還沒迴過神來了,朝廷又頒布了《銀行法》,隻要有一定的資金為抵押,就可以開辦銀行,並且準備重新發行貨幣,漸漸取代如今的通寶還有散碎的金銀。
徒景年自然是頭一個,以金礦為抵押,直接開辦了大晉皇家銀行,戶部那邊也迅速反應過來,以每年的稅收為抵押,建立大晉國家銀行,晉商、徽商、蘇商、浙商也紛紛行動,跑到京城驗證財產抵押,將各自的票號也變成了正規的銀行,然後各大銀行合作,推行了全新的貨幣製度,以金銀為本位,暫時是銀本位為主,金本位為輔,推出了銅元、銀元、金元等三種貨幣。銅元的價值跟一般的通寶相當,銀元一枚半兩左右,相當於五百個銅元,金元重量跟銀元相當,相當於十個銀元,最通用的其實還是銅元和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