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江南荊州,西北角那方普普通通的宅院之內,燈火通明,人影交錯。
即便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院內的仆人丫鬟們依然肩挑手提,來來往往,將一些或貴重、或普通的物品通通搬到前院的廳堂之內,挑揀分類後,再整整齊齊的捆紮包裝起來,以便明日好一並帶走。
與院內的繁雜紛鬧相對應的,東邊那間走廊盡頭的廂房內,依然是燭火冉冉,安靜平常。
那個素美的身影仍舊端坐於案前,細思凝神,筆鋒飛揚,而雨兒則一手拿著一張墨跡未幹的目錄,動作輕緩的翻找出相應的軸書竹簡後,又躡手躡腳的抱到前院廳堂中去,交給管事悉心裝好,還要再三叮囑一番才會迴來。
幾遭過後,雨兒終於把目錄上列出的所有軸書和竹簡都搬到了前院,圓滿完成了自家小娘子交給她的任務,隨即輕唿幾口氣,平複一番唿吸後,方才緩緩跪坐在了窗前的楠木席案旁。
不多久,劉愫也擱下手中的墨筆,秀美的雙眸再度看了一遍席案上這一曲剛剛完成的“燕樂半字譜”,嘴角微微上挑,抬起眼來望向窗外天空的那一輪皓月,心滿意足的伸了一個懶腰。
見那支玉管紫毫被輕輕擱在筆架上,雨兒也終於能開口說話了:“小娘子,明日我們就要離開荊州了,對於葉郎君的來訪請求,雨兒還沒有迴應呢!”
劉愫聽聞,淡淡一笑,並沒有說話,隻是拿起那一卷剛剛完成的曲譜,輕輕吹幹墨跡後,慢慢卷起,以一根藍色絲帶綁了起來,裝入一個青色錦袋中。
隨後,又在雨兒的注視下,站起身來,在書架的一角取出一封書信來,擺在席案上,和那卷曲譜放在了一起。
“明日清晨,你把這兩樣東西送往葉宅,再稍作解釋便可!”仍然是清晰明麗的聲音,語氣中透露著淡然與平靜。
“嗯!”雨兒輕輕點了點頭,將那兩樣東西攬至自己身前,再度確認了一番,同時似有些幽怨的抱怨道:“哎,這些年,從巴東到荊州,又從荊州到建康,老爺也是夠奔波的!”
劉愫聽了雨兒的抱怨,並未說話,隻是想著遠在益州的故鄉,不由得在心底幽幽歎了口氣。
劉愫的父親名叫劉弧,字仲錦,乃安樂公劉禪幼子劉虔之後。
彼時,魏將鄧艾破蜀滅漢,後主降,得以保生,因此魏主封其為安樂公,並遷昔日皇親大臣於洛陽監管,但因幼子劉虔年紀尚幼,且重病纏身,不堪遠途奔波,因而將其留在巴東一地,並賜封良田百畝,以示魏主恩德。
劉弧生於太康六年,為劉虔次子,因好學多才,精通音律而獨得劉虔寵愛,太安元年,劉虔長子劉按病故,次年劉虔亦撒手而去,於是巴東劉氏的重擔便沉沉壓在了時年才十七的次子劉弧身上。
不過幸運的是,劉弧不僅多才善樂,而且還頗具手腕,又因其為人豪邁不羈,而廣結人脈,巴東劉氏也因此而日漸繁榮與昌盛,劉愫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出生在益州巴東的劉氏莊園內。
童年時的劉愫是幸福的,父母恩愛,家族和睦,而又逢莊園的日漸擴張,劉氏在巴東的影響力也日漸強盛。
父親劉弧喜好音律,多善鼓琴吹塤,對她也頗有熏陶,母親李氏亦是本地大族出身,詩書繪畫,自然不在話下,因此,年僅五歲的劉愫便在音律與繪畫方麵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與才能,一舉獲得了時任巴東郡守——荀益的青眼。
荀益為大樂師荀勖第五子,在對音律的理解上,幾乎完美的繼承了荀勖的衣缽,據說在其十六歲的第一次評品時,便被評為音律二品,可見其造詣之高。
荀益曾遭貶謫,在巴東任職三年,因與劉弧趣味相投,故而多在劉氏莊園做客,也便與年幼的劉愫結下了師生之誼。
時年,荀益已年過五旬,銀發叢生,而劉愫方及五歲,總角垂髫,但在幽靜恬美的巴蜀之地,人們時常能看到這一老一少席坐於涓涓流水旁,與垂柳相伴,鼓琴擊錚,不亦樂乎。
這對老少師生,也因此在巴東蜀地傳為一時佳談。
所以,劉愫在聽聞葉玄說自己的曲音“有當年荀中書之風範”時,雖然嘴上說著謙辭,但心中還是暗暗讚歎葉玄對於音律的敏銳,畢竟,她師從荀益,對於大樂師荀勖的音律理解,較之常人,自然是更為直接和準確。
後來,荀益升遷至洛陽為官,但仍時常與劉弧有書信往來,並常有問及劉愫的音律琴藝是否有所精進,也是在這些書信中,劉愫知曉了另一位名噪京畿的青年樂師——趙尹。
不過,劉氏在巴東的平靜生活,終究在五年前被徹底摧毀,那一年,劉愫剛及十一歲,蜀地叛亂。
戰火迅速燃遍了整個蜀中,而後又是淩湘軍入蜀平叛,吳王入蜀戡亂,總之,那兩年的巴蜀,混亂程度比蜀漢傾滅時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巴東地處荊、益、司三州交界之地,更是飽受摧殘,生靈塗炭,因此,劉弧才率領一眾族民,暫時放棄巴東的莊園,輾轉來到荊州,暫居下來,而這一住,便是五年過去了。
前些時日,吳王登基帛書昭告天下,意味著司馬旭將在建康重組大晉朝廷,而江左一帶,便要牢牢掌握在吳王手下。
但吳王幕府自蜀地平叛後,便一直人才稀缺,難以得到補充,而隨著北人南下,各僑州僑郡在江東一帶紛紛設立,便留出一大批空缺的郡縣太守職位來,成為各大世家門閥所爭奪角逐的對象。
於是,一直效力於吳王幕府的荀益三子——荀謙,便舉薦原在巴東頗有名望的劉弧來擔任僑南郡僑安縣知縣。
對於荀謙的舉薦,吳王府自無不允,這也便是劉愫一家在此等時刻,舉家遷至建康的緣由了。
當然,對於這其中利害關係,別說雨兒,就連劉愫也分不清楚,她隻知道父親如今終於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而且一經提拔,便是一縣之主,著實是令人振奮,但一想到昔日巴東的劉氏莊園,心中又有些思鄉的苦楚。
“小娘子真的不見葉郎君嗎?”
雨兒將席麵上的一封書信和一卷竹簡收起來,一邊又道:“其實葉郎君雖是武人出身,可也生的清秀英俊,自有一種飄逸曠達的氣質呢!可不像傳說中的那種魯莽武夫一樣......”
雨兒話還沒說完,便被劉愫的一瞪眼給打斷了,雨兒也識趣的抿緊嘴唇,低下頭去。
“我隻是曾耳聞過‘趙尹贈笛’的雅事,想親自確認一番這個葉景之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音律造詣,又是否真的能配上那一支舉世罕見的長青笛!”劉愫轉眼望向窗外,似乎是在向雨兒解釋什麽一般。
“哦!”雨兒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問道:“那小娘子現在覺得葉郎君配得上那支長青笛嗎?”
劉愫聽聞,看著雨兒淡淡一笑,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笑道:“我不知道!”
雨兒見罷,困惑得撓了撓頭,嘟囔道:“為什麽不知道啊?”
“送過去的兩首曲子,不過能說明他的確善解音律,但至於是不是配得上那支長青笛,我未聞其笛聲,又怎會知道呢!”
“哦,原來是這樣!”雨兒恍然大悟般的點了點頭,但隨即好似想起什麽一般,道:“那若是誠邀葉郎君奏笛一曲,小娘子不就知道能否配得上了?”
劉愫顯然聽出了話中的歧義,又狠狠瞪了一眼雨兒,而雨兒也頓時明白了過來,吐了吐舌,接著解釋道:“雨兒的意思是,葉郎君能不能配得上長青笛!”
“話是這樣說沒錯,可我們明天便要啟程前往建康,又怎邀葉郎君奏笛一曲呢?”劉愫看著雨兒,笑著反問道。
雨兒看了看窗外,調皮的道:“這不還有今晚嗎?現在方才酉時末,小娘子隨雨兒再去拜訪一次葉宅便可啊!”
雨兒的這番話說到了劉愫的心坎裏,她也的確想耳聞一曲長青笛的佳音,更況且,明日她便要前往建康,與這位善解音律的葉郎君是否還會見麵都不得而知,又怎會再有機會去一睹長青笛的風采呢!
然而,即便這麽想,劉愫也還是隻能對雨兒調侃般的笑了一笑,些許無奈的道:“那父親那邊,就由雨兒去周旋了?”
雨兒聽聞老爺的名號,頓時泄下氣來,緊咬牙唇,不再說話了。
劉弧雖然喜好音律,對劉愫也十分寵愛,但他對於北人卻是發自心底的厭惡,以前在巴東時還好一些,自從遷居荊州後,隨著大批北人南渡荊州,便使得這種厭惡與日俱增,到現在幾乎發展成一提及北人就來氣的地步,這一點,是府中每個人都知道的。
若劉弧要是知道自己的寶貝女兒夜間外出,去與一個北人私會,不管那人多麽的才華橫溢,估計他都會氣得上吊跳河不可。
雨兒不再多說,但聽劉愫淺淺一笑後,道:“何必糾結於如此俗事呢!‘無論何種境遇,人生當為浩瀚行’,僅此一句,便堪當知音,而知音難覓,又有何求!”
見一向倔強執拗的劉愫說出這樣的話,從小便跟著劉愫的雨兒似乎有些明白了自家小娘子心中所想,但同時,她也什麽都不明白。
“雨兒隻是覺得葉郎君提及要來拜訪,而我們卻迴應說要離開荊州了,這多少有些不講究,仍舊隻是送一卷曲譜,是不是有些失禮了?”
聽了雨兒的話,劉愫也不禁認可的點了點頭,認真思索片刻後,道:“這樣吧,不如把我的那一支月山竹笛送過去吧,雖不及長青笛那般珍貴,但亦是一番心意!”
“不行不行!絕對不能送這種珍貴樂器的!”雨兒好似想起了什麽可怕的往事,連連搖頭,否定了劉愫的提議。
其實,這也不能怪雨兒小氣,隻能說這支月山竹笛過於珍貴了,尤其是對於劉弧來說,這支竹笛,是他費了好大心思才從樂山專程為劉愫帶迴來的禮物,就連他自己,都愛惜的像個寶貝一樣,估計當初送給劉愫當做禮物,也是下了大決心的。
可以說,劉弧對於樂器的喜愛,簡直不亞於對於劉愫這個女兒的喜愛,雨兒猶記得在巴東時,年少的劉愫偷偷把劉弧的一個陶塤送給了一位遠方堂姐做禮物,劉弧知道後,悲痛欲絕,但又不忍責罰女兒,便借著酒勁,鬧著要去投河,還好被族中一大幫人給攔住了,打暈之後,方才免息了那一場鬧劇。
自此之後,府中人送禮,再也不敢拿那些毫不起眼的樂器了。
“那你說還能送什麽?”劉愫見雨兒駁迴了自己的提議,反問道。
“要不......再多送一篇曲譜吧!”雨兒沉吟半天,方才說出這樣一句話來。
聽到雨兒的提議,劉愫不禁笑出聲來,道:“這算什麽更好的辦法?”
笑過之後,劉愫也想明白了,接著道:“罷了罷了,就這樣吧,一篇曲譜便足矣,君子之交,何必羈絆於凡俗之禮!”
見自家小娘子這麽說,雨兒也便沒有再多說什麽了,隻是陪同著劉愫一同望向了窗外的那一輪明月,片刻後,才撐著頭道:“娘子,你說,建康的月亮會不會更圓更亮一些呢......”
即便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院內的仆人丫鬟們依然肩挑手提,來來往往,將一些或貴重、或普通的物品通通搬到前院的廳堂之內,挑揀分類後,再整整齊齊的捆紮包裝起來,以便明日好一並帶走。
與院內的繁雜紛鬧相對應的,東邊那間走廊盡頭的廂房內,依然是燭火冉冉,安靜平常。
那個素美的身影仍舊端坐於案前,細思凝神,筆鋒飛揚,而雨兒則一手拿著一張墨跡未幹的目錄,動作輕緩的翻找出相應的軸書竹簡後,又躡手躡腳的抱到前院廳堂中去,交給管事悉心裝好,還要再三叮囑一番才會迴來。
幾遭過後,雨兒終於把目錄上列出的所有軸書和竹簡都搬到了前院,圓滿完成了自家小娘子交給她的任務,隨即輕唿幾口氣,平複一番唿吸後,方才緩緩跪坐在了窗前的楠木席案旁。
不多久,劉愫也擱下手中的墨筆,秀美的雙眸再度看了一遍席案上這一曲剛剛完成的“燕樂半字譜”,嘴角微微上挑,抬起眼來望向窗外天空的那一輪皓月,心滿意足的伸了一個懶腰。
見那支玉管紫毫被輕輕擱在筆架上,雨兒也終於能開口說話了:“小娘子,明日我們就要離開荊州了,對於葉郎君的來訪請求,雨兒還沒有迴應呢!”
劉愫聽聞,淡淡一笑,並沒有說話,隻是拿起那一卷剛剛完成的曲譜,輕輕吹幹墨跡後,慢慢卷起,以一根藍色絲帶綁了起來,裝入一個青色錦袋中。
隨後,又在雨兒的注視下,站起身來,在書架的一角取出一封書信來,擺在席案上,和那卷曲譜放在了一起。
“明日清晨,你把這兩樣東西送往葉宅,再稍作解釋便可!”仍然是清晰明麗的聲音,語氣中透露著淡然與平靜。
“嗯!”雨兒輕輕點了點頭,將那兩樣東西攬至自己身前,再度確認了一番,同時似有些幽怨的抱怨道:“哎,這些年,從巴東到荊州,又從荊州到建康,老爺也是夠奔波的!”
劉愫聽了雨兒的抱怨,並未說話,隻是想著遠在益州的故鄉,不由得在心底幽幽歎了口氣。
劉愫的父親名叫劉弧,字仲錦,乃安樂公劉禪幼子劉虔之後。
彼時,魏將鄧艾破蜀滅漢,後主降,得以保生,因此魏主封其為安樂公,並遷昔日皇親大臣於洛陽監管,但因幼子劉虔年紀尚幼,且重病纏身,不堪遠途奔波,因而將其留在巴東一地,並賜封良田百畝,以示魏主恩德。
劉弧生於太康六年,為劉虔次子,因好學多才,精通音律而獨得劉虔寵愛,太安元年,劉虔長子劉按病故,次年劉虔亦撒手而去,於是巴東劉氏的重擔便沉沉壓在了時年才十七的次子劉弧身上。
不過幸運的是,劉弧不僅多才善樂,而且還頗具手腕,又因其為人豪邁不羈,而廣結人脈,巴東劉氏也因此而日漸繁榮與昌盛,劉愫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出生在益州巴東的劉氏莊園內。
童年時的劉愫是幸福的,父母恩愛,家族和睦,而又逢莊園的日漸擴張,劉氏在巴東的影響力也日漸強盛。
父親劉弧喜好音律,多善鼓琴吹塤,對她也頗有熏陶,母親李氏亦是本地大族出身,詩書繪畫,自然不在話下,因此,年僅五歲的劉愫便在音律與繪畫方麵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與才能,一舉獲得了時任巴東郡守——荀益的青眼。
荀益為大樂師荀勖第五子,在對音律的理解上,幾乎完美的繼承了荀勖的衣缽,據說在其十六歲的第一次評品時,便被評為音律二品,可見其造詣之高。
荀益曾遭貶謫,在巴東任職三年,因與劉弧趣味相投,故而多在劉氏莊園做客,也便與年幼的劉愫結下了師生之誼。
時年,荀益已年過五旬,銀發叢生,而劉愫方及五歲,總角垂髫,但在幽靜恬美的巴蜀之地,人們時常能看到這一老一少席坐於涓涓流水旁,與垂柳相伴,鼓琴擊錚,不亦樂乎。
這對老少師生,也因此在巴東蜀地傳為一時佳談。
所以,劉愫在聽聞葉玄說自己的曲音“有當年荀中書之風範”時,雖然嘴上說著謙辭,但心中還是暗暗讚歎葉玄對於音律的敏銳,畢竟,她師從荀益,對於大樂師荀勖的音律理解,較之常人,自然是更為直接和準確。
後來,荀益升遷至洛陽為官,但仍時常與劉弧有書信往來,並常有問及劉愫的音律琴藝是否有所精進,也是在這些書信中,劉愫知曉了另一位名噪京畿的青年樂師——趙尹。
不過,劉氏在巴東的平靜生活,終究在五年前被徹底摧毀,那一年,劉愫剛及十一歲,蜀地叛亂。
戰火迅速燃遍了整個蜀中,而後又是淩湘軍入蜀平叛,吳王入蜀戡亂,總之,那兩年的巴蜀,混亂程度比蜀漢傾滅時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巴東地處荊、益、司三州交界之地,更是飽受摧殘,生靈塗炭,因此,劉弧才率領一眾族民,暫時放棄巴東的莊園,輾轉來到荊州,暫居下來,而這一住,便是五年過去了。
前些時日,吳王登基帛書昭告天下,意味著司馬旭將在建康重組大晉朝廷,而江左一帶,便要牢牢掌握在吳王手下。
但吳王幕府自蜀地平叛後,便一直人才稀缺,難以得到補充,而隨著北人南下,各僑州僑郡在江東一帶紛紛設立,便留出一大批空缺的郡縣太守職位來,成為各大世家門閥所爭奪角逐的對象。
於是,一直效力於吳王幕府的荀益三子——荀謙,便舉薦原在巴東頗有名望的劉弧來擔任僑南郡僑安縣知縣。
對於荀謙的舉薦,吳王府自無不允,這也便是劉愫一家在此等時刻,舉家遷至建康的緣由了。
當然,對於這其中利害關係,別說雨兒,就連劉愫也分不清楚,她隻知道父親如今終於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而且一經提拔,便是一縣之主,著實是令人振奮,但一想到昔日巴東的劉氏莊園,心中又有些思鄉的苦楚。
“小娘子真的不見葉郎君嗎?”
雨兒將席麵上的一封書信和一卷竹簡收起來,一邊又道:“其實葉郎君雖是武人出身,可也生的清秀英俊,自有一種飄逸曠達的氣質呢!可不像傳說中的那種魯莽武夫一樣......”
雨兒話還沒說完,便被劉愫的一瞪眼給打斷了,雨兒也識趣的抿緊嘴唇,低下頭去。
“我隻是曾耳聞過‘趙尹贈笛’的雅事,想親自確認一番這個葉景之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音律造詣,又是否真的能配上那一支舉世罕見的長青笛!”劉愫轉眼望向窗外,似乎是在向雨兒解釋什麽一般。
“哦!”雨兒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問道:“那小娘子現在覺得葉郎君配得上那支長青笛嗎?”
劉愫聽聞,看著雨兒淡淡一笑,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笑道:“我不知道!”
雨兒見罷,困惑得撓了撓頭,嘟囔道:“為什麽不知道啊?”
“送過去的兩首曲子,不過能說明他的確善解音律,但至於是不是配得上那支長青笛,我未聞其笛聲,又怎會知道呢!”
“哦,原來是這樣!”雨兒恍然大悟般的點了點頭,但隨即好似想起什麽一般,道:“那若是誠邀葉郎君奏笛一曲,小娘子不就知道能否配得上了?”
劉愫顯然聽出了話中的歧義,又狠狠瞪了一眼雨兒,而雨兒也頓時明白了過來,吐了吐舌,接著解釋道:“雨兒的意思是,葉郎君能不能配得上長青笛!”
“話是這樣說沒錯,可我們明天便要啟程前往建康,又怎邀葉郎君奏笛一曲呢?”劉愫看著雨兒,笑著反問道。
雨兒看了看窗外,調皮的道:“這不還有今晚嗎?現在方才酉時末,小娘子隨雨兒再去拜訪一次葉宅便可啊!”
雨兒的這番話說到了劉愫的心坎裏,她也的確想耳聞一曲長青笛的佳音,更況且,明日她便要前往建康,與這位善解音律的葉郎君是否還會見麵都不得而知,又怎會再有機會去一睹長青笛的風采呢!
然而,即便這麽想,劉愫也還是隻能對雨兒調侃般的笑了一笑,些許無奈的道:“那父親那邊,就由雨兒去周旋了?”
雨兒聽聞老爺的名號,頓時泄下氣來,緊咬牙唇,不再說話了。
劉弧雖然喜好音律,對劉愫也十分寵愛,但他對於北人卻是發自心底的厭惡,以前在巴東時還好一些,自從遷居荊州後,隨著大批北人南渡荊州,便使得這種厭惡與日俱增,到現在幾乎發展成一提及北人就來氣的地步,這一點,是府中每個人都知道的。
若劉弧要是知道自己的寶貝女兒夜間外出,去與一個北人私會,不管那人多麽的才華橫溢,估計他都會氣得上吊跳河不可。
雨兒不再多說,但聽劉愫淺淺一笑後,道:“何必糾結於如此俗事呢!‘無論何種境遇,人生當為浩瀚行’,僅此一句,便堪當知音,而知音難覓,又有何求!”
見一向倔強執拗的劉愫說出這樣的話,從小便跟著劉愫的雨兒似乎有些明白了自家小娘子心中所想,但同時,她也什麽都不明白。
“雨兒隻是覺得葉郎君提及要來拜訪,而我們卻迴應說要離開荊州了,這多少有些不講究,仍舊隻是送一卷曲譜,是不是有些失禮了?”
聽了雨兒的話,劉愫也不禁認可的點了點頭,認真思索片刻後,道:“這樣吧,不如把我的那一支月山竹笛送過去吧,雖不及長青笛那般珍貴,但亦是一番心意!”
“不行不行!絕對不能送這種珍貴樂器的!”雨兒好似想起了什麽可怕的往事,連連搖頭,否定了劉愫的提議。
其實,這也不能怪雨兒小氣,隻能說這支月山竹笛過於珍貴了,尤其是對於劉弧來說,這支竹笛,是他費了好大心思才從樂山專程為劉愫帶迴來的禮物,就連他自己,都愛惜的像個寶貝一樣,估計當初送給劉愫當做禮物,也是下了大決心的。
可以說,劉弧對於樂器的喜愛,簡直不亞於對於劉愫這個女兒的喜愛,雨兒猶記得在巴東時,年少的劉愫偷偷把劉弧的一個陶塤送給了一位遠方堂姐做禮物,劉弧知道後,悲痛欲絕,但又不忍責罰女兒,便借著酒勁,鬧著要去投河,還好被族中一大幫人給攔住了,打暈之後,方才免息了那一場鬧劇。
自此之後,府中人送禮,再也不敢拿那些毫不起眼的樂器了。
“那你說還能送什麽?”劉愫見雨兒駁迴了自己的提議,反問道。
“要不......再多送一篇曲譜吧!”雨兒沉吟半天,方才說出這樣一句話來。
聽到雨兒的提議,劉愫不禁笑出聲來,道:“這算什麽更好的辦法?”
笑過之後,劉愫也想明白了,接著道:“罷了罷了,就這樣吧,一篇曲譜便足矣,君子之交,何必羈絆於凡俗之禮!”
見自家小娘子這麽說,雨兒也便沒有再多說什麽了,隻是陪同著劉愫一同望向了窗外的那一輪明月,片刻後,才撐著頭道:“娘子,你說,建康的月亮會不會更圓更亮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