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雲漫卷西風,時間正值重陽,大周神都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晴天。


    位於洛水北岸的玉雞坊內,人山人海,市井九流夾雜其間。金吾衛頭前開路,隨後便是女皇儀仗,女皇乘坐禦輦,其後跟隨著百官,一側是羽林衛士卒。大隊人馬緩緩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所過之處,百姓叩首山唿“萬歲”。女皇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她迫切想看到的是經過四月的修建而完成的大周武院。


    大周武院,按照武清說法,就是大周的象征。


    武院占了玉雞坊半坊之地,所以極為廣闊,門樓也不是重簷樓台,而是武清根據前世對建築的概念,設計成了開放式的樣式,兩邊豎立著刀槍劍戟,正中立著一塊巨石,上麵是女皇所述“大周武院”四個犀利大字。


    此時此刻,武清領諸武將整齊地迎候在大周武院門前。當女皇禦駕到達之時,一身光明鎧,身材修長的武清走上前,單膝跪地,大聲說道:“臣請陛下巡視武院!”


    女皇下輦,欣慰地伸出手,武清隨即攙住,而後在奏樂聲中,女皇看到了大周武院。隨即點頭之後,便領百官進了武院。


    進入武院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約六丈的塑像,女皇一愣,沒想到這塑像竟然是一位巾幗,再看那麵容,不正是身披戰甲的自己嗎?


    頓時,女皇激動起來了,她這輩子,自進宮後,總是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奔波,還不曾到過更遠的地方,更不要說是穿上戰甲了。每一位帝王,或多或少地都有著開疆拓土的雄心,女皇也是如此,雖然這輩子沒有穿上戰甲。但此時此刻,看到身披戰甲的自己被塑造在這裏時,還是讓她內心深處有了波瀾。她不由得想到了那位英姿颯爽的女帝親征草原,西禦吐蕃的矯健身影。


    武清適時地躬身道:“聖上。您若不喜歡,微臣可以讓人放在龍門佛龕。”


    女皇笑道:“你這孩子,最懂人心,朕喜歡,朕雖不曾披戰甲,征戰沙場,卻能看到此像,朕心大悅,足可大慰平生。”


    百官也都是恭維一番,武清也隻能說。“這是微臣應該做的。”


    其實這大周武院塑了女皇的像,還真是為了討好女皇歡心,武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軍製改革能夠順利進行下去,讓大周最終成為大周將才的基地,就如同前世黃埔軍校一般。


    武清陪著女皇和百官一一從操場、競技場、教舍等一一看過。對出現的一些新式訓練器材也比較關注,比如單杠、雙杠、吊環、攀岩等等,特別是還有一塊大型的遊泳池,這也成為了武院一大特色。


    女皇不知道武清這些新奇的想法從何處得來,但巡視武院,也讓她看到了大周革新的一麵,對武清也是更加喜愛和信任。


    早在操練左羽林衛士卒的時候。武清就曾編寫過各個兵種操演守則,所以這幾個月以來,武清和大唐僅剩幾個將領,如婁師德、薛訥、王孝傑等幾人,不過基本上這些人也隻是充數而已,主要編寫還是由武清完成。也算是武清的一家之言。


    當然樊梨花和宇文素娥幫了不少忙,不然以武清的精力還真未必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編成《大周武典》,此書一成,便由女皇題字,大周第一才女兼內相的上官婉兒作序。正式成為大周武院的教科書。


    按照武清的思路,大周武院分兩部分,一部分為速成班,主要是培養已經在軍中任職的將領。一部分為正式學員,招收十三歲以上少年為新生,並進行相應的體檢,隻要身體合格,不論高矮胖瘦、貧窮還是富有、達人還是顯貴,都有資格成為大周武院的學生。與此同時,頒行《大周武院敕》於天下,從此以後,凡軍中將領升遷,都必須出自大周武院。


    總之此敕令的頒行,讓軍中將領憤憤不平,但經曆了酷吏統治後的如今,誰也不敢多說什麽。


    武清上疏,招募一萬兵卒,以護衛京師,並逐步取消三百裏外的折衝府兵番上。女皇欣然答應,並把名額擴大到兩萬。


    募兵從此開始,由武清統籌兼顧,於是武清奏請女皇封左羽林衛將軍郭知運為募兵使。女皇也是欣然應允,而且女皇開始發覺在六部以外設置使職能夠很好地完成一些相互衝突的任務。隨即她便讓武三思擔任封禪使,專門負責封禪嵩山事宜。


    武三思因為天樞鑄成,惹來不少民怨,但還是讓女皇很滿意,所以拜為春官尚書,如今兼任封禪使,讓武三思很欣慰。相反,因為武承嗣上了不少尊號,女皇以為這是尊號使得天堂被毀,所以武承嗣自加封特進罷相之後,一直在王府中閑呆著,偶爾去宮城探探女皇口風,但已然不受女皇重視了。並且傳出武承嗣身體不好,據說是因為當年流放嶺南時落下的病根。


    隨著安西四鎮第一批中級將領總共一百五十名來到大周武院後,為期三個月的速成班培訓也就正式開始了。


    武清不能搶了女皇的風頭,所以這第一堂課是女皇這位院長的訓導課,女皇知道這是一個機會,所以也不推辭,乘著禦輦,在上官婉兒和韋團兒的攙扶下進了講武堂。


    一百五十名中級將領,從校尉到將軍不等,當女皇走進講堂的瞬間,全體將領起立,山唿萬歲。


    女皇知道這起立是武院的禮節,隨即雙手伸出,緩緩落下,“諸位將士請坐!”


    講台上沒有書案或講桌,隻有一把黃綾包裹的圈椅,女皇年紀大了,站立不了多久,所以隻能坐下。上官婉兒和韋團兒侍立身側,武清則迴到了座位上,女皇便緩緩說道:“朕應魏王之請,建立大周武院,不僅僅是為了強軍強國,更是為了你們這些將士。為將者,當識天文懂地理,你們中有多少人明白這句話?”


    諸將一陣低聲議論。看到沒人敢答話,女皇微微一笑,說道:“古之大將,如孫武、龐涓、韓信、衛青、霍去病者。無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們懂嗎?朕猜測,你們當中識字者估計也是不多......”


    女皇這樣的講話,武清也不禁非常感歎,這可比前世那些領導實在強多了,完全把這些軍中桀驁不馴之輩給問住了。心中放下心,他便看著上官婉兒,不禁有些遺憾,如今上官婉兒三十有二,他們也隻能成為一對露水鴛鴦。不定期偷歡一次,可是對於上官婉兒,武清總是很特別的,因為她算是他的初戀,嗯。沒錯,上官婉兒就是武清在這個時代的初戀。


    初戀是很美好的,但到了今日,卻剩下了愧疚。


    上官婉兒也感受到了一縷目光,她知道這是武清的,但她不敢有任何異樣,因為這會給武清帶來很大的麻煩。特別是如今女皇立太子在李氏和武氏隻見搖擺不定的時候。任何一點錯誤,都有可能變成一場災難。


    所以她沒有理會,收拾心情,擯棄雜念,把心神投入到了女皇的身上。


    韋團兒如今二十有三,身體經過武清幾年來的不斷開發後。越發成熟,但她深受武清調教,所以除了在床上,不論在任何場合,都要裝作不認識。


    女皇的思維有些發散。所以這一次訓話,竟然講了足足半個時辰。但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大周武院是女皇的,所有從大周武院走出去的將領,都將是女皇的戰士,其忠誠度不能說是十成,但一定在八成之上。


    女皇被武清送走後,接下來便是武清的表現了。


    大周武院不止學習兵法理論,還要識字,能夠看懂書信意思,這是基本的課程。所以武清把清心書院的楊炯調到了大周武院。讓楊炯分層次教授這些將士文字,武清謂之文化課。


    文化課的教授,分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教授不識字和少識字的學員,第二個層次是教授識字和已經看懂書信的學員一些天象常識和地理知識。


    大周武院總共有四門課程,第一門便是前麵的文化課,第二門就是政治課,第三門才是軍事理論課,第四門是軍事訓練科目。


    政治課由武清教授,政治課的內容也不多,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軍隊忠於皇帝,忠於國家。”而且圍繞這個主題,闡述了何為軍隊,何為皇帝,何為國家,何為百姓。總之以武清的觀點,就是洗腦。而且這是必須做的,隻有在空白的畫布上才能畫出作品。洗腦隻是讓學員成為能夠作畫的畫布。


    軍事理論課也是由武清教授,內容就比較多,但第一條就是“服從和執行!”說實在的,在這一點上,武清在前世就很崇拜德國法西斯的這一點,而且就當時世界來說,德軍無疑是世界第一強軍。軍事理論主要借鑒了《孫武兵法》和《衛公兵法》,以及加進了武清的一些理論。


    軍事訓練課由郭知運教授,郭知運一直以來算是武清在軍中的得力助手,所以對於操演訓練都是非常熟悉的。在隨著募兵的結束,他也迴到了大周武院。而且新兵的訓練就在大周武院,等這裏為期三月的集訓完畢後,他們將代替折衝府兵番上,駐守神都。


    大周武院的開學,讓整個大周的名門望族,武將世家們為之側目,不難想象,幾年之後,軍中大將皆出自大周武院,那麽軍隊就徹底完全屬於了皇帝。這讓很多有識之士感到擔憂。


    身為掌管南衙十二衛的宰相們諱莫如深,就是狄仁傑、張柬之等人也都紛紛上表,大周武院的創立弊大於利。


    武清在宮中看到奏疏後,便說道:“這隻是宰相怕聖上您掌握了軍隊而窮兵黷武。但至於如張柬之等人之言,恐怕其心可誅。”


    女皇聽到武清沒有直接說狄仁傑,而是說了張柬之,便明白其實狄仁傑、張柬之、李昭德等人都是希望李氏繼承皇位的,至於繼承的是武周的還是李唐的,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他們以李唐舊臣自居,可以想見李氏繼承大統後,必然複辟。


    想到此處,女皇也終於明白武清的創立清心書院和大周武院的用意,也不禁為武清的城府而感到深不可測。要知道十多年前。她雖執掌大半個朝政,但並沒有完全把持。而那個時候,武清就已經在準備了。


    “清兒想做什麽便去做就是了。”女皇緩緩說道。


    其實,在這一刻。她的心中已經有了主意,隻是缺少一個時機。


    武清領命,告辭而去。


    三日後,武清在報紙上刊登了一篇《論國家和軍隊》,嚴厲地批判了自古以來文人不懂軍事卻幹軍事的弊端,而且也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軍隊國家化的重要性,而且講述了募兵製的利與弊。至於有些人的反對,武清認為這隻是怕大周皇帝擁有一支徹底忠心於陛下、忠誠於國家的軍隊。最後,武清懇請有識之士提出建議,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嘩眾取寵。


    其實就最後一句幾乎是把狄仁傑等李唐舊臣給徹底罵了。也徹底得罪了。於是報紙上再次成為了戰場,不過不涉及朝政,隻是圍繞軍隊來說。


    女皇心中明白後,也終於不間斷地提拔理學官員,當然都是有著實缺的中下級官職。


    漸進臘月。封禪使武三思奏請封禪嵩山。女皇欣然應允,於是詔令四夷酋長、番國使臣聚集神都,準備封禪嵩山。


    臘月初,女皇車駕離開神都,百官和四夷酋長跟隨,武清全副披掛,領一萬左羽林衛精銳保護在側。這一次太平公主陪侍女皇在側。武承嗣染病不起,沒有跟隨,皇嗣李旦領著皇子們也陪在身旁。


    總之一行人浩浩蕩蕩綿延十餘裏,短短的路程,走了將近八日。


    臘月初十,車駕到了嵩陽縣。在奉天宮歇息。


    翌日一早,女皇領百官自黃蓋峰出發,經青童峰、大小鐵粱峽,最後到達了嵩山太室山的最高峰,峻極峰。


    此次封禪嵩山大典是“封太室。禪少室”。“封”為築壇祭天,“禪”為祭地。


    所以在峻極峰上在早已築好的祭壇上,女皇首獻告知天地,講述自即位以來的功德。緊接著武清為亞獻,李旦為終獻。最後女皇作《升中述誌文》,武清書之,武三思命人刻碑立於祭壇之側。


    女皇站立山巔,完成了在高宗在位時準備多時的封禪嵩山大典,於是詔令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嵩陽縣也改為登封縣。


    武三思很失落,因為他沒有參與獻祭,沒有參與獻祭從某種方麵來說,他已經在女皇的心中不重要了,至少比起武清來說,他被甩得遠遠的。不過,他也不敢撂挑子不幹了,因為手底下的人還巴不得他不幹呢。


    十四日,女皇率領百官登上了少室山,在萬羊崗設壇祭地。依舊是武清為亞獻,李旦為終獻。並立“大周封祀壇碑”,武清撰文,李旦書之,武三思命人刻碑。


    到了此時,封禪大典算是徹底完成,並改陽城縣為告成縣,以此永誌女皇登封中嶽,大功告成。隨後並詔令洛州百姓減免兩年賦稅,登封、告成兩縣減免三年賦稅。


    十六日,在太室山南麓奉天宮外設朝覲壇,接受百官朝拜。女皇登封嵩山大功告成,大喜之下,下詔製內外官三品以上通前賜爵二等,四品以下加兩階,並大宴群臣,天下各州各縣可慶賀九天,以示澤披蒼生。


    通過封禪,武清仿佛一匹黑馬一般成為了亞獻,令百官不得不深思,就連太平公主和皇嗣李旦都感受了深深的隱憂。乘著百官飲宴,哥妹倆密會在了側殿。


    李旦比太平公主大兩歲,所以二人幾乎是一同長大,但論關係,太平公主和李顯的關係是最好的,但不論怎樣,如今太平公主的生活是比李旦要優渥多了。


    李旦每日戰戰兢兢,生怕觸怒了女皇,幾乎跟皇子們幽閉宮中,每日裏飲酒作樂,絲毫不聞窗外事,經曆了安金藏事件後,他已經對皇位不報希望了。


    所以太平公主找他密議,他隻是想見見這位妹妹,看到妹妹麵色紅潤,體態豐盈,依舊那麽華貴豔麗,他知道妹妹生活不錯,頓時他便有了心思。


    二人坐定後,李旦說道:“自劉妃和竇妃去了後,持玉和持盈一直沒人照料,我想把她們托付給妹妹,她們是姐妹,想必母皇也不會猜忌。”


    太平公主一愣,這哥哥到底變成了什麽樣子了,竟然如此膽小怕事,她原本想好的說辭,竟然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於是便說道:“哥哥放心,等迴了神都,妹妹求求母皇便是了。”


    而後頓了頓,終於還是忍不住說道:“哥哥,你真的就不想爭取下皇位嗎?我李氏就這樣斷絕了嗎?”


    李旦一愣,隨即臉上出現了一抹驚恐之色,低聲說道:“妹妹切不可亂說,太子之位,自有母皇決定。今夜前來,主要是想看看妹妹,如今看到了,我也放心了。”


    隨即站起身,便走出了偏殿,而後大聲說道:“妹妹可別忘記了接持玉和持盈啊。”而後趕緊向著大殿走去,不過片刻便消失在了夜色中。


    太平公主呆立半晌,歎息一聲,而後便走進了寢殿,在奉天宮內,她是有專門的寢殿的。


    這個冬天不是很冷,進入臘月後,也沒有下過一片雪,按照經驗,來年定是大災之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混在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純潔人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純潔人生並收藏混在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