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日子過的已經非常艱難了,幾處戰場打的是如火如荼,但每一處戰場都沒有一點進步收獲,反倒是處處告急,處處請兵請糧。
兵可抓丁充入,但錢糧可是硬頭貨,不是說有就有的,
這些年,袁紹治理三州四郡,采取的是勾連上層的策略,盡量保護支持自己的門生故吏和世家大族的利益,這樣就和他想要治理地方,發展生產又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如果支持百姓發展生產,複興農業,那就是和地主階層產生了根本的矛盾,而支持地主發展生產,結果地主豪門的產出,卻都落入了人家的腰包,袁紹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收獲,最終隻能一麵討好世家大族,一麵依靠壓榨已經不多的百姓,來維持自己龐大的軍隊和官僚體係的運作。
結果百姓越壓榨越苦,越苦越逃亡,就出現了現在這樣的惡性循環。
現在前線戰事緊急,需要糧草無數,但自己的府庫裏已經告罄,唱起來空城計。於是,袁紹也把目光投向了在他看來是卑賤的商人。
他也想施行呂鵬的向商賈購買,用商賈直接向前線輸送的辦法,收集糧草,以節約運輸上三倍以上的消耗。
但是這個辦法實在是行不通。
原因之一就是袁紹拿不出錢來兌付商人的貨款,而袁紹親自簽發手令,也就是借條,結果商人們都是以百般借口給於推諉不接。
於是,袁紹就尷尬了,他就不明白,為什麽以商代運的辦法,在呂鵬那裏就行得通,而在自己這裏就行不通呢。
之所以是這樣,還是思想在作怪的原因,在幽州,呂鵬施行的是士農工商並舉,其實在商業上,還要比其他階級成份高上那麽一點,讓備受壓迫的商人,對呂鵬在內心裏是感恩戴德的,從行動上是堅決支持的,而更根本的是,呂鵬知道利益均沾的道理,並把這個道理徹底的貫徹下去,於是商人們在被理解被尊重的基礎上,再有利益相連,怎麽不是無往而不利呢?
而袁紹依靠門生故吏,和河北(黃河以北)世家門閥大族起家,對商人曆來輕視,而且已經根深蒂固的輕視商人的思想作祟,對商人就當是韭菜,時不時在自己需要的時候,還宰宰肥羊,剪剪羊毛,這已經傷透了商人們的心。
既然商人靠不住也不給麵子,那就還要依靠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向他們伸手索要錢糧支持吧。
但世家大族是支持你的統治,也支持你的行動,但支持你也是有底線的,不是無限的,你這樣無度需索,還不給錢來交換,那誰老是這麽傻啊,於是大家也是一片陽奉陰違。
這時候,有一個其實對他是好事情來到了他的麵前,那就是漢獻帝派來使節來調節他和呂鵬的這場莫名奇妙的戰爭。
漢獻帝被李傕、郭汜脅迫,兩人在長安相攻數月,死者萬數,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但不久,劉協在原李傕部將牛輔,國舅董承還有徐晃等的護衛下,擺脫了李、郭的控製,逃往弘農,進駐安邑。又輾轉東行迴到洛陽。
洛陽已經被董卓一把大火燒成白地,現在漢獻帝窮的已經棲身在殘垣斷壁之間,文武大臣一個個饑寒交迫,成了要飯花子,連口野菜也沒的吃,漢獻帝的供給,都依靠諸位大臣上街乞討來應付,可謂窮困潦倒到了極致。
不過逃離了李郭的魔爪,就感覺到了軍權的重要,想起當初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可謂對漢室忠心耿耿,於是就想招袁紹勤王護駕,所以派來大臣禦史大夫王匡,親自攜帶詔書前來調節呂鵬和袁紹的戰端,開出的條件是,袁紹歸還幽州四郡給呂鵬,讓呂鵬歸還任丘給袁紹,兩人盟誓永不相功,希望袁紹盡快解決戰事,然後兵發司隸洛陽,保護漢室。
沮授一見,看到了巨大的機會,於是立刻上書建議袁紹接受獻帝聖旨,結束這場沒有希望的戰爭,然後接獻帝來河北,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高度。
結果袁紹認為,這是漢獻帝偏袒呂鵬,這個聖旨提議對自己不利。再一個,接了漢獻帝過來,就要養活他以及他手下全部文武官員。
養活皇帝,那可絕對不是一個小的負擔,按照漢靈帝的標準,一年皇室的費用最少是二十億錢,還要給他相等級別的建造宮室亭台,那花費可就是一個無底洞了,自己的財政是無力負擔的,更別說皇帝手下的一幫文武也要安置不是。
最關鍵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現在自己多自由啊,想幹什麽幹什麽,想怎麽的就怎麽的。一旦皇帝來了,自己就要聽皇帝的,不但要聽皇帝的,還要忍受那些群臣對自己的指手畫腳,更是侵奪了自己大部分利益,最後鬧不好,就是一個被人架空的局麵。因此左思右想之後,袁紹拒絕了這次對各地軍閥除了呂鵬之外,所有人來說都是送上門的天大好事。
也就斷送了體麵的結束這場沒有希望戰爭的機會。
禦史大夫王匡將這個聖旨交到幽州,這可是天大的事情,這是皇帝的聖旨,可不是內閣敢決斷的,於是幽州再次派人突圍進入了任丘,將聖旨交給了呂鵬。
呂鵬拿著這個聖旨看都沒看,直接丟還給了幽州來的信使,嘴裏嘀咕:“現在皇帝這個東西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聖旨這個東西對我們已經不再有任何法律約束力了。對我有利的,我就拿來遮遮羞。對我沒利益的,我都懶得看了。就比如這個聖旨,我認為就對我沒有用處,你們什麽時候看到我把已經吞到肚子裏的東西吐出來過?即便是拉出來,我也得拉在我的茅坑裏。”
於是,趙雲再次帶領三千騎兵,保護著信使,這次是從西門殺出。
現在幽州鐵騎衝擊袁紹的包圍圈,那就和上超市一般輕易來去一迴。再一次讓顏良文醜感覺到了自己的包圍圈已經虛弱的連個形式都算不上了。
兵可抓丁充入,但錢糧可是硬頭貨,不是說有就有的,
這些年,袁紹治理三州四郡,采取的是勾連上層的策略,盡量保護支持自己的門生故吏和世家大族的利益,這樣就和他想要治理地方,發展生產又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如果支持百姓發展生產,複興農業,那就是和地主階層產生了根本的矛盾,而支持地主發展生產,結果地主豪門的產出,卻都落入了人家的腰包,袁紹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收獲,最終隻能一麵討好世家大族,一麵依靠壓榨已經不多的百姓,來維持自己龐大的軍隊和官僚體係的運作。
結果百姓越壓榨越苦,越苦越逃亡,就出現了現在這樣的惡性循環。
現在前線戰事緊急,需要糧草無數,但自己的府庫裏已經告罄,唱起來空城計。於是,袁紹也把目光投向了在他看來是卑賤的商人。
他也想施行呂鵬的向商賈購買,用商賈直接向前線輸送的辦法,收集糧草,以節約運輸上三倍以上的消耗。
但是這個辦法實在是行不通。
原因之一就是袁紹拿不出錢來兌付商人的貨款,而袁紹親自簽發手令,也就是借條,結果商人們都是以百般借口給於推諉不接。
於是,袁紹就尷尬了,他就不明白,為什麽以商代運的辦法,在呂鵬那裏就行得通,而在自己這裏就行不通呢。
之所以是這樣,還是思想在作怪的原因,在幽州,呂鵬施行的是士農工商並舉,其實在商業上,還要比其他階級成份高上那麽一點,讓備受壓迫的商人,對呂鵬在內心裏是感恩戴德的,從行動上是堅決支持的,而更根本的是,呂鵬知道利益均沾的道理,並把這個道理徹底的貫徹下去,於是商人們在被理解被尊重的基礎上,再有利益相連,怎麽不是無往而不利呢?
而袁紹依靠門生故吏,和河北(黃河以北)世家門閥大族起家,對商人曆來輕視,而且已經根深蒂固的輕視商人的思想作祟,對商人就當是韭菜,時不時在自己需要的時候,還宰宰肥羊,剪剪羊毛,這已經傷透了商人們的心。
既然商人靠不住也不給麵子,那就還要依靠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向他們伸手索要錢糧支持吧。
但世家大族是支持你的統治,也支持你的行動,但支持你也是有底線的,不是無限的,你這樣無度需索,還不給錢來交換,那誰老是這麽傻啊,於是大家也是一片陽奉陰違。
這時候,有一個其實對他是好事情來到了他的麵前,那就是漢獻帝派來使節來調節他和呂鵬的這場莫名奇妙的戰爭。
漢獻帝被李傕、郭汜脅迫,兩人在長安相攻數月,死者萬數,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但不久,劉協在原李傕部將牛輔,國舅董承還有徐晃等的護衛下,擺脫了李、郭的控製,逃往弘農,進駐安邑。又輾轉東行迴到洛陽。
洛陽已經被董卓一把大火燒成白地,現在漢獻帝窮的已經棲身在殘垣斷壁之間,文武大臣一個個饑寒交迫,成了要飯花子,連口野菜也沒的吃,漢獻帝的供給,都依靠諸位大臣上街乞討來應付,可謂窮困潦倒到了極致。
不過逃離了李郭的魔爪,就感覺到了軍權的重要,想起當初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可謂對漢室忠心耿耿,於是就想招袁紹勤王護駕,所以派來大臣禦史大夫王匡,親自攜帶詔書前來調節呂鵬和袁紹的戰端,開出的條件是,袁紹歸還幽州四郡給呂鵬,讓呂鵬歸還任丘給袁紹,兩人盟誓永不相功,希望袁紹盡快解決戰事,然後兵發司隸洛陽,保護漢室。
沮授一見,看到了巨大的機會,於是立刻上書建議袁紹接受獻帝聖旨,結束這場沒有希望的戰爭,然後接獻帝來河北,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高度。
結果袁紹認為,這是漢獻帝偏袒呂鵬,這個聖旨提議對自己不利。再一個,接了漢獻帝過來,就要養活他以及他手下全部文武官員。
養活皇帝,那可絕對不是一個小的負擔,按照漢靈帝的標準,一年皇室的費用最少是二十億錢,還要給他相等級別的建造宮室亭台,那花費可就是一個無底洞了,自己的財政是無力負擔的,更別說皇帝手下的一幫文武也要安置不是。
最關鍵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現在自己多自由啊,想幹什麽幹什麽,想怎麽的就怎麽的。一旦皇帝來了,自己就要聽皇帝的,不但要聽皇帝的,還要忍受那些群臣對自己的指手畫腳,更是侵奪了自己大部分利益,最後鬧不好,就是一個被人架空的局麵。因此左思右想之後,袁紹拒絕了這次對各地軍閥除了呂鵬之外,所有人來說都是送上門的天大好事。
也就斷送了體麵的結束這場沒有希望戰爭的機會。
禦史大夫王匡將這個聖旨交到幽州,這可是天大的事情,這是皇帝的聖旨,可不是內閣敢決斷的,於是幽州再次派人突圍進入了任丘,將聖旨交給了呂鵬。
呂鵬拿著這個聖旨看都沒看,直接丟還給了幽州來的信使,嘴裏嘀咕:“現在皇帝這個東西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聖旨這個東西對我們已經不再有任何法律約束力了。對我有利的,我就拿來遮遮羞。對我沒利益的,我都懶得看了。就比如這個聖旨,我認為就對我沒有用處,你們什麽時候看到我把已經吞到肚子裏的東西吐出來過?即便是拉出來,我也得拉在我的茅坑裏。”
於是,趙雲再次帶領三千騎兵,保護著信使,這次是從西門殺出。
現在幽州鐵騎衝擊袁紹的包圍圈,那就和上超市一般輕易來去一迴。再一次讓顏良文醜感覺到了自己的包圍圈已經虛弱的連個形式都算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