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士良環顧整個堂屋,卻發現除了自家人之外,再無他人。
就在他自我懷疑的時候,“嘭!”的一聲,一道黑影將自家大門給合上,還上了栓,接著大踏步走進堂屋,再“噗通”一下,在一家人跟前跪了下來。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李柱。
隻見李柱滿臉激動地看著希士良和勤玉蘭,
“哎呀,柱子!你這是咋迴事啊?當家的,你看這……”
一家人被李柱的舉動嚇懵了,希士良轉過身子,還沒來得及說話,勤玉蘭便率先急了,問道。
“士良哥,嫂子,我媽她真的……她走路……她是真的好了……”
激動中的李柱沒注意希士良將他攙扶起來的舉動,語無倫次地說道。早起那會兒,母親還是跟往日一樣,病懨懨的下不來床,更是因為天氣陰沉的緣故,腿部較往日更難受些。不過,自打接待了勤玉蘭娘三兒之後,老母親便感覺身子好受些了,腿部上的疼痛似乎也減少了些。
剛開始的時候,李柱也沒太把老母親的話當迴事,當這又是她寬慰自己的話罷了,畢竟,這段時間,母親沒少在自己這個當兒子的麵前表示身子比往日好受多了,但母親那隱忍的麵容是怎麽遮也遮不住的。
知子莫若母。李家奶奶多少知道兒子的心思,索性不再說什麽,而是趁著兒子在廚房煮飯的功夫,輕輕活動那雙先前還疼痛不堪,如今已輕省好多,甚至感覺不出疼痛的雙腿,雙腳觸地,她扶著床沿試探性地戰略起來,剛開始的時候,她的動作很輕,以便在出現意外的時候,及時坐迴床上。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雙腳在觸地之後,除了初時的些許麻木不適之外,由腳心至腿部便傳來舒適的感覺,那些不適的感覺完全消失的同時,雙腿似乎被注滿了活力,那種站在平底上的感覺,就如年輕那會兒滿滿的力量一樣,老人家震驚之餘,索性放開攙扶著床沿的雙手,邁開雙腳,走了出去。
盡管已經過去了好幾個小時,李柱依舊記得滿臉笑意的老母親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到自己眼前的情景,當時的他,不可置信地睜大雙眼,鏟子“哐當”一聲落入大鍋中發出的巨響也沒有把他驚醒,直到大鍋中傳來菜焦的糊味,他才在老母親的驚唿聲中迴過神來,忙不迭地收拾殘局。
事後,母子倆就李家奶奶身上發生的變化進行了一番暢談,均認為這一改變來自於希婉顏給的那幾顆野撚子。雖然他們猜不出其中的關竅,為何之前傳得沸沸揚揚的“神奇藤條”變成了那幾顆毫不起眼的小果子。母子都是老實人,既然想不通,便不再多想。
李家奶奶沉吟半響兒,道:
“柱子,希家對咱有大恩啊。士良娘三兒今天來明著來探望老婆子,實際上做了什麽,咱都知道,不過,他們沒有明說,想來是不想太顯眼,咱娘兩兒也要知好歹,把這恩情放心底,莫往外說,免得給你希二哥家惹麻煩。至於往後,你和你兄弟多跟希二哥走動走動,老婆子也常往那邊走走,看看有什麽用得上的,至於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咱也要有個底。”
李柱聽著老母親的諄諄教導,點頭如搗蒜。打量老母親麵色不錯,腳步也走得利索,他思量片刻,便將弟弟成子在外工傷住院的事情告知了李家奶奶,這也是自己前往希士良家求藥的原由之一。
李家奶奶一聽,小兒子受傷了,心中自是焦急,細問之後,便催著大兒子盡快上路,前往外省照顧就醫的成子。她先打發李柱到希家感謝一番,自己則在家給李柱收拾出門的包裹。
沒辦法,這段時間,她一直躺在床上,李柱忙裏忙外的,又是個糙爺門兒,家中實在沒啥能拿出手的東西,所以,隻能暫時打發李柱空手上門,無禮也有心吧。
想了想,她掀開自家米缸蓋子,發現還有大半缸的大米,拿著量筒舀出兩筒,想了想,又倒出好幾筒,將裝米的木盤拿到廚房,再將灶台上燒好的水倒進去,想著,用開水泡的能省好多時間,明天給柱子帶著出門,應該來得及。這麽想著,老人將鍋蓋蓋住整個木盤,才去忙其他的事情。
老人在家忙著收拾東西,希婉顏一家人也在忙著聽李柱的講述。
“……二哥,二嬸,你們的大恩大德,我們一家沒齒難忘,以後有用到我李柱或我們李家人的地方,你們說一聲,我們一定照辦!也請你們放心,我母親和我商量了,這件事情不會外傳,就連我媳婦和成子都不會知道您們家的事情,我李柱說道做到!咕咚咕咚~”李柱終於將一大把的話說完,抓起手邊的茶盅咕咚咕咚地喝水。
希家人本已從希婉顏口中得知李家奶奶的情況,不過當時不敢確定罷了,此時聽了李柱的話之後,自然是深信不疑,他們欣慰於李家奶奶病情好轉的同時,對希婉顏的本事更加確信了。
與希士良夫再絮叨了幾句,李柱便在希家人的送別下迴了家。
當天傍晚,村道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久病不能下床的李家老奶奶,在自家老大李柱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往村口走去,李柱左手攙扶著老母親,右手提著一隻桶,一臉的焦急和心疼。
過往行人上前詢問,這才得知,母子二人這是往村口磨盤而去。
路人嬸子a:“李家嬸子,您身子不爽利,怎麽不在家歇著,磨漿這些事兒,讓柱子去就行了,這大冷天的,您老這是多受罪啊!”
路人婆婆b:“是啊,柱子,你看你這孩子,怎不知道心疼你老娘,這病還沒好了,就往外走,今兒這風那麽大,你娘身子骨可受不得啊!李家姐姐,迴家去吧,這些事情,讓年輕人去忙吧,咱不要操這些心了。”
其他各路路人:“是啊是啊,迴去吧,李柱快扶你娘家去吧……”
就在他自我懷疑的時候,“嘭!”的一聲,一道黑影將自家大門給合上,還上了栓,接著大踏步走進堂屋,再“噗通”一下,在一家人跟前跪了下來。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李柱。
隻見李柱滿臉激動地看著希士良和勤玉蘭,
“哎呀,柱子!你這是咋迴事啊?當家的,你看這……”
一家人被李柱的舉動嚇懵了,希士良轉過身子,還沒來得及說話,勤玉蘭便率先急了,問道。
“士良哥,嫂子,我媽她真的……她走路……她是真的好了……”
激動中的李柱沒注意希士良將他攙扶起來的舉動,語無倫次地說道。早起那會兒,母親還是跟往日一樣,病懨懨的下不來床,更是因為天氣陰沉的緣故,腿部較往日更難受些。不過,自打接待了勤玉蘭娘三兒之後,老母親便感覺身子好受些了,腿部上的疼痛似乎也減少了些。
剛開始的時候,李柱也沒太把老母親的話當迴事,當這又是她寬慰自己的話罷了,畢竟,這段時間,母親沒少在自己這個當兒子的麵前表示身子比往日好受多了,但母親那隱忍的麵容是怎麽遮也遮不住的。
知子莫若母。李家奶奶多少知道兒子的心思,索性不再說什麽,而是趁著兒子在廚房煮飯的功夫,輕輕活動那雙先前還疼痛不堪,如今已輕省好多,甚至感覺不出疼痛的雙腿,雙腳觸地,她扶著床沿試探性地戰略起來,剛開始的時候,她的動作很輕,以便在出現意外的時候,及時坐迴床上。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雙腳在觸地之後,除了初時的些許麻木不適之外,由腳心至腿部便傳來舒適的感覺,那些不適的感覺完全消失的同時,雙腿似乎被注滿了活力,那種站在平底上的感覺,就如年輕那會兒滿滿的力量一樣,老人家震驚之餘,索性放開攙扶著床沿的雙手,邁開雙腳,走了出去。
盡管已經過去了好幾個小時,李柱依舊記得滿臉笑意的老母親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到自己眼前的情景,當時的他,不可置信地睜大雙眼,鏟子“哐當”一聲落入大鍋中發出的巨響也沒有把他驚醒,直到大鍋中傳來菜焦的糊味,他才在老母親的驚唿聲中迴過神來,忙不迭地收拾殘局。
事後,母子倆就李家奶奶身上發生的變化進行了一番暢談,均認為這一改變來自於希婉顏給的那幾顆野撚子。雖然他們猜不出其中的關竅,為何之前傳得沸沸揚揚的“神奇藤條”變成了那幾顆毫不起眼的小果子。母子都是老實人,既然想不通,便不再多想。
李家奶奶沉吟半響兒,道:
“柱子,希家對咱有大恩啊。士良娘三兒今天來明著來探望老婆子,實際上做了什麽,咱都知道,不過,他們沒有明說,想來是不想太顯眼,咱娘兩兒也要知好歹,把這恩情放心底,莫往外說,免得給你希二哥家惹麻煩。至於往後,你和你兄弟多跟希二哥走動走動,老婆子也常往那邊走走,看看有什麽用得上的,至於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咱也要有個底。”
李柱聽著老母親的諄諄教導,點頭如搗蒜。打量老母親麵色不錯,腳步也走得利索,他思量片刻,便將弟弟成子在外工傷住院的事情告知了李家奶奶,這也是自己前往希士良家求藥的原由之一。
李家奶奶一聽,小兒子受傷了,心中自是焦急,細問之後,便催著大兒子盡快上路,前往外省照顧就醫的成子。她先打發李柱到希家感謝一番,自己則在家給李柱收拾出門的包裹。
沒辦法,這段時間,她一直躺在床上,李柱忙裏忙外的,又是個糙爺門兒,家中實在沒啥能拿出手的東西,所以,隻能暫時打發李柱空手上門,無禮也有心吧。
想了想,她掀開自家米缸蓋子,發現還有大半缸的大米,拿著量筒舀出兩筒,想了想,又倒出好幾筒,將裝米的木盤拿到廚房,再將灶台上燒好的水倒進去,想著,用開水泡的能省好多時間,明天給柱子帶著出門,應該來得及。這麽想著,老人將鍋蓋蓋住整個木盤,才去忙其他的事情。
老人在家忙著收拾東西,希婉顏一家人也在忙著聽李柱的講述。
“……二哥,二嬸,你們的大恩大德,我們一家沒齒難忘,以後有用到我李柱或我們李家人的地方,你們說一聲,我們一定照辦!也請你們放心,我母親和我商量了,這件事情不會外傳,就連我媳婦和成子都不會知道您們家的事情,我李柱說道做到!咕咚咕咚~”李柱終於將一大把的話說完,抓起手邊的茶盅咕咚咕咚地喝水。
希家人本已從希婉顏口中得知李家奶奶的情況,不過當時不敢確定罷了,此時聽了李柱的話之後,自然是深信不疑,他們欣慰於李家奶奶病情好轉的同時,對希婉顏的本事更加確信了。
與希士良夫再絮叨了幾句,李柱便在希家人的送別下迴了家。
當天傍晚,村道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久病不能下床的李家老奶奶,在自家老大李柱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往村口走去,李柱左手攙扶著老母親,右手提著一隻桶,一臉的焦急和心疼。
過往行人上前詢問,這才得知,母子二人這是往村口磨盤而去。
路人嬸子a:“李家嬸子,您身子不爽利,怎麽不在家歇著,磨漿這些事兒,讓柱子去就行了,這大冷天的,您老這是多受罪啊!”
路人婆婆b:“是啊,柱子,你看你這孩子,怎不知道心疼你老娘,這病還沒好了,就往外走,今兒這風那麽大,你娘身子骨可受不得啊!李家姐姐,迴家去吧,這些事情,讓年輕人去忙吧,咱不要操這些心了。”
其他各路路人:“是啊是啊,迴去吧,李柱快扶你娘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