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澤旁,宇文溫看著無邊無際的沼澤,頓生無力之感:若要將這片沼澤化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時多年才能見效。


    遼澤有東西二百餘裏的泥淖,夏秋之際蚊蟲漫天,人馬穿行其中十分艱難,直接導致遼東、遼西之間的交通受限。


    曆史上隋唐的遼東之役,就是因為遼澤的作梗,導致陸路行軍十分艱難,進而影響到後勤運輸,使得遠征遼東的大軍隻有夏秋兩季的作戰時間,中原大軍空有龐大兵力,卻被遼澤所掣肘。


    雖然宇文溫在各類公文、軍報上看過官員、將領對遼澤的描述,如今親臨此地,才切實感受到遼澤的情況是多麽不樂觀。


    遼澤是多種地貌的綜合體,不僅有叢生蘆葦或其他水草的沼澤,而且河流縱橫,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間,形成河流、沼澤、湖泊自然交錯的綜合體。


    又因為位於遼水水係的中下遊低窪地區,所以夏秋之際一旦遼水水位高漲,就會有大量河水湧入遼澤,到了冬春季節遼水水位下降,這些多出來的水就留在遼澤,構成了大小湖泊、沼澤。


    若要治理,將沼澤排幹、圍湖造田,首先得圍繞遼水水係修建一係列水利設施,斷了遼澤水的來源,然後開鑿排水溝,佐以蒸汽抽水機不停排水,排幹沼澤以及湖泊。


    這種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漢沔地區大開發一樣,通過圍湖造田、排幹沼澤的方法向雲夢澤故地要良田。


    但漢沔地區之前就已經有了曆時數百年的初步開發,又緊靠人口稠密的荊襄地區,所以能較為方便的進行深度開發,但要以此經驗開發遼澤就會難許多。


    遼東人煙稀少,尚有許多較易開發的大片荒地沒有開發,所以,與其把寶貴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時間長、見效慢的遼澤開發,還不如采取先易後難的策略,把其他地區先開發好。


    等到遼東地區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數量,開始出現人少地多的問題後,再對遼澤進行改造。


    這個目標要是想實現,可能要花上至少兩、三代人的時間,所以,宇文溫是看不到了..麽?


    未必。


    遼澤的開發,困難確實擺在眼前,但宇文溫認為,這不是他把問題留給下一代解決的理由。


    遼澤,不該“澤被後世”。


    要開發遼澤,可以將其當做一個巨大的沼澤地,這裏不缺水,反倒是因為水泛濫才形成大片沼澤,而沼澤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質,若排幹水,或者控製水位,完全可以將其開墾為水田,種植冷水稻。


    這件事現在就開始做,嚴格執行規劃方案,持續二十年,遼澤變成糧倉就不會是夢想。


    也許那時候我還活著也說不一定。


    宇文溫如是想,看著眼前遼澤,幹勁十足。


    他在陪同官員的引領下,走到一旁的高腳屋建築群,這些高腳屋整齊排列著,又有通道連接,整體而言如同一個“豐”字形布局的村落。


    這是出現在遼澤邊緣(東部)的新村落,其即將入住的居民,都是開發遼澤的“先鋒”。


    高腳屋,是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的亞熱帶地區一種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區很常見,宇文溫對此印象深刻。。


    一般的高腳屋分上、下兩層,為竹子蓋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層住人,下層無牆,隻有數根木樁(竹樁),用於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


    若這高腳屋位於沼澤地區,下層自然是沼澤或者水田。


    高腳屋的搭建,對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腳屋,將其引進遼東,對於開發遼澤這種沼澤地區很有幫助。


    而住在裏麵的人,當然也是引進的外國勞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蝦夷)。


    一切,都是參考漢沔大開發的成功經驗,第一期開發,投入大量奴工,將沼澤、湖泊地區初步整理,清除蘆葦、水草,挖溝渠、修建水利設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礎。


    這個過程很辛苦,夏秋之際蚊蟲毒蛇叮咬,冬春季節踩在水裏冰冷刺骨,所以人的傷亡很高,雖然按照後世的道德觀來看,此舉十分不人道,但在這個時代,奴工傷亡大根本就不算事。


    靠著奴工打開局麵,然後調集大量勞動力修建田埂、堰壩,將沼澤、湖泊“網格化”,每一個“格子”裏的地塊都會變成水田。


    當然,考慮到水係的自然調節,必須保留適當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


    一開始,這樣的水田產量很低,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稻穀和苜蓿輪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後增加肥力。


    在遼東,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後排幹水,種植苜蓿,來年將苜蓿根莖翻耕埋入途中,然後注水變成水田,種植水稻。


    如此輪作,隻要數年時間,新開墾的農田其肥力就會有顯著增加,糧食產量慢慢就會上升。


    這是漢沔開發的成功經驗,加上冷水稻種的幫助,用在遼東很合適,遼東各地經過這數年來的實驗田種植,效果很好,現在,進一步推廣的時候到了。


    宇文溫來到新村中的“會議廳”,會議廳裏已經坐滿了人,這都是前來覲見大周天子的靺鞨、契丹各部首領,見著天子進來,紛紛叩拜。


    宇文溫就座之後,示意大家平身、入座。


    靺鞨各部之中,有十餘年前歸順周國的粟末靺鞨八部,即後來改編為“靺鞨八旗”的八個靺鞨部落,八位旗主坐在最靠近天子禦座的地方。


    又有僅次於靺鞨八旗歸順朝廷的幾個契丹部族,其首領位次靺鞨八旗旗主,然後是近年歸順朝廷的其他粟末靺鞨部落首領。


    在通事的協助下,宇文溫與在座的靺鞨、契丹首領們交談,談的是一樁大買賣。


    遼澤開發勢在必行,“一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生口(奴隸),那麽生口從哪裏來?


    一是靠南洋貿易公司從南洋以及西洋購入(從捕奴隊、奴隸販子手中購買);二是靠北洋貿易公司從倭國東北境、蝦夷大島上捕獲蝦夷(毛人)。


    三,就是靠在座的“朝廷鷹犬”,從粟末水、黑水流域捕捉“生靺鞨”,或者從大草原(包括黑水上遊地區)捕捉室韋等遊牧部落部民。


    這種行為,就是後世史書上大加批判的奴隸貿易,在這個時代又稱“生口買賣”,但按照這個時代的價值觀而言,中外各國沒誰認為不對。


    宇文溫作為大周天子,親口向前來覲見的靺鞨、契丹各部首領承諾,各部抓來的生口(奴隸)有多少,朝廷就以合理價格收購多少。


    不怕生口賣得多,就怕各部的“業務量”不夠多。


    相關事宜,當然就按著“老規矩”辦,北洋貿易公司會從中協助,至於購買生口的“貨款”,自然囊括了鐵製品、日用品、食鹽、糖、茶葉、紡織品等中原產品。


    在座的首領及其部落,都是大周天子的馬前卒,天子不會虧待鷹犬,所以各部部民出去捕捉生口,必要的武裝當然是要有的。


    根據不同的分級,靺鞨、契丹各部都會獲得不同數量的鐵甲、鐵兵,把部民武裝起來,才能更好地出去“開展業務”。


    攻打其他部落,抓完人之後,空出來的獵場、牧場,當然就歸當事部落所有,抓到的生口之中,女人可以選擇留給本部青壯,其他俘虜,就拿來換各類生活物資,改善自己部落的生活條件。


    朝廷有了充足的奴工,就能更快的開發遼澤,而且對於奴工的需求很大,還會持續多年。


    這是一項雙贏的政策,由天子親口向與會諸位宣布,可信度不容置疑。


    而天子親自頒發的金製令牌,就是各部的“營業許可”,有這金牌在手的部落,可以優惠價格售賣生口,和北洋貿易公司做買賣時,還可以有九折優惠(不限商品種類)。


    每年還有一定數量的食鹽份額可以免費領取。


    金牌代表著周國朝廷的認可,可以世代相傳,澤被後世,所以在座的旗主、酋長們心中激動萬分,紛紛離座,再次向宇文溫叩拜。


    用各自的語言,向大周天子宣誓效忠:“臣等及子孫後代,願世代為天子鷹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水行周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逆水行周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