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午後,渦陽官署議事廳內人滿為患,來自各地的豪強子弟們,此時屏聲息氣,個個豎起耳朵聽西陽王發表談話,雖然坐在上首的西陽王笑容和藹、滿麵春風,但下首的聽眾們沒人敢掉以輕心。
數百年來,兩淮之地的強宗著姓在南北相爭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套生存法則,那就是左右逢源,為了保證宗族的延續,采取兩麵下注的策略,確保在南北朝廷的統治下都能存活。
無論是南、北哪個朝廷統治,當地豪強們都要做良民,而當另一方的軍隊過來時,會‘迫不得已’提供一些糧草,待得當地歸屬改變,由另一個朝廷所管轄,那麽他們就是新朝廷的良民。
這套法則現在不好用了,因為有人要求他們必須選邊站,而試圖左右逢源、甚至站在對立麵的宗族,下場可不怎麽好。
那個人就是西陽王,而淮西地區發生的事情,在場的人們都有所耳聞,甚至都知道得比較清楚,隨著尉遲氏軍隊的潰敗,西陽王率領大軍駐紮渦陽,沒人敢再首鼠兩端。
至少明麵上不敢如此。
各強宗著姓以塢堡為核心聚族而居,他們的塢堡對於賊寇來說堅不可摧,但對於擁有投石機、轟天雷以及大量兵馬的官軍來說,要攻破塢堡隻是時間問題。
而西陽王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和他作對是什麽下場,傻瓜才敢對著幹,所以,對於西陽王提出的要求,沒人敢不以為然,也沒人敢陽奉陰違。
一番開場白之後,西陽王宇文溫首先對與會人員“心向朝廷、踴躍擁軍之舉”表示欣慰,然後直截了當提出要求,
要求之一,各宗族宗主必須送嫡子到渦陽“協助處理軍務”,這就是遣子為質。
要求之二:輸送糧草以供軍需,這就是要各地宗族們拿出足夠分量的糧草犒軍,而不是“意思意思”就行了。
而具體輸送多少糧草,每家都有‘定額’,與會者原以為西陽王會獅子大開口,結果聽得自家要輸送的糧草數額後,不由暗地裏鬆了口氣:要的數量尚在宗族承擔能力範圍內。
這幾年兩淮年年打仗,說各地宗族不受影響那是說瞎話,無論是隋軍、周軍、陳軍都控製過兩淮,結果兩淮之地數次易主,攤在各地宗族身上的負擔可不少。
與會人員原以為此次西陽王攜大捷餘威會強拿硬要,可如今要的糧草卻沒有大家預想中的那麽多,許多人鬆了口氣的同時,不由得擔心起來。
他們擔心西陽王是不是有什麽更苛刻的要求,果不其然,第三個要求來了。
西陽王要求各地宗族參與“聯防”。
什麽是聯防?那就是各地宗族在當地駐軍的組織下,對外聯合以防備敵軍細作,必要時派族人協助當地駐軍抵禦外敵,對內則防備有人做敵軍的內應。
各宗族要盯著自己的地頭,不要讓敵軍細作潛入,如果發現別的宗族有勾結外敵的跡象,或者發現族內有人勾結外敵,要及時報官。
如果是不知情,那就算了,如果是知情不報,就會被判定為同謀,後果自負,而舉報及時的話,有獎賞,若是舉報別的宗族勾結外敵,查實之後,對方宗族被斬草除根的同時,族產一半歸舉報的宗族。
既然要實行聯防,就得群策群力,各地宗族必須出人出馬,在當地駐軍組織下成立“聯防隊”,每日在各處要地巡邏,盤查形跡可疑之人,一旦發現有問題,必須立刻將其扭送駐軍處,由駐軍處置。
對於西陽王的這個要求,與會人員沒有一個人敢說半個“不”字,畢竟隻要沒那種念頭,參與聯防也沒什麽,隻是想到極有可能被人誣告,以至於給官軍以口實抄家滅族,許多人心中不免惴惴。
即便西陽王沒這種想法,但那些想拱掉主家自己上位當宗主的旁支子弟,那些想要兼並其他宗族的強宗著姓,都有可能借此機會牟利。
這種憂慮,沒人敢說出來,但宇文溫對此早有準備,開始解釋“聯防”的幾個原則。
首先,聯防不實行“連坐”,也就是說一旦某個人做了敵軍細作,在沒有確鑿證據下,其不知情的左鄰右舍或宗族不會因為連坐而被處置。
同樣,一個宗族若是和外敵勾結,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其相鄰地域的不知情宗族不會受到牽連。
此舉,是為了避免某些居心叵測之人,故意以“被告發後會連坐、牽連宗族”為要挾,裹挾族人甚至宗族參與謀逆。
其次,凡事都要講證據,官軍(西陽王)保證,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嫌疑人最多是被軟禁,不會因此牽連別人或者宗族。
而最關鍵的一點,一個人或宗族通敵與否,將會由西陽王親自做最後的裁決,涉事人員、告發者、證人及宗族的宗主,要在他麵前當堂對質,當地其他宗族可以派人旁聽。
西陽王把話都說到這份上,在場的各色人等即便不相信也得說服自己相信,而西陽王的第四個要求,又比之前的苛刻了一些:官軍要向大家“借貸”。
按照情況,每個家族要“借給”官軍一定數量的物資,折銅錢十萬貫到三十萬貫不等,當然若是銅錢最好,一般以布帛糧食為主。
借貸期限是一年,到期歸還,還會有利息,利息一成。
當然,借貸要有借契,官軍這邊因為東南道行軍是戰時編製,待得戰事結束便會解散,為了消除‘債主們’的擔憂,“債務人”的主體是黃州總管府署。
西陽王宇文溫,是以本官(黃州總管)任東南道行軍元帥,他有權利做出借貸的決定,並且簽訂的借契是有效的,繼任者不能不認。
所以即便東南道行軍編製解散,黃州總管府署這個“債務人”依舊存在,所以債主們大可放心借貸給官軍,而這筆“借貸”,“本錢”五日內必須到位。
聽了這個要求,各與會人員不敢吭聲,也不敢表現出任何不滿的情緒,這種所謂的“借”雖說還的時候還有利息,但他們覺得大概是有借無還。
肯定是西陽王打著“借貸”的名義盤剝各地宗族,也不說不還,到期就說“府庫錢糧不足、以後再說!”
然而想是這麽想,沒人敢不借,因為這明顯是西陽王要籌措軍餉,誰敢不借的話,西陽王恐怕就要“借”人頭一用了。
對於借貸一事,西陽王說了很多,既然對方把話都說到這份上,與會人員有哪個人敢推諉?有誰敢叫苦?有誰敢說一個“不”字?
塢堡和田產,可是家族的根基,是無法用錢帛來計算價值的,如今花上折銅錢十幾二十萬貫的物資保下塢堡、田產,就當是花錢消災了。
宇文溫看著堂下一片“點頭稱是”,喝了杯茶潤潤喉嚨,他當然不會真的相信與會人員是心悅誠服,不過他不在乎,自己既然當眾做了保證,就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所言非虛,對方現在信與不信,無所謂。
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在他的兵麵前,什麽強宗著姓、地頭蛇,統統都要跪下唱征服!
午後,渦陽官署議事廳內人滿為患,來自各地的豪強子弟們,此時屏聲息氣,個個豎起耳朵聽西陽王發表談話,雖然坐在上首的西陽王笑容和藹、滿麵春風,但下首的聽眾們沒人敢掉以輕心。
數百年來,兩淮之地的強宗著姓在南北相爭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套生存法則,那就是左右逢源,為了保證宗族的延續,采取兩麵下注的策略,確保在南北朝廷的統治下都能存活。
無論是南、北哪個朝廷統治,當地豪強們都要做良民,而當另一方的軍隊過來時,會‘迫不得已’提供一些糧草,待得當地歸屬改變,由另一個朝廷所管轄,那麽他們就是新朝廷的良民。
這套法則現在不好用了,因為有人要求他們必須選邊站,而試圖左右逢源、甚至站在對立麵的宗族,下場可不怎麽好。
那個人就是西陽王,而淮西地區發生的事情,在場的人們都有所耳聞,甚至都知道得比較清楚,隨著尉遲氏軍隊的潰敗,西陽王率領大軍駐紮渦陽,沒人敢再首鼠兩端。
至少明麵上不敢如此。
各強宗著姓以塢堡為核心聚族而居,他們的塢堡對於賊寇來說堅不可摧,但對於擁有投石機、轟天雷以及大量兵馬的官軍來說,要攻破塢堡隻是時間問題。
而西陽王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和他作對是什麽下場,傻瓜才敢對著幹,所以,對於西陽王提出的要求,沒人敢不以為然,也沒人敢陽奉陰違。
一番開場白之後,西陽王宇文溫首先對與會人員“心向朝廷、踴躍擁軍之舉”表示欣慰,然後直截了當提出要求,
要求之一,各宗族宗主必須送嫡子到渦陽“協助處理軍務”,這就是遣子為質。
要求之二:輸送糧草以供軍需,這就是要各地宗族們拿出足夠分量的糧草犒軍,而不是“意思意思”就行了。
而具體輸送多少糧草,每家都有‘定額’,與會者原以為西陽王會獅子大開口,結果聽得自家要輸送的糧草數額後,不由暗地裏鬆了口氣:要的數量尚在宗族承擔能力範圍內。
這幾年兩淮年年打仗,說各地宗族不受影響那是說瞎話,無論是隋軍、周軍、陳軍都控製過兩淮,結果兩淮之地數次易主,攤在各地宗族身上的負擔可不少。
與會人員原以為此次西陽王攜大捷餘威會強拿硬要,可如今要的糧草卻沒有大家預想中的那麽多,許多人鬆了口氣的同時,不由得擔心起來。
他們擔心西陽王是不是有什麽更苛刻的要求,果不其然,第三個要求來了。
西陽王要求各地宗族參與“聯防”。
什麽是聯防?那就是各地宗族在當地駐軍的組織下,對外聯合以防備敵軍細作,必要時派族人協助當地駐軍抵禦外敵,對內則防備有人做敵軍的內應。
各宗族要盯著自己的地頭,不要讓敵軍細作潛入,如果發現別的宗族有勾結外敵的跡象,或者發現族內有人勾結外敵,要及時報官。
如果是不知情,那就算了,如果是知情不報,就會被判定為同謀,後果自負,而舉報及時的話,有獎賞,若是舉報別的宗族勾結外敵,查實之後,對方宗族被斬草除根的同時,族產一半歸舉報的宗族。
既然要實行聯防,就得群策群力,各地宗族必須出人出馬,在當地駐軍組織下成立“聯防隊”,每日在各處要地巡邏,盤查形跡可疑之人,一旦發現有問題,必須立刻將其扭送駐軍處,由駐軍處置。
對於西陽王的這個要求,與會人員沒有一個人敢說半個“不”字,畢竟隻要沒那種念頭,參與聯防也沒什麽,隻是想到極有可能被人誣告,以至於給官軍以口實抄家滅族,許多人心中不免惴惴。
即便西陽王沒這種想法,但那些想拱掉主家自己上位當宗主的旁支子弟,那些想要兼並其他宗族的強宗著姓,都有可能借此機會牟利。
這種憂慮,沒人敢說出來,但宇文溫對此早有準備,開始解釋“聯防”的幾個原則。
首先,聯防不實行“連坐”,也就是說一旦某個人做了敵軍細作,在沒有確鑿證據下,其不知情的左鄰右舍或宗族不會因為連坐而被處置。
同樣,一個宗族若是和外敵勾結,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其相鄰地域的不知情宗族不會受到牽連。
此舉,是為了避免某些居心叵測之人,故意以“被告發後會連坐、牽連宗族”為要挾,裹挾族人甚至宗族參與謀逆。
其次,凡事都要講證據,官軍(西陽王)保證,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嫌疑人最多是被軟禁,不會因此牽連別人或者宗族。
而最關鍵的一點,一個人或宗族通敵與否,將會由西陽王親自做最後的裁決,涉事人員、告發者、證人及宗族的宗主,要在他麵前當堂對質,當地其他宗族可以派人旁聽。
西陽王把話都說到這份上,在場的各色人等即便不相信也得說服自己相信,而西陽王的第四個要求,又比之前的苛刻了一些:官軍要向大家“借貸”。
按照情況,每個家族要“借給”官軍一定數量的物資,折銅錢十萬貫到三十萬貫不等,當然若是銅錢最好,一般以布帛糧食為主。
借貸期限是一年,到期歸還,還會有利息,利息一成。
當然,借貸要有借契,官軍這邊因為東南道行軍是戰時編製,待得戰事結束便會解散,為了消除‘債主們’的擔憂,“債務人”的主體是黃州總管府署。
西陽王宇文溫,是以本官(黃州總管)任東南道行軍元帥,他有權利做出借貸的決定,並且簽訂的借契是有效的,繼任者不能不認。
所以即便東南道行軍編製解散,黃州總管府署這個“債務人”依舊存在,所以債主們大可放心借貸給官軍,而這筆“借貸”,“本錢”五日內必須到位。
聽了這個要求,各與會人員不敢吭聲,也不敢表現出任何不滿的情緒,這種所謂的“借”雖說還的時候還有利息,但他們覺得大概是有借無還。
肯定是西陽王打著“借貸”的名義盤剝各地宗族,也不說不還,到期就說“府庫錢糧不足、以後再說!”
然而想是這麽想,沒人敢不借,因為這明顯是西陽王要籌措軍餉,誰敢不借的話,西陽王恐怕就要“借”人頭一用了。
對於借貸一事,西陽王說了很多,既然對方把話都說到這份上,與會人員有哪個人敢推諉?有誰敢叫苦?有誰敢說一個“不”字?
塢堡和田產,可是家族的根基,是無法用錢帛來計算價值的,如今花上折銅錢十幾二十萬貫的物資保下塢堡、田產,就當是花錢消災了。
宇文溫看著堂下一片“點頭稱是”,喝了杯茶潤潤喉嚨,他當然不會真的相信與會人員是心悅誠服,不過他不在乎,自己既然當眾做了保證,就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所言非虛,對方現在信與不信,無所謂。
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在他的兵麵前,什麽強宗著姓、地頭蛇,統統都要跪下唱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