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懸瓠城西,長圍外,被焚毀大半的西大營正在重建,土坡上大批士兵正在警戒,而一旁臨時搭建的帳篷裏,許多傷兵正在呻吟、哀嚎。
上戰場,一不留神就會死,而那些受傷卻活下來的人並不都是幸運兒,因為有人在苦熬,傷勢無好轉的跡象,隻是為了渺茫的生存希望而在苦苦熬著。
戰場上到處都是流矢,一不留神被射中,當場死去倒也罷了,被射中要害卻沒死的就有得熬,因為箭傷可不是鬧著玩的。
射中胸膛傷著了肺,喘一口氣就吐一口血,熬不了多久就死了;傷著了內髒,人看上還好,但就是疼,快則過一夜,遲則數日也就斷了氣。
這個過程對於傷者來說很痛苦,傷口一陣陣的疼,然後就是發燒,燒得神誌不清,渾身哆嗦,生不如死。
即便沒被流矢射中要害,四肢被射中的話,箭傷如果處理不好,人一樣會死,絕大部分的箭鏃都是鏽跡斑斑,或者沾著汙垢,被這樣的箭射中,容易觸發破傷風。
要避免箭傷惡化,就得盡快拔箭、止血、剔除傷口裏的汙垢,軍中雖然有軍醫,但並不是每個中箭者都能得到及時醫治,最後要麽因為失血過多或破傷風發作而死。
戰場負傷,常見的還有刀斧傷,一般的皮肉傷倒還好,可若是被砍斷手腳,即便沒有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也會讓傷者疼痛難熬,若傷口處理不當還會化膿進而導致潰爛,讓人生不如死。
除了刀斧傷還有槍矛傷,雖然不至於斷手斷腳,但若是被捅傷了內髒一樣活不長,比起被銳器所傷,被鐵鐧、鐵錘等鈍器砸中同樣也不好受。
即便身上穿著鎧甲、頭上戴著兜鍪,被鈍器砸了那麽一下,人看去是好的,實際上卻受了內傷,很可能覺得頭痛、胸悶,沒幾日就死了。
除此之外,還有燒傷,這也是讓人痛苦的傷,一個人若是被火燒了,身上皮膚大麵積潰爛,那是即便神醫華佗在世都未必能治好的傷。
身上大半張皮都燒焦,和被扒皮沒區別,這種疼痛光是想想都讓人覺得難受,而許多傷者是被敵軍投擲的火油罐所燒,全身大麵積燒傷,活著就是痛苦。
又有一種傷,以往很少見,那就是被生石灰灼傷,這種傷和燒傷沾點邊,但傷口基本都是在口、鼻和眼睛。
生石灰遇水會發燙,而因為誤吸生石灰導致喉嚨燒壞、因為被生石灰沾上眼睛導致失明或者視力嚴重下降的傷兵也有很多。
昨夜敵軍襲營,投擲大量生石灰,導致官軍將士許多人因此受傷,被生石灰沾了眼睛或者唿入口中而被灼傷,這樣的傷不至於喪命,卻能讓人痛苦不已。
此時此刻,在軍營裏呻吟的人,就是戰場上僥幸未死卻生不如死的傷者,雖然有許多軍醫來給傷者療傷,但錐心刺骨的疼痛,讓許多人痛不欲生。
相對而言,那些被俘的士兵和青壯卻幸運得多,一開始他們心中惴惴害怕被對方殺掉,結果敵軍長篇大論了一番後,將大家都放了。
奮勇殺敵的人,非死即傷,傷者之中還有人生不如死,而那些見勢不妙就投降的人,什麽事都沒有。
如此強烈的反差,讓大家有些錯愕,也不知道誰對誰錯,那些正在忙著搭建營寨的士兵和青壯,聽著不遠處傷者的呻吟聲,心中不是滋味。
玩命殺敵,值得麽?
。。。。。。
懸瓠城一隅,一個院子裏,一名傷兵正在接受“手術”,他的右手手掌已經沒了,是昨夜作戰時被敵兵所砍斷的,而此時正在做手術的醫生,在為他包紮傷口。
戰場上斷手斷腳的情況很常見,傷者能否活下去就隻能靠自己苦熬,而這名傷兵倒是果斷,被砍斷手後不顧飆血,拿出“急救包紮帶”把手腕勒起來止血。
然後用火把燒傷口燒焦。
自己燒自己,可不是什麽人都能做到的,而正是這樣看上去殘忍的舉動,讓他沒有因為失血過多而當場斃命,撤迴城後再經過處理,等候軍醫安排“手術”。
此時此刻,傷兵仰麵躺在“手術床”上,眼睛蒙著紗布,口中咬著布團,雙臂、雙腿都被固定著,幾名身著白袍的軍醫正圍著他忙碌。
經過高溫蒸煮消毒的“手術刀”、“手術剪”、“手術鉗”、線、繃帶,整整齊齊的擺著,旁邊還有裝著藥的瓶瓶罐罐,雖然散發出藥味,卻為更濃烈的酒味所衝淡。
軍醫所用並不是酒而是用特製“蒸餾器”反複蒸餾所得“酒精”,用途自然不是用來喝,而是用來“消毒”。
先將傷兵的創口用酒精擦一遍,然後找到創口已經結痂的血管,小心翼翼用消過毒的線將其紮起來,免得一不小心結痂崩裂導致大出血。
然後用鋒利的手術刀將黑乎乎的腐肉剔去,再用酒精擦拭一遍後,敷上特製的療傷藥,最後用消過毒的紗布將傷口包紮起來,手術才算大功告成。
整個過程中,有軍醫守著幾個架子,時刻注意調整上麵的玻璃鏡,以便將陽光反射到傷口處,方便操刀的軍醫做手術,又有幾名軍醫擔任助手,為操刀軍醫打下手。
還為操刀軍醫和接受手術的傷兵擦汗。
因為沒有麻醉藥,那名傷兵直接承受著每一刀所帶來的痛苦,但他死死咬著口中布團,即便滿頭大汗也不發一言,待得手術完成,為他擦汗的手巾已經用了數條。
傷兵被人扶著起身,慢慢向外走去,幾名軍醫脫去口罩、小帽,坐在一旁涼棚裏喝水休息,作為黃州的軍醫,他們通過無數次活體解剖和實習,已經練出了本事。
一旁圍觀的宇文溫,沒有打擾這些接連做了許多次手術的醫生,帶著隨從悄悄離開。
戰場醫學,是降低士兵傷亡率的必要科技,外科手術,是必不可少的醫學技術,然而在這個沒有抗生素和輸血技術的時代,想要挽救受了箭傷、燒傷、刀傷的士兵,即便有了較為科學的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依舊不高。
沒有抗生素,對抗不了傷口細菌感染;沒有靠譜的麻醉藥,甚至沒法進行有效的外科手術:如果接受手術的傷者熬不住劇痛,會導致手術失敗。
但這不是宇文溫放棄的理由,沒有抗生素,至少要想辦法減低傷口細菌汙染的幾率;沒有現成麻醉藥,那就不停的試各種配方,不能全麻,好歹能把痛苦減輕一些。
三國時的華佗據說研製出了麻藥“麻沸散”,他不信自己拚命燒錢都試不出來類似配方。
而為了鍛煉軍醫的手術能力,宇文溫甚至開展了活人手術這一禁忌醫學實驗,死囚不夠用,那就用從捕奴隊手中買來的奴隸作為實驗對象。
以現代的倫理道德觀來看,這樣的行為是滅絕人性,值得麽?
值得,隻要能推進外科手術的發展,推動戰場醫學的進步,背上些許惡名,他不在乎,殺一人救百人,這樣做值得。
而他不是無謂的犧牲人命,該有的基本醫療器械,都有了。
有了顯微鏡,細菌感染的概念漸漸被軍醫接受,也接受了“消毒”的概念,而如何防止細菌感染,因為沒有抗生素,實際上沒太好的辦法,隻能依靠酒精和水煮來對器械、用品消毒,
經過無數次“實習”,黃州的軍醫已經能夠開展讓人覺得十分驚悚的外科手術,對於箭傷、燒傷、刀傷的治療,成功率有了明顯進步。
甚至連截肢手術都有了不小的成功率。
雖然以後世的醫學水平來做對比,黃州這種山寨版的外科手術成功率依舊很低,但已經明顯超越了同時代其他地方的醫療水平。
代價是耗資無數,培養出來的軍醫,還不能收人家“培訓費”,大部分開支,由宇文溫自己承擔。
而在軍中,為受傷將士做手術療傷,是免費的,宇文溫沒辦法借此斂財,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戰鬥力,為了活下去。
一邊想,一邊拾階而上,宇文溫來到城頭,看著城外漸漸上漲的水位,又看看城外那一圈宛若長城的長圍,歎了口氣。
敵軍經過昨日兩場大敗,看來想明白急攻不現實,改用長期圍困的辦法來耗,此時下遊堰壩應該已經關上水門,所以汝水水位上漲,這樣下去再過一兩日,懸瓠城外就要化作一片汪洋。
城外都是水,他和麾下兵馬就真的被困在城裏,每天除了消耗糧食,什麽也做不了。
這樣的情況,他在山南和兄長宇文明做戰略規劃時就已經料到了,也做好了敵軍圍城打援的心理準備,所以,懸瓠不會有援兵,短期不會有。
偷襲懸瓠所要達成的終極戰略目標,就是宇文溫用自己和懸瓠做誘餌,吸引敵軍主力釘在懸瓠附近,為山南爭取時間,集中兵力於某個方向來個全力突破。
為此,他做好了長期困守懸瓠的準備,僅以糧食準備來說,足夠城中軍民一年之需。
代價,是以身犯險,形如困獸,若局麵遲遲未能打開,他就會像當年守潁川的西魏大將王思政一般,熬了一年等不到援兵,糧盡投降。
王思政投降東魏還能受重用,而他,隻有死路一條。
這樣做值得麽?
在山南時,宇文溫時不時問自己這個問題,但直到現在,他都不後悔。
長舒一口氣,他望向西南方向,望向遙遠的山南地區,喃喃自語:“我已經盡力了,接下來,就看你們的了。”
懸瓠城西,長圍外,被焚毀大半的西大營正在重建,土坡上大批士兵正在警戒,而一旁臨時搭建的帳篷裏,許多傷兵正在呻吟、哀嚎。
上戰場,一不留神就會死,而那些受傷卻活下來的人並不都是幸運兒,因為有人在苦熬,傷勢無好轉的跡象,隻是為了渺茫的生存希望而在苦苦熬著。
戰場上到處都是流矢,一不留神被射中,當場死去倒也罷了,被射中要害卻沒死的就有得熬,因為箭傷可不是鬧著玩的。
射中胸膛傷著了肺,喘一口氣就吐一口血,熬不了多久就死了;傷著了內髒,人看上還好,但就是疼,快則過一夜,遲則數日也就斷了氣。
這個過程對於傷者來說很痛苦,傷口一陣陣的疼,然後就是發燒,燒得神誌不清,渾身哆嗦,生不如死。
即便沒被流矢射中要害,四肢被射中的話,箭傷如果處理不好,人一樣會死,絕大部分的箭鏃都是鏽跡斑斑,或者沾著汙垢,被這樣的箭射中,容易觸發破傷風。
要避免箭傷惡化,就得盡快拔箭、止血、剔除傷口裏的汙垢,軍中雖然有軍醫,但並不是每個中箭者都能得到及時醫治,最後要麽因為失血過多或破傷風發作而死。
戰場負傷,常見的還有刀斧傷,一般的皮肉傷倒還好,可若是被砍斷手腳,即便沒有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也會讓傷者疼痛難熬,若傷口處理不當還會化膿進而導致潰爛,讓人生不如死。
除了刀斧傷還有槍矛傷,雖然不至於斷手斷腳,但若是被捅傷了內髒一樣活不長,比起被銳器所傷,被鐵鐧、鐵錘等鈍器砸中同樣也不好受。
即便身上穿著鎧甲、頭上戴著兜鍪,被鈍器砸了那麽一下,人看去是好的,實際上卻受了內傷,很可能覺得頭痛、胸悶,沒幾日就死了。
除此之外,還有燒傷,這也是讓人痛苦的傷,一個人若是被火燒了,身上皮膚大麵積潰爛,那是即便神醫華佗在世都未必能治好的傷。
身上大半張皮都燒焦,和被扒皮沒區別,這種疼痛光是想想都讓人覺得難受,而許多傷者是被敵軍投擲的火油罐所燒,全身大麵積燒傷,活著就是痛苦。
又有一種傷,以往很少見,那就是被生石灰灼傷,這種傷和燒傷沾點邊,但傷口基本都是在口、鼻和眼睛。
生石灰遇水會發燙,而因為誤吸生石灰導致喉嚨燒壞、因為被生石灰沾上眼睛導致失明或者視力嚴重下降的傷兵也有很多。
昨夜敵軍襲營,投擲大量生石灰,導致官軍將士許多人因此受傷,被生石灰沾了眼睛或者唿入口中而被灼傷,這樣的傷不至於喪命,卻能讓人痛苦不已。
此時此刻,在軍營裏呻吟的人,就是戰場上僥幸未死卻生不如死的傷者,雖然有許多軍醫來給傷者療傷,但錐心刺骨的疼痛,讓許多人痛不欲生。
相對而言,那些被俘的士兵和青壯卻幸運得多,一開始他們心中惴惴害怕被對方殺掉,結果敵軍長篇大論了一番後,將大家都放了。
奮勇殺敵的人,非死即傷,傷者之中還有人生不如死,而那些見勢不妙就投降的人,什麽事都沒有。
如此強烈的反差,讓大家有些錯愕,也不知道誰對誰錯,那些正在忙著搭建營寨的士兵和青壯,聽著不遠處傷者的呻吟聲,心中不是滋味。
玩命殺敵,值得麽?
。。。。。。
懸瓠城一隅,一個院子裏,一名傷兵正在接受“手術”,他的右手手掌已經沒了,是昨夜作戰時被敵兵所砍斷的,而此時正在做手術的醫生,在為他包紮傷口。
戰場上斷手斷腳的情況很常見,傷者能否活下去就隻能靠自己苦熬,而這名傷兵倒是果斷,被砍斷手後不顧飆血,拿出“急救包紮帶”把手腕勒起來止血。
然後用火把燒傷口燒焦。
自己燒自己,可不是什麽人都能做到的,而正是這樣看上去殘忍的舉動,讓他沒有因為失血過多而當場斃命,撤迴城後再經過處理,等候軍醫安排“手術”。
此時此刻,傷兵仰麵躺在“手術床”上,眼睛蒙著紗布,口中咬著布團,雙臂、雙腿都被固定著,幾名身著白袍的軍醫正圍著他忙碌。
經過高溫蒸煮消毒的“手術刀”、“手術剪”、“手術鉗”、線、繃帶,整整齊齊的擺著,旁邊還有裝著藥的瓶瓶罐罐,雖然散發出藥味,卻為更濃烈的酒味所衝淡。
軍醫所用並不是酒而是用特製“蒸餾器”反複蒸餾所得“酒精”,用途自然不是用來喝,而是用來“消毒”。
先將傷兵的創口用酒精擦一遍,然後找到創口已經結痂的血管,小心翼翼用消過毒的線將其紮起來,免得一不小心結痂崩裂導致大出血。
然後用鋒利的手術刀將黑乎乎的腐肉剔去,再用酒精擦拭一遍後,敷上特製的療傷藥,最後用消過毒的紗布將傷口包紮起來,手術才算大功告成。
整個過程中,有軍醫守著幾個架子,時刻注意調整上麵的玻璃鏡,以便將陽光反射到傷口處,方便操刀的軍醫做手術,又有幾名軍醫擔任助手,為操刀軍醫打下手。
還為操刀軍醫和接受手術的傷兵擦汗。
因為沒有麻醉藥,那名傷兵直接承受著每一刀所帶來的痛苦,但他死死咬著口中布團,即便滿頭大汗也不發一言,待得手術完成,為他擦汗的手巾已經用了數條。
傷兵被人扶著起身,慢慢向外走去,幾名軍醫脫去口罩、小帽,坐在一旁涼棚裏喝水休息,作為黃州的軍醫,他們通過無數次活體解剖和實習,已經練出了本事。
一旁圍觀的宇文溫,沒有打擾這些接連做了許多次手術的醫生,帶著隨從悄悄離開。
戰場醫學,是降低士兵傷亡率的必要科技,外科手術,是必不可少的醫學技術,然而在這個沒有抗生素和輸血技術的時代,想要挽救受了箭傷、燒傷、刀傷的士兵,即便有了較為科學的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依舊不高。
沒有抗生素,對抗不了傷口細菌感染;沒有靠譜的麻醉藥,甚至沒法進行有效的外科手術:如果接受手術的傷者熬不住劇痛,會導致手術失敗。
但這不是宇文溫放棄的理由,沒有抗生素,至少要想辦法減低傷口細菌汙染的幾率;沒有現成麻醉藥,那就不停的試各種配方,不能全麻,好歹能把痛苦減輕一些。
三國時的華佗據說研製出了麻藥“麻沸散”,他不信自己拚命燒錢都試不出來類似配方。
而為了鍛煉軍醫的手術能力,宇文溫甚至開展了活人手術這一禁忌醫學實驗,死囚不夠用,那就用從捕奴隊手中買來的奴隸作為實驗對象。
以現代的倫理道德觀來看,這樣的行為是滅絕人性,值得麽?
值得,隻要能推進外科手術的發展,推動戰場醫學的進步,背上些許惡名,他不在乎,殺一人救百人,這樣做值得。
而他不是無謂的犧牲人命,該有的基本醫療器械,都有了。
有了顯微鏡,細菌感染的概念漸漸被軍醫接受,也接受了“消毒”的概念,而如何防止細菌感染,因為沒有抗生素,實際上沒太好的辦法,隻能依靠酒精和水煮來對器械、用品消毒,
經過無數次“實習”,黃州的軍醫已經能夠開展讓人覺得十分驚悚的外科手術,對於箭傷、燒傷、刀傷的治療,成功率有了明顯進步。
甚至連截肢手術都有了不小的成功率。
雖然以後世的醫學水平來做對比,黃州這種山寨版的外科手術成功率依舊很低,但已經明顯超越了同時代其他地方的醫療水平。
代價是耗資無數,培養出來的軍醫,還不能收人家“培訓費”,大部分開支,由宇文溫自己承擔。
而在軍中,為受傷將士做手術療傷,是免費的,宇文溫沒辦法借此斂財,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戰鬥力,為了活下去。
一邊想,一邊拾階而上,宇文溫來到城頭,看著城外漸漸上漲的水位,又看看城外那一圈宛若長城的長圍,歎了口氣。
敵軍經過昨日兩場大敗,看來想明白急攻不現實,改用長期圍困的辦法來耗,此時下遊堰壩應該已經關上水門,所以汝水水位上漲,這樣下去再過一兩日,懸瓠城外就要化作一片汪洋。
城外都是水,他和麾下兵馬就真的被困在城裏,每天除了消耗糧食,什麽也做不了。
這樣的情況,他在山南和兄長宇文明做戰略規劃時就已經料到了,也做好了敵軍圍城打援的心理準備,所以,懸瓠不會有援兵,短期不會有。
偷襲懸瓠所要達成的終極戰略目標,就是宇文溫用自己和懸瓠做誘餌,吸引敵軍主力釘在懸瓠附近,為山南爭取時間,集中兵力於某個方向來個全力突破。
為此,他做好了長期困守懸瓠的準備,僅以糧食準備來說,足夠城中軍民一年之需。
代價,是以身犯險,形如困獸,若局麵遲遲未能打開,他就會像當年守潁川的西魏大將王思政一般,熬了一年等不到援兵,糧盡投降。
王思政投降東魏還能受重用,而他,隻有死路一條。
這樣做值得麽?
在山南時,宇文溫時不時問自己這個問題,但直到現在,他都不後悔。
長舒一口氣,他望向西南方向,望向遙遠的山南地區,喃喃自語:“我已經盡力了,接下來,就看你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