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明珠想了又想,決定事不宜遲。
她立刻迴房,鋪墨落筆。
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大多都是問候之辭。
隻是在末尾的時候,提及到了太子的傷勢,不過言辭懇切,都是勸沈皇後安心放心。
更重要的是,字字珠璣中表達了太子對皇上的一片孺慕。
甚至在昏迷不醒的時候,還不停地念叨著父皇。
看完了這一篇文章,蕭觀瀾默默地朝著她豎起了大拇指。
在穀明珠的有心塑造下,太子蕭觀瀾變成了一個無比孝順的兒子,隻是兒子,並非太子。
“明珠,這封信言語華麗,父皇未必會相信。”
“蕭觀瀾,這你就不懂了吧?”穀明珠抬眸看著他,盈盈一笑,“父皇相不相信這封信中的話並不重要,甚至這些事情有沒有發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蕭觀瀾,在病重的時候,最擔心的人是前不久染了風寒的父親,撇開你們的身份地位,你隻是一個關心牽掛父親的孝順兒子。”
“當然這封信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穀明珠得意的笑了笑,“以母後的聰慧,又怎麽會看不出我所寫的這封信,通篇都是反話呢?”
沈皇後是個聰明人,又浸淫深宮那麽多年。
她當然能夠看出那封信中的端倪。
五日後。
京都,皇城,坤寧宮。
沈皇後拿到了穀明珠的親筆書信。
當然這封信,已經被慶豐帝過目了。
“聽聞皇上看到太子妃這封信的時候,幾度落淚。”薑嬤嬤輕聲說道,“看來太子是真的傷的很嚴重啊。”
“有皇上的庇佑,太子自然會安然無恙。”沈皇後輕笑了一聲,言語中的諷刺不言而喻。
這個穀明珠倒是個有意思的。
這封信,真的是別有深意啊。
“說起來,本宮也許久未曾見過娘親了。”沈皇後忽然開口道,“這兩日,本宮總是,夢魘,時常想起未曾出閣前的生活。”
“娘娘是不是想國公夫人了?”站在一旁的刁嬤嬤瞬間領悟了她的意思,輕聲接過了話茬,“老奴也聽聞,國公夫人這些時日,又犯了舊症,時常咳嗽。”
“既然如此,那就往國公府遞個牌子吧,就說本宮想要見一見母親。”沈皇後折起了那封信,心中很快有了主意,“另外前幾日,皇上不是賞賜了一些羅漢果嗎?嬤嬤明日也準備一些吧。”
“是,老奴遵旨。”
太平城。
自打送出了那封信之後,穀明珠就一直在等。
終於在十天之後,也就是四月中旬,她終於等來了好消息。
“舅舅聽說了我差點遇刺的事情,勃然大怒,已經上了折子,準備迴京都探親。”蕭觀瀾真的沒有想到,明珠的辦法已經奏效了,著實令人意外。
蕭觀瀾與沈剛雖然有著名義上的舅甥的情分,可實際上蕭觀瀾是被過繼到沈皇後名下的。
所以他隻是在年幼的時候,匆匆見過沈剛一麵。
唯有那一麵而已,自然也談不上什麽情分了。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沈皇後竟然真的說動了沈剛。
“其實母後對你,還是有感情的。”穀明珠點出了他的疑惑,“蕭觀瀾,人和人之間的情分,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相處,如此才能生出情分來。也許一開始你被過繼到她名下,是被利用的,可她又何嚐不是個可憐人呢?”
身為大慶國身份最為尊貴的女人,卻不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
權勢雖然至高無上,可終究是冰冷的啊。
試問這天下間的女子,哪一個不想當一次娘親?
隻可惜當年沈皇後小產之後,傷了身子,再也不能孕育子嗣了。
“我倒是覺得,母後對你的好,那個力度掌握的剛剛好。”
“以後,我們要對母後更孝順些。”穀明珠握住了他的手,莞爾一笑。
“父皇不會準許舅舅迴京的。”蕭觀瀾輕聲笑道,“父皇是個多疑的人,他不願意冒險。”
在慶豐帝的眼裏,他身下的那把龍椅是為了五皇子準備的。
至於蕭觀瀾和蕭守雲,都是他用來製衡朝堂的棋子。
唯有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這兩個皇子的身上,才能悄無聲息的為五皇子鋪一條好走的路。
沈剛的手中掌握著近五十萬兵馬,如果他一心支持太子蕭觀瀾,那麽太子登基指日可待。
慶豐帝不可能冒險這麽做。
可此番太子遇刺,身為舅舅的沈剛想要迴京探親,合情合理。
如果蕭觀瀾多次遇刺,真的是慶豐帝在背後推波助瀾的話。
那他這一次,真的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那被砸出來的口子,血肉模糊,但是卻是活該!
“不一定啊。”穀明珠倒是不這麽覺得,“也許父皇正好想讓沈將軍迴來呢?如今朝中並不缺父皇的心腹武將,如果父皇想要替那五十萬的兵馬換個主將呢?”
“沈將軍勞苦功高,更何況他掌握大軍多年,唯有將他放在西北,才能保一方平安,如果父皇真的糊塗了……”蕭觀瀾不敢將剩下的話說出來。
“父皇糊塗,已經不是一兩日的事情了。”穀明珠輕笑了一聲,語氣中的情緒,讓人捉摸不透。
“蕭觀瀾,你不可能一直被動挨打吧?”穀明珠忽然站在了他的麵前,抬頭看著他,“若始終不還手,會讓人覺得你一點脾氣都沒有。”
一個沒有脾氣的人,注定要被其他人揉搓捏扁的。
“明珠……”
“蕭觀瀾,為帝者,當清明。更要心懷天下,胸懷蒼生。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不配為帝。”穀明珠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低聲說道,“你若是不信,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吧?”
如今的朝廷,正在進行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春闈,二是胡國皇子即將前來拜訪。
以慶豐帝的糊塗性子,這兩件事,恐怕都要生出事端來。
“這麽多年以來,春闈一直都是由蔣相主持的,其中每年進入朝中為官的世家子弟,不低於莘莘學子中的三分之二吧?唯有三分之一,出自寒門。”恰好聽到了二人對話的百曉生沒忍住插了一句。
她立刻迴房,鋪墨落筆。
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大多都是問候之辭。
隻是在末尾的時候,提及到了太子的傷勢,不過言辭懇切,都是勸沈皇後安心放心。
更重要的是,字字珠璣中表達了太子對皇上的一片孺慕。
甚至在昏迷不醒的時候,還不停地念叨著父皇。
看完了這一篇文章,蕭觀瀾默默地朝著她豎起了大拇指。
在穀明珠的有心塑造下,太子蕭觀瀾變成了一個無比孝順的兒子,隻是兒子,並非太子。
“明珠,這封信言語華麗,父皇未必會相信。”
“蕭觀瀾,這你就不懂了吧?”穀明珠抬眸看著他,盈盈一笑,“父皇相不相信這封信中的話並不重要,甚至這些事情有沒有發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蕭觀瀾,在病重的時候,最擔心的人是前不久染了風寒的父親,撇開你們的身份地位,你隻是一個關心牽掛父親的孝順兒子。”
“當然這封信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穀明珠得意的笑了笑,“以母後的聰慧,又怎麽會看不出我所寫的這封信,通篇都是反話呢?”
沈皇後是個聰明人,又浸淫深宮那麽多年。
她當然能夠看出那封信中的端倪。
五日後。
京都,皇城,坤寧宮。
沈皇後拿到了穀明珠的親筆書信。
當然這封信,已經被慶豐帝過目了。
“聽聞皇上看到太子妃這封信的時候,幾度落淚。”薑嬤嬤輕聲說道,“看來太子是真的傷的很嚴重啊。”
“有皇上的庇佑,太子自然會安然無恙。”沈皇後輕笑了一聲,言語中的諷刺不言而喻。
這個穀明珠倒是個有意思的。
這封信,真的是別有深意啊。
“說起來,本宮也許久未曾見過娘親了。”沈皇後忽然開口道,“這兩日,本宮總是,夢魘,時常想起未曾出閣前的生活。”
“娘娘是不是想國公夫人了?”站在一旁的刁嬤嬤瞬間領悟了她的意思,輕聲接過了話茬,“老奴也聽聞,國公夫人這些時日,又犯了舊症,時常咳嗽。”
“既然如此,那就往國公府遞個牌子吧,就說本宮想要見一見母親。”沈皇後折起了那封信,心中很快有了主意,“另外前幾日,皇上不是賞賜了一些羅漢果嗎?嬤嬤明日也準備一些吧。”
“是,老奴遵旨。”
太平城。
自打送出了那封信之後,穀明珠就一直在等。
終於在十天之後,也就是四月中旬,她終於等來了好消息。
“舅舅聽說了我差點遇刺的事情,勃然大怒,已經上了折子,準備迴京都探親。”蕭觀瀾真的沒有想到,明珠的辦法已經奏效了,著實令人意外。
蕭觀瀾與沈剛雖然有著名義上的舅甥的情分,可實際上蕭觀瀾是被過繼到沈皇後名下的。
所以他隻是在年幼的時候,匆匆見過沈剛一麵。
唯有那一麵而已,自然也談不上什麽情分了。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沈皇後竟然真的說動了沈剛。
“其實母後對你,還是有感情的。”穀明珠點出了他的疑惑,“蕭觀瀾,人和人之間的情分,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相處,如此才能生出情分來。也許一開始你被過繼到她名下,是被利用的,可她又何嚐不是個可憐人呢?”
身為大慶國身份最為尊貴的女人,卻不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
權勢雖然至高無上,可終究是冰冷的啊。
試問這天下間的女子,哪一個不想當一次娘親?
隻可惜當年沈皇後小產之後,傷了身子,再也不能孕育子嗣了。
“我倒是覺得,母後對你的好,那個力度掌握的剛剛好。”
“以後,我們要對母後更孝順些。”穀明珠握住了他的手,莞爾一笑。
“父皇不會準許舅舅迴京的。”蕭觀瀾輕聲笑道,“父皇是個多疑的人,他不願意冒險。”
在慶豐帝的眼裏,他身下的那把龍椅是為了五皇子準備的。
至於蕭觀瀾和蕭守雲,都是他用來製衡朝堂的棋子。
唯有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這兩個皇子的身上,才能悄無聲息的為五皇子鋪一條好走的路。
沈剛的手中掌握著近五十萬兵馬,如果他一心支持太子蕭觀瀾,那麽太子登基指日可待。
慶豐帝不可能冒險這麽做。
可此番太子遇刺,身為舅舅的沈剛想要迴京探親,合情合理。
如果蕭觀瀾多次遇刺,真的是慶豐帝在背後推波助瀾的話。
那他這一次,真的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那被砸出來的口子,血肉模糊,但是卻是活該!
“不一定啊。”穀明珠倒是不這麽覺得,“也許父皇正好想讓沈將軍迴來呢?如今朝中並不缺父皇的心腹武將,如果父皇想要替那五十萬的兵馬換個主將呢?”
“沈將軍勞苦功高,更何況他掌握大軍多年,唯有將他放在西北,才能保一方平安,如果父皇真的糊塗了……”蕭觀瀾不敢將剩下的話說出來。
“父皇糊塗,已經不是一兩日的事情了。”穀明珠輕笑了一聲,語氣中的情緒,讓人捉摸不透。
“蕭觀瀾,你不可能一直被動挨打吧?”穀明珠忽然站在了他的麵前,抬頭看著他,“若始終不還手,會讓人覺得你一點脾氣都沒有。”
一個沒有脾氣的人,注定要被其他人揉搓捏扁的。
“明珠……”
“蕭觀瀾,為帝者,當清明。更要心懷天下,胸懷蒼生。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不配為帝。”穀明珠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低聲說道,“你若是不信,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吧?”
如今的朝廷,正在進行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春闈,二是胡國皇子即將前來拜訪。
以慶豐帝的糊塗性子,這兩件事,恐怕都要生出事端來。
“這麽多年以來,春闈一直都是由蔣相主持的,其中每年進入朝中為官的世家子弟,不低於莘莘學子中的三分之二吧?唯有三分之一,出自寒門。”恰好聽到了二人對話的百曉生沒忍住插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