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模糊的念頭緩緩浮現。
我分別迴想了自己對“主”和【黑鏡】的了解,然後在腦子裏做了個對比。
首先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區別。
比如一個以“電荷”為存在形式,另一個是以一種類似寄生蟲的形式;再比如【黑鏡】可以“讀心”,而“主”不具備這種能力。
可是除了這些“不同”之外,兩者之間的“相同”似乎更多。
比如集群意識;比如處於“夢境”世界時,可以對周圍場景進行修改;再比如對其他生命形式的“改造”。
二者“改造”的表現形式和原理不同,但“改造”這件事的本身是相同的。
這種大同小異的情況,很像地球生物不同綱目之間的區別,所以我那個模糊的想法,就是“主”和【黑鏡】可能會有一個共同的起源。
但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影響根基的問題——
【黑鏡】不知道“主”的存在,而“主”對【黑鏡】並不了解,它們之間唯一的紐帶就是人類……不對。
“如果它們騙了我呢?”
我的身上忽然泛起一陣觸電似的酥麻感,因為我想起自己對這雙方的了解,隻是來自它們各自的主觀闡述,以及基於這種主觀闡述的、我的主觀推測。
在沒有客觀證據的情況下,這種單純地邏輯推導往往十分脆弱,如果作為基礎的“主觀闡述”有問題,那麽後麵的“主觀推導”就全是錯的……
“你想到什麽了?”索菲婭的聲音忽然響起。
“沒什麽。”
我揉了揉脹痛的太陽穴,先暫時掐滅了這個念頭。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之前對“三方合作”的了解是主觀猜想,可現在的“被騙”,也同樣是我的主觀猜想。
所以在發現客觀證據之前,思考再多也是空中樓閣,倒不如先把精力放在眼前。
“你繼續。”
接下來的半小時,索菲婭又講了她的第二段、也就是她作為小希的人生。
當時她不知道自己怎麽會變成嬰兒,但從她在產房醒來的那一刻起,就清楚知道自己是索菲婭。
可她當時隻是個嬰兒,甚至連話都不會說,所以她隻能先被動的接受。
等到語言係統開始發育,她嚐試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身份,可是周圍的人、包括父母都不相信。
她還試過用科考隊的信息來證明自己,可那次行動屬於機密行動,再加上80年代的信息傳播受到地域限製,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尷尬的悖論——
普通百姓能聽到她的故事,卻不知道那次行動;而知道那次行動的人都高高在上、日理萬機,幾乎沒可能聽到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百般無奈之下,索菲婭最終選擇了放棄,開始接受她作為“莊湘”的第二段人生。
這裏有個解決我長久疑惑、但好像沒什麽用的發現,那就是索菲婭在“投胎”之後,其實一開始不叫“莊湘”,這個名字是她後來自己改的。
至於“改名字”的起因,是在她第二世的六歲生日那天——一隻灰色的鴿子落在她的窗口,然後用“咕咕”聲發出一個她曾經無比熟悉的頻率。
那是她作為索菲婭的時候,用來召喚“天使”的頻率,而在當時,也可以理解為是“主”在召喚她。
索菲婭知道“主”已經找到她了,那也是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投胎”可能和“主”有關。
於是在絕望、還有被欺騙的憤怒之下,她無視了“主”的召喚,並產生了和“主”對抗的想法。
可惜的是,當年她發現不對之後,就在絕望中選擇了自盡,所以對“主”的了解並不多。
她隻知道“主”不是第一次來地球,再加上科考隊和黃家村的事,她猜測‘主’這次來到地球,是為了利用地球生物進行某種實驗。
基於這個猜測,索菲婭開始了對古生物的研究。
實驗總是為了某種“目的”的。
所以索菲婭的計劃,是對地球生命的發展進行溯源,並研究在生命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有沒有‘主’的參與,又有多少‘參與’。
她認為通過這些信息,可以找出“主”的目的,掌握了這個“目的”,就有了反向鉗製對方的手段。
然而事情並未像她計劃的那樣發展。
灰色鴿子出現之後,“主”的召喚開始日益頻繁,鴿子、麻雀、流浪貓狗,甚至是飛進她家裏的蒼蠅蚊子。
熟悉的頻率像夢魘一樣糾纏著她,可她始終沒有屈服,直到十四歲的某一天早上,她發現自己胸前心髒的位置,再次出現了“神明印記”。
她不知道“神明印記”是怎麽出現的,但是這個東西的出現,意味著“主”可以強行控製她的身體。
於是索菲婭崩潰了。
她不敢出門,不敢和外界接觸,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像瘋了一樣的研究古生物,她的父母很擔心,然後幫她找了一位心理醫生。
索菲婭說到這頓了一下,黑暗中我感覺到她的手在微微顫抖:“你應該不記得了吧?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麵。”
“啊?”
我聽到這一愣:“那個心理醫生是我?”
“是楊佩寧,不過你是和他一起來的。”
索菲婭輕笑了一聲,語氣也跟著輕鬆起來:“當時你還是個學生,同行是為了學習,另外是楊佩寧覺得,年輕人之間會更容易交流。”
“……像他的習慣。”
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接著索菲婭又講了那次見麵。
以馬後炮的角度來看,那是一次尷尬的誤會——
索菲婭知道“主”的存在,但她覺得其他人不會相信,所以壓根兒沒提;她沒提我自然就不知道,於是那次聊天可以說是驢唇不對馬嘴。
再加上她當時的父母,全都表現出一種很典型的“要事業不要家庭”的狀態,所以我和楊佩寧一致認為,索菲婭封閉自己的行為,是父母的關愛太少導致的。
再之後的發展就很魔幻了。
或許是對楊佩寧的篤信,又或許是他們真的幡然醒悟,總之在我們給出診斷之後,她的父母從一個極端,直接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托你們的福,我十幾年的研究資料都被父母扔了,而且除了被‘主’召喚以外,還要每天被父母監控。”
“所以你16歲的時候才……對不起,我不知道。”
“其實和你們沒關係。”
索菲婭歎了口氣,聲音再次沉重起來:“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在16歲那年,有隻流浪貓給我叼來一張照片。”
“那是一張全家福,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孩子,我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的薩沙,他的眼睛幾乎和我一模一樣。”
“薩沙?你兒子?”
我聽到這臉色微變:“那個孩子是我的師妹莊湘,‘主’在用他們威脅你?”
我分別迴想了自己對“主”和【黑鏡】的了解,然後在腦子裏做了個對比。
首先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區別。
比如一個以“電荷”為存在形式,另一個是以一種類似寄生蟲的形式;再比如【黑鏡】可以“讀心”,而“主”不具備這種能力。
可是除了這些“不同”之外,兩者之間的“相同”似乎更多。
比如集群意識;比如處於“夢境”世界時,可以對周圍場景進行修改;再比如對其他生命形式的“改造”。
二者“改造”的表現形式和原理不同,但“改造”這件事的本身是相同的。
這種大同小異的情況,很像地球生物不同綱目之間的區別,所以我那個模糊的想法,就是“主”和【黑鏡】可能會有一個共同的起源。
但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影響根基的問題——
【黑鏡】不知道“主”的存在,而“主”對【黑鏡】並不了解,它們之間唯一的紐帶就是人類……不對。
“如果它們騙了我呢?”
我的身上忽然泛起一陣觸電似的酥麻感,因為我想起自己對這雙方的了解,隻是來自它們各自的主觀闡述,以及基於這種主觀闡述的、我的主觀推測。
在沒有客觀證據的情況下,這種單純地邏輯推導往往十分脆弱,如果作為基礎的“主觀闡述”有問題,那麽後麵的“主觀推導”就全是錯的……
“你想到什麽了?”索菲婭的聲音忽然響起。
“沒什麽。”
我揉了揉脹痛的太陽穴,先暫時掐滅了這個念頭。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之前對“三方合作”的了解是主觀猜想,可現在的“被騙”,也同樣是我的主觀猜想。
所以在發現客觀證據之前,思考再多也是空中樓閣,倒不如先把精力放在眼前。
“你繼續。”
接下來的半小時,索菲婭又講了她的第二段、也就是她作為小希的人生。
當時她不知道自己怎麽會變成嬰兒,但從她在產房醒來的那一刻起,就清楚知道自己是索菲婭。
可她當時隻是個嬰兒,甚至連話都不會說,所以她隻能先被動的接受。
等到語言係統開始發育,她嚐試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身份,可是周圍的人、包括父母都不相信。
她還試過用科考隊的信息來證明自己,可那次行動屬於機密行動,再加上80年代的信息傳播受到地域限製,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尷尬的悖論——
普通百姓能聽到她的故事,卻不知道那次行動;而知道那次行動的人都高高在上、日理萬機,幾乎沒可能聽到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百般無奈之下,索菲婭最終選擇了放棄,開始接受她作為“莊湘”的第二段人生。
這裏有個解決我長久疑惑、但好像沒什麽用的發現,那就是索菲婭在“投胎”之後,其實一開始不叫“莊湘”,這個名字是她後來自己改的。
至於“改名字”的起因,是在她第二世的六歲生日那天——一隻灰色的鴿子落在她的窗口,然後用“咕咕”聲發出一個她曾經無比熟悉的頻率。
那是她作為索菲婭的時候,用來召喚“天使”的頻率,而在當時,也可以理解為是“主”在召喚她。
索菲婭知道“主”已經找到她了,那也是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投胎”可能和“主”有關。
於是在絕望、還有被欺騙的憤怒之下,她無視了“主”的召喚,並產生了和“主”對抗的想法。
可惜的是,當年她發現不對之後,就在絕望中選擇了自盡,所以對“主”的了解並不多。
她隻知道“主”不是第一次來地球,再加上科考隊和黃家村的事,她猜測‘主’這次來到地球,是為了利用地球生物進行某種實驗。
基於這個猜測,索菲婭開始了對古生物的研究。
實驗總是為了某種“目的”的。
所以索菲婭的計劃,是對地球生命的發展進行溯源,並研究在生命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有沒有‘主’的參與,又有多少‘參與’。
她認為通過這些信息,可以找出“主”的目的,掌握了這個“目的”,就有了反向鉗製對方的手段。
然而事情並未像她計劃的那樣發展。
灰色鴿子出現之後,“主”的召喚開始日益頻繁,鴿子、麻雀、流浪貓狗,甚至是飛進她家裏的蒼蠅蚊子。
熟悉的頻率像夢魘一樣糾纏著她,可她始終沒有屈服,直到十四歲的某一天早上,她發現自己胸前心髒的位置,再次出現了“神明印記”。
她不知道“神明印記”是怎麽出現的,但是這個東西的出現,意味著“主”可以強行控製她的身體。
於是索菲婭崩潰了。
她不敢出門,不敢和外界接觸,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像瘋了一樣的研究古生物,她的父母很擔心,然後幫她找了一位心理醫生。
索菲婭說到這頓了一下,黑暗中我感覺到她的手在微微顫抖:“你應該不記得了吧?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麵。”
“啊?”
我聽到這一愣:“那個心理醫生是我?”
“是楊佩寧,不過你是和他一起來的。”
索菲婭輕笑了一聲,語氣也跟著輕鬆起來:“當時你還是個學生,同行是為了學習,另外是楊佩寧覺得,年輕人之間會更容易交流。”
“……像他的習慣。”
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接著索菲婭又講了那次見麵。
以馬後炮的角度來看,那是一次尷尬的誤會——
索菲婭知道“主”的存在,但她覺得其他人不會相信,所以壓根兒沒提;她沒提我自然就不知道,於是那次聊天可以說是驢唇不對馬嘴。
再加上她當時的父母,全都表現出一種很典型的“要事業不要家庭”的狀態,所以我和楊佩寧一致認為,索菲婭封閉自己的行為,是父母的關愛太少導致的。
再之後的發展就很魔幻了。
或許是對楊佩寧的篤信,又或許是他們真的幡然醒悟,總之在我們給出診斷之後,她的父母從一個極端,直接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托你們的福,我十幾年的研究資料都被父母扔了,而且除了被‘主’召喚以外,還要每天被父母監控。”
“所以你16歲的時候才……對不起,我不知道。”
“其實和你們沒關係。”
索菲婭歎了口氣,聲音再次沉重起來:“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在16歲那年,有隻流浪貓給我叼來一張照片。”
“那是一張全家福,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孩子,我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的薩沙,他的眼睛幾乎和我一模一樣。”
“薩沙?你兒子?”
我聽到這臉色微變:“那個孩子是我的師妹莊湘,‘主’在用他們威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