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星的外表看上去和真人無異,但她的體溫很低,說話的方式也很程式化。
最重要的是,我幾次觀察劉曉星的時候,她都沒有任何表情、或是任何下意識的體態特征。
所有的細節累加起來,使得我再看劉曉星的時候,竟然產生了一種類似恐怖穀效應的感覺。
我連忙轉頭去看調查員,他依然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
“011號觀察者,您似乎對現在的局麵有些誤解。”
調查員沒有迴答我的問題,表情友善、語氣生硬的重複道:“現在是我問你,而不是你問我——王強為什麽要讓你被執行應急預案?”
“我說我不知道,你信嗎?”
我把手肘撐在腿上前傾身體,表現出一種無奈的態度:“我連應急預案是什麽都不知道,你問我不覺得搞笑嗎?”
之前嶽升說過,被執行應急預案的人,會失去執行過程中的記憶。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記得,但這個常規情況是我可以利用的,調查員應該也了解這個情況,所以會在慣性思維下……該死!
調查員對我的迴答沒有任何反應,而是直接轉頭去看劉曉星,後者則是輕輕的搖了搖頭。
“我明白您想隱瞞的心情,但這是沒有必要的。”
調查員重新看向我:“您確實不會知道應急預案的內容,但在您被執行應急預案之前,王強有沒有明示、或者暗示,讓您幫他完成什麽事情?”
“……”
我咬牙看向劉曉星,幾秒鍾後無奈歎氣:“有。”
調查員露出感興趣的表情:“是什麽?”
“是……”
我剛開口忽然靈光一閃,視線在劉曉星和調查員的身上轉了幾次,腦子裏隱約有了一個念頭:“他讓我查出【大災難】的真相。”
這是廢話,但同時也是實話,所以當調查員看向劉曉星的時候,後者立即點了點頭。
我幅度極小的笑了一下。
雖然還不確定劉曉星是不是機器人,但在這場問訊裏,她確實隻承擔著“測謊儀”的工作。
她無法讀心,隻能給出“真”或“假”這兩種判斷,至於“真”有沒有實際意義,“假”又隱藏了什麽,全都需要調查員自己分析。
而隻要涉及到“人”的主觀思想活動,就意味著有我發揮的空間。
“我不是很明白——”
調查員似乎發現我有所察覺,再開口的時候,節奏明顯慢了下來:“查出【大災難】的真相,是整個項目組、乃至全人類的目標,但這和應急預案有什麽直接聯係嗎?”
“我不知道,你可以去問王強。”
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迴道,調查員果然又看向劉曉星,而這次後者搖了搖頭。
“我確實有一個猜測。”
我不等他追問就主動道:“在我的記憶中,我曾因為一場車禍損失了半個身體,但是現在——”
我坐在入夢儀上晃了晃腿:“如你所見,我覺得這就是王強的目的。”
劉曉星點頭,因為我說的依然是“誠實的廢話”。
同時我用“假設”、“猜測”之類的概念,在廢話裏加了幾層邏輯,調查員需要仔細的抽絲剝繭,才能發現其中的“廢話”本質,而他顯然被我繞暈了。
“這會對你的調查工作產生幫助嗎?”調查員不自覺的咬了咬牙,這是一種感到壓力的潛意識反應。
“目前沒有。”
我繼續按照擬定的方案迴道。
“據我所知,王強曾設計一場針對自己的謀殺,促成了您被執行應急預案,如果是對調查有幫助的正向目的,為什麽他不通過正規途徑呢?”
“你的問題中存在主觀假設,我無法正麵迴答你的問題。”
……
五六個問題後,調查員捏著眉心歎了口氣,這意味著他已經準備放棄了。
我看在眼裏也鬆了口氣,同時默默地在心裏感謝王強。
這個方案得以成功,確實要歸功於他沒讓我知道太多,否則我真未必能騙得過劉曉星。
等了半分鍾左右,調查員還沒有提出問題。
我知道機會來了,隨後當著他的麵,“偷偷”看了劉曉星一眼:“我了解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不如你先迴答我幾個問題,或許能讓我把那些信息串聯起來。”
調查員再次看向劉曉星,見她點頭才“嗯”了一聲:“你隻能問和王強有關的。”
“沒問題。”
我爽快答應,接著又提出了那個問題:“這個劉曉星是機器人嗎?”
調查員這次沒看劉曉星:“這和王強有關係嗎?”
我不假思索的點點頭:“我曾向王強打聽過劉曉星,但他當時的反應很奇怪,像是知道什麽卻不願意說,所以我認為是有關係的。”
“……曉星的身份和王強無關,甚至和‘觀察者計劃’無關,所以我無權向你透露。”
“那我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我撐著入夢儀把身體後仰,擺出一副“你奈我何”的姿態:“除非你答應我一個條件。”
調查員皺起眉頭:“您認為自己現在的身份,有資格談條件嗎?”
“我什麽身份?”
我微微一笑反問道:“有問題的是王強,執行預案的是嶽升,跟我有什麽關係?”
“根據工作日誌顯示,您和您的安全員、輔助員,是被執行應急預案的主體。”
調查員眯起眼睛,隱隱透出威脅的意味:“鑒於您獲得了完整的身體,我有理由懷疑,是您策劃了這一切。”
“你是說……我的個人魅力,足以讓兩位站長為我慷慨赴死?”
我嗤笑一聲,緊跟著又嚴肅起來:“懷疑和假設是你的自由,但如果沒有證據,我依然隻是一個配合調查的合法公民。”
調查員的眼神閃爍起來,這意味著主動權已經迴到我的手裏。
“你可以繼續尋找證據,但注定不會有任何收獲,因為是王強策劃了這一切,而我對他的想法並不了解。”
我在心理層麵上給了調查員最後一擊,隨後在他恢複冷靜之前,又給了他一個希望:“但如果你答應我一個條件,我可以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你。”
這是一個思維陷阱,隻要調查員被“希望”吸引注意,就會下意識的忽略其他方向——通俗來講,就是上頭了。
調查員看向劉曉星,見她點頭,隨後無奈的歎了口氣:“不準問劉曉星的身份。”
“你這樣就太沒誠意了吧?”我皺起眉頭一副不悅的表情,其實心裏已經笑出了聲。
他上鉤了。
我第一次詢問劉曉星的身份時,確實是出於好奇,但我並不是一定要知道。
所以在我發現分工協作的漏洞之後,再提出類似的問題,都是對調查員進行心理暗示,讓他覺得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隻是用來掩飾的“屋頂”,而我將要提出的條件,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天窗”。
“感謝周樹人先生。”我在心中如此想道。
最重要的是,我幾次觀察劉曉星的時候,她都沒有任何表情、或是任何下意識的體態特征。
所有的細節累加起來,使得我再看劉曉星的時候,竟然產生了一種類似恐怖穀效應的感覺。
我連忙轉頭去看調查員,他依然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
“011號觀察者,您似乎對現在的局麵有些誤解。”
調查員沒有迴答我的問題,表情友善、語氣生硬的重複道:“現在是我問你,而不是你問我——王強為什麽要讓你被執行應急預案?”
“我說我不知道,你信嗎?”
我把手肘撐在腿上前傾身體,表現出一種無奈的態度:“我連應急預案是什麽都不知道,你問我不覺得搞笑嗎?”
之前嶽升說過,被執行應急預案的人,會失去執行過程中的記憶。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記得,但這個常規情況是我可以利用的,調查員應該也了解這個情況,所以會在慣性思維下……該死!
調查員對我的迴答沒有任何反應,而是直接轉頭去看劉曉星,後者則是輕輕的搖了搖頭。
“我明白您想隱瞞的心情,但這是沒有必要的。”
調查員重新看向我:“您確實不會知道應急預案的內容,但在您被執行應急預案之前,王強有沒有明示、或者暗示,讓您幫他完成什麽事情?”
“……”
我咬牙看向劉曉星,幾秒鍾後無奈歎氣:“有。”
調查員露出感興趣的表情:“是什麽?”
“是……”
我剛開口忽然靈光一閃,視線在劉曉星和調查員的身上轉了幾次,腦子裏隱約有了一個念頭:“他讓我查出【大災難】的真相。”
這是廢話,但同時也是實話,所以當調查員看向劉曉星的時候,後者立即點了點頭。
我幅度極小的笑了一下。
雖然還不確定劉曉星是不是機器人,但在這場問訊裏,她確實隻承擔著“測謊儀”的工作。
她無法讀心,隻能給出“真”或“假”這兩種判斷,至於“真”有沒有實際意義,“假”又隱藏了什麽,全都需要調查員自己分析。
而隻要涉及到“人”的主觀思想活動,就意味著有我發揮的空間。
“我不是很明白——”
調查員似乎發現我有所察覺,再開口的時候,節奏明顯慢了下來:“查出【大災難】的真相,是整個項目組、乃至全人類的目標,但這和應急預案有什麽直接聯係嗎?”
“我不知道,你可以去問王強。”
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迴道,調查員果然又看向劉曉星,而這次後者搖了搖頭。
“我確實有一個猜測。”
我不等他追問就主動道:“在我的記憶中,我曾因為一場車禍損失了半個身體,但是現在——”
我坐在入夢儀上晃了晃腿:“如你所見,我覺得這就是王強的目的。”
劉曉星點頭,因為我說的依然是“誠實的廢話”。
同時我用“假設”、“猜測”之類的概念,在廢話裏加了幾層邏輯,調查員需要仔細的抽絲剝繭,才能發現其中的“廢話”本質,而他顯然被我繞暈了。
“這會對你的調查工作產生幫助嗎?”調查員不自覺的咬了咬牙,這是一種感到壓力的潛意識反應。
“目前沒有。”
我繼續按照擬定的方案迴道。
“據我所知,王強曾設計一場針對自己的謀殺,促成了您被執行應急預案,如果是對調查有幫助的正向目的,為什麽他不通過正規途徑呢?”
“你的問題中存在主觀假設,我無法正麵迴答你的問題。”
……
五六個問題後,調查員捏著眉心歎了口氣,這意味著他已經準備放棄了。
我看在眼裏也鬆了口氣,同時默默地在心裏感謝王強。
這個方案得以成功,確實要歸功於他沒讓我知道太多,否則我真未必能騙得過劉曉星。
等了半分鍾左右,調查員還沒有提出問題。
我知道機會來了,隨後當著他的麵,“偷偷”看了劉曉星一眼:“我了解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不如你先迴答我幾個問題,或許能讓我把那些信息串聯起來。”
調查員再次看向劉曉星,見她點頭才“嗯”了一聲:“你隻能問和王強有關的。”
“沒問題。”
我爽快答應,接著又提出了那個問題:“這個劉曉星是機器人嗎?”
調查員這次沒看劉曉星:“這和王強有關係嗎?”
我不假思索的點點頭:“我曾向王強打聽過劉曉星,但他當時的反應很奇怪,像是知道什麽卻不願意說,所以我認為是有關係的。”
“……曉星的身份和王強無關,甚至和‘觀察者計劃’無關,所以我無權向你透露。”
“那我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我撐著入夢儀把身體後仰,擺出一副“你奈我何”的姿態:“除非你答應我一個條件。”
調查員皺起眉頭:“您認為自己現在的身份,有資格談條件嗎?”
“我什麽身份?”
我微微一笑反問道:“有問題的是王強,執行預案的是嶽升,跟我有什麽關係?”
“根據工作日誌顯示,您和您的安全員、輔助員,是被執行應急預案的主體。”
調查員眯起眼睛,隱隱透出威脅的意味:“鑒於您獲得了完整的身體,我有理由懷疑,是您策劃了這一切。”
“你是說……我的個人魅力,足以讓兩位站長為我慷慨赴死?”
我嗤笑一聲,緊跟著又嚴肅起來:“懷疑和假設是你的自由,但如果沒有證據,我依然隻是一個配合調查的合法公民。”
調查員的眼神閃爍起來,這意味著主動權已經迴到我的手裏。
“你可以繼續尋找證據,但注定不會有任何收獲,因為是王強策劃了這一切,而我對他的想法並不了解。”
我在心理層麵上給了調查員最後一擊,隨後在他恢複冷靜之前,又給了他一個希望:“但如果你答應我一個條件,我可以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你。”
這是一個思維陷阱,隻要調查員被“希望”吸引注意,就會下意識的忽略其他方向——通俗來講,就是上頭了。
調查員看向劉曉星,見她點頭,隨後無奈的歎了口氣:“不準問劉曉星的身份。”
“你這樣就太沒誠意了吧?”我皺起眉頭一副不悅的表情,其實心裏已經笑出了聲。
他上鉤了。
我第一次詢問劉曉星的身份時,確實是出於好奇,但我並不是一定要知道。
所以在我發現分工協作的漏洞之後,再提出類似的問題,都是對調查員進行心理暗示,讓他覺得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隻是用來掩飾的“屋頂”,而我將要提出的條件,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天窗”。
“感謝周樹人先生。”我在心中如此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