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鹽!


    一個很敏感東西,也是很敏感的問題。


    楊懷仁沉吟片刻,低聲道:“三郎想問什麽?”


    “懷仁兄知道些什麽,盡可告知我。”


    “好吧,西夏境內多鹽湖,據說不用熬煮、甚至不用曬鹽,直接用皮革布袋盛裝即可。”


    楊懷仁道:“如此所得青鹽,成本低廉,而且你也看到了,西夏青鹽細膩,質地上佳,百姓甚是喜愛。”


    楊浩想起西北那些著名的鹽湖,了然於心,此乃西夏地利之便,無可奈何。


    故輕輕搖頭,旋即問道:“朝廷的官鹽呢?”


    楊懷仁苦笑道:“朝廷雖有官鹽運送而來,然說實話,官鹽顆粒粗大,質地粗糙,多雜質,而且價格昂貴。


    老百姓居家過日子,自然是能省則省的,三郎應該懂得。”


    楊浩對此深以為然,大宋是鹽鐵官營,要麽是從京東路運來的海鹽,或是蜀中、河東的井鹽或池鹽。


    官府作坊,生產管理本就粗放,質量也好不到哪裏去。


    這也就罷了,偏生朝野還要課以重稅。沒辦法,鹽稅是大宋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本無法減免。


    如此一來,運送到西北的食鹽價格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其他選擇,老百姓隻好認栽,將就著食用。


    偏生有西夏青鹽源源走私而來,質地更好,價錢反而更便宜,老百姓隻要不傻,怎麽選顯而易見。


    至於什麽愛我大宋,抵製夏貨之類的說辭,對食不果腹,家徒四壁的百姓而言,純屬扯淡。


    以至於青鹽在西北泛濫成災,甚至最遠銷售到陝州、甚至是蜀中,不僅便宜了西夏人,也使得大宋鹽稅受到巨大打擊。


    這也正是此來西北的目的之一,趙禎和龐籍對此也甚為憂慮。


    楊浩繼續問道:“懷仁兄,你可知青鹽走私……屢禁不止,可有什麽緣故?”


    “這個……”


    楊懷仁不禁有所遲疑,旋即搖了搖頭。


    楊浩沒有多問,但心裏有數,走私如此猖獗,除了巨大的利益誘惑,有人鋌而走險之外。


    若沒有戍邊軍伍的默許,也絕對不至於如此泛濫。


    換句話說,西軍也是青鹽走私的既得利益者,甚至可能也是其中重要一環。


    想起臨走之前,趙禎提到的某些話,楊浩心如明鏡。


    至於楊懷仁,即便沒有參與其中,甚至也是知情者,隻是不方便多說罷了。


    “懷仁兄,大宋西北境內就沒有鹽礦,鹽池嗎?”


    既然難以在運送環節解決,那就隻好在貨源上打主意了。


    楊懷仁思索片刻,悠悠道:“朝野曾勘察過,延安府就有鹽礦,但那處產的鹽十分苦澀,質地粗糙,根本無法入口。貿然食用,甚至會有性命之憂。”


    果然!


    楊浩隱約記得,後世曾看過新聞,陝北發現過大型鹽礦,看來果有此事,切實存在。


    苦澀應該是其中其中含有鎂一類的金屬元素,夾在太多其他雜質,食用確實可能中毒,有性命之憂。


    但是……


    楊浩笑道:“懷仁兄,能否派幾個人前去延安府,幫我帶些鹽礦迴來。”


    “鹽礦,三郎要做什麽?”


    “恕我先賣個關子。”


    見楊浩神秘一笑,楊懷仁也沒有繼續追問,說道:“此事交給我,不過另有一事要由三郎你來盯著。”


    “何事?”


    “朝廷給西夏的歲賜不日就到,厘清數目,交割之事,還需你在場。”


    “啊?”


    楊浩微微吃了一驚,訝然道:“這麽大的事,讓我來…合適嗎?”


    “三郎想多了,隻是讓你負責參與,真正主持另有其人。”


    “誰?”


    “慶州。”


    韓琦?!


    差點把他給忘了,從參知政事到陝西路宣撫使,再到如今的慶州知州。


    韓琦可謂是接連貶官,也許在很多眼裏,他與範仲淹沒什麽兩樣,前程已經十分暗淡。


    但楊浩心裏卻清楚,韓琦真正的輝煌歲月在後麵。


    執掌大宋相印多年,位極人臣,死後配享太廟。


    地位與執掌權柄的時間,恐怕唯有以長壽著稱的文彥博可以相提並論。


    至於眼下,雖說是“貶謫”,但仍舊是朝廷封疆大吏,在西北這片土地上,恐怕也就楊文廣、種世衡等寥寥數人可相提並論。


    作為曾經與西夏和談的負責人,邊州牧守,歲賜交割也算是分內之責。


    些許不足掛齒的小事,東京朝堂上的守舊之臣們不會在意。


    但如果逮到機會,落井下石,進一步打擊韓稚圭,倒並非不可。


    很不湊巧,韓琦也確實遇上了一件倒黴事。


    茶葉!


    給的西夏歲賜包括有三萬斤茶葉。


    這個不難理解,西北幹旱,缺少蔬菜水果,人普遍缺乏維生素,茶葉無疑是極好的替代品。


    而且黨項人多食牛羊肉食奶酪,難免油膩,需要茶葉來解膩助消化。


    故而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


    甚至是“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西夏對茶葉需求極大,歲賜之中除了銀絹之外,茶葉也成為必須之物。


    三萬斤茶葉不算多,但茶葉不同於糧食,曬幹之後頗為蓬鬆,密度小,需要多輛車馬運送。


    茶葉原產地在江南,淮南,運送到東京之後,再用車馬西運。關中近處的興元府倒也是茶鄉,然自古蜀道難,翻越秦嶺無疑艱難。


    故而無論怎樣,茶葉運費不菲,歲賜之外,對大宋是一筆額外的負擔。


    而且茶葉曬幹之後,運送途中,最怕下雨潮濕,否則很容易黴變。


    很不巧!


    這批茶葉在運送途中,偏偏趕上了關中貴如油的第一場春雨。


    不知怎地,其中一些車馬的油布竟然鬆動,茶葉因此受潮了。


    受潮則易變質,偏生天氣陰雨,無法立即晾曬,如此一來,三萬斤茶葉無法立即交付西夏。


    雖說可以加以解釋,延後交付,但西夏少不得因此尋性滋事,甚至趁機敲詐。


    而東京那邊也不會閑著,負責籌集茶葉的三司戶部自然不願吃虧,哪怕是天災自然損害,也會想辦法尋個人背鍋。


    負責歲賜交割的韓琦,乃至於榷場使楊浩,似乎都可以成為問罪的對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好時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三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三問並收藏大宋好時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