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韓琦、富弼都走了。


    新政中堅力量,核心要員被迫外調,黯然離開東京。


    防秋固邊,隻是個借口,遼夏在河套大打出手,大宋邊疆比任何時候都要平靜,何須重臣宣撫防秋?


    說到底,不過是體麵的流放罷了!


    要不了多久,宣撫使之職就會被撤銷,然後貶謫邊遠州郡,當個知州或通判。


    他們之中,除了韓琦、富弼等少數人,大多數人都再難迴東京中樞,甚至客死他鄉。


    尤其是範仲淹,在原本曆史上,未來八年曆任五地知州。


    不斷的調任奔波,耗盡了這位心憂天下,胸懷抱負老臣的全部心血精神,最終油盡燈枯,於調任潁州途中遺憾去世。


    一想到這些,楊浩心裏便不是滋味,甚是不忍。


    那日他暗示讓幾位早日出京,遠離是非之地,是一片好心勸慰。


    但打油詩、以及滿城風雨的流言,完全出乎意料。


    誠然自己翻牆,不願沾染是非是一點私心,卻被人不斷放大,成為攻訐、羞辱範仲淹等人的憑據,由頭。


    生生讓忠直幹臣被稱之為“跋扈相公”,與杜工部筆下的“石壕吏”相提並論。


    赤果果的羞辱,讓相公們顏麵盡失。


    請調宣撫外地,除了是遠離是非,留得青山在的權宜之計,恐怕也有自己的責任。


    楊浩心裏越發不是滋味。


    於是乎,他一早便找了個理由出了封丘門,在城外胡亂轉悠一圈,在迴城的路上“偶遇”出京宣撫河東的範仲淹。


    馬車在城門外略微停駐,範仲淹探頭出窗,看向即將遠離的東京城。


    今日一走,何日能歸?


    或者,還能不能歸來呢?


    滿心抱負,一腔赤誠,難道就這樣無疾而終嗎?


    範仲淹長歎一聲,滿心惆悵,前程一片昏暗。


    往日也算故交眾多,今日離京遠行,卻鮮有人來送行。


    唉!


    然而,就在他歎息一聲,準備放下窗簾,悵然離去時候,他看到了道旁的楊浩。


    楊浩正好瞧過來,幾日不見,往日意氣風發的範公神色黯然,好似蒼老了好幾歲。


    被迫外調,新政岌岌可危,名存實亡,對這位革新大臣的打擊可想而知。


    也許他之所以早早溘然長逝,除了不斷調任折騰外,也與抑鬱有關。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胸懷經邦濟世之才,腹有輔君安民之誌,卻不得施展,絕對是一種折磨。


    慶曆新政,隻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用錯了方法。


    範仲淹,是個好人,一個值得尊敬的好人。


    今日一別,或是永訣。


    楊浩整理衣冠,隔著道路,恭敬一禮,表達心中深深的敬意。


    範仲淹看到了。


    從楊浩出現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此子心懷赤誠,那天的無禮言辭確實是“金玉良言”。


    此子一直避而遠之,並非沒有道理,或許真如韓琦所言,他早就看透了什麽。


    革新沒有錯,或許是方法不對吧!


    盡管很不想承認,但範仲淹其實心裏清楚,新政已經名存實亡。


    所以,他開始反思。


    哪怕不成功,也要弄清楚錯在哪裏,為後來者提供經驗教訓。


    一時尚恐怕難有結論,但範仲淹隱約有種感覺,楊浩或許看出,看懂了什麽。


    那麽……


    自己已經老了,多半再也沒有機會了,大宋的未來就指望這些英姿少年了。


    範仲淹心中泛過一個念頭,遠遠朝楊浩點點頭。


    彼此各一個動作,沒有任何的言語,但一老一少似乎都從對方的神情裏看懂了什麽。


    窗簾放下,馬車啟程。


    目送車馬消失在道路盡頭,楊浩悵然轉身迴城。


    他不知道,城頭之上夏竦、賈昌朝同樣盯著出城的馬車。


    “範希文這一走,恐怕再也迴不來了。”


    “絕不能讓他迴來。”


    “也是,唯有範希文走了,新政才能徹底滅絕,不至死灰複燃。”


    “可惜啊,他們走的夠快,否則……哼哼!”夏竦冷笑一聲,顯然還備有尚未來得及使出的後招,殺招。


    賈昌朝勸道:“罷了,子喬勿要貪多,這個結果已經很好了。大宋素來講究仁慈,趕盡殺絕並非好事。”


    “也罷!”


    雖有不甘,卻也無奈,夏竦笑道:“此番也算讓他們知難而退,一幫隻會做夢的書生,太自以為是了。


    好叫他們知道,東京的這片天,不是誰想變就能變的。”


    “子喬,範希文既然已經走了,石介……”


    賈昌朝剛開口,尚未說完,夏竦便擺手道:“子明兄不必勸我,石介口出狂言,欲行不軌,證據確鑿,當依律論處。”


    哼!


    明人何必說暗話?夏竦這般,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他要置石介於死地。


    此舉算是對新政成員持續打擊,確保不會死灰複燃,卻也有其私心。


    睚眥必報,夏竦這般性情,著實有些……


    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那封“伊霍之事”的書信,多半是他的手筆。


    朝堂之上,用些手段很正常,可有時候,有利也有弊。


    此番成功逼走了範仲淹、韓琦、富弼,在反對新政這件事大事上,可謂大獲全勝。


    可是,官家會怎麽想呢?


    那位不慍不火,始終淡然的官家,當真是心甘情願貶謫韓、範等人?


    記恨之心,誰都會有,帝王也不例外。


    若是被帝王記恨……


    賈昌朝心思悠遠之時,夏竦的目光卻被城下的少年所吸引。


    楊浩?!


    他怎麽出現在這裏?好似是來為範仲淹送行?


    不對啊,郎君逾牆走……


    他不應該……怎地?


    再看到楊浩向範仲淹鞠躬時,夏樞相的眉頭頓時皺起,目光格外深沉,隱有寒光閃現……


    ……


    楊浩並未發覺城頭的目光,轉身迴城,隻當風波就此平息。


    卻哪裏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


    且不說尚在醞釀的狂風巨浪,光是眼前的風言風語,都讓人難以招架。


    楊浩被斥責,被聲討了。


    華陰縣男府邸前,一幫太學學子正在抗議。


    為首之人是一個名叫區清的書生,正在用文明語言對楊浩“破口大罵”。


    他們是一群自詡忠義,有抱負,有夢想的學子,對範仲淹甚是敬佩,視之為偶像,對新政充滿期望。


    範、韓、富等人相繼被外調,在這群支持新政的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與不滿。


    也許是頭腦簡單,抑或膽量有限。


    他們認定,範、韓等人被迫離京,皆是因為“郎君逾牆走”羞辱之故。


    於是乎,聚集在楊家門前,發起聲討。


    對於這等不明就裏,糊裏糊塗,欺軟怕硬,無理取鬧的舉動,楊浩很無奈。


    能怎麽辦?


    和他們辯解?無疑是“對牛彈琴”。


    派人知會開封府,強行驅趕?


    說到底,哪怕中二,他們也是一群赤誠少年。


    無奈啊!


    楊浩搖頭苦笑,派人叮囑嬸娘與妹妹先不要迴來。


    至於自己,惹不起,咱躲得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好時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三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三問並收藏大宋好時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