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在玉津園是提心吊膽熬雞湯,東京城裏則是流言四起,暗流湧動。
六月裏,官家趙禎用幾種高產新作物,穩定了災荒帶來的紛亂,試圖以此阻止輿論繼續發酵,以天災夾槍帶棒攻訐新政。
效果是有的,看在高產的新莊稼和陳摶老祖的份上,保守派主導的輿論暫且讓步,算是給官家一個麵子。
但守舊勢力對慶曆新政的敵意絲毫不減,甚至變本加厲。
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政繼續深入,打擊麵越來越大,利益遭受侵犯的人越來越多,反對的浪潮也就愈發高漲。
六月下旬,範仲淹、韓琦上疏“修武備”,提議恢複府兵製,在中原各州縣召募丁壯,充作京畿衛士,輔助禁軍守城。
一年三季務農,一季訓練,寓兵於農,增強京畿守備,節省軍費開支。
且不說提議是否合理,至少範仲淹與韓琦的初衷是好的,但提議剛一出來,朝廷便炸開鍋,遭到了強烈反對。
究其原因,京畿守備曆來是捧日、天武、龍衛、神衛這上四軍負責,主要將領都出自將門。
其中人事升遷、軍費開支等多方麵都涉及將門利益。
而今新政卻要插上一手,甚至還要擴大宰執權力,伸手控製軍旅。
這下不僅將門,連樞密院也不高興了。
宰執樞相,分管文武,井水不犯河水,乃是大宋近百年來的規矩與平衡。
如此提議,擺明了是想越權啊,樞密使夏竦為此恨的咬牙切齒。
毫無疑問,此舉動了將門和樞密院的蛋糕,他們豈能坐視不理,不聞不問?
群起而反對是必然,“修武備”的提議就這麽胎死腹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新政抑僥幸,減少恩蔭,斷了大批官員子弟為官上升的路徑,官宦貴胄之家本就多有不滿。
隨後推出的“明黜陟”再度引得怨聲載道。
以往官員升遷首重資曆,隻要熬夠了年份,便可調任升遷。現在卻要以政績為標準,嚴明審核,賞罰分明,弄不好還要左遷降職。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範仲淹還主導合並較小,或人口較少的州縣。
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肯定是對的,但大量因此被裁汰的官員並不這麽認為。
再有,大宋恩澤厚重,幾乎每個臣子都分配有一定數量的公田,算是俸祿的一部分,從而“責其廉節”,頗有幾分高薪養廉的意味。
不過公田有多有少,資曆深,官爵高的田畝自然多,官卑位低者可能壓根沒有。
而今新政提出“均公田”,沒有的自然想要,可吃進去的哪願意吐出來呢?
可以說每一條新政舉措都切中時弊,都是為國為民之舉,但每一條都“不得人心”,怨聲載道。
被動了奶酪,斷了財路,甚至絕了生路之人,豈願引頸就戮,自認倒黴?
反對、報複幾乎是必然的,各種抱怨、汙蔑、誹謗之言層出不窮,且越發厲害。
利用天災是第一波攻訐,被趙禎用玉米、土豆和陳摶勉強化解,不甘心的守舊勢力立即另辟蹊徑。
朋黨!
開始有人不斷上疏,彈劾範仲淹等人朋黨,結黨營私。
範仲淹立即以“小人之黨、君子之黨”的說法辯駁,歐陽修亦撰文《朋黨論》上奏官家,以表忠心。
說辭或許很漂亮,有理有節,然空口無憑,自說自話,難以服眾。
偏生在這個節骨眼上,範仲淹被人抓住了把柄。
問題出在對官員政績考核上,級別高的地方官是由兩府相公審核的。
範仲淹對很多人都不留情麵,富弼為此曾勸他,一筆勾下,興許就有一家痛哭流涕。
但範相公一心為公,認為一家哭總好過一個地百姓流淚,堅持秉公處置。
但輪到淮南都轉運按察使王素時,範仲淹“手下留情”,未給好評,卻也並未給差評。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強烈不滿。
憑什麽?
淮南蝗災嚴重,地方官難逃救災賑濟不利之責,王素理當問罪貶斥,你範仲淹憑什麽手下留情?
不就是正因王素是新政擁躉,當初就是你們舉薦去的淮南。
而今區別對待,維護私人,這不是朋黨是什麽?
盡管範仲淹辯解,稱淮南蝗災乃是天災,並非人過,王素救災也夠積極,並無過失。
可百官並不接受,事實俱在,不能因為你範仲淹一張口,就顛倒黑白。
這種評價本就有主觀性,屬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百官人多勢眾,一口咬定,言之鑿鑿。
以此為契機,攻訐範仲淹等人“朋黨”的言論越來越多,多到皇帝趙禎都不得不重視的地步。
以範仲淹、韓琦為首,身邊圍繞著一群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平心而論,趙禎相信這些臣子的品質,正如範仲淹所言的“君子之黨”,或許隻是一群為國為民,忠義正直的君子齊心協力,鼎故革新而已。
內心認同,卻不代表趙禎持讚同態度。
尤其是從皇帝的角度出發,朋黨是帝王大忌,哪怕是一群忠臣,哪怕是一片好意,輕易開不得頭。
若不及時製止,就會留下口實,往後再有人以之為借口,結黨營私,甚至形成黨爭,後患無窮。
身為皇帝,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個人與江山安危,寄托在臣子的忠誠上。
遠有王莽謙恭未篡時,近有趙宋太祖黃袍加身。
前車之鑒太多,原則性問題,決不能放鬆。
即便趙禎滿心支持新政,足夠信任範仲淹,但麵對此起彼伏的“朋黨”論調,他也難免有些坐不住了。
一個皇帝,無論多想革除弊政,富國強兵,保全皇位始終是最重要的。
新政推行以來,章得象、賈昌朝、陳執中、夏竦等一批重臣不讚成,而今將門也頗多反對,地方上更是怨聲載道。
雖說都對他這個皇帝保持著起碼的尊敬,但趙禎卻感受到了四個字——離心離德。
不經意間,他正在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難道錯了嗎?
趙禎坐在垂拱殿裏,瞧見殿宇一角,默默出神。
那裏曾有一道珠簾,當年太後劉娥就坐在那裏垂簾聽政,宸綱獨斷。
慶曆新政的第十一個月,趙禎第一次動搖了。
六月裏,官家趙禎用幾種高產新作物,穩定了災荒帶來的紛亂,試圖以此阻止輿論繼續發酵,以天災夾槍帶棒攻訐新政。
效果是有的,看在高產的新莊稼和陳摶老祖的份上,保守派主導的輿論暫且讓步,算是給官家一個麵子。
但守舊勢力對慶曆新政的敵意絲毫不減,甚至變本加厲。
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政繼續深入,打擊麵越來越大,利益遭受侵犯的人越來越多,反對的浪潮也就愈發高漲。
六月下旬,範仲淹、韓琦上疏“修武備”,提議恢複府兵製,在中原各州縣召募丁壯,充作京畿衛士,輔助禁軍守城。
一年三季務農,一季訓練,寓兵於農,增強京畿守備,節省軍費開支。
且不說提議是否合理,至少範仲淹與韓琦的初衷是好的,但提議剛一出來,朝廷便炸開鍋,遭到了強烈反對。
究其原因,京畿守備曆來是捧日、天武、龍衛、神衛這上四軍負責,主要將領都出自將門。
其中人事升遷、軍費開支等多方麵都涉及將門利益。
而今新政卻要插上一手,甚至還要擴大宰執權力,伸手控製軍旅。
這下不僅將門,連樞密院也不高興了。
宰執樞相,分管文武,井水不犯河水,乃是大宋近百年來的規矩與平衡。
如此提議,擺明了是想越權啊,樞密使夏竦為此恨的咬牙切齒。
毫無疑問,此舉動了將門和樞密院的蛋糕,他們豈能坐視不理,不聞不問?
群起而反對是必然,“修武備”的提議就這麽胎死腹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新政抑僥幸,減少恩蔭,斷了大批官員子弟為官上升的路徑,官宦貴胄之家本就多有不滿。
隨後推出的“明黜陟”再度引得怨聲載道。
以往官員升遷首重資曆,隻要熬夠了年份,便可調任升遷。現在卻要以政績為標準,嚴明審核,賞罰分明,弄不好還要左遷降職。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範仲淹還主導合並較小,或人口較少的州縣。
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肯定是對的,但大量因此被裁汰的官員並不這麽認為。
再有,大宋恩澤厚重,幾乎每個臣子都分配有一定數量的公田,算是俸祿的一部分,從而“責其廉節”,頗有幾分高薪養廉的意味。
不過公田有多有少,資曆深,官爵高的田畝自然多,官卑位低者可能壓根沒有。
而今新政提出“均公田”,沒有的自然想要,可吃進去的哪願意吐出來呢?
可以說每一條新政舉措都切中時弊,都是為國為民之舉,但每一條都“不得人心”,怨聲載道。
被動了奶酪,斷了財路,甚至絕了生路之人,豈願引頸就戮,自認倒黴?
反對、報複幾乎是必然的,各種抱怨、汙蔑、誹謗之言層出不窮,且越發厲害。
利用天災是第一波攻訐,被趙禎用玉米、土豆和陳摶勉強化解,不甘心的守舊勢力立即另辟蹊徑。
朋黨!
開始有人不斷上疏,彈劾範仲淹等人朋黨,結黨營私。
範仲淹立即以“小人之黨、君子之黨”的說法辯駁,歐陽修亦撰文《朋黨論》上奏官家,以表忠心。
說辭或許很漂亮,有理有節,然空口無憑,自說自話,難以服眾。
偏生在這個節骨眼上,範仲淹被人抓住了把柄。
問題出在對官員政績考核上,級別高的地方官是由兩府相公審核的。
範仲淹對很多人都不留情麵,富弼為此曾勸他,一筆勾下,興許就有一家痛哭流涕。
但範相公一心為公,認為一家哭總好過一個地百姓流淚,堅持秉公處置。
但輪到淮南都轉運按察使王素時,範仲淹“手下留情”,未給好評,卻也並未給差評。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強烈不滿。
憑什麽?
淮南蝗災嚴重,地方官難逃救災賑濟不利之責,王素理當問罪貶斥,你範仲淹憑什麽手下留情?
不就是正因王素是新政擁躉,當初就是你們舉薦去的淮南。
而今區別對待,維護私人,這不是朋黨是什麽?
盡管範仲淹辯解,稱淮南蝗災乃是天災,並非人過,王素救災也夠積極,並無過失。
可百官並不接受,事實俱在,不能因為你範仲淹一張口,就顛倒黑白。
這種評價本就有主觀性,屬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百官人多勢眾,一口咬定,言之鑿鑿。
以此為契機,攻訐範仲淹等人“朋黨”的言論越來越多,多到皇帝趙禎都不得不重視的地步。
以範仲淹、韓琦為首,身邊圍繞著一群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平心而論,趙禎相信這些臣子的品質,正如範仲淹所言的“君子之黨”,或許隻是一群為國為民,忠義正直的君子齊心協力,鼎故革新而已。
內心認同,卻不代表趙禎持讚同態度。
尤其是從皇帝的角度出發,朋黨是帝王大忌,哪怕是一群忠臣,哪怕是一片好意,輕易開不得頭。
若不及時製止,就會留下口實,往後再有人以之為借口,結黨營私,甚至形成黨爭,後患無窮。
身為皇帝,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個人與江山安危,寄托在臣子的忠誠上。
遠有王莽謙恭未篡時,近有趙宋太祖黃袍加身。
前車之鑒太多,原則性問題,決不能放鬆。
即便趙禎滿心支持新政,足夠信任範仲淹,但麵對此起彼伏的“朋黨”論調,他也難免有些坐不住了。
一個皇帝,無論多想革除弊政,富國強兵,保全皇位始終是最重要的。
新政推行以來,章得象、賈昌朝、陳執中、夏竦等一批重臣不讚成,而今將門也頗多反對,地方上更是怨聲載道。
雖說都對他這個皇帝保持著起碼的尊敬,但趙禎卻感受到了四個字——離心離德。
不經意間,他正在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難道錯了嗎?
趙禎坐在垂拱殿裏,瞧見殿宇一角,默默出神。
那裏曾有一道珠簾,當年太後劉娥就坐在那裏垂簾聽政,宸綱獨斷。
慶曆新政的第十一個月,趙禎第一次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