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耀祖
黃忠射殺孫堅但徐琨是孫權射的等,和黃祖有親,黃射,善射的黃家
江東士族、孫權、曹操三方合謀的可能最大。
甚至孫策的死很可能就是孫權和徐琨兩人兩人合謀的,這兩個人是孫吳內部最有動機的。
徐琨被孫策排擠壓製得厲害,孫策死後,孫權重新啟用了徐琨,但是孫權對於徐琨也很忌憚,等到局勢稍穩,果斷下手鏟除掉了徐琨集團,也就是徐琨、孫翊和孫河。
孫策死後,廬江太守李術造反,孫權親領徐琨、孫河攻李術於皖城,克之。然後徐琨、孫河被卸磨殺驢了。
如吳郡高氏出過漢靈帝激賞的大文豪高彪,其子高岱也是仁義之士,因為鄙視孫策,被殺。
高彪字義方,吳郡無錫人。高岱字孔文,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因得罪許貢,隱於餘姚。因為能得眾人之心,而被孫策所殺。
岱將見貢,語友人張允、沈令豫具船,以貢必悔,當追逐之。出便將母乘船易道而逃。貢須臾遣人追之,令追者若及於船,江上便殺之,已過則止。使與岱錯道,遂免。被誅時,年三十餘。
高彪卒於184年,其子高岱卒於200年,年30歲,則高岱約生於170年。另據《高氏世寶》高彪還有一子曰高諲。
與高彪有關聯之人:許訓,字季師,高彪之師。高彪約生於119-124年。其子高諲,約生於155年左右。清溪高察,與高彪應有血緣關聯,或其孫也。高察東漢末年隱居天台察嶺讀書,或是高彪之家風遺傳,天台與吳郡較近,且不受世亂之影響,蔡氏與高氏有長期的姻緣關係,故高察為高彪之孫可能性很大。高彪約生於124年,其子高諲約生於155年,其孫高察約生於190年,210-220年,20歲至30歲隱居讀書,孫權時為太常卿,修浚高湖,修築高湖堰,是為清溪高氏。
吳郡沈家家兵知名
按照沈約的記載,他的家族在東漢時期就遷徙到吳郡,沈家一度和朱家、顧家等家族齊名,但在孫吳建立過程中,沈家沒有搭上快車道造成階層下降,在三國時期淪陷為土豪。沈家人有沒有家傳武功我們不知道,但沈家的家兵卻一直是江南地區的知名品牌。
謝安也一度把沈家的沈警招到自己麾下當參軍。沈警給謝家服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謝家也是五鬥米道的信徒(“東南豪士,無仕進意”這話別太當真),雙方有共同語言。
桓典參與了何進誅殺宦官的謀劃,所以漢獻帝劉協即位後,有三公級別的官員提議追錄桓典前功,桓典家中一人被拜為郎官,並賜錢二十萬。桓典隨著劉協遷都長安後被任用為禦史中丞,封爵關內侯,遷都許縣後,他遷任光祿勳,建安六年(201年)在任上逝世。
名門後裔,忠義炳著。
桓鬱生焉,焉生順,順生典,典生範
桓鬱生良,良生鸞,鸞生曄,這輩分差著呢
桓鬱學生楊震生楊秉,秉生賜,賜生彪,彪生修
借著酒宴殺人,不講武德啊
張昭一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承,小兒子張休。張承字仲嗣,公元178年出生於徐州彭城。年少時就以才學知名。而且張承為人勇壯剛毅、忠誠正直,能甄識人物,曾提拔彭城人蔡款和南陽人謝景,那時他們還很年少。後來他們都被朝廷所用。張承還勤於提攜後進之士,為人厚道,吳國但凡是賢人,沒有不上門拜訪他的。
公元219年,張承為驃騎將軍孫權的西曹掾,出任長沙西部都尉。後任濡須都督、奮威將軍,被封為都鄉侯,領私兵五千人。公元244年病逝,諡號定。而當時在東吳,死後還有諡號的隻有張承及其父張昭,還有顧雍及陸遜四人而已。
張休,字叔嗣,吳國重臣張昭的次子,襲父張昭爵婁侯。同樣出生於徐州彭城。太子孫登病逝,孫權第三子孫和被封為太子。但是關於黨爭的問題一直還沒有結束。張休的好友顧譚當時屬於太子孫和一派,而全琮一族屬於魯王孫霸一黨,與顧譚關係親密的張休自然也難逃全氏的攻擊。於是全琮父子時不時向孫權進讒言,使張休被發配交州。就在這時,一向與張休不對頭的中書令孫弘,也趁機再進讒言,於是張休就此被賜死,時年41歲。
青蠅吊客之語,出自虞預《會稽典錄》:翻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每讀此句,感覺其中怨苦不堪。若“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是虞翻對孫權的抱怨,而“天下一人知己者”卻是懷念著二十多年前死去的知已孫策。
孫策死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一年,十九歲的孫權繼位,封吳將朱然(亦是孫權是同年好友)為餘姚令。虞翻被貶當在公元221年至223年之間,已是孫權之兄孫策死後二十多年了。青蠅吊客之語,也許是虞翻為了提醒孫權記得昔時其兄孫策是如何優待於他的,僅此而已。我看不出這段話裏有何屈服和聽從的意思——當初你兄長孫策引我為知已,你如今因我疏節、無發媚的骨體而把我獲罪,發配到海隅,你過意得去嗎?
劉繇就說道:“我如果用了太史子義,許劭不得笑話我嗎?”於是隻讓太史慈當偵察員。劉繇敗亡後,太史慈不再跟隨他,而是潛藏在丹陽的深山密林之中自立門戶,自稱丹陽太守,與當地的宗帥祖郎等聯盟,進駐涇縣。在當時,像太史慈這樣出身低微的武人想要出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有同郡人的舉薦。而當時劉繇赴揚州擔任刺史,他既是漢室宗親,又與太史慈同郡。太史慈於是起身南下,不遠千裏趕來投奔,但劉繇並沒有給予重用。劉繇亦是貴胄子弟,不能屈禮下士,再加上當時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劭正寄身劉繇帳下,能入“月旦評”法眼的都是世家子弟、博學名士,他們從來瞧不起太史慈這樣的武夫。
黃忠射殺孫堅但徐琨是孫權射的等,和黃祖有親,黃射,善射的黃家
江東士族、孫權、曹操三方合謀的可能最大。
甚至孫策的死很可能就是孫權和徐琨兩人兩人合謀的,這兩個人是孫吳內部最有動機的。
徐琨被孫策排擠壓製得厲害,孫策死後,孫權重新啟用了徐琨,但是孫權對於徐琨也很忌憚,等到局勢稍穩,果斷下手鏟除掉了徐琨集團,也就是徐琨、孫翊和孫河。
孫策死後,廬江太守李術造反,孫權親領徐琨、孫河攻李術於皖城,克之。然後徐琨、孫河被卸磨殺驢了。
如吳郡高氏出過漢靈帝激賞的大文豪高彪,其子高岱也是仁義之士,因為鄙視孫策,被殺。
高彪字義方,吳郡無錫人。高岱字孔文,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因得罪許貢,隱於餘姚。因為能得眾人之心,而被孫策所殺。
岱將見貢,語友人張允、沈令豫具船,以貢必悔,當追逐之。出便將母乘船易道而逃。貢須臾遣人追之,令追者若及於船,江上便殺之,已過則止。使與岱錯道,遂免。被誅時,年三十餘。
高彪卒於184年,其子高岱卒於200年,年30歲,則高岱約生於170年。另據《高氏世寶》高彪還有一子曰高諲。
與高彪有關聯之人:許訓,字季師,高彪之師。高彪約生於119-124年。其子高諲,約生於155年左右。清溪高察,與高彪應有血緣關聯,或其孫也。高察東漢末年隱居天台察嶺讀書,或是高彪之家風遺傳,天台與吳郡較近,且不受世亂之影響,蔡氏與高氏有長期的姻緣關係,故高察為高彪之孫可能性很大。高彪約生於124年,其子高諲約生於155年,其孫高察約生於190年,210-220年,20歲至30歲隱居讀書,孫權時為太常卿,修浚高湖,修築高湖堰,是為清溪高氏。
吳郡沈家家兵知名
按照沈約的記載,他的家族在東漢時期就遷徙到吳郡,沈家一度和朱家、顧家等家族齊名,但在孫吳建立過程中,沈家沒有搭上快車道造成階層下降,在三國時期淪陷為土豪。沈家人有沒有家傳武功我們不知道,但沈家的家兵卻一直是江南地區的知名品牌。
謝安也一度把沈家的沈警招到自己麾下當參軍。沈警給謝家服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謝家也是五鬥米道的信徒(“東南豪士,無仕進意”這話別太當真),雙方有共同語言。
桓典參與了何進誅殺宦官的謀劃,所以漢獻帝劉協即位後,有三公級別的官員提議追錄桓典前功,桓典家中一人被拜為郎官,並賜錢二十萬。桓典隨著劉協遷都長安後被任用為禦史中丞,封爵關內侯,遷都許縣後,他遷任光祿勳,建安六年(201年)在任上逝世。
名門後裔,忠義炳著。
桓鬱生焉,焉生順,順生典,典生範
桓鬱生良,良生鸞,鸞生曄,這輩分差著呢
桓鬱學生楊震生楊秉,秉生賜,賜生彪,彪生修
借著酒宴殺人,不講武德啊
張昭一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承,小兒子張休。張承字仲嗣,公元178年出生於徐州彭城。年少時就以才學知名。而且張承為人勇壯剛毅、忠誠正直,能甄識人物,曾提拔彭城人蔡款和南陽人謝景,那時他們還很年少。後來他們都被朝廷所用。張承還勤於提攜後進之士,為人厚道,吳國但凡是賢人,沒有不上門拜訪他的。
公元219年,張承為驃騎將軍孫權的西曹掾,出任長沙西部都尉。後任濡須都督、奮威將軍,被封為都鄉侯,領私兵五千人。公元244年病逝,諡號定。而當時在東吳,死後還有諡號的隻有張承及其父張昭,還有顧雍及陸遜四人而已。
張休,字叔嗣,吳國重臣張昭的次子,襲父張昭爵婁侯。同樣出生於徐州彭城。太子孫登病逝,孫權第三子孫和被封為太子。但是關於黨爭的問題一直還沒有結束。張休的好友顧譚當時屬於太子孫和一派,而全琮一族屬於魯王孫霸一黨,與顧譚關係親密的張休自然也難逃全氏的攻擊。於是全琮父子時不時向孫權進讒言,使張休被發配交州。就在這時,一向與張休不對頭的中書令孫弘,也趁機再進讒言,於是張休就此被賜死,時年41歲。
青蠅吊客之語,出自虞預《會稽典錄》:翻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每讀此句,感覺其中怨苦不堪。若“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是虞翻對孫權的抱怨,而“天下一人知己者”卻是懷念著二十多年前死去的知已孫策。
孫策死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一年,十九歲的孫權繼位,封吳將朱然(亦是孫權是同年好友)為餘姚令。虞翻被貶當在公元221年至223年之間,已是孫權之兄孫策死後二十多年了。青蠅吊客之語,也許是虞翻為了提醒孫權記得昔時其兄孫策是如何優待於他的,僅此而已。我看不出這段話裏有何屈服和聽從的意思——當初你兄長孫策引我為知已,你如今因我疏節、無發媚的骨體而把我獲罪,發配到海隅,你過意得去嗎?
劉繇就說道:“我如果用了太史子義,許劭不得笑話我嗎?”於是隻讓太史慈當偵察員。劉繇敗亡後,太史慈不再跟隨他,而是潛藏在丹陽的深山密林之中自立門戶,自稱丹陽太守,與當地的宗帥祖郎等聯盟,進駐涇縣。在當時,像太史慈這樣出身低微的武人想要出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有同郡人的舉薦。而當時劉繇赴揚州擔任刺史,他既是漢室宗親,又與太史慈同郡。太史慈於是起身南下,不遠千裏趕來投奔,但劉繇並沒有給予重用。劉繇亦是貴胄子弟,不能屈禮下士,再加上當時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劭正寄身劉繇帳下,能入“月旦評”法眼的都是世家子弟、博學名士,他們從來瞧不起太史慈這樣的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