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誇之後,黃老漢話頭一轉,打聽起合同細節,“這位小哥……”


    羅宏誌趕緊抬起頭,連連擺手,“黃老您叫我羅宏誌,或者小誌,或者宏娃子,都行。”


    “宏娃子好,像咱村裏自己的娃子。”黃老漢從善若流,一下子拉近了距離。


    “那,宏娃子,給老漢講講,這迴讓咱村種多少畝?”


    此話一出,村委會裏霎時安靜,具體條款在場的這些人裏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


    不管知不知道,都想再聽聽。


    羅宏誌翻出一張表,大聲迴答道:“事先跟合作社還有村集體做過統計,這次糖墩墩紅薯二次試種,黃家堰及周邊,種植麵積四千一百畝,是所有區域最大的。黃家堰村種植麵積為三百一十五畝。”


    黃老漢默默算了一下,這迴來了十幾個村子,四千多畝的話,每個村子分個三四百畝。


    很可以了,這片能擠出來四千畝已經很不容易了。


    就像黃家堰,夏秋還沒安排的田,也就三百一十五畝。


    想到此處,黃老漢咧著大嘴巡視一圈,伸大拇指指指自己,那意思是,我黃老漢有麵子吧。


    轉過一圈後,黃老漢大拇指沒放下,直接遞給羅宏誌,“硬是要得,宏娃子辦事巴適的很。”


    羅宏誌笑笑,客氣道:“主要是咱這人傑地靈,地方好啊。我們也是想要個好結果,要不然也不會找過來,您說是吧。”


    “是,是。”黃老漢美的啊,抬頭紋都樂開了。


    好話嘛,惠而不費,誰不愛聽。


    一邊笑著,黃老漢一邊故作隨意的問了句,“宏娃子,咱這迴是怎麽個章程,收購價多錢?”


    “這個啊……”羅宏誌翻開合同,指著上麵的條款給黃老漢看,“這迴訂單種植,因為我們這個品種產量低,畝產一季就兩千來斤,所以這一次跟合作社商量之後,定的收購價是四塊一斤。”


    “兩千斤……四塊……”黃老漢念叨著,眼睛一亮,高聲道,“一畝八千,全收不!”


    嘶~~


    周圍豎著耳朵的人也興奮起來。


    八千啊,真不低了。


    一畝,一季,還不是全年。


    挨著薯類研究數一數二的川省農科院,他們每家都種過紅薯。


    冬薯八月中旬種,十月底十一月初收。


    滿打滿算兩三個月。


    年底能過個肥年咯~~


    村委會辦公室裏一陣嘈雜,“真四塊?”、“全都四塊?”、“對對,全收不,還是有數的?”


    羅宏誌伸手壓壓,笑道:“當然是全收,隻要符合標準的,全收。”


    “標準?”黃老漢馬上支楞起來,“啥標準?”


    羅宏誌給解釋道:“品質標準,壞的不要,黴變的不要,太小的也不要。就這些。”


    說著還伸手比劃個乒乓球大小的小圈,“比如這麽大的紅薯蛋,您就留著給娃子當零嘴吧。”


    “哈哈哈哈哈~~”黃老漢明白了,哈哈大笑,“這玩意給你們,還不夠丟人錢。”


    圍觀眾人也鬆了口氣,就跟以前一樣,全有這條件。


    “誒,我要是種出來兩千五百斤,你們給多錢?”黃老漢又問道。


    羅宏誌暗暗豎起大拇指,配合的真好,笑道:“那就一畝給您一萬。”


    “三千斤呢?”


    “您要能種出三千,絕對是這次第一名。我們老板說了,平均畝產最高的村,整個村子的收購價一斤五塊。不過您可不能藏私,得把經驗分享出來,將來讓全國種植戶,讓大家一起多掙錢。”


    這就是獎勵機製了。


    全村漲一塊,再給高高捧起,全國的種植戶一起多掙錢。


    哎呀,黃老漢可來勁頭了。


    昂首挺胸,砰砰拍胸脯,“我老黃種田的本事,十裏八鄉誰不知道,我還非給你種出三千斤不可,這第一,我們黃家堰拿定了。宏娃子你們準備好錢吧。”


    羅宏誌馬上跟上,“那您可得找個大點的口袋裝,錢都備好了,就存在銀行戶頭裏,收貨三個工作日內保證轉到合作社或者村集體賬戶。”


    其實沒有。


    三萬畝呢,按照四塊一斤收購,資金得好幾億,駱一航哪有那麽多現金。


    不過沒關係,銀行走一筆短期貸款就行。


    不管是清音農業還是俏小貓,貸款額度都高高的。


    倆人這一唱一和,其他人不樂意了。


    憑什麽你們黃家堰拿第一,你黃老漢種田有本事,我們也不差啊,到時候看看誰拿大口袋裝錢。


    屋子裏吵吵嚷嚷,一個賽著一個大嗓門,黃老漢舌戰群儒,好不熱鬧。


    他們對三個工作日,集體賬戶倒是沒意見。


    這本來就是公對公,合作社或村集體對農科院,農科院再對酥山,三天打款很正常。


    至於村民的錢,是由各自所屬的合作社和村集體分配。


    黃家堰這片的村子,跟農科院合作太多年了,一直是這套流程。


    “哎,小娃娃,沒種出來咋辦?”


    熱鬧之餘,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


    一嗓子又把辦公室裏喊安靜了。


    羅宏誌一點磕巴不打,馬上迴答:“有風險基金賠償,不過試驗作物不上保險,風險基金隻覆蓋成本,包括人力成本,但高收益就沒有了。”


    所以說啊,新品種試種風險還是蠻大的,因此一般才會像小滿一號豌豆顛那樣,幾百畝、幾千畝慢慢加,好幾輪之後才上萬畝。


    像糖墩墩這種第二輪就上三萬畝的非常少見。


    一般隻出現於特殊情況,比如李振聲院士的小偃6號。


    上世紀六十年代,小麥條鏽病的爆發,對糧食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


    在此背景下,李振聲院士采用小麥遠緣雜交技術,培育出抗小麥鏽病和葉枯病的小麥品種小偃6號。


    小偃6號培育成功後,直接進行了大麵積試種,並很快在全國推廣。


    但那是為應對糧食危機,關鍵時刻爭分奪秒。


    而糖墩墩紅薯直接就上這麽大麵積,無他,有錢耳……


    現在二十一世紀都過去二十來年了,比上世紀六十年代可謂日新月異、鬥轉星移。


    有實力稍稍的冒一點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修仙棄徒,迴鄉種田唱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牽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牽羊並收藏修仙棄徒,迴鄉種田唱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