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妥妥的黑科技
修仙棄徒,迴鄉種田唱歌 作者:左牽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片開荒的田是兩百五十畝。
其中有五十畝備選區,正常種菜。
有兩百畝支援區,種玉米。
而原本的三十六畝核心區,已經全變成了大棚。
春節前,李正用了一個禮拜,隻是除草,幹了不到一百畝。
初十之後,有了無人機,僅僅用了六天,就把兩百五十畝全收拾好了。
開荒之後,兩台植保無人機,隻用了半天就把兩百畝包衣玉米種都撒完了。
兩百畝呢,肯定不能用挖坑點玉米的方式種,就得直接撒,跟撒麥種一樣。
給羅慶財和幾個小娃子累的啊。
他們六個人搬種子,都沒供上兩台無人機用。
效率太高。
而且又快又好。
駱爸和老羅叔都進田裏看過,轉了一圈無不豎起大拇指。
種子撒的好啊,又密實又均勻。
而且排水溝裏掉落的很少。
比人撒的強。
五十畝備選區的菜地要根據農時慢慢收拾。
兩百畝的支援區玉米已經搞定。
還剩下將近八百畝,按照現在這個效率,到四月份肯定能搞定。
更何況,駱一航還準備了一個大家夥來幫忙。
——
這天清晨,轟隆隆的巨響打破了平安溝的寧靜。
從村外小心翼翼開上來一輛巨大的平板卡車。
車上馱著一個用紅藍塑料布蓋著的大家夥,看外形應該是個車,而且是又寬又長的大車,兩邊都從卡車上凸出來了。
卻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麽。
而它的後麵,還跟著一輛集裝箱貨車。
全村人都跑出來看熱鬧。
看著兩輛大車緩緩的駛上台子。
“這是航娃子又進大機器了?”
可不就是大機器麽。
不但大,而且重。
兩輛大車把上台子的碎石路軋出兩道深深的車轍。
“這重嘞,再跑兩趟這路又要壓爛咯。”李正跟他邊上的夥計說道。
他倆正往台子上走呢,看見來車了遠遠的讓到一邊。
“管路做撒,航老板考慮的事情,趕緊去看看,又弄來啥子咯。”邊上夥計根本不在意路,拉著李正就往上跑。
等他倆到台子上,就看見這邊所有的人都來了。
遠遠的圍成一圈,瞪大著眼睛看著大車上已經掀開了塑料布。
露出下麵一輛大紅色的,看上去特別科幻的拖拉機?
這個是拖拉機吧,怎麽看起來這麽奇怪呢。
它是扁的,感覺少了點東西。
少了什麽呢???
“駕駛艙!”李正邊上的夥計突然一聲驚唿。
李正也馬上反應過來,這個樣子特別科幻的大拖拉機,沒有駕駛艙,沒有坐人的地方。
緊接著,眾人齊齊發出驚叫。
隻見有個人,拿著遙控器,站在旁邊。
扳動幾個按鈕。
那輛拖拉機發出輕微的“呲~呲~嗡~~~”的聲音。
然後緩緩的,自己從車上順著坡板開了下來。
這機器自己會動不驚奇,都有人拿著遙控器出來了嘛。
驚奇的是,這麽個大家夥,啟動時候竟然沒冒黑煙,也沒突突突。
還是李正帶來的夥計,反應快,第一個辨認出來。
“電動機!”然後小聲嘀咕,“這大家夥用電動機,別是個樣子貨吧。”
“可不是樣子貨。”駱一航不知道什麽時候湊了過來,接了一句,“鴻鵠t300,足足400馬力。”
——
這東西就是杜教授給薅來的最後一件寶貝。
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研發的第三代超級智能無人拖拉機——“鴻鵠”t300.
就是駱一航在東北看過的,由四位院士領銜研發的智能農機。
這已經是第三代了,前兩代t50和t150,已經有三千台馳騁在廣袤的內蒙平原上,耕作著五萬畝農田,種植收獲著苜蓿和藜麥。
預計在三年內擴大到十萬畝。
而第三代“鴻鵠”t300,馬力更進一步,從t150的兩百匹馬力提升到了四百匹。
智能水平更是向上邁了一大步。
整機長7.8米,寬5.1米,自重16噸。
最高達400馬力。
支持快速換電。
可以24小時作業,負荷作業每小時可達6公裏。
作業精準度可達分米級。
能夠在耕作過程中完成土壤、作物、農藝的數據采集。
可以實現全程無人化“耕種管收”作業。
搞來這個東西,是因為無人機隻能做些輔助工作,自己幹大活幹不來的。
駱一航這邊人少地多,一千多畝,幾十個人。
累死也幹不完啊。
所以,得弄個能幹活的大家夥。
但是呢,無人機隻能做小東西,大活幹不來。
還得弄個能幹活的大家夥。
搞來的時候可是費了好大的力氣。
杜教授不單單用上了麵子果實,還用了大忽悠術。
跟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說,“你們的業務重點一直在北方,南方廣闊的市場就不考慮麽?我們這裏有測繪無人機繪製區域規劃路線,有數據平台分析數據,還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做定位和指引,再把你們的農機接進來,多好的試驗場啊。”
實際上那時候數據平台還沒升級、無人機剛忽悠來,雷達更是才通過審核。
除了一片待開荒的田,啥都沒有啊。
不管怎麽說吧,反正是忽悠來了。
據杜教授後來講,機器到的當頭,智能農機的負責人就給他打電話了,足足抱怨了一個多小時,跟個碎嘴婆娘似的。
但還是那句話,來都來了,總不能再運迴去吧。
湊合幹吧。
還是之前的流程。
兩邊係統對接,數據共享。
測繪無人機先飛進田裏采集數據。
然後數據中心處理,規劃好路線送到“鴻鵠”t300.
這迴拖拉機自己就知道哪裏不能去,植保無人機畫線的活都省了。
隻不過這機器是電的,進到田裏一點動靜都沒有,也不冒煙,沒有駕駛艙個頭也矮。
以至於遠遠的就看見田裏的草啊、樹啊,嘩嘩的倒下,怪滲人的。
t300下田跑了一圈之後。
自己迴來換電池,同時采集到的數據已經發迴去數據中心了。
這機器在田裏走了一圈,所過之處的土壤濕度、溫度、ph值、營養成分(如氮、磷、鉀等)、土壤結構和密度等信息全都收集迴來了。
甚至以平方米為單位,一塊一塊標注的明明白白。
而且它處理過的地方,一道一道筆直筆直,邊邊角角溜平溜平。
就連挨著田埂就一點點窄的地方都能收拾到。
妥妥的黑科技啊!
其中有五十畝備選區,正常種菜。
有兩百畝支援區,種玉米。
而原本的三十六畝核心區,已經全變成了大棚。
春節前,李正用了一個禮拜,隻是除草,幹了不到一百畝。
初十之後,有了無人機,僅僅用了六天,就把兩百五十畝全收拾好了。
開荒之後,兩台植保無人機,隻用了半天就把兩百畝包衣玉米種都撒完了。
兩百畝呢,肯定不能用挖坑點玉米的方式種,就得直接撒,跟撒麥種一樣。
給羅慶財和幾個小娃子累的啊。
他們六個人搬種子,都沒供上兩台無人機用。
效率太高。
而且又快又好。
駱爸和老羅叔都進田裏看過,轉了一圈無不豎起大拇指。
種子撒的好啊,又密實又均勻。
而且排水溝裏掉落的很少。
比人撒的強。
五十畝備選區的菜地要根據農時慢慢收拾。
兩百畝的支援區玉米已經搞定。
還剩下將近八百畝,按照現在這個效率,到四月份肯定能搞定。
更何況,駱一航還準備了一個大家夥來幫忙。
——
這天清晨,轟隆隆的巨響打破了平安溝的寧靜。
從村外小心翼翼開上來一輛巨大的平板卡車。
車上馱著一個用紅藍塑料布蓋著的大家夥,看外形應該是個車,而且是又寬又長的大車,兩邊都從卡車上凸出來了。
卻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麽。
而它的後麵,還跟著一輛集裝箱貨車。
全村人都跑出來看熱鬧。
看著兩輛大車緩緩的駛上台子。
“這是航娃子又進大機器了?”
可不就是大機器麽。
不但大,而且重。
兩輛大車把上台子的碎石路軋出兩道深深的車轍。
“這重嘞,再跑兩趟這路又要壓爛咯。”李正跟他邊上的夥計說道。
他倆正往台子上走呢,看見來車了遠遠的讓到一邊。
“管路做撒,航老板考慮的事情,趕緊去看看,又弄來啥子咯。”邊上夥計根本不在意路,拉著李正就往上跑。
等他倆到台子上,就看見這邊所有的人都來了。
遠遠的圍成一圈,瞪大著眼睛看著大車上已經掀開了塑料布。
露出下麵一輛大紅色的,看上去特別科幻的拖拉機?
這個是拖拉機吧,怎麽看起來這麽奇怪呢。
它是扁的,感覺少了點東西。
少了什麽呢???
“駕駛艙!”李正邊上的夥計突然一聲驚唿。
李正也馬上反應過來,這個樣子特別科幻的大拖拉機,沒有駕駛艙,沒有坐人的地方。
緊接著,眾人齊齊發出驚叫。
隻見有個人,拿著遙控器,站在旁邊。
扳動幾個按鈕。
那輛拖拉機發出輕微的“呲~呲~嗡~~~”的聲音。
然後緩緩的,自己從車上順著坡板開了下來。
這機器自己會動不驚奇,都有人拿著遙控器出來了嘛。
驚奇的是,這麽個大家夥,啟動時候竟然沒冒黑煙,也沒突突突。
還是李正帶來的夥計,反應快,第一個辨認出來。
“電動機!”然後小聲嘀咕,“這大家夥用電動機,別是個樣子貨吧。”
“可不是樣子貨。”駱一航不知道什麽時候湊了過來,接了一句,“鴻鵠t300,足足400馬力。”
——
這東西就是杜教授給薅來的最後一件寶貝。
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研發的第三代超級智能無人拖拉機——“鴻鵠”t300.
就是駱一航在東北看過的,由四位院士領銜研發的智能農機。
這已經是第三代了,前兩代t50和t150,已經有三千台馳騁在廣袤的內蒙平原上,耕作著五萬畝農田,種植收獲著苜蓿和藜麥。
預計在三年內擴大到十萬畝。
而第三代“鴻鵠”t300,馬力更進一步,從t150的兩百匹馬力提升到了四百匹。
智能水平更是向上邁了一大步。
整機長7.8米,寬5.1米,自重16噸。
最高達400馬力。
支持快速換電。
可以24小時作業,負荷作業每小時可達6公裏。
作業精準度可達分米級。
能夠在耕作過程中完成土壤、作物、農藝的數據采集。
可以實現全程無人化“耕種管收”作業。
搞來這個東西,是因為無人機隻能做些輔助工作,自己幹大活幹不來的。
駱一航這邊人少地多,一千多畝,幾十個人。
累死也幹不完啊。
所以,得弄個能幹活的大家夥。
但是呢,無人機隻能做小東西,大活幹不來。
還得弄個能幹活的大家夥。
搞來的時候可是費了好大的力氣。
杜教授不單單用上了麵子果實,還用了大忽悠術。
跟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說,“你們的業務重點一直在北方,南方廣闊的市場就不考慮麽?我們這裏有測繪無人機繪製區域規劃路線,有數據平台分析數據,還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做定位和指引,再把你們的農機接進來,多好的試驗場啊。”
實際上那時候數據平台還沒升級、無人機剛忽悠來,雷達更是才通過審核。
除了一片待開荒的田,啥都沒有啊。
不管怎麽說吧,反正是忽悠來了。
據杜教授後來講,機器到的當頭,智能農機的負責人就給他打電話了,足足抱怨了一個多小時,跟個碎嘴婆娘似的。
但還是那句話,來都來了,總不能再運迴去吧。
湊合幹吧。
還是之前的流程。
兩邊係統對接,數據共享。
測繪無人機先飛進田裏采集數據。
然後數據中心處理,規劃好路線送到“鴻鵠”t300.
這迴拖拉機自己就知道哪裏不能去,植保無人機畫線的活都省了。
隻不過這機器是電的,進到田裏一點動靜都沒有,也不冒煙,沒有駕駛艙個頭也矮。
以至於遠遠的就看見田裏的草啊、樹啊,嘩嘩的倒下,怪滲人的。
t300下田跑了一圈之後。
自己迴來換電池,同時采集到的數據已經發迴去數據中心了。
這機器在田裏走了一圈,所過之處的土壤濕度、溫度、ph值、營養成分(如氮、磷、鉀等)、土壤結構和密度等信息全都收集迴來了。
甚至以平方米為單位,一塊一塊標注的明明白白。
而且它處理過的地方,一道一道筆直筆直,邊邊角角溜平溜平。
就連挨著田埂就一點點窄的地方都能收拾到。
妥妥的黑科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