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桄桄爺
修仙棄徒,迴鄉種田唱歌 作者:左牽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喂,強娃,弄得到菌包不?”
送走了兩位技術員,一位笑著的,一位“哭”著的。
駱一航迴屋給工具人強娃打電話。
他要種蘑菇啦。
“啥子菌包?”強娃問道。
“你記一下哈,要高溫品種,25度那種。培養基料要玉米芯的,配方是玉米芯44.65%、大豆秸稈44.65%、麩皮5%、豆粕2%、尿素0.7%、石灰2%、輕質碳酸鈣1%,對了隻要平菇的……”
馬技術員說了,駱一航這邊第一次種,最好隻種一個品種,好管理,而平菇又相對簡單些。
所以就定了隻種平菇。
“等等等等,啥子玩意喲,什麽高溫,什麽玉米芯,啥子豆,豆什麽來著?”聽了一大串百分之多少,強娃已經暈了。
“種蘑菇的菌包,吃的那個平菇。高溫25度就是25度以上可以出蘑菇的,這不熱了麽,得用高溫的。玉米芯是長蘑菇的那個材料是玉米芯做的,這種出蘑菇多,一斤料能出一斤二兩蘑菇。配料要玉米芯44.65%、大豆秸稈……”
“停停停!”強娃又要暈,趕緊打斷,“你娃做化學實驗啊?化學課都沒你這麻煩。哪個賣菌種的會這麽講究。”
“嘿嘿,我知道。”駱一航露出了真實目的,“我等下發伱幾個聯係方式,麻煩您老問問看合適的話幫我進點,兩千斤就行。”
“你娃有地址還問我!”強娃怒了。
“我不是以為你有現成的渠道麽。我這幾個都遠,沒準你那裏有近的呢。”
“滾!”強娃明顯不信,但還是說,“聯係方式發給我。”
強娃真夠意思。
駱一航掛掉電話,把早就整理好的要求和聯係方式發了過去。
吃飯前,駱一航和馬誌濤可不光炸蘑菇來著。
還幹了好多其他事情。
比如說看見駱一航爺爺家有間廂房不錯,挺合適改成蘑菇房的。
那廂房是放亂七八糟東西的,騰空了擺上兩層的立體架,再把窗戶和門用貼上密封條,夠放兩千斤菌包。
還介紹了玉米芯基料,就是剛才說的那一堆數字。
別說強娃沒記住,當時馬誌濤也沒記住,現查的上課筆記。
這種基料貴些,但是出菌子多。
駱一航算了一下,兩千斤基料,十天出一輪,能出三輪,也就是一個月累計能出兩千到兩千四百斤平菇。
按照剛才做的實驗。
倆人都是隻吃過烤蘑菇和炸蘑菇,沒稱過原料有多重。
自己做幾次就知道了,烤串那種用40克,炸一盤子用300克。
一個月兩千四百斤,平均每天1000串烤的或者133盤炸的,一家燒烤店應該是夠了。
至於擴大生產嘛。
專家說了,一兩千斤的蘑菇房,管理起來還不算麻煩,擴大規模的話,管理難度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駱一航是新手,馬專家雖然很想搞個大型菌場,但他其實也是新手,倆新手湊一塊,還是謹慎點好。
駱一航特別聽勸。
最後就是菌包怎麽來。
這個……馬專家也不知道。
但馬專家是新人,剛畢業,很年輕。
年輕人有個優勢,可以搖人。
啥師哥師嫂,師父師叔師大爺的。
馬專家為了自己的第一次,豁出去了,統統一個電話撥過去。
結果嘿,還真要來好幾個聯係方式。
而且還都是高端路線,直接給了好幾個地方的食用菌研究所都聯係人和電話號碼。
食用菌研究所啊,品質高、標準嚴格、有新鮮東西、出貨量少、貴。
這渠道可不能錯過。
——
讓強娃聯係菌種,他談貨源經驗足。
駱一航自己騎上小摩托去鎮上,要做些放菌包的架子。
家裏沒有合適的,得去定做。
在快出村的時候,駱一航又拐迴來了,因為他看見了一片田裏的苗苗。
之前苗苗還小的時候沒認出來,這些天長大些了,駱一航認出來了,這不是小米麽。
村裏還有人種這個?
知道老蔣有胃病的時候農時已經過了,撒種晚了,小米也沒有賣苗子的,種小米的事情就一直沒辦。
還想著哪天出去找些苗子移栽迴來呢,沒想到村裏就有。
“桄桄爺,桄桄爺在家嗎?”駱一航認出來那片地是桄桄爺家的,直接去敲門了。
等了很久,駱一航都以為人沒在想走了。
院門突然打開,走出來一個精神健碩的小老頭,見到駱一航咧嘴一樂,扯著大嗓門喊了聲:“航娃子來啦,進來坐。”
“桄桄爺您好著呢,一頓能吃幾碗飯。”駱一航說笑著,跟著桄桄爺進了院子。
“兩大碗幹飯。”桄桄爺樂嗬嗬伸出兩根手指,他特喜歡跟別的老頭顯擺他的飯量,沒一個老頭比得過他。
好像他們那代人講究的就是能吃是福。
“您真是好飯量。”駱一航誇了一句,哄著老頭高興。
這小老頭就是桄桄爺,老輩們叫他老桄桄,本名沒人知道。
桄桄爺是平安溝最老的老人了,大夥猜他得有九十多歲。
別看桄桄爺年紀大,精神可好,身體也好。
雖然頭發胡子,連眉毛都雪白雪白了,腰也彎下來了。
但是牙齒一顆都沒掉,能吃能睡,吃嘛嘛香,走路都不用拄拐棍。
還能自己種田,還能在村口大樹底下吹牛,還能跟七爺他們打牌打一下午不累。
嗓門還大得很。
最特別的是他一雙眼睛,賊亮賊亮,半點看不到汙濁。
桄桄爺人特別好,特別喜歡小孩子。
從駱一航他爸小時候,一直喜歡到駱一航小時候。
小孩子來他家裏,他會給好吃的,甚至把他珍藏的木偶拿出來給小孩子玩,弄壞了隻要誠懇道歉,他也不生氣。
木偶都是桄桄爺自己做的,特別好看。
村裏人都說桄桄爺是後悔啦,年輕時候不成家,現在老了沒個兒孫,隻能拿別人家的孩子眼饞。
也有人說桄桄爺年輕時候成過家,鬧土匪那會兒家裏人都死了,他就沒想再找。
他那間一直鎖著的屋子裏,就供著家裏人的靈位。
具體原因嘛,誰也不知道。
因為誰也沒見過桄桄爺年輕的時候是什麽樣。
據駱一航爺爺講,桄桄爺也不是本地人,是六幾年遷過來的,那時候他就已經四十多歲了,就一個人。
而且那時候他就叫老桄桄。
甚至戶口本上寫的也是老桄桄,剛解放那會兒上戶口他填的就是這名。
一切過往誰都不知道,他也從來不說……
送走了兩位技術員,一位笑著的,一位“哭”著的。
駱一航迴屋給工具人強娃打電話。
他要種蘑菇啦。
“啥子菌包?”強娃問道。
“你記一下哈,要高溫品種,25度那種。培養基料要玉米芯的,配方是玉米芯44.65%、大豆秸稈44.65%、麩皮5%、豆粕2%、尿素0.7%、石灰2%、輕質碳酸鈣1%,對了隻要平菇的……”
馬技術員說了,駱一航這邊第一次種,最好隻種一個品種,好管理,而平菇又相對簡單些。
所以就定了隻種平菇。
“等等等等,啥子玩意喲,什麽高溫,什麽玉米芯,啥子豆,豆什麽來著?”聽了一大串百分之多少,強娃已經暈了。
“種蘑菇的菌包,吃的那個平菇。高溫25度就是25度以上可以出蘑菇的,這不熱了麽,得用高溫的。玉米芯是長蘑菇的那個材料是玉米芯做的,這種出蘑菇多,一斤料能出一斤二兩蘑菇。配料要玉米芯44.65%、大豆秸稈……”
“停停停!”強娃又要暈,趕緊打斷,“你娃做化學實驗啊?化學課都沒你這麻煩。哪個賣菌種的會這麽講究。”
“嘿嘿,我知道。”駱一航露出了真實目的,“我等下發伱幾個聯係方式,麻煩您老問問看合適的話幫我進點,兩千斤就行。”
“你娃有地址還問我!”強娃怒了。
“我不是以為你有現成的渠道麽。我這幾個都遠,沒準你那裏有近的呢。”
“滾!”強娃明顯不信,但還是說,“聯係方式發給我。”
強娃真夠意思。
駱一航掛掉電話,把早就整理好的要求和聯係方式發了過去。
吃飯前,駱一航和馬誌濤可不光炸蘑菇來著。
還幹了好多其他事情。
比如說看見駱一航爺爺家有間廂房不錯,挺合適改成蘑菇房的。
那廂房是放亂七八糟東西的,騰空了擺上兩層的立體架,再把窗戶和門用貼上密封條,夠放兩千斤菌包。
還介紹了玉米芯基料,就是剛才說的那一堆數字。
別說強娃沒記住,當時馬誌濤也沒記住,現查的上課筆記。
這種基料貴些,但是出菌子多。
駱一航算了一下,兩千斤基料,十天出一輪,能出三輪,也就是一個月累計能出兩千到兩千四百斤平菇。
按照剛才做的實驗。
倆人都是隻吃過烤蘑菇和炸蘑菇,沒稱過原料有多重。
自己做幾次就知道了,烤串那種用40克,炸一盤子用300克。
一個月兩千四百斤,平均每天1000串烤的或者133盤炸的,一家燒烤店應該是夠了。
至於擴大生產嘛。
專家說了,一兩千斤的蘑菇房,管理起來還不算麻煩,擴大規模的話,管理難度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駱一航是新手,馬專家雖然很想搞個大型菌場,但他其實也是新手,倆新手湊一塊,還是謹慎點好。
駱一航特別聽勸。
最後就是菌包怎麽來。
這個……馬專家也不知道。
但馬專家是新人,剛畢業,很年輕。
年輕人有個優勢,可以搖人。
啥師哥師嫂,師父師叔師大爺的。
馬專家為了自己的第一次,豁出去了,統統一個電話撥過去。
結果嘿,還真要來好幾個聯係方式。
而且還都是高端路線,直接給了好幾個地方的食用菌研究所都聯係人和電話號碼。
食用菌研究所啊,品質高、標準嚴格、有新鮮東西、出貨量少、貴。
這渠道可不能錯過。
——
讓強娃聯係菌種,他談貨源經驗足。
駱一航自己騎上小摩托去鎮上,要做些放菌包的架子。
家裏沒有合適的,得去定做。
在快出村的時候,駱一航又拐迴來了,因為他看見了一片田裏的苗苗。
之前苗苗還小的時候沒認出來,這些天長大些了,駱一航認出來了,這不是小米麽。
村裏還有人種這個?
知道老蔣有胃病的時候農時已經過了,撒種晚了,小米也沒有賣苗子的,種小米的事情就一直沒辦。
還想著哪天出去找些苗子移栽迴來呢,沒想到村裏就有。
“桄桄爺,桄桄爺在家嗎?”駱一航認出來那片地是桄桄爺家的,直接去敲門了。
等了很久,駱一航都以為人沒在想走了。
院門突然打開,走出來一個精神健碩的小老頭,見到駱一航咧嘴一樂,扯著大嗓門喊了聲:“航娃子來啦,進來坐。”
“桄桄爺您好著呢,一頓能吃幾碗飯。”駱一航說笑著,跟著桄桄爺進了院子。
“兩大碗幹飯。”桄桄爺樂嗬嗬伸出兩根手指,他特喜歡跟別的老頭顯擺他的飯量,沒一個老頭比得過他。
好像他們那代人講究的就是能吃是福。
“您真是好飯量。”駱一航誇了一句,哄著老頭高興。
這小老頭就是桄桄爺,老輩們叫他老桄桄,本名沒人知道。
桄桄爺是平安溝最老的老人了,大夥猜他得有九十多歲。
別看桄桄爺年紀大,精神可好,身體也好。
雖然頭發胡子,連眉毛都雪白雪白了,腰也彎下來了。
但是牙齒一顆都沒掉,能吃能睡,吃嘛嘛香,走路都不用拄拐棍。
還能自己種田,還能在村口大樹底下吹牛,還能跟七爺他們打牌打一下午不累。
嗓門還大得很。
最特別的是他一雙眼睛,賊亮賊亮,半點看不到汙濁。
桄桄爺人特別好,特別喜歡小孩子。
從駱一航他爸小時候,一直喜歡到駱一航小時候。
小孩子來他家裏,他會給好吃的,甚至把他珍藏的木偶拿出來給小孩子玩,弄壞了隻要誠懇道歉,他也不生氣。
木偶都是桄桄爺自己做的,特別好看。
村裏人都說桄桄爺是後悔啦,年輕時候不成家,現在老了沒個兒孫,隻能拿別人家的孩子眼饞。
也有人說桄桄爺年輕時候成過家,鬧土匪那會兒家裏人都死了,他就沒想再找。
他那間一直鎖著的屋子裏,就供著家裏人的靈位。
具體原因嘛,誰也不知道。
因為誰也沒見過桄桄爺年輕的時候是什麽樣。
據駱一航爺爺講,桄桄爺也不是本地人,是六幾年遷過來的,那時候他就已經四十多歲了,就一個人。
而且那時候他就叫老桄桄。
甚至戶口本上寫的也是老桄桄,剛解放那會兒上戶口他填的就是這名。
一切過往誰都不知道,他也從來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