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在古代養貓遛狗的日子 作者:林小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月底, 寧瀾和張九如啟程迴清遠縣。
這次兩人不似之前那般輕車簡從,一隊人浩浩蕩蕩地拉拉了許多東西。
寧瀾隻帶了阿北迴去,阿南留在京城照看糖水鋪子和鹵煮火燒的攤子。
歸遠大師也沒同他們一起,歸遠大師還有老友要去拜訪, 之後才能往洞溪村去, 約定好中秋前後抵達。
這次還是元春元秋在前麵帶路,毛球球依然一臉睥睨地站在馬背上。
張老太爺領著張家一群人把寧瀾和張九如送到城外, 要分別是, 老太爺不知從那兒拽出來一個半大孩子, “交給你們了,給我好好養, 養廢了就等我找你們算賬!”
寧瀾和張九如麵麵相覷,被這突如其來的舉措打的措手不及。
待二人反應過來,張老太爺已經領著張家的人走遠了,寧瀾和張九如也隻能把這孩子帶上馬車。
馬車上仔細問過, 二人才了解情況, 這孩子叫張清川,6歲, 是張家遠房遠房遠房親戚的孩子。父母意外去世, 家產被親戚瓜分,打會走路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張家的人找過去時, 就問了一句,“張清川, 讓你去給別人當兒子你去不去?”
張清川呆愣愣的, 看了看爆著骨頭青筋的腳丫, 點頭應下了, 然後就被送到了寧瀾和張九如麵前。
張九如握住寧瀾的手, “養嗎?不養我讓元春元秋給他送迴去。”
張清川聽聞此話一臉局促,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放了。
寧瀾略想一想也明白張老太爺的用意,怕他們老了膝下無人照看,故而找了一個孩子。打小養在身邊,培養出感情,不至於老了身後沒人送。
寧瀾注意到張清川無處安放的眼神,便點了點頭。
張九如拉住寧瀾的手,對張清川說,“以後我們倆就是你的家人了,咱們都先慢慢適應著,改口什麽的日後再說。”
“是。”
“可要改名字?”
張清川堅定搖頭,“我的名字是親生爹娘給娶的,他們給我的隻剩這一個名字了,我不改。”
寧瀾心中認同,明白了張老太爺為何在張家的眾多旁枝中獨獨挑出他來。
途經青州,寧磊和李小書馬上要參加今年的鄉試了,寧瀾和張九如便在此逗留了幾日。
恰逢端午節,古人將這一日也稱為浴蘭節,因這日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因此家家戶戶有給孩子泡藥湯祛百病的習俗。
路嬸兒見著一個幹巴巴的小娃娃心疼的不行,忙去街上買了苦草麥藥給張清川泡了個熱湯,又給他換上了新衣服新鞋子。
那邊張九如無事,正給寧磊和李小書講書,講時事。寧瀾則忙著給寧磊和李小書做一道鯉魚焙麵,預祝他們能如鯉魚躍龍門,此次考試順利得中。
鯉魚焙麵全稱是糖醋軟溜黃河鯉魚帶焙麵,向來有“龍肉甘美華如玉,龍須焦脆細如絲”之稱,是河南十大名菜之一。
做鯉魚焙麵需選擇黃河鯉魚,且要選擇河底泥土較少、水質幹淨的河段中的鯉魚,這樣鯉魚才沒有土腥氣,刺少,並且肉白嫩緊實。
鯉魚收拾幹淨,改刀成瓦楞形,用鹽、胡椒粉、蔥、黃酒醃製片刻,控幹血水,拍上一層薄薄的澱粉,熱油將魚炸至八成熟。
鍋中燒一鍋水,將魚簡單汆一下,去掉油炸過程中魚身上沾染的的焦黑色澱粉屑,出來的成品會更好看。
熱鍋中加入冷水,放入白糖,炒出糖色,加入米醋、鹽調味。然後放入鯉魚,不斷的往魚身上澆湯汁,這一步就是軟溜了。待湯汁濃稠,澆入少許熱油,繼續大火溜到鍋中冒大泡即可。
然後將魚擺盤,鍋中剩下的湯汁盡數澆到魚身上。
焙麵用的麵需加了鹽、堿和,醒一個多小時。之後就是考究真功夫的,要經過多遍反複的拉扯,把麵拉成細條。
好的師傅可將一團麵拉出131072根麵條,根根細如發絲,遇水即溶,遇火即著。
五成熱的油中將拉好的麵炸至即將變色時撈出,蓋到鯉魚身上。
寧瀾自問手中是沒有這樣的功夫的,找了一個麵店師傅,把做法要訣講了,師傅練了許多遍,才終於做成。
軟溜的鯉魚,外脆裏嫩,酸甜可口;焙麵則蓬鬆酥脆,不泥、不沾、不亂,兩者搭配,相輔相成。
一大家子人圍著桌子,滿是歡聲笑語。
寧瀾去京城的這段日子,可是發生了不少事。
笑笑和李小墨在城中最熱鬧處開了分店。家裏一對雙胞胎聰明伶利,女兒從小在鋪子裏,打的一手好算盤;兒子則繼承了李家的衣缽,在醫術上頗有些鑽研的精神;
羅明遠在青州謀了個教諭的職位,把阿爺阿奶舅舅和舅母都接了過來。阿爺阿奶在州城住不慣,待了一段日子又迴去了,老百姓麽,最惦念的就是腳下的土地;
知達和月兒得了一個女兒,月兒如今辭了鋪子裏的差事,專心在家陪伴教導女兒;
宋衡中舉後一年順利考中進士,在嶽丈的走動下得了隔壁縣縣令得職位,上任時把妻子也帶了過去,兩人感情一路升溫,如膠似漆;
路其與小木糾糾纏纏,一個追,一個逃,很有點兒畫本裏歡喜冤家的意思,路嬸兒竟一副隨他們去的姿態,想的很開。
待把這州城裏發生的事情聽了個七七八八,寧瀾便帶著一肚子的感慨同張九如張清川迴清遠縣了。
阿北則留在寧磊身旁,先陪他去省裏考試,日後陪他進京。
又是幾日舟車勞頓,寧瀾幾人終於抵達清遠縣。清遠縣還是那個清遠縣,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口音,路上遇到陌生的麵孔迎麵而來都有親近的感覺。
縣衙也還是那個縣衙,大門上的漆補了又掉,掉了又補,氣派總一如從前。張九如想到從前拿假的桃花酒灌醉寧瀾的事情,不禁笑出了聲。
張九如這邊才接任,事情多,隻能暫且住在衙門。毛球球一進衙門,好像迴到了自己的窩一般,比張九如還有主人的氣勢。
寧瀾這邊便隻帶著張清川迴洞溪村安置。
迴村的路上,遇見一個賣漿水的小娘子,寧瀾買了兩碗,一碗遞給張清川,二人慢慢喝完才迴家趕。
下了管道,就能看見兩邊的桃花樹枝幹已經長的很粗壯,亭亭如蓋,綠葉成蔭,不少外地趕路的聚在樹下歇腳納涼。
“呀,是寧瀾迴來了?”
寧瀾衣著氣派,進了村許多人不敢認,直到有膽大的開了口,大家才七嘴八舌的圍了過來,簇擁著他走到了家門口。
寧瀾去過京城可是大事,大家心中好奇,連張清川都沒怎麽注意到,一直在問和京城相關的事情,寧瀾都一一耐心迴答。
到了家,寧瀾自然得先去拜訪文伯和族中各長輩,圍著他的鄉親們隻能略帶遺憾的先離開了。
寧瀾和張清川洗漱一番,便挨家挨戶提著禮物去拜訪了。
在洞溪村走了一圈,明顯能感覺到不一樣了,路上也很幹淨,幾乎沒有雜物垃圾。
路過書院,聽著裏麵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都能覺得比之前的讀書聲要大。
拜訪完一圈長輩,寧瀾去了孫望孫大叔家中,他打算在梨樹林中水池旁建個小院子,和張九如一塊兒住。
老宅那滿牆薔薇花圍著的院子中,留了太多迴憶,他不舍得動。
最後迴到糖作坊,寧瀾去荷塘邊輕喚了一聲,小九泡泡兒小黑阿黃三元四喜五福都跑了過來,喵喵汪汪的亂叫。
寧瀾挨個抱完親熱完,天色已經變暗了。
荷塘裏的灑下魚苗已經長的很肥了,到了收獲的季節,池塘中的魚都會被送到鎮上的餐館,知禮也會再補一些新的魚苗進去。
池塘被護理的好的,一網下去,網上不少活蹦亂跳的魚。麻嬸兒便準備了個全魚宴,清蒸魚、秘製燒魚、酸湯魚、糖醋魚、糟魚、魚丸湯、魚片粥,配上剛起壇的荷花酒與初夏的晚風,再愉快不過。
多出的魚也沒再往池塘裏放,寧瀾做成了風幹魚。
魚清理幹淨,每斤用四五錢鹽醃7天後洗淨擦幹。腮下切一刀,青花椒、茴香妍末,同炒過的鹽一起擦入魚腮和魚腹內外,用紙包裹,掛在通風的地方。
風幹魚可蒸、可爆炒、可燉,滋味很足。
做成魚醬也是頂不錯的選擇,魚切碎,用炒鹽、花椒、茴香、幹薑、神曲、紅曲和酒拌勻,密封好,十日就可以吃了。
小九和泡泡兒是不愛吃魚的,每每聞見魚味就迴嫌棄的走開。
小九和泡泡兒鼻子嘴巴旁邊的毛發變白了,步調不如以前矯健,兩隻貓都變得更加粘人了。這次寧瀾迴來,幾乎是寸步不離的跟著,不許寧瀾離開它們的視線範圍內。
寧瀾身上好像長了兩個貓貓掛件,這既讓他甜蜜,又讓他憂心。待寺廟落成,把佛像請了進去,寧瀾先帶著小九兒和泡泡兒去拜了一拜。
寧瀾這邊要忙建院子的事,就把張清川送去了學堂,寧瀾還纏著文伯讓他把張清川收了當關門弟子。
要不怎麽說隔輩親,張清川雖說和文伯沒有半分血緣關係,文伯真真是用了十成十的心去教導。寧瀾已開始害怕文伯累著,後來發現他反而精氣神更足了,就放下了心。
第91章
中秋節前, 歸遠大師如約而至,文伯見到多年未見的老友,情不自禁潸然淚下,一番秉燭夜談, 兩人也未將這些年的舊敘完。
歸遠大師聲名在外, 再加上洞溪村環境清幽和十裏桃花路的加成,吸引了不少願意來常駐和掛單的僧侶。
寺廟落成, 掛上“潛溪寺”的牌匾, 歸遠大師主持了灑淨儀式和開光儀式後, 就正式向眾人開放了。
寺廟前的放生池中,寧瀾移栽進去幾株荷花, 紅花綠葉山門,別有一番景致。池中的魚倒不用他管了,自有來來來往往的香客去放生。
寺廟開放後,洞溪村比之以前更加熱鬧。路邊出現了許多賣香燭紙品、各種各樣吃食、小玩意的攤子。
寧瀾當然也占據了兩個好位置, 著人守著賣各色糖果、秋梨膏和醬油。
……
這邊梨樹林中的院子還未建好, 寧磊和李小書中舉的消息先傳來了。
寧磊和李小書考試完,聽了張九如多走走看看的建議, 迴青州的路上, 每到一處陌生的地方,就會停留幾天, 與不同的人交談,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狀況。
是以二人還沒到家, 報喜的人先到了。
要不說每年科舉考試後都有人能靠拿賞錢發一筆小財, 給寧磊和李小書報喜的, 青州那邊不說, 光洞溪村都來了好幾撥。
當然腳程快先來的拿的賞錢多, 後麵的就隻能得個茶水辛苦錢了。
這一撥撥的人來,熱鬧的緊,敲鑼打鼓,不出一日,寧磊和李小書中舉的消息周邊幾個村子裏的人也都知道了。
二人中舉,連帶著洞溪村的書院名聲大噪。又過了幾年,書院出的人才多了,廟裏的香火盛了,十裏桃花的景美了,洞溪村成了外人眼中鍾靈毓秀的地界。
再說迴這邊,登門上寧家賀喜的人數不勝數,寧瀾煩擾的很,又不能把人攆出去。隻拖到寧磊迴來,這些送房送地送錢送奴婢的人全都交由他來接待處理。
寧磊和李小書得中舉人,對兩邊家族都是大事,若這二人不來,族裏的人就要找到州城去了。因此寧瀾早就讓人捎信過去,讓這兩人快馬加鞭迴來。
等這兩人迴來的時間,寧瀾也沒閑著,一方麵要替寧磊打發有意來交好的人,一方麵要置辦水席需要的菜品,另外新院子那邊還常有事來問他。
寧磊妥妥的算是替寧家光宗耀祖了,外姓族裏不少說酸話的,一個乞丐小子,白白叫寧家撿了去,叫寧家占了這大便宜。
這些話,傳到寧家眾人耳中,一點不影響他們的興致。
不止寧瀾要替寧磊大辦宴席,族裏也要辦,燒香祭祖感謝祖先保佑。
宴席隻說寧瀾這邊,寧瀾這次辦的席仿的是洛陽水席,不拘是哪裏的,什麽身份,隻要是過往的人都能坐下來吃一口。
洛陽水席最早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保留下來的曆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
之所以叫水席,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也免了浪費。
正宗的洛陽水席有前八品(冷盤)、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共二十四道菜。雖說是慶祝,寧瀾也不願太張揚浪費,便減至十二道菜。
冷盤隻選了三道,涼拌蓮藕、熗拌青筍和一道豬耳絲。
這次兩人不似之前那般輕車簡從,一隊人浩浩蕩蕩地拉拉了許多東西。
寧瀾隻帶了阿北迴去,阿南留在京城照看糖水鋪子和鹵煮火燒的攤子。
歸遠大師也沒同他們一起,歸遠大師還有老友要去拜訪, 之後才能往洞溪村去, 約定好中秋前後抵達。
這次還是元春元秋在前麵帶路,毛球球依然一臉睥睨地站在馬背上。
張老太爺領著張家一群人把寧瀾和張九如送到城外, 要分別是, 老太爺不知從那兒拽出來一個半大孩子, “交給你們了,給我好好養, 養廢了就等我找你們算賬!”
寧瀾和張九如麵麵相覷,被這突如其來的舉措打的措手不及。
待二人反應過來,張老太爺已經領著張家的人走遠了,寧瀾和張九如也隻能把這孩子帶上馬車。
馬車上仔細問過, 二人才了解情況, 這孩子叫張清川,6歲, 是張家遠房遠房遠房親戚的孩子。父母意外去世, 家產被親戚瓜分,打會走路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張家的人找過去時, 就問了一句,“張清川, 讓你去給別人當兒子你去不去?”
張清川呆愣愣的, 看了看爆著骨頭青筋的腳丫, 點頭應下了, 然後就被送到了寧瀾和張九如麵前。
張九如握住寧瀾的手, “養嗎?不養我讓元春元秋給他送迴去。”
張清川聽聞此話一臉局促,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放了。
寧瀾略想一想也明白張老太爺的用意,怕他們老了膝下無人照看,故而找了一個孩子。打小養在身邊,培養出感情,不至於老了身後沒人送。
寧瀾注意到張清川無處安放的眼神,便點了點頭。
張九如拉住寧瀾的手,對張清川說,“以後我們倆就是你的家人了,咱們都先慢慢適應著,改口什麽的日後再說。”
“是。”
“可要改名字?”
張清川堅定搖頭,“我的名字是親生爹娘給娶的,他們給我的隻剩這一個名字了,我不改。”
寧瀾心中認同,明白了張老太爺為何在張家的眾多旁枝中獨獨挑出他來。
途經青州,寧磊和李小書馬上要參加今年的鄉試了,寧瀾和張九如便在此逗留了幾日。
恰逢端午節,古人將這一日也稱為浴蘭節,因這日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因此家家戶戶有給孩子泡藥湯祛百病的習俗。
路嬸兒見著一個幹巴巴的小娃娃心疼的不行,忙去街上買了苦草麥藥給張清川泡了個熱湯,又給他換上了新衣服新鞋子。
那邊張九如無事,正給寧磊和李小書講書,講時事。寧瀾則忙著給寧磊和李小書做一道鯉魚焙麵,預祝他們能如鯉魚躍龍門,此次考試順利得中。
鯉魚焙麵全稱是糖醋軟溜黃河鯉魚帶焙麵,向來有“龍肉甘美華如玉,龍須焦脆細如絲”之稱,是河南十大名菜之一。
做鯉魚焙麵需選擇黃河鯉魚,且要選擇河底泥土較少、水質幹淨的河段中的鯉魚,這樣鯉魚才沒有土腥氣,刺少,並且肉白嫩緊實。
鯉魚收拾幹淨,改刀成瓦楞形,用鹽、胡椒粉、蔥、黃酒醃製片刻,控幹血水,拍上一層薄薄的澱粉,熱油將魚炸至八成熟。
鍋中燒一鍋水,將魚簡單汆一下,去掉油炸過程中魚身上沾染的的焦黑色澱粉屑,出來的成品會更好看。
熱鍋中加入冷水,放入白糖,炒出糖色,加入米醋、鹽調味。然後放入鯉魚,不斷的往魚身上澆湯汁,這一步就是軟溜了。待湯汁濃稠,澆入少許熱油,繼續大火溜到鍋中冒大泡即可。
然後將魚擺盤,鍋中剩下的湯汁盡數澆到魚身上。
焙麵用的麵需加了鹽、堿和,醒一個多小時。之後就是考究真功夫的,要經過多遍反複的拉扯,把麵拉成細條。
好的師傅可將一團麵拉出131072根麵條,根根細如發絲,遇水即溶,遇火即著。
五成熱的油中將拉好的麵炸至即將變色時撈出,蓋到鯉魚身上。
寧瀾自問手中是沒有這樣的功夫的,找了一個麵店師傅,把做法要訣講了,師傅練了許多遍,才終於做成。
軟溜的鯉魚,外脆裏嫩,酸甜可口;焙麵則蓬鬆酥脆,不泥、不沾、不亂,兩者搭配,相輔相成。
一大家子人圍著桌子,滿是歡聲笑語。
寧瀾去京城的這段日子,可是發生了不少事。
笑笑和李小墨在城中最熱鬧處開了分店。家裏一對雙胞胎聰明伶利,女兒從小在鋪子裏,打的一手好算盤;兒子則繼承了李家的衣缽,在醫術上頗有些鑽研的精神;
羅明遠在青州謀了個教諭的職位,把阿爺阿奶舅舅和舅母都接了過來。阿爺阿奶在州城住不慣,待了一段日子又迴去了,老百姓麽,最惦念的就是腳下的土地;
知達和月兒得了一個女兒,月兒如今辭了鋪子裏的差事,專心在家陪伴教導女兒;
宋衡中舉後一年順利考中進士,在嶽丈的走動下得了隔壁縣縣令得職位,上任時把妻子也帶了過去,兩人感情一路升溫,如膠似漆;
路其與小木糾糾纏纏,一個追,一個逃,很有點兒畫本裏歡喜冤家的意思,路嬸兒竟一副隨他們去的姿態,想的很開。
待把這州城裏發生的事情聽了個七七八八,寧瀾便帶著一肚子的感慨同張九如張清川迴清遠縣了。
阿北則留在寧磊身旁,先陪他去省裏考試,日後陪他進京。
又是幾日舟車勞頓,寧瀾幾人終於抵達清遠縣。清遠縣還是那個清遠縣,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口音,路上遇到陌生的麵孔迎麵而來都有親近的感覺。
縣衙也還是那個縣衙,大門上的漆補了又掉,掉了又補,氣派總一如從前。張九如想到從前拿假的桃花酒灌醉寧瀾的事情,不禁笑出了聲。
張九如這邊才接任,事情多,隻能暫且住在衙門。毛球球一進衙門,好像迴到了自己的窩一般,比張九如還有主人的氣勢。
寧瀾這邊便隻帶著張清川迴洞溪村安置。
迴村的路上,遇見一個賣漿水的小娘子,寧瀾買了兩碗,一碗遞給張清川,二人慢慢喝完才迴家趕。
下了管道,就能看見兩邊的桃花樹枝幹已經長的很粗壯,亭亭如蓋,綠葉成蔭,不少外地趕路的聚在樹下歇腳納涼。
“呀,是寧瀾迴來了?”
寧瀾衣著氣派,進了村許多人不敢認,直到有膽大的開了口,大家才七嘴八舌的圍了過來,簇擁著他走到了家門口。
寧瀾去過京城可是大事,大家心中好奇,連張清川都沒怎麽注意到,一直在問和京城相關的事情,寧瀾都一一耐心迴答。
到了家,寧瀾自然得先去拜訪文伯和族中各長輩,圍著他的鄉親們隻能略帶遺憾的先離開了。
寧瀾和張清川洗漱一番,便挨家挨戶提著禮物去拜訪了。
在洞溪村走了一圈,明顯能感覺到不一樣了,路上也很幹淨,幾乎沒有雜物垃圾。
路過書院,聽著裏麵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都能覺得比之前的讀書聲要大。
拜訪完一圈長輩,寧瀾去了孫望孫大叔家中,他打算在梨樹林中水池旁建個小院子,和張九如一塊兒住。
老宅那滿牆薔薇花圍著的院子中,留了太多迴憶,他不舍得動。
最後迴到糖作坊,寧瀾去荷塘邊輕喚了一聲,小九泡泡兒小黑阿黃三元四喜五福都跑了過來,喵喵汪汪的亂叫。
寧瀾挨個抱完親熱完,天色已經變暗了。
荷塘裏的灑下魚苗已經長的很肥了,到了收獲的季節,池塘中的魚都會被送到鎮上的餐館,知禮也會再補一些新的魚苗進去。
池塘被護理的好的,一網下去,網上不少活蹦亂跳的魚。麻嬸兒便準備了個全魚宴,清蒸魚、秘製燒魚、酸湯魚、糖醋魚、糟魚、魚丸湯、魚片粥,配上剛起壇的荷花酒與初夏的晚風,再愉快不過。
多出的魚也沒再往池塘裏放,寧瀾做成了風幹魚。
魚清理幹淨,每斤用四五錢鹽醃7天後洗淨擦幹。腮下切一刀,青花椒、茴香妍末,同炒過的鹽一起擦入魚腮和魚腹內外,用紙包裹,掛在通風的地方。
風幹魚可蒸、可爆炒、可燉,滋味很足。
做成魚醬也是頂不錯的選擇,魚切碎,用炒鹽、花椒、茴香、幹薑、神曲、紅曲和酒拌勻,密封好,十日就可以吃了。
小九和泡泡兒是不愛吃魚的,每每聞見魚味就迴嫌棄的走開。
小九和泡泡兒鼻子嘴巴旁邊的毛發變白了,步調不如以前矯健,兩隻貓都變得更加粘人了。這次寧瀾迴來,幾乎是寸步不離的跟著,不許寧瀾離開它們的視線範圍內。
寧瀾身上好像長了兩個貓貓掛件,這既讓他甜蜜,又讓他憂心。待寺廟落成,把佛像請了進去,寧瀾先帶著小九兒和泡泡兒去拜了一拜。
寧瀾這邊要忙建院子的事,就把張清川送去了學堂,寧瀾還纏著文伯讓他把張清川收了當關門弟子。
要不怎麽說隔輩親,張清川雖說和文伯沒有半分血緣關係,文伯真真是用了十成十的心去教導。寧瀾已開始害怕文伯累著,後來發現他反而精氣神更足了,就放下了心。
第91章
中秋節前, 歸遠大師如約而至,文伯見到多年未見的老友,情不自禁潸然淚下,一番秉燭夜談, 兩人也未將這些年的舊敘完。
歸遠大師聲名在外, 再加上洞溪村環境清幽和十裏桃花路的加成,吸引了不少願意來常駐和掛單的僧侶。
寺廟落成, 掛上“潛溪寺”的牌匾, 歸遠大師主持了灑淨儀式和開光儀式後, 就正式向眾人開放了。
寺廟前的放生池中,寧瀾移栽進去幾株荷花, 紅花綠葉山門,別有一番景致。池中的魚倒不用他管了,自有來來來往往的香客去放生。
寺廟開放後,洞溪村比之以前更加熱鬧。路邊出現了許多賣香燭紙品、各種各樣吃食、小玩意的攤子。
寧瀾當然也占據了兩個好位置, 著人守著賣各色糖果、秋梨膏和醬油。
……
這邊梨樹林中的院子還未建好, 寧磊和李小書中舉的消息先傳來了。
寧磊和李小書考試完,聽了張九如多走走看看的建議, 迴青州的路上, 每到一處陌生的地方,就會停留幾天, 與不同的人交談,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狀況。
是以二人還沒到家, 報喜的人先到了。
要不說每年科舉考試後都有人能靠拿賞錢發一筆小財, 給寧磊和李小書報喜的, 青州那邊不說, 光洞溪村都來了好幾撥。
當然腳程快先來的拿的賞錢多, 後麵的就隻能得個茶水辛苦錢了。
這一撥撥的人來,熱鬧的緊,敲鑼打鼓,不出一日,寧磊和李小書中舉的消息周邊幾個村子裏的人也都知道了。
二人中舉,連帶著洞溪村的書院名聲大噪。又過了幾年,書院出的人才多了,廟裏的香火盛了,十裏桃花的景美了,洞溪村成了外人眼中鍾靈毓秀的地界。
再說迴這邊,登門上寧家賀喜的人數不勝數,寧瀾煩擾的很,又不能把人攆出去。隻拖到寧磊迴來,這些送房送地送錢送奴婢的人全都交由他來接待處理。
寧磊和李小書得中舉人,對兩邊家族都是大事,若這二人不來,族裏的人就要找到州城去了。因此寧瀾早就讓人捎信過去,讓這兩人快馬加鞭迴來。
等這兩人迴來的時間,寧瀾也沒閑著,一方麵要替寧磊打發有意來交好的人,一方麵要置辦水席需要的菜品,另外新院子那邊還常有事來問他。
寧磊妥妥的算是替寧家光宗耀祖了,外姓族裏不少說酸話的,一個乞丐小子,白白叫寧家撿了去,叫寧家占了這大便宜。
這些話,傳到寧家眾人耳中,一點不影響他們的興致。
不止寧瀾要替寧磊大辦宴席,族裏也要辦,燒香祭祖感謝祖先保佑。
宴席隻說寧瀾這邊,寧瀾這次辦的席仿的是洛陽水席,不拘是哪裏的,什麽身份,隻要是過往的人都能坐下來吃一口。
洛陽水席最早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保留下來的曆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
之所以叫水席,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也免了浪費。
正宗的洛陽水席有前八品(冷盤)、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共二十四道菜。雖說是慶祝,寧瀾也不願太張揚浪費,便減至十二道菜。
冷盤隻選了三道,涼拌蓮藕、熗拌青筍和一道豬耳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