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文書中的用詞,對外(西域、突騎施、堅昆)的用詞是“撫寧”、“防製”,而對內則全部使用“統”和“治”。


    可見,此時的“西域”蔥嶺以西,不在唐朝直接管轄的地區,而“安西”則已經是內部地區了。


    這和《漢書·西域傳》中,“蔥嶺以東”的“西域”,已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從管理層級的角度上說,安西都護府西遷龜茲後,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庭州設北庭都護府,但依舊歸屬於安西都護府。


    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玄宗開元年間,又設“磧西節度使”,管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治西州。


    以天山為界,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歸北庭都護府統轄,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迴溯唐朝向西的拓展,可以明顯看出唐庭對東、西突厥戰略戰術的差異。與擊倒東突厥時,充滿賭博意味的國運之戰不同,唐朝在經營西域過程中,明顯采取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


    出河西走廊後,先拿下天山北麓的牧場,然後以三州之地為籠,駐軍屯墾,強硬推行州縣製改革,穩固局麵。


    足足四年之後(貞觀十八年),唐軍才越過天山進討焉耆國(今新疆焉耆)。又過了四年(貞觀二十二年),才西去平龜茲國(今新疆庫車)。


    在安西四鎮設置之初,唐朝的戰略目的依舊止步於,打碎西突厥在南疆的統治。


    安西地區不過是構建了一個,以四鎮為支撐點的戰略緩衝區,便心滿意足了。


    所以才會有四鎮不駐軍,以“撫”的主的大方針。


    但南疆複雜的政治環境超過了唐庭的預期,尤其是吐蕃從安西以南強勢崛起,連續不斷的以穿越昆侖山和取道小勃律兩條路線入疆博弈。最終,逼得唐朝不得不在四鎮屯重兵固守。至此,南北疆的統治策略才開始趨同。


    而對於蔥嶺以西,真正意義上的“西域”,唐庭實際上是綿長莫及,隻要能夠保持住朝貢體係,使其不倒向敵人便很滿意了。


    從層級上說,北疆三州是河西走廊的防禦緩衝區,南疆的安西是北疆三州的防禦緩衝區,而西域則是安西地區的防禦緩衝區。


    大家不要小看防禦緩衝區的作用,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吐蕃軍神欽陵和唐朝通泉縣尉郭元振,曾有一次野狐河(今青海察汗烏蘇河)之會。


    二人唇槍舌劍鬥得不亦樂乎,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安西的歸屬。雙方都希望掌控安西四鎮,作為自己實際控製區的戰略緩衝區。


    古代王朝通常沒有非常明確的“邊境”概念,多以“勢力範圍”來劃分。大多數情況下,“勢力範圍”的邊界都可以理解為戰略緩衝區。而安西地區恰恰是聯係中亞和東亞的節點,因此才成了唐蕃兩國必爭之地。


    綜上所述,唐朝的“西域”概念,至少經過了兩次西移。


    第一次,從指“敦煌以西”改為“高昌以西”,表現為唐境西擴北疆,伊、西、庭納入州縣體製之內,


    第二次,從“高昌以西”變為“於闐以西”。


    但這次西移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博弈,期間多次出現反複。最終,以四鎮駐軍為基點,將“西域”所指推到了蔥嶺以西,並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爆發(注意不是怛羅斯之戰)。


    唐朝“西域”範疇的西移,伴隨著唐朝邊境的不斷拓展。


    《資治通鑒》天寶十二年條目所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當不是虛言。


    弄清楚“西域”地望的不斷變化,是研究唐朝在西域政治、軍事製度的基礎,同時也有助於搞清各地羈縻州府的差異。


    正如前文所述,安西四鎮是唐朝胡漢並存統治方式的交叉點,而這正是它迷人的地方。


    唐憲宗李純是中唐時期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其在位的十五年間(805-820,年號“元和”),任用李吉甫、杜黃裳、李絳、裴度等幾位賢相,力主革除弊製、養兵削藩,討劉辟、除李琦、收魏博、平淮西、滅李師道。


    隨著唐庭權威的再度樹立,沉屙數十年的藩鎮割據局麵幾乎一掃而空,各地藩鎮都開始重新上繳賦稅,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吏。如果不是之後穆宗、文宗等幾位皇帝實在不堪,唐朝的國祚尚有逆轉的可能。


    正因於此,目前史學界多將目光專注於“元和中興”時期,“兩稅製”推行和“削除藩鎮”之上,少有人關注憲宗在位期間唐蕃兩國的博弈。


    今天,我們就憲宗在位的十五年,從唐蕃二百年的關係史中抽離出來。看看這個頗有意味的時間段裏,唐蕃兩國是如何在朝堂、沙場兩個層麵角逐博弈的。


    如果用一條曲線,來勾勒出唐蕃二百年的關係史。那太宗時期處於上揚周期,最高點是文成入藏後的十年。


    之後,在高宗武後時期開始震蕩下行,中宗李顯嫁金城公主入藏,至玄宗天寶年間,兩國關係開始轉暖,雖依舊上下搖擺,但總體保持平穩,算是一段略有上升的盤整階段。


    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並吞河攏西域,兩國關係斷崖式跳水,戰爭成了對話的主要方式,尤其在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平涼劫盟事件爆發後,唐蕃關係跌入穀底,幾乎斷了使臣互訪。


    憲宗即位後,曲線再度上揚,兩國在朝堂、邊疆兩個戰場上鬥得你來我往。


    (這其實恰好說明了,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曆經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四朝的黑暗期,至憲宗時已有了還手之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的鹽州之戰以唐軍獲勝告終,此後兩國再也無心戀戰,和談成了雙方唯一的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苑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苑風並收藏唐朝好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