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皇親”,大家頭腦裏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麽?
華屋廣廈、錦衣玉食、鬥雞走狗,妥妥的人生贏家範兒!!
可今天這位主角,身為一個皇親,卻幼年便被趕出家門,盛年嗜血邊疆,憑真本事砍出了功名富貴,到晚年又因為皇親的標簽,被連坐流放崖州(海南三亞),客死他鄉。
這位一點也沒享受皇親福利的唐朝名將,便是王方翼。
很多人沒聽過名字,但功勳赫赫的名將!
一、坎坷前行一路奮起
王方翼(625年-687年3月18日),字仲翔,並州祁(今祁縣)人,出於太原王氏,乃隋唐望族後裔。
祖父王裕,為隋朝司徒王秉之子,娶李淵同母妹為妻(後封為同安公主),其女嫁入隋宮為隋煬帝皇妃。
李唐定鼎後,王裕任隋州刺史、官至開府儀同三司,死後高諡為“文”。
王裕之子王仁表,貞觀時曾任岐州(今陝西鳳翔)刺史,他的兒子就是王方翼。
按常理說,王方翼背靠太原王氏的族望,又有兩朝高官的官蔭,還有同安公主做老祖母,官場之路要不走得順風順水,真有點對不起祖宗。
可王方翼卻根本沒機會享受家族華麗的背景板,他父親王仁表乃是庶出,與同安公主頗有些摩擦。
等王仁表一去世,尚在幼年的王方翼便和母親,一起被同安公主逐出家門,安排到別業(鳳泉墅)居住,直到同安公主去世,才有機會迴到長安。
《新唐書·王方翼傳》:“方翼早孤,哀毀如成人,時號孝童。母李,為主所斥,居鳳泉墅。方翼尚幼,雜庸保,執苦不棄日,墾田植樹,治林垠,既完牆屋,燎鬆丸墨,為富家。”
童年生活在鄉間的經曆,很好的鍛煉了王方翼的品格,讓他少小時便掌握了耕種的知識,也為其後為官時,重視民政打下了基礎。
唐高宗即位後,李治的王皇後是王方翼的堂妹,沾著皇親邊兒的他,被從千牛衛提拔為安定令(甘肅涇川縣北)。
王方翼到任後,深感本地豪族兼並土地、橫行鄉裏。
他一方麵鼓勵開荒耕織,致力發展生產;
另一方麵對豪紳重拳出擊,強硬鎮壓了惡霸皇甫氏。
其餘豪紳皆聞其聲而股栗,不敢稍有異動。但他強硬的整治手段,也得罪了不少人。
幾年後,王方翼被人誣告,獲罪降職為朔州(山西朔州)尚德府果毅。
在長安為母守孝期間,王方翼的一個朋友獲罪被判斬首棄市,無人敢出麵安葬。
王方翼說:“欒布哭祭彭越,是義士;周文王埋葬屍骨,是仁;如果不講義氣、不講仁德,何以侍奉君主呢?”
親自出麵操辦了安葬事宜,李治知道後,非但沒有怪罪,反倒認為王方翼有情有義,是個值得培養的幹才。
不久,王方翼離開長安調任肅州(酒泉)刺史。
當時,吐蕃已占據吐穀渾故地,不斷對河西走廊展開進攻。
可肅州城防殘破不堪,根本不堪抵禦蕃軍進攻。
王方翼到任後,立刻發動民夫、士兵加築城牆,並引多樂水為護城河。
隨著,肅州城垣、烽燧、巡查等一係列防禦體係的建成,肅州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泰。這也讓周邊民眾,從戰亂中獲得了喘息。
憑借王方翼一係列軍事、民生的綜合治理,肅州漸成河西寶地,周邊郡縣的饑民紛紛投奔。
二、奔赴西域立鎮碎葉
662年(唐高宗龍朔二年),西突厥部落在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帶領下,叛離大唐,歸附吐蕃。
679年(調露元年),西域的政治格局突變,自立為西突厥十姓可汗的阿史那·都支與部落首領李遮匐,聯合吐蕃,進兵安西四鎮,準備再建西突厥汗國。
六月,唐廷商議發兵征討時,裴行儉建議道:“吐蕃氣焰囂張,又值李敬玄戰敗、劉審禮陣亡,怎能再出兵西方?”
“臣有一計,可不勞大軍!”
“現今波斯王去世,其子泥洹師尚在長安為質。不如以送其歸國為由,途經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所部時,趁機取之,可不勞而功也。”
裴行儉深知,於萬裏之外取敵魁首,乃天外飛仙之策。但用計當奇正守和,須有一果毅沉著之人為輔。
因此,當唐高宗采納建議之後,裴行儉特意提出選王方翼為副手,兼任檢校安西都護,原安西都護調任庭州(新疆吉木薩爾)刺史。
裴行儉護送泥洹師一行人抵達西州(新疆吐魯番)後,故意四處宣揚“天氣太熱,不適合遠行,待涼爽後,再行西進。”
阿史那·都支心中大安,不加防備。
裴行儉以狩獵為由,召集周邊部落青壯近萬騎隨行。
隨後,裴行儉帶隊策馬狂奔,邊走邊整編隊伍。不數日,便趕到距阿史那·都支部落十多裏處。
猝不及防的都支,麵對唐使的“問候”,隻能率領五百多人迎接,當場被擊落馬下,繩捆索綁。
擒了阿史那·都支後,裴行儉精選銳騎,日夜兼程奔襲下一個目標——西突厥別帥李庶匐。
臨行前,他將都支及手下頭目交予王方翼,命其即刻啟程趕赴碎葉,並叮囑到達後馬上展開防禦,作為戰術支撐點。
王方翼星夜兼程到達碎葉水河畔,即刻展開城防修築工作,將碎葉城四麵12道門全部加建了甕城。
而後,他將周邊部落首領請來赴宴,諸胡見碎葉城森嚴的守備,無不咂舌,競相貢獻方物,表示友善。
《舊唐書·列傳·良吏》:“又築碎葉鎮城,立四麵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西域諸胡競來觀之,因獻方物。”
正是在裴行儉、王方翼兩手皆硬的配合下,阿史那·都支、李庶匐之亂迅速平息。
安西四鎮的建置也從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向西拓展為龜茲、碎葉、於闐、疏勒。
三、熱海之戰血浸征袍
679年,裴行儉計擒阿史那·都支、李庶匐,降服西突厥各部。
但不久後,唐朝北方的局麵發生了重大變化。貞觀初年便被降服的原東突厥部落,掀起了規模浩大的複國運動,逐漸形成了後突厥汗國(突厥第二汗國)。
華屋廣廈、錦衣玉食、鬥雞走狗,妥妥的人生贏家範兒!!
可今天這位主角,身為一個皇親,卻幼年便被趕出家門,盛年嗜血邊疆,憑真本事砍出了功名富貴,到晚年又因為皇親的標簽,被連坐流放崖州(海南三亞),客死他鄉。
這位一點也沒享受皇親福利的唐朝名將,便是王方翼。
很多人沒聽過名字,但功勳赫赫的名將!
一、坎坷前行一路奮起
王方翼(625年-687年3月18日),字仲翔,並州祁(今祁縣)人,出於太原王氏,乃隋唐望族後裔。
祖父王裕,為隋朝司徒王秉之子,娶李淵同母妹為妻(後封為同安公主),其女嫁入隋宮為隋煬帝皇妃。
李唐定鼎後,王裕任隋州刺史、官至開府儀同三司,死後高諡為“文”。
王裕之子王仁表,貞觀時曾任岐州(今陝西鳳翔)刺史,他的兒子就是王方翼。
按常理說,王方翼背靠太原王氏的族望,又有兩朝高官的官蔭,還有同安公主做老祖母,官場之路要不走得順風順水,真有點對不起祖宗。
可王方翼卻根本沒機會享受家族華麗的背景板,他父親王仁表乃是庶出,與同安公主頗有些摩擦。
等王仁表一去世,尚在幼年的王方翼便和母親,一起被同安公主逐出家門,安排到別業(鳳泉墅)居住,直到同安公主去世,才有機會迴到長安。
《新唐書·王方翼傳》:“方翼早孤,哀毀如成人,時號孝童。母李,為主所斥,居鳳泉墅。方翼尚幼,雜庸保,執苦不棄日,墾田植樹,治林垠,既完牆屋,燎鬆丸墨,為富家。”
童年生活在鄉間的經曆,很好的鍛煉了王方翼的品格,讓他少小時便掌握了耕種的知識,也為其後為官時,重視民政打下了基礎。
唐高宗即位後,李治的王皇後是王方翼的堂妹,沾著皇親邊兒的他,被從千牛衛提拔為安定令(甘肅涇川縣北)。
王方翼到任後,深感本地豪族兼並土地、橫行鄉裏。
他一方麵鼓勵開荒耕織,致力發展生產;
另一方麵對豪紳重拳出擊,強硬鎮壓了惡霸皇甫氏。
其餘豪紳皆聞其聲而股栗,不敢稍有異動。但他強硬的整治手段,也得罪了不少人。
幾年後,王方翼被人誣告,獲罪降職為朔州(山西朔州)尚德府果毅。
在長安為母守孝期間,王方翼的一個朋友獲罪被判斬首棄市,無人敢出麵安葬。
王方翼說:“欒布哭祭彭越,是義士;周文王埋葬屍骨,是仁;如果不講義氣、不講仁德,何以侍奉君主呢?”
親自出麵操辦了安葬事宜,李治知道後,非但沒有怪罪,反倒認為王方翼有情有義,是個值得培養的幹才。
不久,王方翼離開長安調任肅州(酒泉)刺史。
當時,吐蕃已占據吐穀渾故地,不斷對河西走廊展開進攻。
可肅州城防殘破不堪,根本不堪抵禦蕃軍進攻。
王方翼到任後,立刻發動民夫、士兵加築城牆,並引多樂水為護城河。
隨著,肅州城垣、烽燧、巡查等一係列防禦體係的建成,肅州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泰。這也讓周邊民眾,從戰亂中獲得了喘息。
憑借王方翼一係列軍事、民生的綜合治理,肅州漸成河西寶地,周邊郡縣的饑民紛紛投奔。
二、奔赴西域立鎮碎葉
662年(唐高宗龍朔二年),西突厥部落在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帶領下,叛離大唐,歸附吐蕃。
679年(調露元年),西域的政治格局突變,自立為西突厥十姓可汗的阿史那·都支與部落首領李遮匐,聯合吐蕃,進兵安西四鎮,準備再建西突厥汗國。
六月,唐廷商議發兵征討時,裴行儉建議道:“吐蕃氣焰囂張,又值李敬玄戰敗、劉審禮陣亡,怎能再出兵西方?”
“臣有一計,可不勞大軍!”
“現今波斯王去世,其子泥洹師尚在長安為質。不如以送其歸國為由,途經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所部時,趁機取之,可不勞而功也。”
裴行儉深知,於萬裏之外取敵魁首,乃天外飛仙之策。但用計當奇正守和,須有一果毅沉著之人為輔。
因此,當唐高宗采納建議之後,裴行儉特意提出選王方翼為副手,兼任檢校安西都護,原安西都護調任庭州(新疆吉木薩爾)刺史。
裴行儉護送泥洹師一行人抵達西州(新疆吐魯番)後,故意四處宣揚“天氣太熱,不適合遠行,待涼爽後,再行西進。”
阿史那·都支心中大安,不加防備。
裴行儉以狩獵為由,召集周邊部落青壯近萬騎隨行。
隨後,裴行儉帶隊策馬狂奔,邊走邊整編隊伍。不數日,便趕到距阿史那·都支部落十多裏處。
猝不及防的都支,麵對唐使的“問候”,隻能率領五百多人迎接,當場被擊落馬下,繩捆索綁。
擒了阿史那·都支後,裴行儉精選銳騎,日夜兼程奔襲下一個目標——西突厥別帥李庶匐。
臨行前,他將都支及手下頭目交予王方翼,命其即刻啟程趕赴碎葉,並叮囑到達後馬上展開防禦,作為戰術支撐點。
王方翼星夜兼程到達碎葉水河畔,即刻展開城防修築工作,將碎葉城四麵12道門全部加建了甕城。
而後,他將周邊部落首領請來赴宴,諸胡見碎葉城森嚴的守備,無不咂舌,競相貢獻方物,表示友善。
《舊唐書·列傳·良吏》:“又築碎葉鎮城,立四麵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西域諸胡競來觀之,因獻方物。”
正是在裴行儉、王方翼兩手皆硬的配合下,阿史那·都支、李庶匐之亂迅速平息。
安西四鎮的建置也從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向西拓展為龜茲、碎葉、於闐、疏勒。
三、熱海之戰血浸征袍
679年,裴行儉計擒阿史那·都支、李庶匐,降服西突厥各部。
但不久後,唐朝北方的局麵發生了重大變化。貞觀初年便被降服的原東突厥部落,掀起了規模浩大的複國運動,逐漸形成了後突厥汗國(突厥第二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