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像兩個拳擊手的搏鬥,吐蕃是個次輕量級選手,一通閃電快拳,將重量級的唐朝打得頭暈眼花,躺地上直哼哼。
但如果打滿十二迴合,肉多依舊是難以化解的天然優勢。
為保持進攻的銳度和頻次,吐蕃對其從屬勢力進行抄家式的盤剝,每攻多以為先鋒,又苦於“(吐蕃)責賦重數,悉奪其險,立營侯,歲索兵助防”。
甚至,吐蕃在河西走廊與迴鶻對攻,都命南詔派兵協助。
天長日久之下,南詔君臣開始懷念跟唐朝混的歲月,既不用上繳賦稅,朝貢還能用土特產換好東西。
大曆十四年(779年),南詔王閣邏鳳去世,其子先亡,孫異牟尋即位。
同年,吐蕃、南詔二十大軍攻劍南,蜀中震動。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複,唐朝也從裝死狗的狀態緩了過來。繼位不久的德宗李適,命中唐名將李晟率神策軍馳援。
李晟取道漏天(四川雅安),連奪飛越(四川漢源縣西北)、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斬蕃首一千餘級。
左金吾衛將曲環領一部唐軍,在七盤擊退蕃詔聯軍,克維州(四川理縣東北)、茂州(四川茂縣)。
各路唐軍會合後,李晟率軍再渡大渡河,大敗蕃詔聯軍,斬首六千級,“吐蕃南詔饑寒隕於崖穀死者八、九萬人”。
唐軍的這次大勝,不但穩定了西川局勢,也讓蕃詔聯盟產生了裂痕。
吐蕃將領將鍋甩在了南詔身上,認為是詔軍戰鬥力弱導致慘敗。
吐蕃讚普將南詔改封為“日東王”,從兄弟之邦下降為臣屬關係。
異牟尋惶恐之餘,將都城從太和城(大理南)遷至羊苴咩城(大理古城)固守。
蕃詔嫌隙暗生的狀態,給了唐人鄭迴一個機會。
這個幾乎堪稱臥底的南詔宰相(清平官),憑借當年做太子老師留下的麵子,不停的給異牟尋吹風,“中國尚禮義,以惠養為務,無所求取。今棄蕃歸唐,無遠戍之勞,重稅之困,利莫大焉”。
雖然異牟尋深以為然,但攝於吐蕃的威勢,也不敢有所異動。
三、棄蕃歸唐的輪迴
德宗上台後,唐朝外交政策經過了一次,從“和蕃抗迴(鶻)”到“聯迴禦蕃”的痛苦轉折。
四朝老臣李泌結合唐蕃局勢,獻了一條“北和迴鶻、南通南詔、西結大食”的困蕃之策。
作為反吐蕃聯盟戰略的實施者之一,韋皋於貞元元年(785年)六月,走馬上任為劍南西川節度使。
他來到成都後,馬上便把招撫南詔、諸蠻當做了治蜀之道的出發點,準備“斷吐蕃之右臂”。
但直接聯係南詔,韋皋有點心裏沒底,他從諸蠻入手,首先聯係上了東蠻的首領。
東蠻部落的所在地在今大渡河以南,本來歸於唐屬,天寶戰爭後臣服於南詔。
但作為一個夾縫中的小勢力,東蠻與唐蕃詔三國都有或明或暗的聯絡管道。
韋皋便利用此條件,先從東蠻下手,希望通過東蠻來與南詔搭上關係。
結果,從東蠻口中得知南詔也有了歸附之心,並了解到說話好使的鄭迴曾是唐臣身份。
幾乎與此同時,南詔也準備跟唐朝聊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問題。
但異牟尋也不傻,直接遣使入朝風險太高,萬一被吐蕃發現不容易甩鍋。
他把小弟東蠻推到了前台擋槍,“異牟尋遣其東蠻鬼主驃旁、苴夢衝,苴烏星入朝覲見。南蠻自州陷沒,臣屬吐蕃,貢者二十餘年,至是複通。”
南蠻二十幾年沒來朝貢過了,一下來了仨,可把德宗樂壞了,“宴之於麟德殿,賞賜甚豐,並封驃旁為和義王,苴夢衝為懷化王,苴烏星為順政王,各給印綬而遣之。”
就在兩邊郎情妾意之時,貞元四年(788年)十月,吐蕃發兵十萬攻川西,征南詔數萬軍隊屯兵瀘北(瀘水之北)。
此時,異牟尋尚未下定決心,照例出兵協助。
但韋皋卻摸準了異牟尋首鼠兩端的心思,趁機下了一劑猛藥。
韋皋親筆修書勸異牟尋棄蕃歸唐,卻故意讓快遞小哥送到了蕃將手裏。
這封條件優厚的邀約合同,起到了爆炸性的效果。
蕃將遣兩萬人駐於會州(四川理縣西)防禦南詔,阻斷了南詔軍隊的入蜀之路。
異牟尋極度不爽,下令班師,兩國的裂痕暴露無遺。
失去策應的吐蕃成了一支孤軍,被唐、烏蠻聯軍痛擊於清溪關外。
南詔的左右搖擺吐蕃看在眼裏,因之也開始動作頻頻。
吐蕃讚普要求送大臣子弟到拉薩做人質,遭異牟尋斷然拒絕。
於是,吐蕃便開始在對南詔周邊勢力“摻沙子”。
《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吐蕃慫恿南詔勿鄧酋長苴夢衝,截斷了南詔與唐朝的陸路交通,並分封周邊諸蠻為王。
這做法徹底激怒了異牟尋,他暗中聯絡韋皋,引唐軍攻伐苴夢衝。
792年(貞元八年)二月,唐軍在三部落(兩林、勿鄧、豐琶)配合下兵入琵琶川,擒殺親吐蕃的苴夢衝。
8月,韋皋在南詔暗中配合下,圍攻重鎮維州,蕃軍雖憑地形之險堪堪守住,但大將論讚熱被擒,朝野震動。
次年五月,韋皋再次兵出川西,連下吐蕃營堡五十餘處。
唐軍的日漸強勢,讓弱水流域(大金川水係)的烏蠻諸部開始動搖,歌鄰、白狗、弱水等八部脫離吐蕃內附於唐。
異牟尋也派遣三路使者,分別從戎州(四川宜賓)、黔州(今四川彭水)、安南(今越南河內)至成都,獻生金和朱砂,以生金表堅貞,以朱砂表赤心。
貞元八年(792年),蕃詔間的相互猜疑已達到臨界點,“每雲南兵至境上,吐蕃輒亦發兵,聲言相應,實為之備。”
這時韋皋又推了一把,給異牟尋送去一個實實在在的承諾,“共襲吐蕃,驅之雲嶺以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雲南築大城於境上,置戎相保,永固一家”。
得到承諾後,異牟尋於貞元十年(794年)2月,盡殺城中蕃使,複南詔舊號,與唐使在點蒼山神祠盟誓,約定“共逐吐蕃,以鐵橋為界,歸漢舊疆宇,共尅金契,永為誓信。”
但如果打滿十二迴合,肉多依舊是難以化解的天然優勢。
為保持進攻的銳度和頻次,吐蕃對其從屬勢力進行抄家式的盤剝,每攻多以為先鋒,又苦於“(吐蕃)責賦重數,悉奪其險,立營侯,歲索兵助防”。
甚至,吐蕃在河西走廊與迴鶻對攻,都命南詔派兵協助。
天長日久之下,南詔君臣開始懷念跟唐朝混的歲月,既不用上繳賦稅,朝貢還能用土特產換好東西。
大曆十四年(779年),南詔王閣邏鳳去世,其子先亡,孫異牟尋即位。
同年,吐蕃、南詔二十大軍攻劍南,蜀中震動。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複,唐朝也從裝死狗的狀態緩了過來。繼位不久的德宗李適,命中唐名將李晟率神策軍馳援。
李晟取道漏天(四川雅安),連奪飛越(四川漢源縣西北)、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斬蕃首一千餘級。
左金吾衛將曲環領一部唐軍,在七盤擊退蕃詔聯軍,克維州(四川理縣東北)、茂州(四川茂縣)。
各路唐軍會合後,李晟率軍再渡大渡河,大敗蕃詔聯軍,斬首六千級,“吐蕃南詔饑寒隕於崖穀死者八、九萬人”。
唐軍的這次大勝,不但穩定了西川局勢,也讓蕃詔聯盟產生了裂痕。
吐蕃將領將鍋甩在了南詔身上,認為是詔軍戰鬥力弱導致慘敗。
吐蕃讚普將南詔改封為“日東王”,從兄弟之邦下降為臣屬關係。
異牟尋惶恐之餘,將都城從太和城(大理南)遷至羊苴咩城(大理古城)固守。
蕃詔嫌隙暗生的狀態,給了唐人鄭迴一個機會。
這個幾乎堪稱臥底的南詔宰相(清平官),憑借當年做太子老師留下的麵子,不停的給異牟尋吹風,“中國尚禮義,以惠養為務,無所求取。今棄蕃歸唐,無遠戍之勞,重稅之困,利莫大焉”。
雖然異牟尋深以為然,但攝於吐蕃的威勢,也不敢有所異動。
三、棄蕃歸唐的輪迴
德宗上台後,唐朝外交政策經過了一次,從“和蕃抗迴(鶻)”到“聯迴禦蕃”的痛苦轉折。
四朝老臣李泌結合唐蕃局勢,獻了一條“北和迴鶻、南通南詔、西結大食”的困蕃之策。
作為反吐蕃聯盟戰略的實施者之一,韋皋於貞元元年(785年)六月,走馬上任為劍南西川節度使。
他來到成都後,馬上便把招撫南詔、諸蠻當做了治蜀之道的出發點,準備“斷吐蕃之右臂”。
但直接聯係南詔,韋皋有點心裏沒底,他從諸蠻入手,首先聯係上了東蠻的首領。
東蠻部落的所在地在今大渡河以南,本來歸於唐屬,天寶戰爭後臣服於南詔。
但作為一個夾縫中的小勢力,東蠻與唐蕃詔三國都有或明或暗的聯絡管道。
韋皋便利用此條件,先從東蠻下手,希望通過東蠻來與南詔搭上關係。
結果,從東蠻口中得知南詔也有了歸附之心,並了解到說話好使的鄭迴曾是唐臣身份。
幾乎與此同時,南詔也準備跟唐朝聊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問題。
但異牟尋也不傻,直接遣使入朝風險太高,萬一被吐蕃發現不容易甩鍋。
他把小弟東蠻推到了前台擋槍,“異牟尋遣其東蠻鬼主驃旁、苴夢衝,苴烏星入朝覲見。南蠻自州陷沒,臣屬吐蕃,貢者二十餘年,至是複通。”
南蠻二十幾年沒來朝貢過了,一下來了仨,可把德宗樂壞了,“宴之於麟德殿,賞賜甚豐,並封驃旁為和義王,苴夢衝為懷化王,苴烏星為順政王,各給印綬而遣之。”
就在兩邊郎情妾意之時,貞元四年(788年)十月,吐蕃發兵十萬攻川西,征南詔數萬軍隊屯兵瀘北(瀘水之北)。
此時,異牟尋尚未下定決心,照例出兵協助。
但韋皋卻摸準了異牟尋首鼠兩端的心思,趁機下了一劑猛藥。
韋皋親筆修書勸異牟尋棄蕃歸唐,卻故意讓快遞小哥送到了蕃將手裏。
這封條件優厚的邀約合同,起到了爆炸性的效果。
蕃將遣兩萬人駐於會州(四川理縣西)防禦南詔,阻斷了南詔軍隊的入蜀之路。
異牟尋極度不爽,下令班師,兩國的裂痕暴露無遺。
失去策應的吐蕃成了一支孤軍,被唐、烏蠻聯軍痛擊於清溪關外。
南詔的左右搖擺吐蕃看在眼裏,因之也開始動作頻頻。
吐蕃讚普要求送大臣子弟到拉薩做人質,遭異牟尋斷然拒絕。
於是,吐蕃便開始在對南詔周邊勢力“摻沙子”。
《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吐蕃慫恿南詔勿鄧酋長苴夢衝,截斷了南詔與唐朝的陸路交通,並分封周邊諸蠻為王。
這做法徹底激怒了異牟尋,他暗中聯絡韋皋,引唐軍攻伐苴夢衝。
792年(貞元八年)二月,唐軍在三部落(兩林、勿鄧、豐琶)配合下兵入琵琶川,擒殺親吐蕃的苴夢衝。
8月,韋皋在南詔暗中配合下,圍攻重鎮維州,蕃軍雖憑地形之險堪堪守住,但大將論讚熱被擒,朝野震動。
次年五月,韋皋再次兵出川西,連下吐蕃營堡五十餘處。
唐軍的日漸強勢,讓弱水流域(大金川水係)的烏蠻諸部開始動搖,歌鄰、白狗、弱水等八部脫離吐蕃內附於唐。
異牟尋也派遣三路使者,分別從戎州(四川宜賓)、黔州(今四川彭水)、安南(今越南河內)至成都,獻生金和朱砂,以生金表堅貞,以朱砂表赤心。
貞元八年(792年),蕃詔間的相互猜疑已達到臨界點,“每雲南兵至境上,吐蕃輒亦發兵,聲言相應,實為之備。”
這時韋皋又推了一把,給異牟尋送去一個實實在在的承諾,“共襲吐蕃,驅之雲嶺以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雲南築大城於境上,置戎相保,永固一家”。
得到承諾後,異牟尋於貞元十年(794年)2月,盡殺城中蕃使,複南詔舊號,與唐使在點蒼山神祠盟誓,約定“共逐吐蕃,以鐵橋為界,歸漢舊疆宇,共尅金契,永為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