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史稱“四鎮之亂”,或“四王二帝之亂”。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李希烈稱帝,一共才五個,離四王二帝還差一個。


    缺的這個,就是在長安稱帝的朱泚。


    建中四年八月,李希烈率軍圍攻襄城(河南許昌襄城縣),德宗將長安西部防禦吐蕃的涇州精兵調往東部解圍。


    涇原軍卒走到長安時,因賞賜不足而嘩變。


    他們衝入長安,大肆搶奪朝廷庫府,並將因兄弟朱滔稱王,而被拘在長安閑住的朱泚擁立為帝,史稱“涇師之變”。


    一、奉天城下攻防戰


    “涇師之變”爆發後,德宗李適倉皇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


    這座北倚梁山,西傍漆水的小城,旋即成了整個唐朝風暴聚集的中心點。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十日,已稱帝改元的朱泚兵圍奉天。


    此前,接到勤王詔書的左金吾大將軍渾瑊、邠寧節度留後韓遊瑰、涇原兵馬使馮河清等,已率軍入城布防,兩軍旋即在奉天城下展開血戰。


    朱泚叛軍雖聲勢浩大、人數眾多,但首次進攻,就在奉天堅城下崩了牙齒。


    隨後幾日,叛軍利用雲梯攻城皆被渾瑊、韓遊瑰擊敗。朱泚便逼迫百姓填壕溝,並於夜晚攻城,但依舊無法破城。


    隨著德宗召命的下達,各路勤王兵馬紛紛向關中趕來,朱泚也知道形勢不妙。


    他寄希望於一件秘密武器,能夠幫他打開奉天城,隻要抓住了李適,就都有翻盤的機會。


    他在圍攻奉天之初,便命長安西明寺的和尚法堅,開始製造巨型雲梯車。


    此雲梯車高達九丈,寬也有數丈,下裝巨輪,外麵裹著水浸的濕牛皮,周圍懸滿了水囊,梯上可裝兵士五百人,由數千士兵喊著號子向前推動,雲梯車向前緩緩移動時,車輪碾壓地麵隆隆作響,可謂氣勢逼人。


    雲梯車建造的時候,唐軍便遠遠望見了它的體量。


    德宗心中惶恐,召來渾瑊問計。


    渾瑊對德宗說,雲梯車必定沉重,我已安排士卒,在城下挖掘地道,地道裏麵堆滿木柴、膏油、鬆脂,等到雲梯車陷入地道,施以火攻便能破敵。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十四日,雲梯車造好,決定奉天命運的決戰開始了。


    在雲梯車緩緩推動之前,叛軍就發動了攻勢,涇原士卒們抱薪負土,填平壕塹,矢石、火油都阻擋不了叛軍攻城的步伐。


    血戰持續了一天一夜,等到十五日清晨,不少叛軍已利用雲梯攻上城頭,與唐軍展開肉搏。


    此時,李適已沒有什麽能夠激勵士氣的東西了。他召來渾瑊,拿出一千多張空白的告身(委任狀),授權渾瑊可以按照功勞大小任意填寫。


    如果空白告身用完,渾瑊可以直接在將士的身上書寫所授官職,事後朝廷一律憑狀授職。


    此時,堂堂大唐皇帝已窘迫到,隻能給浴血奮戰的將士打白條的程度了。


    但渾瑊知道,這些白條對於生死皆在一刻的將士來說毫無意義。


    他請求德宗道:“奉天成敗皆在此一戰,請陛下親自登城鼓舞將士士氣”。


    德宗也知道,成敗在此一舉,便鼓起勇氣答應等城。


    就在此時,事情出現了小小的轉機。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日夜兼程趕來救駕,並派兵馬使張韶來奉天報信。但張韶到達奉天時,被朱泚叛軍當成百姓,驅趕到城邊去填壕塹。


    張韶趁機跑到城下高喊:“我是朔方軍的軍使”。


    城上唐軍用繩子把他拉上城牆,張韶身中數十箭,九死一生,終於讓德宗看到了李懷光的書信。


    德宗閱信後,喜不自禁,讓人抬著張韶繞城一周,向軍民宣示朔方軍到來。


    城內軍民得知朔方軍全軍來援,歡聲雷動,士氣大振。


    但叛軍仍舊占據著戰場的絕對主動,守城唐軍饑寒交迫,缺少甲胄和兵器,而叛軍狂攻城垣的氣勢依舊不降。唐左右武大將軍呂希倩、高重捷紛紛陣亡,渾瑊也身中數箭仍死戰不退。


    這次運氣又站在了唐朝一邊,緩緩靠近城牆的巨型攻城車,終於陷進了事先挖好的地道之中。


    渾瑊命人在地道中放火,攻城車被火油點燃,順風燃燒,城上的唐軍趁機投下葦柴、火炬。


    此時,風向恰好轉向,雲梯車瞬間就籠罩在烈焰之中,數千攻城叛軍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燒死。


    唐軍見狀,從三個城門出城絞殺叛軍。叛軍不甘心失敗,向城上射箭,一時間城上箭如雨下,射到李適身邊的箭隻有三步之遙。


    此時,神策軍李晟自定州(今屬河北正定)發兵迴援,晝夜兼程,進至東渭橋(今陝西高陵縣南),所部四千人擴大到萬餘人。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兵5萬自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進駐蒲城(今陝西蒲城縣)。


    神策兵馬使尚可孤部3000人自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進至七盤山(今藍田南),擊敗朱泚軍,收複藍田。


    河東節度使馬燧派5000兵進至中渭橋(今鹹陽東)、鎮國節度使駱元光派2000兵進屯昭應(今陝西臨潼)。


    而另一個更壞的消息,傳到了朱泚耳朵裏。李懷光在澧泉(今陝西禮泉北),大敗阻擊的叛軍。


    澧泉距離奉天隻有三十餘裏,朱泚心知奉天再無機會,隻得撤迴長安。最終,奉天保衛戰以唐軍守城成功結束。這場曆時一月的血戰,史稱“奉天之難”。


    二、逼反李懷光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從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千裏來援,解了奉天之圍後,自以為功高蓋世,便上書朝廷,要求朝廷立斬當朝權相盧杞和他左右手度支使趙讚、神策軍使白誌貞。


    認為此三人,一是計議乖方;二是賦斂無度;三是刻扣軍賜,此三罪是造成涇師之變的原因。


    說起來,盧杞確實不是啥好鳥。自從他位列朝綱之後,排擠賢臣、陷害忠良,宰相楊炎、張鎰、嚴郢等人,都先後死在他的手上。


    更令人發指的是,在明知李希烈已反的前提下,還力主派遣顏真卿前去“宣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苑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苑風並收藏唐朝好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