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空出三個月的時間,已經是多方周旋的結果了, 而且學員們已經有了基礎,這次培訓比之前要容易些。”
徐醫生知道這個時間對於醫學培訓來說的確太短, 但現實情況不允許很多的時間。
自從七月開始,學員們結束第一期的培訓, 各自迴到了所在的生產大隊。他們成為赤腳醫生,給各個生產大隊也帶來不少的改變。
相關的衛生防疫知識,在這約半年的時間,也配合著公社的衛生活動,逐步的展開。
除了衛生防疫,更多的是解決一些隊員看病難的問題。
在沒有赤腳醫生之前,豐水公社除了場鎮上的衛生院,就隻有三個生產大隊有醫療站,而剩下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都沒有醫務人員。
隊員們想要看病,有醫療站或者離衛生院比較近的生產大隊還好說,離得遠的生產大隊就有些困難了。
而且,整個豐水公社的人口有近四萬,衛生院和三個醫療站,根本就不能滿足這麽多人的醫療需求。
赤腳醫生的出現,不僅增加了醫務人員,所采摘的藥材等填補了不少醫藥缺口,讓隊員們看病變得容易不少。
這樣的改變,每個生產大隊都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也逐漸離不開赤腳醫生。
但隻經曆過半年培訓的赤腳醫生們,醫學知識有限,學習進修必不可少。
靠著平時衛生院的管理和考核,遠遠不足以讓他們更進一步,集中培訓必須得安排上。
再考慮到赤腳醫生半農半醫的屬性,公社開辦的培訓班隻能選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各個生產大隊在這期間醫療工作也不可能再次陷入空白,所以培訓班的課就隻上半天。
“那課程安排怎麽弄?”既然事情定下來也沒有更改的餘地,況葉就把注意力轉到相關的課程安排上。
“這三個月的時間,總共有五門課程,中醫診療、西醫診療、製藥學、衛生防疫、以及思想教育。前三門每天都有課,後麵兩門隔天上一次。”
徐醫生解答道。考慮到時間比較短,再加上大部分教職人員還有其他工作,課程的安排就比較緊湊。
下午四堂課,基本上沒有空閑下來的時間。
“小況,製藥學這門課你上,中醫診療我或者我家小子來上,西醫診療熊醫生擔任,剩下的衛生防疫和思想教育,是蔣衛生員他們和丁宣傳員。你們看一下課程表,有什麽建議現在就說。”
緊接著徐醫生就拿出幾張課表,依次分發給在場的各位。
“我先看看。”接過課表,況葉就看了仔細的看了起來。
首先看了一眼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是下午一點半開始;最後一節課結束,時間是四點五十五。
這次培訓的三個月正值冬季,白晝時間比較短,天黑的比較早。最後一節課結束,一部分離場鎮遠學員們迴家的後半段路程可能要摸黑了。
至於關於課程的安排,況葉上的製藥課程,差不多都是在第二節,偶有第一節和第三節,至於第四節直接沒有。
這樣的安排,顯然也是考慮到從九大隊來場鎮的距離,他倒是沒有什麽意見。
課程表上的其它課程安排,也顯示都有這方麵的考慮。就比如第四節課,大都是有熊醫生負責西醫診療,而他是離場鎮最近的一人。
“我沒什麽意見,這樣安排就行。”況葉把課程表交還給徐醫生。
“那就行,熊醫生你們呢?”徐醫生望向其他還在看課表的人。
“我沒意見。”
“我也是。”
......
熊醫生和蔣衛生員他們對此也沒意見,課程安排就這麽定了下來。
至於教授思想教育課的丁宣傳員,他的課程安排,徐醫生早在之前就詢問過其意見。
和衛生院眾人商量了一番後不久,培訓班正式開課,況葉也開始了每天去公社上課的生活。
因為課程大都在下午第二節,上課時間在兩點二十五,他一般都會吃完午飯才騎著車去場鎮。
他教授的課程,早在接下這門課的時候,就在準備相關的教案了,上課倒是不太費精力。
不過每天在公社待的時間也不僅僅隻有一節課的時間,除了上課,還有其他事要做。就比如給學員們準備考試的試卷,以及一些學習資料,這些都要用到油印機,校工那邊負責徐醫生他們需要的資料已經忙不過來,況葉會這個就基本上是自己弄。
除了這些試卷好和資料,學員們還有很多問題想找他解惑,其中主要就是上次培訓教授的內容。經過半年的實踐,他們遇到不少疑惑,平時很難抽身來找況葉,現在正好趁著培訓多問問。
為此,況葉統計了學員們問較多的問題,又再準備了一些解答的資料,就更費時間了。
......
在寒冬臘月騎自行車可不是一件好受事,盡管況葉已經算的上修士,但練氣一層的修為,還不足以讓人寒暑不侵。
為此,他給直接裝備了幾樣禦寒的物品,手套、圍巾、雷鋒帽讓騎行沒那麽難受。
而就在他頂著寒風去上課的時候,一則消息在知青間流傳開來。
元旦過後沒幾天,隊裏組織隊員們分口糧,況葉早早的就到二小隊的倉庫前排隊。
住在倉庫對麵山腳下的周光旭四人也來得很早,正好排在況葉的前麵。
“況葉哥,早。有件事不知道你聽說了沒有?”前麵的許誠轉過身來,有些神秘兮兮的說道。
“啥事?”沒頭沒尾的,況葉也猜不到,直接問許誠。
“我聽說從今年開始,下鄉滿兩年的知青可以通過推薦參加招工。”許誠有些興奮的說道。
這消息是前不久,來九大隊串門的其它知青告知的,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就恨不得跳起來。
當然除了許誠,另外的三人也知道了這個消息。
下鄉快兩年,無論是許誠還是周光旭、朱靜、以及薑雨,都覺的這日子很辛苦。
盡管他們已經是周圍一批知青中過的不錯的,九大隊的隊員們也好相處,但每個人都想迴城裏。
周光旭因為還要照顧外公、外婆,雖然有這方麵的想法,但也隻是想想。
在得到這個消息後,雖然有些激動,但卻很快的冷靜了下來。
而許誠三人不一樣,他們在九大隊沒有牽掛,有這樣的機會擺在麵前,如何不激動。
“這事我知道,你們也別抱太多希望。”看著激動的許誠,以及臉上隱藏不住期盼的朱靜和薑雨,況葉在心中歎了口氣,稍稍的勸說了一下。
這個消息,他其實在上個月就知道了。
從今年開始,在上山下鄉滿兩年的知青中推薦招收工人,這個政策在上個月就有相關的報道了。
這個政策,帶來的影響,況葉在知道的第一時間就能推測到。
但他卻不怎麽看好這件事,通過推薦招收工人,這件事本身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推薦,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太多的操作空間。而想迴城的知青那麽多,為了這個推薦的名額又會產生多少事端。
想到這,他就想起在原本的時代,流傳下來的知青迴城的故事。
政策伊始,名額必然不多,而能夠分到各個公社的也必然很少,甚至一兩年才可能一個。
畢竟城裏的工作崗位本來就少,一旦出現最先有機會的事城市居民,留給下鄉的知青隻能是少數。
而之所以從今年開始在知青中招收工人,況葉根據看到的報道,大致理出來一條線索。
十年動蕩時期,很多生產生活找到破壞,國家的一些生產計劃被迫停滯。
他現在所在的省也也一樣,原本計劃的三線在前幾年因為一些政治鬥爭被迫停滯。
不過在六九年的最後一個月,省革委的核心小組重組,造反派的兩名領頭被排除在核心領導層之外。
隨後省內的時局就穩定了不少。
就在這個時候,關於三線建設的計劃,去年四月開辦的一場會議,讓其重新的啟動。
隨著計劃的啟動,相關的工作崗位也需要人。
有了新增的崗位,還有一件事,促使在知青中招工的政策發布。
知青下鄉從五幾年的時候就有了,簡修文他們那一批,以及況葉和陳繁儀他們這一批,再到周光旭他們以及去年的知青。
如今下鄉的知青已經是一個不小的群體,相關的問題也出現了不少。
去年六月開始,省上還組織了訪問小組,開展了對全省知青的訪問工作。
其他省也進行這相關的工作。
訪問結束後,相關的會議是展開一輪又一輪,為的就是解決知青這個群體存在的一些問題。
開始招工就是緩和這些問題的一個辦法。
第174章
不過就算一些生產計劃開始複蘇, 產生的工作崗位,能夠分給知青的也不會很多。
這個時代一個工作機會,所代表的東西可不是後世可以比擬的。
知青這一群體,比起其它想要競爭這些崗位的群體, 就顯得體量非常的小。
“況葉哥, 我知道推薦名額肯定沒那麽好拿, 但它是一個迴城的希望, 怎麽也得努力去爭取。”許誠笑著迴道。
希望不大這件事, 許誠和朱靜、薑雨三人心中其實有些眉目,但不到最後他們是不會放棄的。
“你們心底有數就好。”見許誠幾人的表情, 況葉知道他現在說再多,也不能打消幾人的念頭,也就沒在多勸。
九大隊的知青目前有六人,他、陳繁儀、以及周光旭四人,其實現在符合這一政策標準的隻有兩人。
他六三年秋下鄉, 到現在已經七年有餘;陳繁儀64年春下鄉,到現在已經六年有餘。
而周光旭和許誠他們,六九年三月初下鄉,要到今年三月初才滿兩年。
他沒有爭取推薦名額的打算,畢竟他要是願意, 在雲芝草那件事的時候就有機會。
陳繁儀應該也不打算參與,她下鄉六年多,九大隊的醫療站基本上是她撐起來的, 這些年也一直沒表露過想迴城的想法。
剩下的四名知青,周光旭在這裏有牽掛, 也走不開;剩下的許誠三人,雖然有想法, 但目前還不夠資格。
許誠三人現在的想法,況葉勸不住,也不打算多勸。這事隻有他們真正經曆過,才會真正的感受到其中的困難。
“況葉哥,你就不想迴城?”況葉這樣的態度,讓許誠三人有些疑惑。
插隊的生活,和城裏的生活對比,其中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他們下鄉這一年多,迴城的想法非常的強烈。這個想法也不止是他們有,其他的知青也都一樣。
但九大隊的兩個老知青,似乎沒有這方麵的想法。
“想,但推薦名額這件事就算了。”況葉先是點頭,再搖頭。
迴城當然也是想的,不過他知道後麵大致的走向,知道知青下鄉這事終究會成為曆史,所以沒有那麽急迫罷了。
十年動蕩時期,人和事都太混亂,他迴城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而在九大隊生活也不是一件壞事。
“這樣啊,要是錯過了推薦招工,想要迴城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許誠表情有些糾結說道。
徐醫生知道這個時間對於醫學培訓來說的確太短, 但現實情況不允許很多的時間。
自從七月開始,學員們結束第一期的培訓, 各自迴到了所在的生產大隊。他們成為赤腳醫生,給各個生產大隊也帶來不少的改變。
相關的衛生防疫知識,在這約半年的時間,也配合著公社的衛生活動,逐步的展開。
除了衛生防疫,更多的是解決一些隊員看病難的問題。
在沒有赤腳醫生之前,豐水公社除了場鎮上的衛生院,就隻有三個生產大隊有醫療站,而剩下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都沒有醫務人員。
隊員們想要看病,有醫療站或者離衛生院比較近的生產大隊還好說,離得遠的生產大隊就有些困難了。
而且,整個豐水公社的人口有近四萬,衛生院和三個醫療站,根本就不能滿足這麽多人的醫療需求。
赤腳醫生的出現,不僅增加了醫務人員,所采摘的藥材等填補了不少醫藥缺口,讓隊員們看病變得容易不少。
這樣的改變,每個生產大隊都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也逐漸離不開赤腳醫生。
但隻經曆過半年培訓的赤腳醫生們,醫學知識有限,學習進修必不可少。
靠著平時衛生院的管理和考核,遠遠不足以讓他們更進一步,集中培訓必須得安排上。
再考慮到赤腳醫生半農半醫的屬性,公社開辦的培訓班隻能選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各個生產大隊在這期間醫療工作也不可能再次陷入空白,所以培訓班的課就隻上半天。
“那課程安排怎麽弄?”既然事情定下來也沒有更改的餘地,況葉就把注意力轉到相關的課程安排上。
“這三個月的時間,總共有五門課程,中醫診療、西醫診療、製藥學、衛生防疫、以及思想教育。前三門每天都有課,後麵兩門隔天上一次。”
徐醫生解答道。考慮到時間比較短,再加上大部分教職人員還有其他工作,課程的安排就比較緊湊。
下午四堂課,基本上沒有空閑下來的時間。
“小況,製藥學這門課你上,中醫診療我或者我家小子來上,西醫診療熊醫生擔任,剩下的衛生防疫和思想教育,是蔣衛生員他們和丁宣傳員。你們看一下課程表,有什麽建議現在就說。”
緊接著徐醫生就拿出幾張課表,依次分發給在場的各位。
“我先看看。”接過課表,況葉就看了仔細的看了起來。
首先看了一眼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是下午一點半開始;最後一節課結束,時間是四點五十五。
這次培訓的三個月正值冬季,白晝時間比較短,天黑的比較早。最後一節課結束,一部分離場鎮遠學員們迴家的後半段路程可能要摸黑了。
至於關於課程的安排,況葉上的製藥課程,差不多都是在第二節,偶有第一節和第三節,至於第四節直接沒有。
這樣的安排,顯然也是考慮到從九大隊來場鎮的距離,他倒是沒有什麽意見。
課程表上的其它課程安排,也顯示都有這方麵的考慮。就比如第四節課,大都是有熊醫生負責西醫診療,而他是離場鎮最近的一人。
“我沒什麽意見,這樣安排就行。”況葉把課程表交還給徐醫生。
“那就行,熊醫生你們呢?”徐醫生望向其他還在看課表的人。
“我沒意見。”
“我也是。”
......
熊醫生和蔣衛生員他們對此也沒意見,課程安排就這麽定了下來。
至於教授思想教育課的丁宣傳員,他的課程安排,徐醫生早在之前就詢問過其意見。
和衛生院眾人商量了一番後不久,培訓班正式開課,況葉也開始了每天去公社上課的生活。
因為課程大都在下午第二節,上課時間在兩點二十五,他一般都會吃完午飯才騎著車去場鎮。
他教授的課程,早在接下這門課的時候,就在準備相關的教案了,上課倒是不太費精力。
不過每天在公社待的時間也不僅僅隻有一節課的時間,除了上課,還有其他事要做。就比如給學員們準備考試的試卷,以及一些學習資料,這些都要用到油印機,校工那邊負責徐醫生他們需要的資料已經忙不過來,況葉會這個就基本上是自己弄。
除了這些試卷好和資料,學員們還有很多問題想找他解惑,其中主要就是上次培訓教授的內容。經過半年的實踐,他們遇到不少疑惑,平時很難抽身來找況葉,現在正好趁著培訓多問問。
為此,況葉統計了學員們問較多的問題,又再準備了一些解答的資料,就更費時間了。
......
在寒冬臘月騎自行車可不是一件好受事,盡管況葉已經算的上修士,但練氣一層的修為,還不足以讓人寒暑不侵。
為此,他給直接裝備了幾樣禦寒的物品,手套、圍巾、雷鋒帽讓騎行沒那麽難受。
而就在他頂著寒風去上課的時候,一則消息在知青間流傳開來。
元旦過後沒幾天,隊裏組織隊員們分口糧,況葉早早的就到二小隊的倉庫前排隊。
住在倉庫對麵山腳下的周光旭四人也來得很早,正好排在況葉的前麵。
“況葉哥,早。有件事不知道你聽說了沒有?”前麵的許誠轉過身來,有些神秘兮兮的說道。
“啥事?”沒頭沒尾的,況葉也猜不到,直接問許誠。
“我聽說從今年開始,下鄉滿兩年的知青可以通過推薦參加招工。”許誠有些興奮的說道。
這消息是前不久,來九大隊串門的其它知青告知的,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就恨不得跳起來。
當然除了許誠,另外的三人也知道了這個消息。
下鄉快兩年,無論是許誠還是周光旭、朱靜、以及薑雨,都覺的這日子很辛苦。
盡管他們已經是周圍一批知青中過的不錯的,九大隊的隊員們也好相處,但每個人都想迴城裏。
周光旭因為還要照顧外公、外婆,雖然有這方麵的想法,但也隻是想想。
在得到這個消息後,雖然有些激動,但卻很快的冷靜了下來。
而許誠三人不一樣,他們在九大隊沒有牽掛,有這樣的機會擺在麵前,如何不激動。
“這事我知道,你們也別抱太多希望。”看著激動的許誠,以及臉上隱藏不住期盼的朱靜和薑雨,況葉在心中歎了口氣,稍稍的勸說了一下。
這個消息,他其實在上個月就知道了。
從今年開始,在上山下鄉滿兩年的知青中推薦招收工人,這個政策在上個月就有相關的報道了。
這個政策,帶來的影響,況葉在知道的第一時間就能推測到。
但他卻不怎麽看好這件事,通過推薦招收工人,這件事本身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推薦,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太多的操作空間。而想迴城的知青那麽多,為了這個推薦的名額又會產生多少事端。
想到這,他就想起在原本的時代,流傳下來的知青迴城的故事。
政策伊始,名額必然不多,而能夠分到各個公社的也必然很少,甚至一兩年才可能一個。
畢竟城裏的工作崗位本來就少,一旦出現最先有機會的事城市居民,留給下鄉的知青隻能是少數。
而之所以從今年開始在知青中招收工人,況葉根據看到的報道,大致理出來一條線索。
十年動蕩時期,很多生產生活找到破壞,國家的一些生產計劃被迫停滯。
他現在所在的省也也一樣,原本計劃的三線在前幾年因為一些政治鬥爭被迫停滯。
不過在六九年的最後一個月,省革委的核心小組重組,造反派的兩名領頭被排除在核心領導層之外。
隨後省內的時局就穩定了不少。
就在這個時候,關於三線建設的計劃,去年四月開辦的一場會議,讓其重新的啟動。
隨著計劃的啟動,相關的工作崗位也需要人。
有了新增的崗位,還有一件事,促使在知青中招工的政策發布。
知青下鄉從五幾年的時候就有了,簡修文他們那一批,以及況葉和陳繁儀他們這一批,再到周光旭他們以及去年的知青。
如今下鄉的知青已經是一個不小的群體,相關的問題也出現了不少。
去年六月開始,省上還組織了訪問小組,開展了對全省知青的訪問工作。
其他省也進行這相關的工作。
訪問結束後,相關的會議是展開一輪又一輪,為的就是解決知青這個群體存在的一些問題。
開始招工就是緩和這些問題的一個辦法。
第174章
不過就算一些生產計劃開始複蘇, 產生的工作崗位,能夠分給知青的也不會很多。
這個時代一個工作機會,所代表的東西可不是後世可以比擬的。
知青這一群體,比起其它想要競爭這些崗位的群體, 就顯得體量非常的小。
“況葉哥, 我知道推薦名額肯定沒那麽好拿, 但它是一個迴城的希望, 怎麽也得努力去爭取。”許誠笑著迴道。
希望不大這件事, 許誠和朱靜、薑雨三人心中其實有些眉目,但不到最後他們是不會放棄的。
“你們心底有數就好。”見許誠幾人的表情, 況葉知道他現在說再多,也不能打消幾人的念頭,也就沒在多勸。
九大隊的知青目前有六人,他、陳繁儀、以及周光旭四人,其實現在符合這一政策標準的隻有兩人。
他六三年秋下鄉, 到現在已經七年有餘;陳繁儀64年春下鄉,到現在已經六年有餘。
而周光旭和許誠他們,六九年三月初下鄉,要到今年三月初才滿兩年。
他沒有爭取推薦名額的打算,畢竟他要是願意, 在雲芝草那件事的時候就有機會。
陳繁儀應該也不打算參與,她下鄉六年多,九大隊的醫療站基本上是她撐起來的, 這些年也一直沒表露過想迴城的想法。
剩下的四名知青,周光旭在這裏有牽掛, 也走不開;剩下的許誠三人,雖然有想法, 但目前還不夠資格。
許誠三人現在的想法,況葉勸不住,也不打算多勸。這事隻有他們真正經曆過,才會真正的感受到其中的困難。
“況葉哥,你就不想迴城?”況葉這樣的態度,讓許誠三人有些疑惑。
插隊的生活,和城裏的生活對比,其中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他們下鄉這一年多,迴城的想法非常的強烈。這個想法也不止是他們有,其他的知青也都一樣。
但九大隊的兩個老知青,似乎沒有這方麵的想法。
“想,但推薦名額這件事就算了。”況葉先是點頭,再搖頭。
迴城當然也是想的,不過他知道後麵大致的走向,知道知青下鄉這事終究會成為曆史,所以沒有那麽急迫罷了。
十年動蕩時期,人和事都太混亂,他迴城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而在九大隊生活也不是一件壞事。
“這樣啊,要是錯過了推薦招工,想要迴城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許誠表情有些糾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