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諸葛亮在自己的府中思索了兩日,寫出了一份改革的計劃,讓人把崔浩叫來,幫著參謀參謀。


    崔浩拿起諸葛亮的計劃,細細的看著。


    諸葛亮的計劃實際上隻有三點,都是諸葛亮認為現在自己的人民可以理解接受的東西。


    首先是從原來重農輕商的政策改為農商並重,原來的商業稅由十五稅一下調為二十稅一,並對十幾種北海城短缺的物品實行零稅率政策,新設司民功曹,專門調查一百種主要民用品的物價,定出官價,命各大商人訂物品售價時最多超出官價三成,至於百種物品之外的商品,仍由商人自行定價。


    其次是用人方麵,全北海境內按村或街道劃分分配名額,每個區推出一到五名著名人士,組成北海城的鄉紳參議會,北海城會分出一部分事務交由鄉紳參議會討論定案。


    再有就是軍事方麵,就是有原來的征兵製改為義務兵役製,戶籍在北海境內凡年滿二十歲的青年男子,都要在北海城守軍義務服至少一年的兵役或徭役,表現優秀者獲上等兵稱號,將看情況延長服役時間,但上等兵稱號者可獲五兩的月俸,遠高於一般百姓的月收入。


    僅僅是這三條,便把足智多謀的崔浩看的目瞪口呆,這些他以前根本是聞所未聞。崔浩輕輕敲打著桌麵,撫頭沉思,半晌,崔浩抬起頭來問諸葛亮:“主公,浩有幾個疑問,望主公能夠解答。”


    諸葛亮知道崔浩雖然沒有見過這些方法,但憑他的智慧肯定能想出這三點法令推出後的好處,但以崔浩求穩的性格,肯定對這法令有很多不明之處。諸葛亮微笑著看著崔浩:“州平,有什麽疑問盡避提。”


    崔浩指著第一點說:“主公,第一點裏麵重商的政策可以增加北海城的收入,設司民功曹也是為了保證百姓生活的穩定,但為何要對那些緊缺物品實行零稅率呢?那我們豈不是一點賺頭都沒了?”


    “嗬嗬,州平,要讓緊缺的物品流通過來最好的方法是什麽?正是我們的零稅率,屆時我北海物品繁多,種類齊全,經商之人和周圍他郡百姓更會趨之若鶩,久而久之,我北海城必會迅猛發展,甚至超越泰山成為天下第一大都會也未必不可能。和這點比起來,零稅率所損失的和我們得到的相比,便微不足道了。”


    “哦!主公果然英明!”崔浩恍然大悟,“那主公你看著弟二點,浩猜想主公打算是讓以民治民,但自古士族庶族勢不兩立,無論村裏還是街中的高層都是由士族把持,因此推選的大部分權力就掌握在了士族手中,這樣一來,占絕大多數的庶人幾乎不可能擁有自己的代表來參加鄉紳參議團。”


    諸葛亮心中暗歎了一口氣,所謂建立民主的想法自己早就放棄了,原因正是州平提出的這個弊端。諸葛亮道出了自己設立鄉紳參議會的真正目的:“州平,我知道將來參加鄉紳參議團的人不是地主豪強便是士人大儒,我正是要將這些人集中在一起,讓他們參與一個至少是名義上的組織,才方便我來管理。隻要他們進了參議團,能夠來管理北海的事務,他們才會真正的愛護北海城,我們隻要控製了參議會,就可以說是控製了整個北海的貴族階層。”


    “可……我們把手中的權力就這麽交出去了,那豈不……”崔浩對於讓鄉紳參議團處理一部分北海事務非常不放心。


    看著崔浩著急的樣子,諸葛亮狡猾的笑了一下,說:“我們不是有很多瑣碎的無關緊要的問題嗎?那幫士人們需要的不是什麽真正的權力,他們要的是一種對於他們身份的認可,參與北海郡的管理可是莫大的榮耀呀,我們滿足了他們的這種虛榮後,你說他們對我們會是什麽態度呢?”


    崔浩盯著諸葛亮嘴角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奸笑,渾身一陣發冷,說:“主公對人性的把握,令浩為之折服。”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雖然諸葛亮明知崔浩一個勁的在拍諸葛亮馬匹,但好話誰都愛聽,諸葛亮頗為受用的笑著點頭。


    崔浩接著說:“這第三條,主公考慮是否有些欠妥,五兩的月俸雖說不少,但在那些豪門眼中還是一文不值的,讓他們的子弟去當兵,簡直就是去混去了,我們是不是對這些人再另作一條法規?以防這些豪強聯手抵製我們的新法。”


    諸葛亮又遞給崔浩一卷絲帛,上麵寫著:附則,若不願服兵役者,可以每月一百兩的代價減免兵役期限。


    崔浩受不了的大翻白眼,無奈的說:“主公,這和公然受賄有什麽區別?”


    諸葛亮考慮了一下,對崔浩說:“州平呀,這的確是個問題,你在這個附則前麵加一句,‘為了照顧對社會經濟做出貢獻者’,這迴不是受賄了吧。”


    崔浩眼珠一轉,道:“高!真是高!這樣一來,我們的新法有兩條對北海士紳們有好處,第一條又籠絡了商人,第三條令農民們至少大部分時間內免除了兵役之苦,還不會減少我們的軍事力量。”


    諸葛亮點點頭,說:“州平,我們在發布這三條法令之前還要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把隱居在北海的大賢管寧先生給請出山來。”


    管寧字幼安,與邴原華歆同稱為東漢一龍,龍頭為華歆、龍腹為邴原、龍尾為管寧,其中曆史上有名的成語,劃地絕交就出自管寧之手。


    諸葛亮緩了一緩,接著說:“雖然我們一上來便采取雷霆手段,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安插了一些我們自己的人,但現在北海城中我大哥一係的力量還是很強,為了保證我們的法令不被他們陽奉陰違,你知道我們士人最重輩分,我們需要一個輩分崇高的人來支持我們,這樣就不怕王修他們興起什麽波浪了。”


    崔浩現在也是青州士人中赫赫有名的才子了,對於諸葛亮說的輩分之說自是心領神會,管寧莫說在北海,就是放眼全國也找不出幾個比他更有名望的儒學大家了。如果能讓管寧站到自己這一邊,管寧的徒子徒孫們還敢來反對嗎?


    可是如何才能讓當初來年諸葛家主諸葛圭都沒能請動的大賢出山呢?崔浩看向諸葛亮,嘴剛要張。諸葛亮便笑著對他點點頭,說:“這個,我自有辦法。”


    所謂隱士,不論多麽清高,絕大部分都是在為自己待價而沽,等待真正的明主相投。但諸葛亮知道管寧絕不是那種人,可惜有一句話說得好,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管寧是個真正的隱士,但又是個為天下蒼生而憂的隱士,有了這點,諸葛亮雖不能讓他入仕,但諸葛亮有信心來勸他來隱於朝,為自己身後一個大援。


    真正的曆史中劉備曾經三顧茅廬而得孔明,諸葛亮依樣畫葫蘆的三顧管府,又唇槍舌戰了一番,讓管寧既感動諸葛亮的三顧之情,又驚詫於他的思想中眾多新穎的閃光點,於是便答應了隱於諸葛亮身後,作為諸葛亮的幕僚,卻又不擔任任何的官職。


    六日後,北海太守府。


    “大人,下官認為新法雖有眾多可取之處,但有些方麵還是欠妥,北海一年來發展迅速,百姓已經習慣於舊法,倉促間另立新法恐怕不得民心。”一名諸葛瑾一係的官員說。


    諸葛亮剛要解釋一下這三點新法的作用,另一名諸葛瑾一係的官員又開口了:“大人,下官也認為新法稍稍欠妥,義務兵役製隻會讓百姓的負擔更加繁重。”


    “大人,下官也認為……”


    “大人,……”


    “大人,……”


    諸葛亮歎了口氣,坐在太守府大堂上正北的大榻上,就知道諸葛瑾一係的官員會極力抵製,在鏟除張家時安插的自己人畢竟數量上頗為不足,眼下大堂中北海城二十三名高級官員中,除了諸葛亮、崔浩、郝昭、王雙和一名原蘇雙手下的人之外,僅有一名中立派不是諸葛瑾一係的人。諸葛亮目光看向王修,他從一開始就沒做聲,諸葛亮不知這位大公子黨在北海城的首領是怎麽看待諸葛亮的新法的。


    王修見諸葛亮一直不發話,又死死盯著他,心知是該自己發表意見的時候了。王修衝諸葛亮抱拳:“大人,修有幾言要講。”周圍的聲音立刻停了下來,等著他們的領袖發言。


    諸葛亮抬手示意王修說下去。王修道:“以修的看法,新法還是頗為可取的。鄉紳參議團可以能者盡其材;義務兵役製可免除百姓大部分的兵役時間,以便他們務其農事。這些都是對我諸葛家極其有利的法令,但至於第一點,修認為給那些商人好處是不是有些太多了,自古以來我華夏便以農為本,如今驟然重商,有違祖例呀。”


    不愧是王修,目光果然比他手下的那些家夥高,時時以諸葛家大局為重,並不完全反對新法,但又能抓住重點,堅決反對三點新法中唯一一條對他們士族並無好處的重商法,並以祖例這頂大帽子來壓住諸葛亮。可惜諸葛亮早有準備了,該是管寧出場的時候了。


    諸葛亮聽完王修的話,說:“景誌所言亮之前已有考慮,因此特地向儒學大師管寧先生請教,說實話,這三點新法是管先生和倆國共同製定的。管先生,請出來為景誌解釋一下吧。”


    聽到諸葛亮的相請,管寧從廂房走了出來。眾人過如同諸葛亮所意料的那樣倒吸一口涼氣,要知道這已達知天命之年的管寧是華北儒學的泰鬥,如果他若認定重商不違祖例,那他們這些徒子徒孫就算有怨言,也不敢再說出來了。


    管寧緩緩的走出來,毫不客氣的坐在諸葛亮相讓出的主榻上,環視眾人說:“這三點新法是太守大人和寧一起商討而得出的,至於重商方麵,昔年聖師孔子天下遊學之時還做過商人,何以不行?”


    王修一幹人見到諸葛亮居然爭取到了管寧的支持,自己眾人又不便貿然反對這位北方儒學大家,心知這新法恐怕是肯定要實行了,便默不作聲。


    諸葛亮見王修等人果然啞了火,於是得意地笑著說:“既然諸位同僚沒有異議了,那從即刻起,新法開始施行。”


    新法推出之後,對百姓士商均是有利,自然是皆大歡喜。


    北海城在重商的策略下,由原來的北方學術交流中心逐漸變為一個重要的商貿城市,人口由原來的三十五萬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假以時日,北海定會成為不遜於泰山的大都市的。


    北海的城防軍也由原來的一萬人變為三千上等兵和一萬兩千義務兵的比例,原來每名士兵領取的是三兩月俸,而現在北海隻需提供三千上等兵的俸祿,可以說大大節省了軍費。而三千上等兵的戰鬥力是絕不遜於原來魚龍混雜的城防軍的。至於新法附則上對“為社會經濟做出貢獻者”的照顧,也讓北海的倉庫多了幾萬兩黃金。


    鄉紳參議團的設立,果不出諸葛亮所料,那些議員們不是地主豪強便是飽儒大商,沒有一名尋常百姓。不過看到他們在議團大廳中為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一本正經的爭辯不休時,臉上卻沒有一絲不耐煩,反而是掛著對於自己新身份而滿足的微笑。諸葛亮知道這幫北海城的權貴們對於自己的畏懼已經轉變為了感激,而且升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諸葛亮的心中暗暗叫好,北海呀,蒸蒸日上吧。


    諸葛亮來北海已經有三個多月了,在諸葛亮施政一百天內,政績是顯而易見的,整個北海已經步入了新的發展軌道,開始起飛了。


    令諸葛亮驚訝的是諸葛均在淄博郡竟也幹得有聲有色,扮豬吃虎將原淄博郡的實力派官員手中的權力一點一點的全部攏在了手中,之後大肆發展農業,相信不出三年,淄博必定會成為整個青州的糧倉。幾天前,諸葛圭剛剛從朝廷上請下聖旨,諸葛均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淄博郡的太守,在諸葛亮和諸葛瑾明爭暗鬥的時候,這是一個清楚的信號,諸葛圭提拔起諸葛均來作為諸葛亮和諸葛瑾之間牽製力量,警告兩人不要起內訌。


    本來諸葛亮就不想與小時候非常照顧自己的諸葛瑾翻臉,這下正好順水推舟,在北海城中繼續重用王修等一幹人,以安諸葛瑾和諸葛圭的心。但隨著郝昭和管亥提拔出了第一批上等兵,重新編製部隊,架空了那些諸葛瑾一係中層軍官,這樣諸葛亮便真正掌握了城中的軍隊,確保了自己在北海城中的優勢地位。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天掠奪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鴻並收藏逆天掠奪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