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條時宗想必能夠猜到,那旅日宋商傅祥應該有宋國朝廷的背景,還有他甚至不敢揣測的是,其實那得道高僧大休又何嚐不是與大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呢。
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日本當前除了裝孫子,確實沒有更好的策略了。那宋商傅祥好歹是沒有食言,此人走後不久,各地的港口果然不再遭到炮艦的轟擊,博多的戰事也終於平穩了很多,國內的危機至少得到了很大的緩和。
但這隻是暫時的,北條時宗很很清楚,如果要真正解決與中興商社的糾紛,就必須得到商社背後那個強大宋朝的首肯。所以,他根據傅祥的建議,很快就派出了隆重的使節前往大宋入貢,以便求得大宋朝廷對博多戰事的調停。
日本的貢使以幕府重要將領,有力的禦家人安達泰盛為首,按照約定取道對馬,在宋商傅祥等人帶領下,搭乘中興商社的快船前往中興府。
日宋商路在多年經營下已經比較成熟,顛簸旬月終於到了。
大宋禮儀之邦,自有鴻臚寺管理外藩事務,在傅祥的引見下,安達泰盛一行住進了中興府以南的都亭南驛。現今的鴻臚寺本是中興社禮部的一個分司,都亭南驛則是原來的城南招待所。自朝廷移都泉州後,一切機構都在逐步正規化。
安達泰盛身負使命,很急切想要入朝覲見,以解決棘手的博多戰事。但接待的禮官總是推脫,要他耐心等待。
等了三五日,實在焦急,便又去傅祥的居處探聽消息。在這人生地不熟的中興府,也隻有那宋商傅祥說得上話。
傅祥好人做到底,替他跑了門路,迴頭就說穩了,吳王殿下隔日可以接見日本國貢使,並且邀請他們參加晚宴。
“怎麽,還是不能覲見皇帝陛下嗎?”急性子的安達泰盛聽說準備接見他們的是吳王殿下而不是大宋皇帝,還以為是宋國架子大,又要多費周折呢。
“貴使太不了解我大宋國情了,如今我國皇帝陛下年幼,一應國事都是吳王殿下處置的。譬如貴國曆來也是關白主政,皇室主祀呢!”傅祥將吳王張鏑和皇帝的關係解釋為日本幕府和皇室的關係,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個解釋倒也貼切。
“嗖嘎!原來如此啊!真是有勞傅桑了!”
“不必客氣,吳王殿下日理萬機,明日親自召見,足以顯示對貴國的重視。”
……
張鏑早就知道日本貢使已經抵達中興府,但一方麵確實公務繁忙,另一方麵也是想晾一晾他們,並不急於接見。
這日是五月初一,正好從大都獲釋的前丞相文天祥南下返迴朝廷,也已經抵達中興府,一日前在張鏑等人陪同下進宮拜見了皇帝與兩宮太後。張鏑準備第二天在吳王府設宴為文天祥接風洗塵,順便也就讓日本貢使陪宴是了。
文丞相還朝,是好事還是壞事?
要從宣傳的口徑來說,當然是好事,大大的好事。這是一場又一場勝利所換來的和談,釋放文相公也是和談中最重要成果之一。
但要從政治的角度來說,文相公迴來卻未必完全就是有利的,以文天祥的資曆和威信,迴來以後定然要在宰執班子中占一個位置,那麽又該如何安排?
此前張鏑對陸秀夫和蘇劉義的安置就費了好一點心思,還引起了謝枋得等人的反彈。文天祥比起陸秀夫更多了統帥之才,比起蘇劉義又更多了治政之能,陸、蘇兩人加起來也遠比不上文天祥。
張鏑畢竟名義上還是宋臣,經過一番不見血的鬥爭,好不容易才使得朝廷中政令歸於統一。但現在局麵又免不了有了一點變化,文天祥四海人望,他一迴來,朝中本已銷聲匿跡的“保皇派”似乎找到了主心骨,又有抬頭的跡象。
眼下的朝廷,保持張鏑的獨裁的是最好的選擇,不應該有額外的政治力量牽製他的權力。如果拋開對宋室的愚忠,文天祥肯定也能想通這一點,但他顯然不可能放下根深蒂固的忠君愛國、忠臣不事二主的準則。哪怕張鏑在位比那個小皇帝好一百倍、一千倍也不行,隻因為他不姓趙,那就是不行。
張鏑幾乎掌握了這個國家所有的武力,本來不必顧忌任何反對的聲音,但張鏑知道,他們所反對的並不是某一個人,而隻是反對一切破壞君臣尊卑製度的人和事。某種程度上,那些固執的反對者恰恰是大宋的氣節所在,或許張鏑自己也曾是其中的一員,所以他打心底裏不想與他們對立,總是盡量用溫和的方式進行化解。當然,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他這位“獨裁者”的苦心。
是時候談談了。
這是專為文相公準備的接風宴,客人們都還沒到,張鏑先留文天祥在王府花廳敘茶。
兩個人在客氣中總有一種疏離,文天祥眼中的張鏑已不是原來的張鏑,而張鏑眼中的文天祥卻仍舊是原來的那一個,一點也沒變。
這恰恰是問題所在。
張鏑的本意是希望文天祥留在朝中輔佐自己,有這樣一個天下仰望的人物支持,對大宋的統一戰線有著莫大的好處,但那終歸是不可能的。
文天祥還是不切實際的的希望張鏑繼續做大宋的忠臣,並且永遠保扶趙家的江山。但那更不可能,即便張鏑願意,天下人願意嗎?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複誰知。”
聰明人之間不需要把話說的那麽直接,心照不宣就是了。
文天祥婉拒了張鏑舉薦他再次擔任右丞相的建議,自請建督府於廣西,這與當年他以同都督的身份進入江西建牙幾乎如出一轍。
眼下朝廷在福建、江西、兩浙、廣東的統治都已迅速深入。相對而言,廣西的介入較遲,還有部分是議和後從蒙元手中“移交”過來的,尚未形成穩定的統治。文天祥的決定入廣西,正是基於要脫開張鏑的勢力打開新局麵的意思。
這或許對誰都好。
談話間,陳複已經擬好了讓文天祥遙領右丞相、同都督、廣西安撫使、兼知靜江府的文書,張鏑略一過目後就送往宮城用印,第二天上朝這就將成為皇帝的聖旨和朝廷的決定。
“稟殿下、文相公,日本使節求見!”
“外客都到了,該入席了!”
“殿下先請!”
“文相公先請,您是主賓!”
……
“朝日之國貢使安達泰盛,萬分榮幸得見吳王殿下!”
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大宋主宰吳王殿下,竟是如此的年輕英武、氣質不凡!
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日本當前除了裝孫子,確實沒有更好的策略了。那宋商傅祥好歹是沒有食言,此人走後不久,各地的港口果然不再遭到炮艦的轟擊,博多的戰事也終於平穩了很多,國內的危機至少得到了很大的緩和。
但這隻是暫時的,北條時宗很很清楚,如果要真正解決與中興商社的糾紛,就必須得到商社背後那個強大宋朝的首肯。所以,他根據傅祥的建議,很快就派出了隆重的使節前往大宋入貢,以便求得大宋朝廷對博多戰事的調停。
日本的貢使以幕府重要將領,有力的禦家人安達泰盛為首,按照約定取道對馬,在宋商傅祥等人帶領下,搭乘中興商社的快船前往中興府。
日宋商路在多年經營下已經比較成熟,顛簸旬月終於到了。
大宋禮儀之邦,自有鴻臚寺管理外藩事務,在傅祥的引見下,安達泰盛一行住進了中興府以南的都亭南驛。現今的鴻臚寺本是中興社禮部的一個分司,都亭南驛則是原來的城南招待所。自朝廷移都泉州後,一切機構都在逐步正規化。
安達泰盛身負使命,很急切想要入朝覲見,以解決棘手的博多戰事。但接待的禮官總是推脫,要他耐心等待。
等了三五日,實在焦急,便又去傅祥的居處探聽消息。在這人生地不熟的中興府,也隻有那宋商傅祥說得上話。
傅祥好人做到底,替他跑了門路,迴頭就說穩了,吳王殿下隔日可以接見日本國貢使,並且邀請他們參加晚宴。
“怎麽,還是不能覲見皇帝陛下嗎?”急性子的安達泰盛聽說準備接見他們的是吳王殿下而不是大宋皇帝,還以為是宋國架子大,又要多費周折呢。
“貴使太不了解我大宋國情了,如今我國皇帝陛下年幼,一應國事都是吳王殿下處置的。譬如貴國曆來也是關白主政,皇室主祀呢!”傅祥將吳王張鏑和皇帝的關係解釋為日本幕府和皇室的關係,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個解釋倒也貼切。
“嗖嘎!原來如此啊!真是有勞傅桑了!”
“不必客氣,吳王殿下日理萬機,明日親自召見,足以顯示對貴國的重視。”
……
張鏑早就知道日本貢使已經抵達中興府,但一方麵確實公務繁忙,另一方麵也是想晾一晾他們,並不急於接見。
這日是五月初一,正好從大都獲釋的前丞相文天祥南下返迴朝廷,也已經抵達中興府,一日前在張鏑等人陪同下進宮拜見了皇帝與兩宮太後。張鏑準備第二天在吳王府設宴為文天祥接風洗塵,順便也就讓日本貢使陪宴是了。
文丞相還朝,是好事還是壞事?
要從宣傳的口徑來說,當然是好事,大大的好事。這是一場又一場勝利所換來的和談,釋放文相公也是和談中最重要成果之一。
但要從政治的角度來說,文相公迴來卻未必完全就是有利的,以文天祥的資曆和威信,迴來以後定然要在宰執班子中占一個位置,那麽又該如何安排?
此前張鏑對陸秀夫和蘇劉義的安置就費了好一點心思,還引起了謝枋得等人的反彈。文天祥比起陸秀夫更多了統帥之才,比起蘇劉義又更多了治政之能,陸、蘇兩人加起來也遠比不上文天祥。
張鏑畢竟名義上還是宋臣,經過一番不見血的鬥爭,好不容易才使得朝廷中政令歸於統一。但現在局麵又免不了有了一點變化,文天祥四海人望,他一迴來,朝中本已銷聲匿跡的“保皇派”似乎找到了主心骨,又有抬頭的跡象。
眼下的朝廷,保持張鏑的獨裁的是最好的選擇,不應該有額外的政治力量牽製他的權力。如果拋開對宋室的愚忠,文天祥肯定也能想通這一點,但他顯然不可能放下根深蒂固的忠君愛國、忠臣不事二主的準則。哪怕張鏑在位比那個小皇帝好一百倍、一千倍也不行,隻因為他不姓趙,那就是不行。
張鏑幾乎掌握了這個國家所有的武力,本來不必顧忌任何反對的聲音,但張鏑知道,他們所反對的並不是某一個人,而隻是反對一切破壞君臣尊卑製度的人和事。某種程度上,那些固執的反對者恰恰是大宋的氣節所在,或許張鏑自己也曾是其中的一員,所以他打心底裏不想與他們對立,總是盡量用溫和的方式進行化解。當然,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他這位“獨裁者”的苦心。
是時候談談了。
這是專為文相公準備的接風宴,客人們都還沒到,張鏑先留文天祥在王府花廳敘茶。
兩個人在客氣中總有一種疏離,文天祥眼中的張鏑已不是原來的張鏑,而張鏑眼中的文天祥卻仍舊是原來的那一個,一點也沒變。
這恰恰是問題所在。
張鏑的本意是希望文天祥留在朝中輔佐自己,有這樣一個天下仰望的人物支持,對大宋的統一戰線有著莫大的好處,但那終歸是不可能的。
文天祥還是不切實際的的希望張鏑繼續做大宋的忠臣,並且永遠保扶趙家的江山。但那更不可能,即便張鏑願意,天下人願意嗎?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複誰知。”
聰明人之間不需要把話說的那麽直接,心照不宣就是了。
文天祥婉拒了張鏑舉薦他再次擔任右丞相的建議,自請建督府於廣西,這與當年他以同都督的身份進入江西建牙幾乎如出一轍。
眼下朝廷在福建、江西、兩浙、廣東的統治都已迅速深入。相對而言,廣西的介入較遲,還有部分是議和後從蒙元手中“移交”過來的,尚未形成穩定的統治。文天祥的決定入廣西,正是基於要脫開張鏑的勢力打開新局麵的意思。
這或許對誰都好。
談話間,陳複已經擬好了讓文天祥遙領右丞相、同都督、廣西安撫使、兼知靜江府的文書,張鏑略一過目後就送往宮城用印,第二天上朝這就將成為皇帝的聖旨和朝廷的決定。
“稟殿下、文相公,日本使節求見!”
“外客都到了,該入席了!”
“殿下先請!”
“文相公先請,您是主賓!”
……
“朝日之國貢使安達泰盛,萬分榮幸得見吳王殿下!”
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大宋主宰吳王殿下,竟是如此的年輕英武、氣質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