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鏑而言,現在這個時候是非常難得的用兵機會。
一方麵是內部已經統一,經過強力手段的一番運作,行朝的勢力已基本上被整合進中興軍的體係當中,整編後的中興軍更加正規化、職業化,戰力可見更上一層樓;而張鏑本人有了趙宋天子的正統名義加持,威望也達到了新的頂點,不僅在中興社的傳統勢力範圍內擁有合理合法的權力,還可以代表朝廷名正言順的征伐全天下,正好借此時機進一步擴充實力,遠播威名。
另一方麵是外部形勢有利,雷州、崖山兩次輝煌大勝,使得元軍兵力大損,一時難以恢複元氣,張鏑的觸角則成功的延伸到了廣東沿海和廣西的海外四州,此消彼長。更重要的是元軍江西行省右丞塔出和江淮行省右丞董文炳相繼身死,元軍東南無主,不在此時趁虛而入更待何時!
八月初,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張鏑做好了起兵的準備。
泉州匯聚的正規兵力已經達到了二十五六萬人,其中侍衛親軍有五個指揮使共計五萬餘人,計左中右三個步軍指揮使,一個馬軍指揮使,一個水軍指揮使,也就是原來的正軍五個師。本土禁軍有十六個指揮使,領兵十萬餘人。外島調入的禁軍有八個指揮共五萬餘人。
此次出兵,隻留下侍衛親軍右軍指揮使李奇和部下一萬餘名步軍留守中興府,其餘二十餘萬大軍兵分數路,傾巢出動。
第一路往北,主帥是胡隸,在張鏑的授意下,胡隸被朝廷任命為右武衛大將軍、浙東製置使、兼知慶元府,以步騎五萬在舟師配合下沿海北進,進軍溫、台、慶元。
第二路往南,主帥是葉承,被任命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廣東製置使、兼知廣州府,領兵十萬,水陸並進,先驅廣州。葉承是最早追隨張鏑的人,軍政能力也比較均衡,素有“小總理”之稱,早先在張鏑身邊做侍衛長時打過不少仗,近兩年來都在流求主管政務,又積累了不少主政的經驗。葉承在幾年前處理廣州蒲本宜的事件時就曾嶄『露』頭角,現在南邊很需要一個執掌大局的人去主政廣東,張鏑首先就想到了他。崖山一戰後,江西和廣東的元軍主力元氣大傷,想必難以組織起像樣點的反攻,所以葉承的主要任務倒不是打仗,而是盡快的收服廣東沿海諸州,穩定局勢。根據流求殖民的既有經驗,將中興社的那一套軍政製度推行下去,將嶺南這一片廣大的領域吃下去、消化掉,並且盡快的化為己方的實力。
第三路往西,由張鏑親自率領,起大兵十五萬,由邵武出杉關,進取江西。
外人並不清楚張鏑的三路大軍主次之分,實際上兵力最少的北路造出的聲勢卻是最大的,張鏑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北伐,五萬人號稱二十萬,打出直取金陵、光複江南的旗號,攪得江東、兩浙都『騷』動了起來。
南路雖然有十萬人,但計劃中沒有太大的戰事,元軍兵力空虛,廣州已是無防之城,沿海州縣望風投降,廣東境內最大的一股敵人是管軍總管王守信手下的七八千殘兵,現盤踞在韶關。另外就是廣西宣慰使史格,還有兩三萬兵力,在雷州戰敗後已經退守靜江,估計著隻能自保,難以進攻了。因此,葉承的十萬大軍幾乎隻是去接收城池,管理地方,最大的任務其實是推行牌甲和三級兵製等各項製度,對新占領區施行有效的統治。
西路的張鏑有十五萬人,兵力最多,但卻最為低調,兵者軌道,高明的統帥可以很好的隱藏自己的意圖,在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之前都讓敵人蒙在鼓裏,無所適從。其實西麵才是張鏑的主攻方向,同時這也是困難最大的一個方向。因為中興軍一直都以舟師見長,以大海為奇道,作戰總離不開海上優勢。但江西不可能走海舟,失去了堅船利炮的憑峙,中興軍的威力就打了折扣,閩贛之間山脈橫亙,重型的火炮也難攜帶,基本上隻能帶五百斤以下的振威炮和蟾式炮,這就又打了折扣。但在己方戰力打了折扣的同時,西路的敵人卻不可小覷。元廷任命的蒙古漢軍副都元帥李恆鎮守隆興府,手頭還有好幾萬人馬。李恆現年四十二歲,正值壯年,同時作戰經驗極為豐富,手段極為高明,是塔出之後江西的第一柱石。當初崖山之戰,李恆正好在『潮』陽追殲文天祥沒有參與,得以保存了本部精兵,聽聞崖山敗訊後,他果斷放棄南下,撤迴隆興,並且把江西各處的兵力都收縮到一起,捏緊拳頭做好防禦姿勢。
張鏑兵力雖多,但沒有重炮協助的情況下,麵對隆興府的堅城和名將李恆的幾萬守兵未必能占據太大的優勢。而且從福建到江西的地形,使得進兵的戰線不免會被拉長,十五萬人的後勤補給都要通過崎嶇的山路運到前線,其難度可想而知。就好比諸葛亮六出祁山進攻中原,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補給線太長,後勤的壓力太大了。
另外,西路攻打江西,如果一時不能速勝,荊湖和兩淮的元軍就可以通過長江進入鄱陽湖,迅速的南下增援江西。那樣的情況下,張鏑想必也隻能選擇退兵,不然前有強敵、後援不繼,很可能要麵臨失敗。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總是冒險,從來沒有萬全之策,需要不慮勝先慮敗。
如果勝了,那麽兩浙、福建、廣東、廣西將會連成一片,戰爭的前景將會十分光明。
如果敗了,那麽嘔心瀝血積攢起來的這點本錢可能會輸光,北方的幾十萬韃子主力會把他壓迴老家,甚至福建都未必保得住,運氣不好就得跑迴流求重新開始了,甚至敵人也不會給他重新開始的機會。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不勝不敗,在幾個戰線上形成僵持,這其實也是張鏑並不希望看到的。
這次的征伐規模很大,張鏑把所有的牌都用上了,幾年經營在此一舉了。
前路充滿未知與危險,但為了中興大業,奮起吧!
誓師出征!
伐虜,伐虜,伐虜!
一方麵是內部已經統一,經過強力手段的一番運作,行朝的勢力已基本上被整合進中興軍的體係當中,整編後的中興軍更加正規化、職業化,戰力可見更上一層樓;而張鏑本人有了趙宋天子的正統名義加持,威望也達到了新的頂點,不僅在中興社的傳統勢力範圍內擁有合理合法的權力,還可以代表朝廷名正言順的征伐全天下,正好借此時機進一步擴充實力,遠播威名。
另一方麵是外部形勢有利,雷州、崖山兩次輝煌大勝,使得元軍兵力大損,一時難以恢複元氣,張鏑的觸角則成功的延伸到了廣東沿海和廣西的海外四州,此消彼長。更重要的是元軍江西行省右丞塔出和江淮行省右丞董文炳相繼身死,元軍東南無主,不在此時趁虛而入更待何時!
八月初,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張鏑做好了起兵的準備。
泉州匯聚的正規兵力已經達到了二十五六萬人,其中侍衛親軍有五個指揮使共計五萬餘人,計左中右三個步軍指揮使,一個馬軍指揮使,一個水軍指揮使,也就是原來的正軍五個師。本土禁軍有十六個指揮使,領兵十萬餘人。外島調入的禁軍有八個指揮共五萬餘人。
此次出兵,隻留下侍衛親軍右軍指揮使李奇和部下一萬餘名步軍留守中興府,其餘二十餘萬大軍兵分數路,傾巢出動。
第一路往北,主帥是胡隸,在張鏑的授意下,胡隸被朝廷任命為右武衛大將軍、浙東製置使、兼知慶元府,以步騎五萬在舟師配合下沿海北進,進軍溫、台、慶元。
第二路往南,主帥是葉承,被任命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廣東製置使、兼知廣州府,領兵十萬,水陸並進,先驅廣州。葉承是最早追隨張鏑的人,軍政能力也比較均衡,素有“小總理”之稱,早先在張鏑身邊做侍衛長時打過不少仗,近兩年來都在流求主管政務,又積累了不少主政的經驗。葉承在幾年前處理廣州蒲本宜的事件時就曾嶄『露』頭角,現在南邊很需要一個執掌大局的人去主政廣東,張鏑首先就想到了他。崖山一戰後,江西和廣東的元軍主力元氣大傷,想必難以組織起像樣點的反攻,所以葉承的主要任務倒不是打仗,而是盡快的收服廣東沿海諸州,穩定局勢。根據流求殖民的既有經驗,將中興社的那一套軍政製度推行下去,將嶺南這一片廣大的領域吃下去、消化掉,並且盡快的化為己方的實力。
第三路往西,由張鏑親自率領,起大兵十五萬,由邵武出杉關,進取江西。
外人並不清楚張鏑的三路大軍主次之分,實際上兵力最少的北路造出的聲勢卻是最大的,張鏑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北伐,五萬人號稱二十萬,打出直取金陵、光複江南的旗號,攪得江東、兩浙都『騷』動了起來。
南路雖然有十萬人,但計劃中沒有太大的戰事,元軍兵力空虛,廣州已是無防之城,沿海州縣望風投降,廣東境內最大的一股敵人是管軍總管王守信手下的七八千殘兵,現盤踞在韶關。另外就是廣西宣慰使史格,還有兩三萬兵力,在雷州戰敗後已經退守靜江,估計著隻能自保,難以進攻了。因此,葉承的十萬大軍幾乎隻是去接收城池,管理地方,最大的任務其實是推行牌甲和三級兵製等各項製度,對新占領區施行有效的統治。
西路的張鏑有十五萬人,兵力最多,但卻最為低調,兵者軌道,高明的統帥可以很好的隱藏自己的意圖,在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之前都讓敵人蒙在鼓裏,無所適從。其實西麵才是張鏑的主攻方向,同時這也是困難最大的一個方向。因為中興軍一直都以舟師見長,以大海為奇道,作戰總離不開海上優勢。但江西不可能走海舟,失去了堅船利炮的憑峙,中興軍的威力就打了折扣,閩贛之間山脈橫亙,重型的火炮也難攜帶,基本上隻能帶五百斤以下的振威炮和蟾式炮,這就又打了折扣。但在己方戰力打了折扣的同時,西路的敵人卻不可小覷。元廷任命的蒙古漢軍副都元帥李恆鎮守隆興府,手頭還有好幾萬人馬。李恆現年四十二歲,正值壯年,同時作戰經驗極為豐富,手段極為高明,是塔出之後江西的第一柱石。當初崖山之戰,李恆正好在『潮』陽追殲文天祥沒有參與,得以保存了本部精兵,聽聞崖山敗訊後,他果斷放棄南下,撤迴隆興,並且把江西各處的兵力都收縮到一起,捏緊拳頭做好防禦姿勢。
張鏑兵力雖多,但沒有重炮協助的情況下,麵對隆興府的堅城和名將李恆的幾萬守兵未必能占據太大的優勢。而且從福建到江西的地形,使得進兵的戰線不免會被拉長,十五萬人的後勤補給都要通過崎嶇的山路運到前線,其難度可想而知。就好比諸葛亮六出祁山進攻中原,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補給線太長,後勤的壓力太大了。
另外,西路攻打江西,如果一時不能速勝,荊湖和兩淮的元軍就可以通過長江進入鄱陽湖,迅速的南下增援江西。那樣的情況下,張鏑想必也隻能選擇退兵,不然前有強敵、後援不繼,很可能要麵臨失敗。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總是冒險,從來沒有萬全之策,需要不慮勝先慮敗。
如果勝了,那麽兩浙、福建、廣東、廣西將會連成一片,戰爭的前景將會十分光明。
如果敗了,那麽嘔心瀝血積攢起來的這點本錢可能會輸光,北方的幾十萬韃子主力會把他壓迴老家,甚至福建都未必保得住,運氣不好就得跑迴流求重新開始了,甚至敵人也不會給他重新開始的機會。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不勝不敗,在幾個戰線上形成僵持,這其實也是張鏑並不希望看到的。
這次的征伐規模很大,張鏑把所有的牌都用上了,幾年經營在此一舉了。
前路充滿未知與危險,但為了中興大業,奮起吧!
誓師出征!
伐虜,伐虜,伐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