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南招待所的這些天,張鏑和王安節之間是在互相的檢驗和雙向選擇。
張鏑希望將此人作為打開川東大門的鑰匙,必須要更了解他的底細,更確信他是否可靠。
王安節來到泉州,也是抱著可從則從,不可從則走的想法,一開始是三個念頭互相交織,一個是忠君為國,一個是建功立業,一個是知恩圖報。
王家世代為將,深受國恩,精忠報國是王安節一直被灌輸的理念,但這些年的一次次挫折漸漸在摧毀這個理念。而他一身的本事終究不願意就此荒廢,建功立業的信念一旦重燃,就越燒越旺了,尤其看到泉州的興旺情景,更讓他難以平靜。最後,因為沈汝楷救他一命,中興社實與他有救命之恩,換句話說就是他欠了張鏑一命。知恩圖報是王安節的存身之本,這是他願意融入中興社的最主要因素。
就要見到這片土地的主人,這位英明神武的統治者,王安節不免有些忐忑。他不是沒見過世麵的人,少時隨父征戰,長成執掌戎馬,父親王堅還是朝廷封的清水縣開國伯,勉強也算是勳貴之中出身,但卻在即將見到這位傳說中的張總理時有些緊張不安。
“末將王安節,拜見張總理!”
王安節單膝跪地行了一個拜見禮。
張鏑現在有很多個正規的官方名號,泉州知州、沿海製置使、同都督、長山伯,但王安節卻偏偏選擇了這麽個非官方的“總理”,這其中真有幾分深意。“總理”這個詞體現了王安節對中興社這個組織的認可,體現了一種態度,這是超脫於宋元之外的獨立存在。說明他從此就認可自己是中興社的人,而不再是宋廷的忠臣,更不可能是元廷的順民了。
“王兄何必如此多禮,真折煞弟弟了!”張鏑得報,倒屐相迎,雙手一托,急忙將王安節扶起。
王安節抬頭看去,這位主上言談和藹卻自帶威嚴,年紀輕輕卻深沉睿智。話語間令人如沐春風,禮賢下士之舉絕非作偽。
“當年王兄守常州,力抗北虜二十萬,韃酋伯顏稱之為紙城鐵人,至今想來還令人感慨萬分!”張鏑對王安節的情況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開口首先就提到了王安節參與的常州之戰。
“唉!總理尚記得常州之戰,還記得那十萬軍民的血……”
常州是王安節最慘痛的一戰,也是最輝煌的一戰,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有多少人還能記得他們這些失敗者?
張鏑記得,這便夠了。
“國事日敗,但英雄豈能被遺忘!”
“英雄……”
“是啊,王兄與令尊忠壯公這樣的人物正是在下仰慕已久的英雄!”
張鏑話鋒一轉,便提起了王安節的父親王堅。
“家父亡歿十八年,當年的釣魚城已然一場空!”
“合州尚存,豈言一場空呢?”
“合州尚存!?”
“沒錯,川東都還在堅守,某早有遣將入川之念,隻苦於無合適人選而已!”張鏑也不繞彎,很快說到了四川的守戰,並打眼去看王安節。
說到這裏,木頭也該知道張鏑的意思,王安節立刻跪地請命:“總理但有驅馳,末將萬死不辭!”
“快快請起,有王兄此語,張鏑又何憂焉!”
王安節雖是武將,但心思細密,這樣的一步步引導之下,自然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川東、合州、釣魚城,這是有意派他迴四川,要給他一個機會去恢複當年父親的榮光!
確實如此,其實在這之前,遠赴川東的班底早已經選定待命,就隻等王安節這裏的進度了,實際上即便王安節不可用,張鏑也不會放棄深入四川的計劃。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檢驗,又經張鏑的親自接見後最終確定了王安節的可靠。總理署隨即宣布成立四川都督府,作為中興社遙遙控製巴蜀之地的臨時軍政領導機構。
都督府以何紹基為都督,王安節為副都督,李世遙為總參議官。
何紹基被任命為都督主要是基於兩個因素,一方麵因為泉州迴『亂』的過錯被問責,需要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雖然那不能算過錯,換做別人情況隻會更遭,但他作為當時留守泉州的一把手,必須要承擔責任,現在他被解了師長之職,總理署已從兵部調了李申南擔任第二主戰師師長。
作為張鏑帳下身經百戰又忠勇無雙的大將,何紹基做事一向來是讓人放心的,張鏑當然不可能因為這一小過而讓他坐冷板凳,反而要給他加更重的擔子、更大的責任,四川之行,他當仁不讓。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何紹基的本籍就在川北的利州,以川人入川顯然比旁人更為恰當。當年蒙古人滅大理、破四川,何紹基和刀敵蒙、劉雲複、李安歸這些四川人、大理人都被迫成了蒙古軍的仆從軍,後敗於安南做了戰俘,又被張鏑所救,直至今日。過去何紹基做夢都沒想過還有打迴四川老家的機會,雖然現在說光複家鄉為時尚早,但他們至少將走出第一步。
除了幾位主官的人選,總理署又從下轄各部的事務官、正軍部隊、軍官特訓班、識字班、貿易商隊以及各牌甲社員中選拔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各行各業都有,作為入川的基幹力量。
多方選拔上來一兩百人,組成了先期入川的預備機構,目前這個機構還隻是一個骨架,實質上的內容還需要在四川站穩腳跟後想辦法就地發展,慢慢填充。
入川的人員分成了很多個批次,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有的跟隨商隊、有的扮作行旅、也有的化身流民乞丐,甚至還有人偽造元廷的印鑒和文書,假冒元廷的官員大大方方的往西川去上任。
這個“人才”就是新設的四川都督府總參議官李世遙,他還帶了十幾個“師爺”、“幕僚”和“仆從”,號稱是元廷派往川東行院接替病故的副都元帥張德輝。這幾年在川東病亡和戰損的軍官和士兵很多,最近剛從荊湖行省調了一萬人過去,將領也急需接替和補充,元廷樞密院確實經常從別處選調將帥過去。
這個消息是從元廷中的內線那裏得來的,給李世遙的“赴任”增添了更大的可信度。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但福建與四川畢竟數千裏路,遠隔山川,此去必然九死一生,或許有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都無法最終抵達目的地。張鏑也明白這一點,隻希望何紹基、王安節、李世遙三位主官之中至少能有一人成功入川,那就有機會撐起大局。
張鏑希望將此人作為打開川東大門的鑰匙,必須要更了解他的底細,更確信他是否可靠。
王安節來到泉州,也是抱著可從則從,不可從則走的想法,一開始是三個念頭互相交織,一個是忠君為國,一個是建功立業,一個是知恩圖報。
王家世代為將,深受國恩,精忠報國是王安節一直被灌輸的理念,但這些年的一次次挫折漸漸在摧毀這個理念。而他一身的本事終究不願意就此荒廢,建功立業的信念一旦重燃,就越燒越旺了,尤其看到泉州的興旺情景,更讓他難以平靜。最後,因為沈汝楷救他一命,中興社實與他有救命之恩,換句話說就是他欠了張鏑一命。知恩圖報是王安節的存身之本,這是他願意融入中興社的最主要因素。
就要見到這片土地的主人,這位英明神武的統治者,王安節不免有些忐忑。他不是沒見過世麵的人,少時隨父征戰,長成執掌戎馬,父親王堅還是朝廷封的清水縣開國伯,勉強也算是勳貴之中出身,但卻在即將見到這位傳說中的張總理時有些緊張不安。
“末將王安節,拜見張總理!”
王安節單膝跪地行了一個拜見禮。
張鏑現在有很多個正規的官方名號,泉州知州、沿海製置使、同都督、長山伯,但王安節卻偏偏選擇了這麽個非官方的“總理”,這其中真有幾分深意。“總理”這個詞體現了王安節對中興社這個組織的認可,體現了一種態度,這是超脫於宋元之外的獨立存在。說明他從此就認可自己是中興社的人,而不再是宋廷的忠臣,更不可能是元廷的順民了。
“王兄何必如此多禮,真折煞弟弟了!”張鏑得報,倒屐相迎,雙手一托,急忙將王安節扶起。
王安節抬頭看去,這位主上言談和藹卻自帶威嚴,年紀輕輕卻深沉睿智。話語間令人如沐春風,禮賢下士之舉絕非作偽。
“當年王兄守常州,力抗北虜二十萬,韃酋伯顏稱之為紙城鐵人,至今想來還令人感慨萬分!”張鏑對王安節的情況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開口首先就提到了王安節參與的常州之戰。
“唉!總理尚記得常州之戰,還記得那十萬軍民的血……”
常州是王安節最慘痛的一戰,也是最輝煌的一戰,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有多少人還能記得他們這些失敗者?
張鏑記得,這便夠了。
“國事日敗,但英雄豈能被遺忘!”
“英雄……”
“是啊,王兄與令尊忠壯公這樣的人物正是在下仰慕已久的英雄!”
張鏑話鋒一轉,便提起了王安節的父親王堅。
“家父亡歿十八年,當年的釣魚城已然一場空!”
“合州尚存,豈言一場空呢?”
“合州尚存!?”
“沒錯,川東都還在堅守,某早有遣將入川之念,隻苦於無合適人選而已!”張鏑也不繞彎,很快說到了四川的守戰,並打眼去看王安節。
說到這裏,木頭也該知道張鏑的意思,王安節立刻跪地請命:“總理但有驅馳,末將萬死不辭!”
“快快請起,有王兄此語,張鏑又何憂焉!”
王安節雖是武將,但心思細密,這樣的一步步引導之下,自然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川東、合州、釣魚城,這是有意派他迴四川,要給他一個機會去恢複當年父親的榮光!
確實如此,其實在這之前,遠赴川東的班底早已經選定待命,就隻等王安節這裏的進度了,實際上即便王安節不可用,張鏑也不會放棄深入四川的計劃。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檢驗,又經張鏑的親自接見後最終確定了王安節的可靠。總理署隨即宣布成立四川都督府,作為中興社遙遙控製巴蜀之地的臨時軍政領導機構。
都督府以何紹基為都督,王安節為副都督,李世遙為總參議官。
何紹基被任命為都督主要是基於兩個因素,一方麵因為泉州迴『亂』的過錯被問責,需要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雖然那不能算過錯,換做別人情況隻會更遭,但他作為當時留守泉州的一把手,必須要承擔責任,現在他被解了師長之職,總理署已從兵部調了李申南擔任第二主戰師師長。
作為張鏑帳下身經百戰又忠勇無雙的大將,何紹基做事一向來是讓人放心的,張鏑當然不可能因為這一小過而讓他坐冷板凳,反而要給他加更重的擔子、更大的責任,四川之行,他當仁不讓。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何紹基的本籍就在川北的利州,以川人入川顯然比旁人更為恰當。當年蒙古人滅大理、破四川,何紹基和刀敵蒙、劉雲複、李安歸這些四川人、大理人都被迫成了蒙古軍的仆從軍,後敗於安南做了戰俘,又被張鏑所救,直至今日。過去何紹基做夢都沒想過還有打迴四川老家的機會,雖然現在說光複家鄉為時尚早,但他們至少將走出第一步。
除了幾位主官的人選,總理署又從下轄各部的事務官、正軍部隊、軍官特訓班、識字班、貿易商隊以及各牌甲社員中選拔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各行各業都有,作為入川的基幹力量。
多方選拔上來一兩百人,組成了先期入川的預備機構,目前這個機構還隻是一個骨架,實質上的內容還需要在四川站穩腳跟後想辦法就地發展,慢慢填充。
入川的人員分成了很多個批次,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有的跟隨商隊、有的扮作行旅、也有的化身流民乞丐,甚至還有人偽造元廷的印鑒和文書,假冒元廷的官員大大方方的往西川去上任。
這個“人才”就是新設的四川都督府總參議官李世遙,他還帶了十幾個“師爺”、“幕僚”和“仆從”,號稱是元廷派往川東行院接替病故的副都元帥張德輝。這幾年在川東病亡和戰損的軍官和士兵很多,最近剛從荊湖行省調了一萬人過去,將領也急需接替和補充,元廷樞密院確實經常從別處選調將帥過去。
這個消息是從元廷中的內線那裏得來的,給李世遙的“赴任”增添了更大的可信度。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但福建與四川畢竟數千裏路,遠隔山川,此去必然九死一生,或許有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都無法最終抵達目的地。張鏑也明白這一點,隻希望何紹基、王安節、李世遙三位主官之中至少能有一人成功入川,那就有機會撐起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