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六月,主管大會的日期越來越近,島外各地的參會者陸續依令而來。他們都是中興社的棟梁骨幹,張鏑極為看重,都要一一接見談話。尤其山東的陳閔和呂宋的張魯振距離最遠,千裏迢迢而來,張鏑親自帶人到碼頭相迎。還有海州小刀會的姚大,東海鹽戶領袖瞿根,從澎湖屯田長升為台員總管的李大安,慶元的戴曾伯傷勢未愈,由協助他工作的李申南代來參會,在臨安監控範文虎等人的的內線姚七也派了一名副手迴來報到,乃至陳複名下“聖公彌勒會”的四大羅漢和四大護法也都在中興社聯絡人員的接應下全數抵達。
中興社的頭頭腦腦們頭一次聚的那麽齊,這是曆史『性』的。按照張鏑的計劃,將來每年都要這樣聚義一次,目的是做總結,定計劃,整合各方力量以便於更進一步發展。這將是整個中興社層級最高、最為重大的集體決策行動。參與者除了總社八部部長一級,還有島外各個基地總管一級的領導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是一把手本人與會,像地下工作一時無法脫身也可授權代表參加。
所謂主管大會指的是它的層級,隻是一個臨時的稱謂。這迴有人建議不如就叫做中興大會好了,因為大夥兒這個組織就叫中興社,中興這個詞的意義也很不錯。張鏑也覺得很好,那就定名為中興大會,今年便是第一屆中興大會。
張鏑接見完以後,馬上就會有總理署的事務官接著與各參會者接洽,征詢意見,並安排大會議程,發言的要求,提醒他們做好相關準備。
六月十五日,第一屆中興大會如期舉行。
總社大堂早就已經安排好了會場,上首是坐北朝南三個主位,正中的是張鏑,左為胡隸,右為袁鏞。
胡、袁二人的地位其實是有些尷尬的,過去他們一直是張鏑的前輩師長,地位上最起碼是平等,甚至是高於張鏑的。初領兵時,胡隸為主將,張鏑是軍師;勤王時,胡隸、袁鏞各領一軍,張鏑則隻作為前軍胡隸的副手而已。另外,當初胡隸所提供的船隻和士卒正是中興社得以成立的起家之本,所以那時遙遵胡隸為社長,張鏑自任總理。
但如今,所謂“社長”越來越成為一個抽象的符號,胡隸本人也素來不曾介入過中興社的經營管理,總理張鏑才是實際的領導者。
因此在上島以後,張鏑曾提出過把權力移交給胡隸,由師父來掌控中興社。當然,胡隸不可能接手,首先,在內心裏他必須承認在執政能力上自己是壓根沒法與這位徒兒相比的。其次,張鏑才是中興社實際的締造者,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心血在內,做師父的無論如何也不會去爭。最後,偌大的中興社諸事繁雜,要讓自己來管是肯定運轉不靈的。
而且,胡隸也清楚,這隻是作為徒弟的尊重之意,自己不能不知高低,白白的來這兒吃現成的。
至於袁鏞,就更加不可能對張鏑的實際領導有什麽異議,他的實力本就不如袁鏞,在勤王之後更加受損嚴重。對中興社一向來都不曾有什麽瓜葛,沒出過什麽力,也就沒有什麽發言權,他知道自己隻是作為客人,張鏑尊重他是給他幾分薄麵,豈能不識好歹?
為此,胡、袁兩人都很主動配合張鏑的各項安排,乃至於毫無保留的將各自手上的軍權都交了出來,便於張鏑的統一指揮。
張鏑也投桃報李,給了兩位長輩足夠尊隆的地位,將胡隸尊為中興社武部元首,也即是名義上的三軍最高領袖。又將袁鏞尊為中興社文部元首,也即是名義上的最高政務官。雖說這兩個至高無上的名號未必能真正掌握多少實際權力。但無論如何,張鏑的姿態已經做足了,這讓中興社的上層能夠和和氣氣、思想統一,不會出現權力上的掣肘和內耗。
正對上首的三個主位,底下則分為東西兩班。
東麵是總社八部門的正副長官,島外各地盤的主管者。還包括總理署的陳複及若幹重要事務官,陳複召來的“羅漢”和“護法”們也都列席其中。西麵是正軍當中營將以上的武官,何紹基、褚世堯等一班早期追隨的領兵者自然在列,周黑炭、蔣武、祝英枝等新進將領也都到會。
與會者上百人,差不多文武各半,濟濟一堂,會場廳堂廣闊,倒也毫不擁擠。堂中眾人或者久別重逢,或者初見如故,都是興奮莫名,熱熱鬧鬧談論喧嘩如集市,直到事務官過來管理秩序,引導參會者各自坐定了位置,會場才恢複了整齊。
張鏑、胡隸、袁鏞三人最後進入會場,走到主位跟前,全場立時安靜下來,眾人都站起立正行禮。
張鏑微笑著環視一圈,先抬手請胡、袁二人坐定,再麵向眾人點點頭,輕咳一聲,開口道:
“二位元首,諸位同仁,弟兄們:今天,是第一屆中興大會召開的日子,這是讓人高興的日子,是意義重大的日子,我相信將來的曆史會記住這一天。
有人或許不信,或許覺得這不過是平平常常的一天,沒什麽特別,隻是一幫老兄弟聚在一起隨便聊聊。或許又有人要問,咱們為什麽要開這個會?很多人這麽千裏迢迢的趕過來,很多人手上都有重要的事情做,為什麽要花時間聚在這裏?是不是有人這麽疑問?”說著,張鏑停頓一下,看了看台下眾人,接著道:
“肯定有人是這麽疑問的,但是我現在先不做解釋,等到本次大會結束,我在問大家一遍,相信那時諸位會有新的看法。本次會議的預定時間是三天,但實際上或許還不夠,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安排,有太重要的議題要商討。好了,閑話也不必多說,先開始第一個議程,請各部門向大會做個總結。”
“戶部先來吧!”張鏑看向副總理兼戶部部長劉石堅。
中興社的頭頭腦腦們頭一次聚的那麽齊,這是曆史『性』的。按照張鏑的計劃,將來每年都要這樣聚義一次,目的是做總結,定計劃,整合各方力量以便於更進一步發展。這將是整個中興社層級最高、最為重大的集體決策行動。參與者除了總社八部部長一級,還有島外各個基地總管一級的領導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是一把手本人與會,像地下工作一時無法脫身也可授權代表參加。
所謂主管大會指的是它的層級,隻是一個臨時的稱謂。這迴有人建議不如就叫做中興大會好了,因為大夥兒這個組織就叫中興社,中興這個詞的意義也很不錯。張鏑也覺得很好,那就定名為中興大會,今年便是第一屆中興大會。
張鏑接見完以後,馬上就會有總理署的事務官接著與各參會者接洽,征詢意見,並安排大會議程,發言的要求,提醒他們做好相關準備。
六月十五日,第一屆中興大會如期舉行。
總社大堂早就已經安排好了會場,上首是坐北朝南三個主位,正中的是張鏑,左為胡隸,右為袁鏞。
胡、袁二人的地位其實是有些尷尬的,過去他們一直是張鏑的前輩師長,地位上最起碼是平等,甚至是高於張鏑的。初領兵時,胡隸為主將,張鏑是軍師;勤王時,胡隸、袁鏞各領一軍,張鏑則隻作為前軍胡隸的副手而已。另外,當初胡隸所提供的船隻和士卒正是中興社得以成立的起家之本,所以那時遙遵胡隸為社長,張鏑自任總理。
但如今,所謂“社長”越來越成為一個抽象的符號,胡隸本人也素來不曾介入過中興社的經營管理,總理張鏑才是實際的領導者。
因此在上島以後,張鏑曾提出過把權力移交給胡隸,由師父來掌控中興社。當然,胡隸不可能接手,首先,在內心裏他必須承認在執政能力上自己是壓根沒法與這位徒兒相比的。其次,張鏑才是中興社實際的締造者,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心血在內,做師父的無論如何也不會去爭。最後,偌大的中興社諸事繁雜,要讓自己來管是肯定運轉不靈的。
而且,胡隸也清楚,這隻是作為徒弟的尊重之意,自己不能不知高低,白白的來這兒吃現成的。
至於袁鏞,就更加不可能對張鏑的實際領導有什麽異議,他的實力本就不如袁鏞,在勤王之後更加受損嚴重。對中興社一向來都不曾有什麽瓜葛,沒出過什麽力,也就沒有什麽發言權,他知道自己隻是作為客人,張鏑尊重他是給他幾分薄麵,豈能不識好歹?
為此,胡、袁兩人都很主動配合張鏑的各項安排,乃至於毫無保留的將各自手上的軍權都交了出來,便於張鏑的統一指揮。
張鏑也投桃報李,給了兩位長輩足夠尊隆的地位,將胡隸尊為中興社武部元首,也即是名義上的三軍最高領袖。又將袁鏞尊為中興社文部元首,也即是名義上的最高政務官。雖說這兩個至高無上的名號未必能真正掌握多少實際權力。但無論如何,張鏑的姿態已經做足了,這讓中興社的上層能夠和和氣氣、思想統一,不會出現權力上的掣肘和內耗。
正對上首的三個主位,底下則分為東西兩班。
東麵是總社八部門的正副長官,島外各地盤的主管者。還包括總理署的陳複及若幹重要事務官,陳複召來的“羅漢”和“護法”們也都列席其中。西麵是正軍當中營將以上的武官,何紹基、褚世堯等一班早期追隨的領兵者自然在列,周黑炭、蔣武、祝英枝等新進將領也都到會。
與會者上百人,差不多文武各半,濟濟一堂,會場廳堂廣闊,倒也毫不擁擠。堂中眾人或者久別重逢,或者初見如故,都是興奮莫名,熱熱鬧鬧談論喧嘩如集市,直到事務官過來管理秩序,引導參會者各自坐定了位置,會場才恢複了整齊。
張鏑、胡隸、袁鏞三人最後進入會場,走到主位跟前,全場立時安靜下來,眾人都站起立正行禮。
張鏑微笑著環視一圈,先抬手請胡、袁二人坐定,再麵向眾人點點頭,輕咳一聲,開口道:
“二位元首,諸位同仁,弟兄們:今天,是第一屆中興大會召開的日子,這是讓人高興的日子,是意義重大的日子,我相信將來的曆史會記住這一天。
有人或許不信,或許覺得這不過是平平常常的一天,沒什麽特別,隻是一幫老兄弟聚在一起隨便聊聊。或許又有人要問,咱們為什麽要開這個會?很多人這麽千裏迢迢的趕過來,很多人手上都有重要的事情做,為什麽要花時間聚在這裏?是不是有人這麽疑問?”說著,張鏑停頓一下,看了看台下眾人,接著道:
“肯定有人是這麽疑問的,但是我現在先不做解釋,等到本次大會結束,我在問大家一遍,相信那時諸位會有新的看法。本次會議的預定時間是三天,但實際上或許還不夠,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安排,有太重要的議題要商討。好了,閑話也不必多說,先開始第一個議程,請各部門向大會做個總結。”
“戶部先來吧!”張鏑看向副總理兼戶部部長劉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