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溫州一直滯留到四月底,福建那邊準予他前往行朝的許可命令終於姍姍來遲。
這一個月裏,行朝一天都沒閑著。國不可一日無君,最重要的當然是扶立一個新皇帝,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一班文武大臣已經商定立九歲的益王趙昰為新皇帝。同時擇了新皇登基的日期,五月初一日就是個黃道吉日。新帝的年號也已擬好,初定為“景炎”,是希望上天保佑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重新興盛的意思,而且與高宗南渡用的第一個年號“建炎”前後唿應,想必是懷著同樣的期待。最後是改地名,為取個吉利,改福州為福安府,改溫州為瑞安府,作為行都。新朝庭建立所需的各種準備都已經差不多了,大宋的招牌又要重新立起來了。期間,文天祥一直在溫州被“鑒別”,錯過了扶立新君這個最重要的刷存在感機會,從某個層麵上講,他已經被排擠到權力核心之外了。
在這一個多月裏,各地聽聞召喚前往福安府投奔行朝者絡繹不絕,忠於大宋的臣民們扶老攜幼、相望於道,趙家重新立起的招牌下竟迅速聚集起十幾萬軍隊,四五十萬百姓追隨。至此,這個朝不保夕的小朝廷終於是稍稍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從福安府往東南方五百裏處的流求島也正迎來它前所未有的繁盛。有賴於最近兩年持續不斷的大規模屯墾,加上貿易部一直注重大量購買儲存糧食,新到的三十萬移民至少沒有餓肚子的擔憂。
將近兩個月裏,移民們按照牌甲製安排,各自前往分配好的移民點。這些移民點幾乎遍布流求全島,按照位置的重要『性』和可開墾土地情況,每個點內少則一兩百人,多則上千人,最普遍的則是一個保五百戶聚居一處,保長由中興社任命,作為正式事務官序列,既是最高軍事長官也是最高民事長官,全權負責一保事務。每個移民點都是防禦、居住、生產三者的結合,憑借地勢建設為要塞形式,周邊則開墾土地種植作物。要塞中普通成年居民都編入民勇,要定期軍事訓練。三丁抽一編為材勇,訓練更勤一些,而且要承擔本要塞的戍守任務。
漢人移民的不斷深入顯然會引起流求本地原住民的反彈,有時候這樣的反彈還會以相當激烈的方式表現。比如,獵頭或者約仗。對於原住民們簡單粗暴的習俗和爭強好鬥的領地保護方式,過去島上漢人少的時候,很是吃過一些虧。但現在形勢逆轉,漢人不僅在總的人口數量上已與原住民相當,更兼有原住民們根本無法比擬的組織力度。整個島上約略數十萬土著,卻分為了幾十個種族,幾百個部落,單個部落普遍還比不上中興社一個保五百戶的規模。相反,島上幾乎所有的漢人卻幾乎全被中興社統合在一起,若要對抗起來,土著原住民的種族部落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更不要說還有三級兵製這樣無敵的武裝模式。所以中興社已然迅速的滲透蠶食到了流求深處,將真正的掌握這個島嶼。
為將人口最大程度的運用起來,三十萬新移民除開發流求本島,還被劃分出十餘萬,將隨船遷往呂宋,畢竟中興社的基業是雙足並重的。
……
一邊是東西兩路十萬大軍攻打慶元卻碰了一鼻子灰,直到全城百姓都被遷出,大搖大擺乘船去了海外,元軍才終於敢去占下這個空城,這大概是蒙古人崛起以來前所未有的窩囊了吧。
另一邊則是宋室的餘孽在東南地區死灰複燃,竟又聚起幾十萬人馬,正兒八經的建號稱製,看樣子還想要圖謀占據半壁江山。
對於臨安的伯顏來說,南征這趟活兒貌似又要延期了,無論如何總要收拾掉這些隱患才能安心北返。但大都卻幾次三番來旨意催促他迴去,而且要帶著南征大軍一同迴師。
這倒不是忽必烈真的太想念這位老哥們,而是大元朝的後院失火了。要伯顏迴去複命隻是一小方麵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指望他手下幾十萬南征大軍去收拾後方的爛攤子。
問題出在嶺北的草原上,蒙古人的起家之地。
雖說做了中原的主人,但對於大部分元廷的統治者而言,中原隻不過是被征服的土地,草原才是他們的根本。忽必烈是中原的皇帝,更是蒙古人的大汗,甚至後者的分量還要重的多。每當老大汗去世,新大汗繼位都要經過忽裏台大會的選舉,草原上的諸王們都有選舉權。
但蒙古人內部遠遠不是鐵板一塊。幾年前,諸王們已『露』出驕兵難製的態勢,發生拘殺朝廷使臣事件。忽必烈並未舉師問罪,采取和解態度,從至元五年(1268)以來,北方的海都叛『亂』一直未能平定。接著從至元十二年、宋德佑元年(1275)以來,元定宗貴由之子大名王禾忽也爆發叛『亂』,占據河西走廊,是為禾忽之『亂』。
沒多久又有大將脫脫木兒在謙州(今屬俄國)率兵叛變,元庭派譴宗王昔裏吉前去平叛,昔裏吉乃是元憲宗蒙哥汗的第四子,即忽必烈的親侄子,此人素有野心,而且從親緣上講本來有子承父業繼承大汗的機會。常因自家帝位被叔叔搶了心裏不滿,脫脫木兒便乘機辭煽動昔裏吉叛元,並許諾事成後帝位歸於於他。於是平叛者與叛『亂』者合流,發動了聲勢更大的昔裏吉叛『亂』。昔裏吉、脫脫木兒等集結部眾,分道東進,並打算與海都、蒙哥帖木兒等幾股大的叛軍勢力之聯兵。東部弘吉剌部的折兒瓦台也起兵響應,並劫掠先朝武帳。忽必烈派遣大將撒裏蠻等將兵越杭海山,東南深入今河套北,但不久就被叛軍擊敗,昔裏吉、脫脫木兒等率其主力越杭海山後繼續東進,於和林北渡斡耳寒河,抵土兀剌河流域,欲與此地的弘吉剌部折兒瓦台相會。
同時,由於駐守陝西的安西王忙哥剌部奉調漠北平叛,後方空虛,駐守陝西行省的六盤(今寧夏固原縣南)的貴由之孫南平王禿魯也起兵響應昔裏吉。一時之間,元庭後方大『亂』,嶺北為之震動。
後院處處起火,忽必烈有些招架不住,南征宋國的幾十萬蒙漢兵馬就成了他最能依仗的力量之一,本來早就想讓伯顏迴師,甚至準備放棄滅宋,但在伯顏等人的堅持之下忽必烈才勉強同意等大軍滅掉宋國再北上平叛。誰知道滅宋之後又出這麽多幺蛾子,現在宋國已下,是真的等不了了,必須迴師。
於是,伯顏隻得將臨安大局及數萬留守部隊全權托付於參政董文炳,自己率主力大軍北上大都……
這一個月裏,行朝一天都沒閑著。國不可一日無君,最重要的當然是扶立一個新皇帝,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一班文武大臣已經商定立九歲的益王趙昰為新皇帝。同時擇了新皇登基的日期,五月初一日就是個黃道吉日。新帝的年號也已擬好,初定為“景炎”,是希望上天保佑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重新興盛的意思,而且與高宗南渡用的第一個年號“建炎”前後唿應,想必是懷著同樣的期待。最後是改地名,為取個吉利,改福州為福安府,改溫州為瑞安府,作為行都。新朝庭建立所需的各種準備都已經差不多了,大宋的招牌又要重新立起來了。期間,文天祥一直在溫州被“鑒別”,錯過了扶立新君這個最重要的刷存在感機會,從某個層麵上講,他已經被排擠到權力核心之外了。
在這一個多月裏,各地聽聞召喚前往福安府投奔行朝者絡繹不絕,忠於大宋的臣民們扶老攜幼、相望於道,趙家重新立起的招牌下竟迅速聚集起十幾萬軍隊,四五十萬百姓追隨。至此,這個朝不保夕的小朝廷終於是稍稍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從福安府往東南方五百裏處的流求島也正迎來它前所未有的繁盛。有賴於最近兩年持續不斷的大規模屯墾,加上貿易部一直注重大量購買儲存糧食,新到的三十萬移民至少沒有餓肚子的擔憂。
將近兩個月裏,移民們按照牌甲製安排,各自前往分配好的移民點。這些移民點幾乎遍布流求全島,按照位置的重要『性』和可開墾土地情況,每個點內少則一兩百人,多則上千人,最普遍的則是一個保五百戶聚居一處,保長由中興社任命,作為正式事務官序列,既是最高軍事長官也是最高民事長官,全權負責一保事務。每個移民點都是防禦、居住、生產三者的結合,憑借地勢建設為要塞形式,周邊則開墾土地種植作物。要塞中普通成年居民都編入民勇,要定期軍事訓練。三丁抽一編為材勇,訓練更勤一些,而且要承擔本要塞的戍守任務。
漢人移民的不斷深入顯然會引起流求本地原住民的反彈,有時候這樣的反彈還會以相當激烈的方式表現。比如,獵頭或者約仗。對於原住民們簡單粗暴的習俗和爭強好鬥的領地保護方式,過去島上漢人少的時候,很是吃過一些虧。但現在形勢逆轉,漢人不僅在總的人口數量上已與原住民相當,更兼有原住民們根本無法比擬的組織力度。整個島上約略數十萬土著,卻分為了幾十個種族,幾百個部落,單個部落普遍還比不上中興社一個保五百戶的規模。相反,島上幾乎所有的漢人卻幾乎全被中興社統合在一起,若要對抗起來,土著原住民的種族部落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更不要說還有三級兵製這樣無敵的武裝模式。所以中興社已然迅速的滲透蠶食到了流求深處,將真正的掌握這個島嶼。
為將人口最大程度的運用起來,三十萬新移民除開發流求本島,還被劃分出十餘萬,將隨船遷往呂宋,畢竟中興社的基業是雙足並重的。
……
一邊是東西兩路十萬大軍攻打慶元卻碰了一鼻子灰,直到全城百姓都被遷出,大搖大擺乘船去了海外,元軍才終於敢去占下這個空城,這大概是蒙古人崛起以來前所未有的窩囊了吧。
另一邊則是宋室的餘孽在東南地區死灰複燃,竟又聚起幾十萬人馬,正兒八經的建號稱製,看樣子還想要圖謀占據半壁江山。
對於臨安的伯顏來說,南征這趟活兒貌似又要延期了,無論如何總要收拾掉這些隱患才能安心北返。但大都卻幾次三番來旨意催促他迴去,而且要帶著南征大軍一同迴師。
這倒不是忽必烈真的太想念這位老哥們,而是大元朝的後院失火了。要伯顏迴去複命隻是一小方麵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指望他手下幾十萬南征大軍去收拾後方的爛攤子。
問題出在嶺北的草原上,蒙古人的起家之地。
雖說做了中原的主人,但對於大部分元廷的統治者而言,中原隻不過是被征服的土地,草原才是他們的根本。忽必烈是中原的皇帝,更是蒙古人的大汗,甚至後者的分量還要重的多。每當老大汗去世,新大汗繼位都要經過忽裏台大會的選舉,草原上的諸王們都有選舉權。
但蒙古人內部遠遠不是鐵板一塊。幾年前,諸王們已『露』出驕兵難製的態勢,發生拘殺朝廷使臣事件。忽必烈並未舉師問罪,采取和解態度,從至元五年(1268)以來,北方的海都叛『亂』一直未能平定。接著從至元十二年、宋德佑元年(1275)以來,元定宗貴由之子大名王禾忽也爆發叛『亂』,占據河西走廊,是為禾忽之『亂』。
沒多久又有大將脫脫木兒在謙州(今屬俄國)率兵叛變,元庭派譴宗王昔裏吉前去平叛,昔裏吉乃是元憲宗蒙哥汗的第四子,即忽必烈的親侄子,此人素有野心,而且從親緣上講本來有子承父業繼承大汗的機會。常因自家帝位被叔叔搶了心裏不滿,脫脫木兒便乘機辭煽動昔裏吉叛元,並許諾事成後帝位歸於於他。於是平叛者與叛『亂』者合流,發動了聲勢更大的昔裏吉叛『亂』。昔裏吉、脫脫木兒等集結部眾,分道東進,並打算與海都、蒙哥帖木兒等幾股大的叛軍勢力之聯兵。東部弘吉剌部的折兒瓦台也起兵響應,並劫掠先朝武帳。忽必烈派遣大將撒裏蠻等將兵越杭海山,東南深入今河套北,但不久就被叛軍擊敗,昔裏吉、脫脫木兒等率其主力越杭海山後繼續東進,於和林北渡斡耳寒河,抵土兀剌河流域,欲與此地的弘吉剌部折兒瓦台相會。
同時,由於駐守陝西的安西王忙哥剌部奉調漠北平叛,後方空虛,駐守陝西行省的六盤(今寧夏固原縣南)的貴由之孫南平王禿魯也起兵響應昔裏吉。一時之間,元庭後方大『亂』,嶺北為之震動。
後院處處起火,忽必烈有些招架不住,南征宋國的幾十萬蒙漢兵馬就成了他最能依仗的力量之一,本來早就想讓伯顏迴師,甚至準備放棄滅宋,但在伯顏等人的堅持之下忽必烈才勉強同意等大軍滅掉宋國再北上平叛。誰知道滅宋之後又出這麽多幺蛾子,現在宋國已下,是真的等不了了,必須迴師。
於是,伯顏隻得將臨安大局及數萬留守部隊全權托付於參政董文炳,自己率主力大軍北上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