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十三年、宋德佑二年(1276),二月初五日,這一天不知道算不算好日子。
臨安宮城祥羲殿。宋廷正式舉辦投降典禮。
在禮官的指引下,六虛歲的宋恭帝趙顯率領文武百官,朝著大都方向大禮跪拜,並宣讀降表,降表曰:“宋國主顯,謹百拜奉表於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嚐遣侍郎柳嶽、正言洪雷震捧表馳詣闕庭,敬伸卑悃,伏計已徹聖聽。臣眇焉幼衝,遭家多難……謹奉太皇命戒,痛自貶損,削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北、二廣、四川見在州郡,謹悉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臣無任感天望聖,激切屏營之至。”
意思便是,我是個不懂事的小娃娃,治理不好國家,所以獻給聖朝,請求手下留情,保全『性』命雲雲。
接著是宋廷文武百官一齊到元廷行中書省謁見大元丞相伯顏,表示一下願意投效聖朝,為新主子效命深感榮幸之類的。
然後由伯顏出言撫慰,告訴大家一個意思:大宋這家公司雖然倒閉了,被我大元兼並重組,但願意留下的員工我們歡迎,工資福利都不會變,請大家盡可放心。人都是現實的,官僚們關心的無非兩點,一是保住腦袋,二是保住飯碗。這兩樣都沒丟,那麽什麽都好商量。官心民心都已穩定,而後派入官署軍隊,將這大宋“臨時”了一百多年的臨時都城完完整整的正式納入管理。
至此,全取臨安的目標終於實現,伯顏很高興的給忽必烈上了賀表:“:國家之業大一統,海嶽必明主之歸,帝王之兵出萬全,蠻夷敢天威之抗。始幹戈之爰及,迄文軌之會同。區宇一清,普天均慶。臣伯顏等誠歡誠忄卜,頓首頓首……”
忽必烈收到賀表,心情大悅,也迴了份公文,“告宋人官民書”,讓宋人學他們的老太後和小皇帝,老實著點,好好聽大元的話。
降表、賀表、答書,這漢人的花頭精真多,好像很正規的樣子,喜歡簡單粗暴的蒙古大爺不知道會不會嫌煩。不過可算是順利交接好了,三篇漂漂亮亮的文章,無非一個主題,中原從此不姓趙,姓孛兒隻斤了。
現在可以向趙顯小朋友宣布了:“您家這三百年老店轉讓手續已經順利辦好了,三分文書都蓋了紅章,請確認一遍。——嗯,沒問題的話簽個字,按個爪子也行。——好的,感謝您的配合,合作非常愉快。——為表謝意,現在宣布趙顯小朋友成為我大元的終身為挨批會員,很快將有專車直接送您至京城,還可以免費享有京城大都的豪華宅院一套,專業管家保鏢服務,每月發放生活津貼,供養到死……”
也就是說,偌大的宋朝已經被一個六虛歲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給賣了,你說這買賣能成立嗎?
……
就在臨安舉辦投降儀式的同一天。
溫州,江心嶼。
這是甌江之中一個千畝大小、東西狹長的江心小島,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角落。
益王、廣王及一班隨扈一百多人順江東下,終於平安到了此地,停船上島。
在小島東側的普寂禪院,一班殘宋舊臣百感交集。這裏曾是高宗皇帝躲避金兵南下的駐蹕之所,禪院中高宗皇帝坐過的禦座還保存完好,題字的匾額也還掛在堂上。觸景生情,讓人不由唏噓,一百多年過去了,趙家的子孫又來到了這裏,仍舊是被人趕著逃到此地。隻不過上一迴是來此一遊,住過幾天就迴去了。但這一迴呢,還有機會返迴舊都嗎?
不幸中的萬幸,溫州還未降元。
張鏑等人在江心嶼保著益王和廣元,陸秀夫則孤身進城,奔走聯絡。
溫州官府隨即進奉各種衣食用具,譴仆傭照顧二王起居。
不久,南逃在溫州的宋秀王趙與檡收到消息,領著兵民數百人至江心嶼相會。接著是江淮討賊使蘇劉義帶殘兵千餘上島投奔,再是都統製張全也率領數十名騎兵到來。力量稍壯,終於算是度過了勢單力孤、朝不保夕的日子。
陸秀夫還請出來一個大佬,避居於老家溫州清澳的原左丞相陳宜中。大宋是個論資排輩的社會,有資曆才有威望,就是一種品牌效應,起個名正言順的效果。所以無論陳宜中過去做的事情多麽不地道,這個時候很多人還是想著讓他來主持大局。
有文臣、有武將,像那麽迴事兒了。陳宜中、陸秀夫等人便擁戴趙昰成立都元帥府,奉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以宋室名義相號召,發布檄文,請各地忠臣義士緊急勤王。
都元帥府的成立,標誌著一個脆弱的抵抗中心的建立。是殘破的趙宋王朝最後的一絲希望所在。
小小的江心嶼,時隔一百四十多年,又一次成為漩渦的中心。它還能經受曆史大『潮』的衝刷,繼續保留那一絲絲火苗嗎?
有些太沉重了!
對此,後人遊覽江心嶼,有感於小小孤島兩次逆『潮』勇進,以詩讚之,其詩曰:
“獨向江心挽倒流,忠臣投死入東甌。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寄一舟。朱鳥西台人盡哭,紅羊南海劫初收。可憐此嶼無多土,曾抵杭州與汴州。”
好一個“可憐此嶼無多土,曾抵杭州與汴州”,沉痛之極,可謂字字血淚。多災多難的趙家人,要論跑路的次數,曆朝曆代的官家恐怕沒誰能比了吧。
在溫州,宋室這一點火苗算是保住了。
江心嶼上熱熱鬧鬧的設官建製,卻似乎與張鏑沒什麽關係。
陳宜中又一次全麵掌權,幾次想要拉攏,但張鏑不喜此人做派,更不願依附於哪一位大佬,一直保持著距離。而國舅楊亮節居中用事,對張鏑似乎頗為忌憚,大概逃亡路上一直不得不聽命於張鏑而憋屈了,上了位就想壓迴來,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有此兩層關係,張鏑屢受排擠,無法進入這小小流亡政權的核心。就好比你天天加班,嘔心瀝血,終於幫助公司渡過難關,卻因為跟總經理交情不深,也不是董事長的親戚,結果公司表彰大會上就單把你落下了。
還是陸秀夫看不下去了,仗義執言,曆數張鏑護主大功,不能不賞。陳宜中不情不願,以都元帥府的名義給了個饒州刺史、建昌軍副都總管的虛職,看著漂亮,是連跳幾級。但張鏑本該是文班,卻給的是武職,敷衍了事而已。張鏑也懶得去計較這些,真想鑽營的話早就當上大官了,還用等到此時嗎。
張鏑對於都元帥府的升賞沒有異議,隻是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給予從臨安南下以來為護衛二王而傷亡的將士旌表和撫恤。誰傷了,誰歿了,張鏑都在心裏清清楚楚記著,在人命如草芥的這個『亂』世,能跟著這麽個頭兒,死也值了,這也是張鏑的部下們能夠頭也不迴去拚命的根本原因吧。
臨安宮城祥羲殿。宋廷正式舉辦投降典禮。
在禮官的指引下,六虛歲的宋恭帝趙顯率領文武百官,朝著大都方向大禮跪拜,並宣讀降表,降表曰:“宋國主顯,謹百拜奉表於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嚐遣侍郎柳嶽、正言洪雷震捧表馳詣闕庭,敬伸卑悃,伏計已徹聖聽。臣眇焉幼衝,遭家多難……謹奉太皇命戒,痛自貶損,削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北、二廣、四川見在州郡,謹悉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臣無任感天望聖,激切屏營之至。”
意思便是,我是個不懂事的小娃娃,治理不好國家,所以獻給聖朝,請求手下留情,保全『性』命雲雲。
接著是宋廷文武百官一齊到元廷行中書省謁見大元丞相伯顏,表示一下願意投效聖朝,為新主子效命深感榮幸之類的。
然後由伯顏出言撫慰,告訴大家一個意思:大宋這家公司雖然倒閉了,被我大元兼並重組,但願意留下的員工我們歡迎,工資福利都不會變,請大家盡可放心。人都是現實的,官僚們關心的無非兩點,一是保住腦袋,二是保住飯碗。這兩樣都沒丟,那麽什麽都好商量。官心民心都已穩定,而後派入官署軍隊,將這大宋“臨時”了一百多年的臨時都城完完整整的正式納入管理。
至此,全取臨安的目標終於實現,伯顏很高興的給忽必烈上了賀表:“:國家之業大一統,海嶽必明主之歸,帝王之兵出萬全,蠻夷敢天威之抗。始幹戈之爰及,迄文軌之會同。區宇一清,普天均慶。臣伯顏等誠歡誠忄卜,頓首頓首……”
忽必烈收到賀表,心情大悅,也迴了份公文,“告宋人官民書”,讓宋人學他們的老太後和小皇帝,老實著點,好好聽大元的話。
降表、賀表、答書,這漢人的花頭精真多,好像很正規的樣子,喜歡簡單粗暴的蒙古大爺不知道會不會嫌煩。不過可算是順利交接好了,三篇漂漂亮亮的文章,無非一個主題,中原從此不姓趙,姓孛兒隻斤了。
現在可以向趙顯小朋友宣布了:“您家這三百年老店轉讓手續已經順利辦好了,三分文書都蓋了紅章,請確認一遍。——嗯,沒問題的話簽個字,按個爪子也行。——好的,感謝您的配合,合作非常愉快。——為表謝意,現在宣布趙顯小朋友成為我大元的終身為挨批會員,很快將有專車直接送您至京城,還可以免費享有京城大都的豪華宅院一套,專業管家保鏢服務,每月發放生活津貼,供養到死……”
也就是說,偌大的宋朝已經被一個六虛歲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給賣了,你說這買賣能成立嗎?
……
就在臨安舉辦投降儀式的同一天。
溫州,江心嶼。
這是甌江之中一個千畝大小、東西狹長的江心小島,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角落。
益王、廣王及一班隨扈一百多人順江東下,終於平安到了此地,停船上島。
在小島東側的普寂禪院,一班殘宋舊臣百感交集。這裏曾是高宗皇帝躲避金兵南下的駐蹕之所,禪院中高宗皇帝坐過的禦座還保存完好,題字的匾額也還掛在堂上。觸景生情,讓人不由唏噓,一百多年過去了,趙家的子孫又來到了這裏,仍舊是被人趕著逃到此地。隻不過上一迴是來此一遊,住過幾天就迴去了。但這一迴呢,還有機會返迴舊都嗎?
不幸中的萬幸,溫州還未降元。
張鏑等人在江心嶼保著益王和廣元,陸秀夫則孤身進城,奔走聯絡。
溫州官府隨即進奉各種衣食用具,譴仆傭照顧二王起居。
不久,南逃在溫州的宋秀王趙與檡收到消息,領著兵民數百人至江心嶼相會。接著是江淮討賊使蘇劉義帶殘兵千餘上島投奔,再是都統製張全也率領數十名騎兵到來。力量稍壯,終於算是度過了勢單力孤、朝不保夕的日子。
陸秀夫還請出來一個大佬,避居於老家溫州清澳的原左丞相陳宜中。大宋是個論資排輩的社會,有資曆才有威望,就是一種品牌效應,起個名正言順的效果。所以無論陳宜中過去做的事情多麽不地道,這個時候很多人還是想著讓他來主持大局。
有文臣、有武將,像那麽迴事兒了。陳宜中、陸秀夫等人便擁戴趙昰成立都元帥府,奉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以宋室名義相號召,發布檄文,請各地忠臣義士緊急勤王。
都元帥府的成立,標誌著一個脆弱的抵抗中心的建立。是殘破的趙宋王朝最後的一絲希望所在。
小小的江心嶼,時隔一百四十多年,又一次成為漩渦的中心。它還能經受曆史大『潮』的衝刷,繼續保留那一絲絲火苗嗎?
有些太沉重了!
對此,後人遊覽江心嶼,有感於小小孤島兩次逆『潮』勇進,以詩讚之,其詩曰:
“獨向江心挽倒流,忠臣投死入東甌。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寄一舟。朱鳥西台人盡哭,紅羊南海劫初收。可憐此嶼無多土,曾抵杭州與汴州。”
好一個“可憐此嶼無多土,曾抵杭州與汴州”,沉痛之極,可謂字字血淚。多災多難的趙家人,要論跑路的次數,曆朝曆代的官家恐怕沒誰能比了吧。
在溫州,宋室這一點火苗算是保住了。
江心嶼上熱熱鬧鬧的設官建製,卻似乎與張鏑沒什麽關係。
陳宜中又一次全麵掌權,幾次想要拉攏,但張鏑不喜此人做派,更不願依附於哪一位大佬,一直保持著距離。而國舅楊亮節居中用事,對張鏑似乎頗為忌憚,大概逃亡路上一直不得不聽命於張鏑而憋屈了,上了位就想壓迴來,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有此兩層關係,張鏑屢受排擠,無法進入這小小流亡政權的核心。就好比你天天加班,嘔心瀝血,終於幫助公司渡過難關,卻因為跟總經理交情不深,也不是董事長的親戚,結果公司表彰大會上就單把你落下了。
還是陸秀夫看不下去了,仗義執言,曆數張鏑護主大功,不能不賞。陳宜中不情不願,以都元帥府的名義給了個饒州刺史、建昌軍副都總管的虛職,看著漂亮,是連跳幾級。但張鏑本該是文班,卻給的是武職,敷衍了事而已。張鏑也懶得去計較這些,真想鑽營的話早就當上大官了,還用等到此時嗎。
張鏑對於都元帥府的升賞沒有異議,隻是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給予從臨安南下以來為護衛二王而傷亡的將士旌表和撫恤。誰傷了,誰歿了,張鏑都在心裏清清楚楚記著,在人命如草芥的這個『亂』世,能跟著這麽個頭兒,死也值了,這也是張鏑的部下們能夠頭也不迴去拚命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