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能法的“治民先教民”的觀點讓張鏑頗為讚同,他在紙上寫下“教化”二字,陷入思索。教化是華夏與周邊蠻族最大的區別,是這個民族一次次從苦難中複蘇,一次次從危機中崛起的根本力量。中興社欲壯大,需要文武並重。武的方麵自不待言,建強軍、修戰備一刻也未曾鬆懈,這是外在的強大;而文的方麵也即是教化,是以充實內心,強化精神,是為內在的強大。常人多關注外在的強大,內在的精神卻往往被人所忽略,然而精神的力量其實絲毫不遜於強軍的力量。精強的士卒和鋒利的刀槍固然可以打勝仗,但如果要一次又一次從勝利走向勝利,甚至從失敗中再次勝利,從衰微仍能夠複起,那就非得有強大的精神不可。
張鏑希望中興社能成為一個有精神有理想的組織,一個永遠打不倒的團體,所以在教化方麵未曾放鬆,禮部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設立的一個文教部門。
禮部部長朱存銓,原是昌國巡檢司的老司吏,為人孤僻而耿介,做事情卻是一絲不苟,這樣一個一本正經的人來掌教化之職,很符合普通人的觀感,隻不過他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隻會照本宣科,不會變通,親和力更是不夠。
禮部還有一名副部長乃是巾幗營營正江姝,讓一個女子做高官,雖然是副的,那也足夠讓那些迂腐的老酸儒罵“有傷風化”了,好在中興社裏麵這樣的酸儒不多,而江姝也證明了自己才堪其任。象山江家雖為商賈出身,但江姝知書達理,學問即便算不上淵博,在基本文盲的百姓當中,甚至識點字的事務官中也已經算得上拔群。而她溫婉可人的形象和細致入微的『性』格又有一種春風化雨的力量。
禮部的主要職責是設學校、辦教育、勸導番漢民眾、培養和舉薦人才,不過禮部新設,很多事務尚未來得及開展,當前算是八個部門中最為清閑的一個部門了,當然禮部的事務官也是最少的,一開始隻有八個,後來在張鏑問責之下又調劑了幾人過來,但整個部門還是湊不夠二十人。
事務官們之所以不願意來禮部,是因為不想做教書先生,而現在禮部還真就做著教書的活兒。中興社有近兩千名孩童,按照張鏑的計劃,他們都要接受三年以上的識字教育。不過第一所學校尚未建設完成,孩童們也還沒有就學,禮部所教導的是收攏在巾幗營的幾百名孤兒。海州一屠,軍隊救下了不少戰爭孤兒,攜民南渡時又收攏了一些,軍中不好做育兒場所,所以就移交到了巾幗營暫時撫育,在這裏幼兒們能得到更多的關懷。
朱存銓老先生對禮部的工作盡職盡責,隻不過對於當前工作的地方有那麽一點點意見,因為禮部被設在了巾幗營的駐地。這其實是個權宜之計,因為自新城的總社衙署還沒完工,學校也未建成,而禮部也不好閑著不幹事,所以為了便於給孤兒們上課,禮部的事務官們每天都要在女人堆裏做事。這在男多女少的中興社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差事,甚至不少小光棍們都後悔沒來禮部做事務官。不過對於恪守禮法的朱老先生而言,這份“美差”還真讓他有些不自在,本就正經的他更加嚴肅起來,完全是一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架勢。
“天地玄黃。”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宇宙洪荒……”
巾幗營中的幾座竹樓上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昌國的朱司吏、中興社的朱部長、現在的朱先生正手捧一冊千字文搖頭晃腦的教一群大大小小的孩童啟蒙。
竹樓的梯子比較簡陋,一有人上來總是咯吱咯吱的響,小孩子玩心重,才進了課堂沒幾天,很容易被外邊的事物所吸引,朱老先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手拿著書,一手拿著戒尺,在教室裏來迴誦讀、來迴監督,抓到誰分神了就要打手心。
竹樓門外有幾個人站了好一會兒了,不過朱老先生目不斜視,並沒有看上一眼。以往也經常有人在學堂外旁聽,多是做完活計閑暇的巾幗營女子,這就更加不能『亂』看了,讀聖賢書怎能被外物『亂』了心『性』。
“攪擾了朱先生的課堂,萬望莫怪!”
門外的旁聽者足足聽了一刻鍾,忽然開口,卻是個男子聲音,朱存銓循聲望去,竟是中興社總理張鏑來訪,忙放下書本迎上去端端正正行了個禮,口上則告個失禮之罪。
“朱先生心無旁騖,何罪之有!”張鏑自然不拘這些虛禮,與朱存銓、江姝等人往相鄰一側被辟為書房兼臨時公署的小竹樓走去。
“二位部長,張鏑此來,是要與禮部議一議這教化之事,古之王者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我中興社地處偏遠,更不可無教。前日我與工部康部長議定,將在自新城南建一學堂,全社數千孩童都要入學讀書。這學堂建成,需禮部經管,兩位部長要多費心!”
“總理功德,利在千秋,我等必竭忠效命。”朱存銓難得的喜形於『色』,因為他是深知這年頭求學的不易,能讓數千孩童都有機會讀書,這的確是莫大的功德,不過這也是莫大的責任,朱存銓不禁又有點擔憂。
張鏑仿佛看出了朱存銓的心思,接著道:“禮部人少,我已令吏部多選拔合適人才充實事務官。錢糧方麵,則有戶部統一撥發,亦無需憂心。”
做事情最主要的無非是人、錢、糧三項,這三項一一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不過張鏑還有一個特別的計劃,就是要將教育與實用相結合。按照朱存銓的理解,辦學的最好效果就是培養一批學子,將其中優秀的送到對岸縣的縣學或泉州的州學,乃至臨安的太學,然後中幾個進士甚至狀元,光耀門楣。但張鏑顯然意不在此,對他而言,培養幾個儒生乃至得了功名做了官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他要的不是少量的幾個文士,而是普遍的實用人才。
所以張鏑計劃將中興社的學堂做一番大大的改造,首先在結構上將整個教學體係分為蒙學、通學、大學三級,蒙學主要是十歲以下幼童啟蒙識字為主;十歲以上至十四五歲粗識文字的孩童則入通學就讀,學的東西則廣泛的多律、書、算、工、農、商等各種“雜學”都要涉及;學績優良或有專長的學子可由通學升入大學,大學則培養專門人才,初步計劃先設立八舍,由總社八個大部門各派專業人員授課、各自編定教材。大學時限一般定三年,三年結業後各專業精英可以擇優進入八部做事務官,也可去各地各條線上從事專門工作。
“女子也能入學嗎?”江姝聽了張鏑的計劃,並沒有什麽異議,隻是關心女子能否就學的問題,因為巾幗營的姐妹們都很羨慕能夠讀書識字的人,卻隻能在學堂外旁聽,這讓江姝不太好受。
“自然可以,蒙學、通學乃至大學都是男女平等,將來女子也要撐起我中興社的半片天!”
朱存銓一開始聽說學堂裏要教那麽多“雜學”似乎覺得不妥,後來又聽說男女一體入學,更是覺得驚世駭俗,蒙學、通學畢竟還小,到了大學都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女,豈不是要『亂』了套?他那山羊胡子一動一動,似乎有話要講。
“朱部長覺得這辦學計劃有問題嗎?”
“這似乎不合古製!”
“哦!哪裏不合古製?”張鏑反問,臉上仍帶著笑,但這笑容裏帶著不容置疑的味道,讓朱存銓頓感壓力,但他還是要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
“一是學堂裏不該有諸樣雜學,不務正業,須以聖人學問為主。二是男女一體入學,實實有傷風化!”
“孔子重六藝,大宋太學也有文武六科,中興社辦大學八舍怎就成了不務正業?至於一體入學,與風化何幹?朱部長與禮部各同僚每日出入巾幗營,可曾傷了什麽風化否?男女風化,重在道德心『性』,而不在閨閣之防。道德心『性』何來?不正是學問中來嗎?”
張鏑將朱存銓的兩個問題都批駁一遍,雖然語氣不算嚴厲,但有理有據,加之上位者天然的威勢,讓朱存銓啞口無言,冷汗涔出。其餘事務官見部長都沒意見了,自然都唯唯答應,江姝更是雙眼亮晶晶的看著張鏑,滿是崇敬與感動。
張鏑的辦學大計至此就算定了調。
張鏑希望中興社能成為一個有精神有理想的組織,一個永遠打不倒的團體,所以在教化方麵未曾放鬆,禮部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設立的一個文教部門。
禮部部長朱存銓,原是昌國巡檢司的老司吏,為人孤僻而耿介,做事情卻是一絲不苟,這樣一個一本正經的人來掌教化之職,很符合普通人的觀感,隻不過他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隻會照本宣科,不會變通,親和力更是不夠。
禮部還有一名副部長乃是巾幗營營正江姝,讓一個女子做高官,雖然是副的,那也足夠讓那些迂腐的老酸儒罵“有傷風化”了,好在中興社裏麵這樣的酸儒不多,而江姝也證明了自己才堪其任。象山江家雖為商賈出身,但江姝知書達理,學問即便算不上淵博,在基本文盲的百姓當中,甚至識點字的事務官中也已經算得上拔群。而她溫婉可人的形象和細致入微的『性』格又有一種春風化雨的力量。
禮部的主要職責是設學校、辦教育、勸導番漢民眾、培養和舉薦人才,不過禮部新設,很多事務尚未來得及開展,當前算是八個部門中最為清閑的一個部門了,當然禮部的事務官也是最少的,一開始隻有八個,後來在張鏑問責之下又調劑了幾人過來,但整個部門還是湊不夠二十人。
事務官們之所以不願意來禮部,是因為不想做教書先生,而現在禮部還真就做著教書的活兒。中興社有近兩千名孩童,按照張鏑的計劃,他們都要接受三年以上的識字教育。不過第一所學校尚未建設完成,孩童們也還沒有就學,禮部所教導的是收攏在巾幗營的幾百名孤兒。海州一屠,軍隊救下了不少戰爭孤兒,攜民南渡時又收攏了一些,軍中不好做育兒場所,所以就移交到了巾幗營暫時撫育,在這裏幼兒們能得到更多的關懷。
朱存銓老先生對禮部的工作盡職盡責,隻不過對於當前工作的地方有那麽一點點意見,因為禮部被設在了巾幗營的駐地。這其實是個權宜之計,因為自新城的總社衙署還沒完工,學校也未建成,而禮部也不好閑著不幹事,所以為了便於給孤兒們上課,禮部的事務官們每天都要在女人堆裏做事。這在男多女少的中興社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差事,甚至不少小光棍們都後悔沒來禮部做事務官。不過對於恪守禮法的朱老先生而言,這份“美差”還真讓他有些不自在,本就正經的他更加嚴肅起來,完全是一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架勢。
“天地玄黃。”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宇宙洪荒……”
巾幗營中的幾座竹樓上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昌國的朱司吏、中興社的朱部長、現在的朱先生正手捧一冊千字文搖頭晃腦的教一群大大小小的孩童啟蒙。
竹樓的梯子比較簡陋,一有人上來總是咯吱咯吱的響,小孩子玩心重,才進了課堂沒幾天,很容易被外邊的事物所吸引,朱老先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手拿著書,一手拿著戒尺,在教室裏來迴誦讀、來迴監督,抓到誰分神了就要打手心。
竹樓門外有幾個人站了好一會兒了,不過朱老先生目不斜視,並沒有看上一眼。以往也經常有人在學堂外旁聽,多是做完活計閑暇的巾幗營女子,這就更加不能『亂』看了,讀聖賢書怎能被外物『亂』了心『性』。
“攪擾了朱先生的課堂,萬望莫怪!”
門外的旁聽者足足聽了一刻鍾,忽然開口,卻是個男子聲音,朱存銓循聲望去,竟是中興社總理張鏑來訪,忙放下書本迎上去端端正正行了個禮,口上則告個失禮之罪。
“朱先生心無旁騖,何罪之有!”張鏑自然不拘這些虛禮,與朱存銓、江姝等人往相鄰一側被辟為書房兼臨時公署的小竹樓走去。
“二位部長,張鏑此來,是要與禮部議一議這教化之事,古之王者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我中興社地處偏遠,更不可無教。前日我與工部康部長議定,將在自新城南建一學堂,全社數千孩童都要入學讀書。這學堂建成,需禮部經管,兩位部長要多費心!”
“總理功德,利在千秋,我等必竭忠效命。”朱存銓難得的喜形於『色』,因為他是深知這年頭求學的不易,能讓數千孩童都有機會讀書,這的確是莫大的功德,不過這也是莫大的責任,朱存銓不禁又有點擔憂。
張鏑仿佛看出了朱存銓的心思,接著道:“禮部人少,我已令吏部多選拔合適人才充實事務官。錢糧方麵,則有戶部統一撥發,亦無需憂心。”
做事情最主要的無非是人、錢、糧三項,這三項一一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不過張鏑還有一個特別的計劃,就是要將教育與實用相結合。按照朱存銓的理解,辦學的最好效果就是培養一批學子,將其中優秀的送到對岸縣的縣學或泉州的州學,乃至臨安的太學,然後中幾個進士甚至狀元,光耀門楣。但張鏑顯然意不在此,對他而言,培養幾個儒生乃至得了功名做了官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他要的不是少量的幾個文士,而是普遍的實用人才。
所以張鏑計劃將中興社的學堂做一番大大的改造,首先在結構上將整個教學體係分為蒙學、通學、大學三級,蒙學主要是十歲以下幼童啟蒙識字為主;十歲以上至十四五歲粗識文字的孩童則入通學就讀,學的東西則廣泛的多律、書、算、工、農、商等各種“雜學”都要涉及;學績優良或有專長的學子可由通學升入大學,大學則培養專門人才,初步計劃先設立八舍,由總社八個大部門各派專業人員授課、各自編定教材。大學時限一般定三年,三年結業後各專業精英可以擇優進入八部做事務官,也可去各地各條線上從事專門工作。
“女子也能入學嗎?”江姝聽了張鏑的計劃,並沒有什麽異議,隻是關心女子能否就學的問題,因為巾幗營的姐妹們都很羨慕能夠讀書識字的人,卻隻能在學堂外旁聽,這讓江姝不太好受。
“自然可以,蒙學、通學乃至大學都是男女平等,將來女子也要撐起我中興社的半片天!”
朱存銓一開始聽說學堂裏要教那麽多“雜學”似乎覺得不妥,後來又聽說男女一體入學,更是覺得驚世駭俗,蒙學、通學畢竟還小,到了大學都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女,豈不是要『亂』了套?他那山羊胡子一動一動,似乎有話要講。
“朱部長覺得這辦學計劃有問題嗎?”
“這似乎不合古製!”
“哦!哪裏不合古製?”張鏑反問,臉上仍帶著笑,但這笑容裏帶著不容置疑的味道,讓朱存銓頓感壓力,但他還是要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
“一是學堂裏不該有諸樣雜學,不務正業,須以聖人學問為主。二是男女一體入學,實實有傷風化!”
“孔子重六藝,大宋太學也有文武六科,中興社辦大學八舍怎就成了不務正業?至於一體入學,與風化何幹?朱部長與禮部各同僚每日出入巾幗營,可曾傷了什麽風化否?男女風化,重在道德心『性』,而不在閨閣之防。道德心『性』何來?不正是學問中來嗎?”
張鏑將朱存銓的兩個問題都批駁一遍,雖然語氣不算嚴厲,但有理有據,加之上位者天然的威勢,讓朱存銓啞口無言,冷汗涔出。其餘事務官見部長都沒意見了,自然都唯唯答應,江姝更是雙眼亮晶晶的看著張鏑,滿是崇敬與感動。
張鏑的辦學大計至此就算定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