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琴齋將羅巾推過去應一聲:“知道。”


    “……我哥哥受此牽連處以流刑,母親隨同。當年我隻有十歲,母親不忍我跟著受苦,便將我過繼給了舅父,隻望舅父好生待我……舅母本就隔了一層,自己有兒有女,自然無暇顧及我。我原本以為舅父好歹是母親兄長,心裏對我總歸還是憐惜的,哪知今日才知道,全是我一廂情願。”她語氣淡淡的,眸中不見一絲波瀾。“我隻當他是真心可憐我,他竟對我說出詆毀母兄的話來。既然他們在他心中那般不堪,為何從前還常有往來?怕也是做戲罷。”


    她麵露諷笑,忽聽洛琴齋沉靜道:“這倒未必。你舅父看不慣你母兄,與素日親友間走動並不矛盾。人心最是複雜,不可以一麵度測。你舅父固然可憐你,卻不妨礙他對你母兄持異樣看法。若他一味同情,事事包容,那就是濫善,於己於人都無益。”


    “就算如此,他也不該當著我,當著他人的麵,說那種話!……”


    “你可以約束自己不妄議是非,但無法以此要求他人,悠悠眾口,你怎能堵得盡?隻要你自己看開,旁人說得再難聽,你也不會往心裏去。你可還記得那日山中我說的話麽?同理,你堅定本心,旁人能耐你何?”


    宇文鳳凝眉輕輕攪著羊湯,半晌甩手,乏累道:“我真的不行……他們說的是母親和哥哥啊!”


    洛琴齋輕輕拭去她濺出的幾滴油漬,默然一刻,抬眸看著屋宇暗影間一輪殘月,忽緩聲道:“先父是齊城人氏,乃當地士紳,不屑為官,常愛遠遊結交異人,一次父親訪友至蜀州南溪,遇見了母親。母親是江安縣人,與南溪雖僅一江之隔,卻屬南瑜轄製。父親應是一見傾心罷,不顧楚瑜曆來嫌隙,更不顧母親身為當地土族,硬是娶到了母親。後來聽母親說,成親時父親曾給祖父去信稟明此事,祖父大動肝火,迴信裏將父親怒斥一頓,說肆意婚娶有辱門楣大傷風化,父親本就與祖父有嫌隙,見信後更加不悅,當下斷了往來,帶母親到溱潼縣安身,以教書為生。我就生在溱潼,父親以地為名,取溱字,冠母姓,想是打算從此與本家斷絕,永不迴鄉了。”


    他斂口,宇文鳳聽得入神,不禁催問:“然後呢?”


    “後來祖父病重,輾轉探得父親所在,托人捎書,想見我們母子一麵。母親可憐祖父,一力勸說,父親方啟程迴鄉。”洛琴齋停頓片刻,接著道:“祖父已經老了,對禮儀風化也看淡不少,見到我們後很是歡喜,病情漸有起色。他百般挽留父親,但也明白父親不喜與別的族人兄弟往來,隻望父親多住些時日,好歹自己歸西後扶靈入土,再遠走不遲。祖父說得懇切,父親一時心軟,便應下了。”


    暮色四合,竹棚一角掛起了一盞燈籠,洛琴齋借昏黃的光線望著宇文鳳輕聲道:“你方才提及靖忠公瀆職案,案發八年前,而靖忠公縱容子係門人作惡,卻遠早於八年前。靖忠公長子任東濰總兵四年有餘,期間強征徭役,苛捐雜稅,富戶尚可賄賂差官,平民則飽受魚肉。祖父沉病反複,大伯持家刻薄無度,父親決意抽身返溱,臨行前卻被差役強行選中,疏理河道築堤修壩,日夜無歇,不得還家。”


    “出役倒也罷了,”洛琴齋略一停頓,眼睫微顫,“官府不該克扣工銀,更甚者以劣等木石充作築堤之物……太和十四年秋,連日大雨,河水暴漲,新築堤壩一擊即碎,沿堤留守的役民根本來不及防備,大半人徑被洪水卷走,阿爹也在其中,屍首都無從找尋……那年我十二歲。”


    宇文鳳啞然,半晌低聲道:“堤壩關係萬民,東濰總兵連這都偷工減料,實在……該死!”


    “潰堤導致下遊沿岸民房盡毀,百姓流離失所,又適逢大旱之年,東濰遍地災民,我和母親即便有意迴溱,也有心無力。反複兩年,難民不堪困苦,終聯名上京鬧出了靖忠公瀆職案。朝廷嚴厲懲處,大力賑濟東濰,大伯因是當地氏族,被選為裏長,家族日益興隆,人人自得,也人人嫌棄多出了我和母親兩個外人。”


    洛琴齋深深唿吸,繼續道:“祖父在時,或能多少維護著些我們母子。兩年後祖父離世了,母親不單要做工養家,還得時時忍受一眾親戚的閑言碎語;我承繼母姓,又素來獨處,更似異類,自然也在堂親們嘲諷之列。那時我跟你一樣,不能容忍半點詆毀父母的言辭,每每聽到,都以大打出手告終,久而久之,性情愈發孤僻,滿心憤世嫉俗,常憋著一口氣要出人頭地……後來東嶽書院下山招徠門生,我考了進去,從此遠離齊城,入山求學。”


    宇文鳳原本聽得揪心,聞言長籲一口氣,道:“走了就好,書院重禮重學,必聽不見那等渾話了。”


    “你錯了。”洛琴齋眸中似是帶笑,“你以為書院中人皆懷大仁大善麽?妄自菲薄乃人性使然,無論何時何地,都免不了因各種攀比而生的指戳肆議。東嶽書院名滿大楚,群集天下學子,家境優越自視清高者無數,因而此風更甚。我無親無故,無權無勢,又非長袖善舞,初入學時所受譏刺格外多。不過隨著學識增多,閱曆漸廣,也就不以為然。他們所圖的與我不同,既言‘道不同不相為謀’,我也無意跟他們計較,隻一心求學,並爭取每年下山一趟各處遊曆。”


    “那……你又為何到了尚華教琴?”


    “父親生前精通律呂,多蒙父親自幼教誨,我於樂律一麵略顯崢嶸。書院最後那年遊曆時途經尚華,無意在芳菲坊見到十三,覺得她聰慧靈秀,大可雕琢,待學業完成便下山來京,隨後將母親也接了來。”洛琴齋說著,話鋒一轉,雙眸鎖住宇文鳳,表情格外凝重,問道:


    “我問你,你能扭轉如今局麵,讓兄長自流放地迴到身邊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憶西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淇之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淇之瀾並收藏憶西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