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電影這一種新形式的出現,也讓更多的人開始把資源投入進電力的開發之中,因為他們注意到電力除了可以照亮這個世界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作用,他可以用來看電影,用來將畫麵變成連貫的動畫,這些都是電的妙用,而隨著電磁學的進展,電將能延伸出聲音的傳播,這將是更加巨大的應用,當然如今這些還不具備,但僅僅是無聲的電影,就足以轟動了,畢竟這是一種全新的媒介,遠遠要比其他的媒介更加方便和深入人心。


    畢竟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視頻的影響力就是要比文字來的更大,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這一切,都在推動著資本向電力靠攏,而這也進一步推動了電力的發展,廣州的兩百萬伏隻是一個開始而已,隨著電影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始投入緊鑼密鼓的宣傳之後,杭州,昆山,汴京三座城市紛紛宣布將在今年開始規劃建設兩百萬伏以上的電廠,以使自己的城市,進行全麵的電氣化。


    這種雄心壯誌讓徐清也感到很是感慨,時代的進步,讓本來還偏保守的政客都不由的往前開始推動起來,不過對於這些想要搞電站的,徐清還是持有保留態度,畢竟如今的電站,大多性能並不穩定,容易出故障這種事情還是十分有可能發生的,還是需要更多的實驗,最起碼要再花費五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反複的驗證,才能大規模的在全國普遍百萬級別的電站。


    到那時候,全國大中型以上城市,也就是包括各路首府以及國際化大都會城市在內的總計二十四座城市,都將擁有一座百萬級別的電站,以供應當地的發展,然後就能大麵積鋪開,進行真正的大建設,但如今,這些電站還有許多的問題,所以徐清暫時批準的隻有廣州的這一座。


    這一座電站相當於是實驗,通過運轉一座大型電站,從而培養出專業的人才和對於問題的錯漏進行糾正,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今的廣州電站,就是負責這件事情,其中也確實找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說工作人員的排班,以及電線路線的規劃,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解決的問題。


    比如說電塔該如何引入到城市中去,以及這些電塔還要不影響當地的工作,新城區可以把電線埋在地裏,但舊城區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如何在舊城區將電塔和電線妥善的安置,看看印度的那些城區內的電線和電塔,簡直就如同一團亂麻一樣,如此一來,若是電線出現了問題,到時候該怎麽修,你根本弄不清楚,最後將會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找那根問題電線上,浪費大量的時間。


    這些都是需要去不停的實踐才能得到的問題總結,還有對於城內一些人提出的意見,也必須要去傾聽,很多商店不願意自己店門口豎起一根電線杆,認為這樣一根杆子破壞了自己店門口的風水,這些你都要去勸,還有一些社區,則是根本不讓電線杆進來,他們認為這東西是會殺人的危險物品,堅決不讓這些電線杆進入社區,這些都需要去進行協調。


    以及如何確保這些電線的安全性,地方上也要做很多的測試,首先這些電線起碼不能漏水,不然一下雨就整個城市停電了,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危機,二就是如何穩定的對用電區送電,這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大型發電站該如何進行燃燒和發電,從而保證電流是穩定的,而不是忽高忽低的,要知道如果忽高忽低,電線就會容易出現故障,而電線的造價並不便宜,更加重要的是電燈泡造價並不便宜,如今的電燈泡一個差不多要六貫錢,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三分之一的收入,是十分昂貴的,即便中產階級,一個燈泡爆炸了,那也是值得心疼的事情。


    而電流的不穩定,必然會造成電器的使用壽命變短,且是大幅度的變短,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而廣東就是一個實驗中心,在這裏,所有的問題都會在這裏進行實驗,直到整個廣州運轉正常之後,才會向全國進行推廣,那個時候,也就是電力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


    但徐清雖然對於電力尚且處於保守的狀態,但整個社會對於電力卻已經是相當的期待了,他們渴望那個全新的世界,所以很多資本都已經開始在冒進了,尤其是諸多資本將錢投入進這個圈子裏,他們迫切的渴望電力將成為新的能源,然後為他們帶來龐大的利益,所以他們也在不停的催促著朝廷,希望能夠更快的推進電力有關的政策。


    對此徐清是堅決不允許的,電力十分危險,若是出現故障,那麽整個地區都將出現災難性的事故,這會對整個電力事業造成巨大的負麵影響,但顯然,如今的他,已然不是整個朝廷最為激進的改革派了,而如今的朝廷之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比徐清還激進,他們認為不僅僅廣州應該修建百萬級別的電站,其他大城市也應該紛紛修建才對,他們認為徐清的政策太過於保守了。


    對於這樣的講法,徐清很是無奈,他也知道,隨著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許多人的自信心開始膨脹,甚至已經到了自負的程度,這是主要一個方麵,還有一個方麵,就是一些基層官員收了資本家們的錢,成為了資本家的口舌,幫他們說話而已,對於這些講法,徐清是一概禁止,並且在三大報上專門撰寫文章,批評這些冒進主義的支持者,並且在文章中告訴人民。


    對於電力的發展,朝廷十分重視,但如今電力尚且屬於科學所無法掌控的新能源,如果要大規模使用還需要進行多輪的實驗,以確保他的安全性,然後再進行普及,時間會在五年內完成,請大家盡可能耐心的等待,不要太過於急切。


    徐清的這番話適當的穩定了百姓們的情緒,但依舊有很多人對於用上電這種十分稀奇的東西充滿了興趣,對此,徐清也開放了一些口子,比如說允許地方建立規模在二十萬伏以下的電站,國家電網將會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來評估是否應該建設電站,以滿足當地民眾的需求。


    這樣的讓步徐清還是會做的,畢竟老百姓們需要去了解電,若是什麽都不給,要他們硬生生的等到大規模電站之後才建造,那這確實容易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的矛盾,憑什麽新鮮玩意兒都是一線城市的人看到,然後二線城市才能看,最後一次類推,這自然是來自於下層的不滿,徐清對此也必須進行疏導和迴應,不然就會使得大都會與地方城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加深,這是徐清不樂見的事情,自然要盡快處理。


    至於地方縣鎮上,則不允許建立電站,畢竟國家電網人員有限,即便朝廷給予了極大的資金,資本家們也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但萬事開頭難,建立起一支專業的工程師隊伍遠遠沒有那麽簡單,他不僅僅是招收工人而已,在建設的工程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情況來改變圖紙的設計方案,這些都是有必要的,因此整個國家電網的設計師團隊,也不多,其中還有很多人都在廣州,負責建造兩百萬伏電站,以及對於它的施工督造,根本沒有這麽多的人在全國大範圍的鋪開,單單覆蓋所有省會城市,這就已經是極限了,至於地方城市和縣鎮,那也之能做火車去省會沉睡去看了。


    徐清的網開一麵讓許多城市紛紛申請了電站建設計劃,尤其是沿海發達經濟區,就更是對電站的申請迫不及待,因為經濟發達,人均所得高,所以即便裝一個燈泡的價格很貴,電費更是嚇死人的高,平均一個電燈泡,每個月的電費就需要三貫錢,一般人家是根本用不起的,但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區,人均所得十分的高,即便是工人階級,一個熟練工,往往一個月的收入也能達到十八貫到二十五貫左右,因此買一個燈泡用來照明,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很炫耀的事情,同時也能讓遠房親戚們在來到自己家之後,還能顯擺一番。


    因此他們對於電燈的需求可以說是十分的大,而這些自然是需要用到電的,而對此,徐清也隻能盡力去滿足,畢竟小電站不是大電站,對於小電站,經過這三年的積累,許多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唯一需要去想辦法的,恐怕就是城市布線的問題,畢竟老城區不像新建的地區那樣,有在地下暗留電線布控的空間,在舊城區這些都沒有,所以電線杆就是必須要準備的東西,而如何搭建,這是一個大問題。


    既不能影響美觀,又不能破壞當地的生態,同時還得保證安全,以及斷電頻率不能升高,這些都是需要慢慢去設計的,但建設電站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唯一需要解決的就是工程師不夠的麻煩而已。


    這一點很難快速解決,徐清也隻能命令教育部,在未來幾年的時間內,提高各個學校有關電機係,電力係以及電磁學應用的課程和科係,以保證未來的畢業人口中,有關電力發展的學生能夠逐漸多起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年就畢業一千人都不到,這麽一點人,根本連建立兩所電站都不夠,在未來五年內,每年的畢業學生必須要達到五千人與電力係統相關,以保證工程師隊伍必須可以有充足的後備軍。


    在徐清提出這一點之後,許多大學紛紛開始擴招電機係的學生,以保證電力係統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而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就讀大學,不得不說,如今的大學相對於十幾年前來說要容易的多了,每一個行業的誕生,都讓大學要經曆一番大規模的擴招,從而滿足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


    在十五年前,大學學生一年畢業不過四五萬人,而如今一年畢業的大學人口就已經突破了五十萬,十五年的時間,成長接近十倍,不過即便如此,大學生也依舊是社會的稀缺資源,且電力的發展,單單依靠大學生還不輕,碩士博士,才是研究問題的關鍵,而這一方麵的人才就更少,且不僅僅是電力方麵少得可憐,便是整個社會也不多。


    十年前全國統計碩士數量一千四百人,博士數量七百二十人,而如今經過十年的發展,全國碩士數量兩萬四千人,博士數量則到達七千九百人,可以說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平均到各個科係,可以說數量少得可憐,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朝廷堅持精英教育,普通大學是沒有研究所的,唯有重點大學才有研究員,可以想見,這些研究所到底有多麽的難考。


    即便每個大學,幾乎每一年都會開設新的研究員,且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像汴京大學今年一年就新設了三個研究所,其中包括生物研究所,古代曆史文物研究所以及電磁學研究所這三個研究所,但依舊是杯水車薪,一個研究所一年隻招收四到五名研究生,這對於五十萬人來說,數量遠遠不夠,最後能夠從大學成為研究生的人不過隻有百分之一左右,而能夠順利畢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對於教育這一方麵,朝廷的考核是十分嚴格的,這主要是因為如今社會對於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審核,知識便是重要的一個方麵,這是一個唯知識為最高象征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如果成為碩士和博士很簡單的話,那麽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就會崩塌,要知道在宋朝,隻要成為了博士,就能擁有最低級的士族身份,成為特權階級,正是因為如此,在宋朝,想要成為博士,就必修變得十分困難,必須為人類做出一些貢獻才行,也就是說,他的研究必須得突破人類已有的盲點才行。


    所以在宋朝,雖然對於人才的需求十分渴望,但因為社會對於知識的重視,所以學曆就變成了十分重要的東西,甚至變成了某一種貴族身份的象征,就比如汴京大學出來的學生,社會上的人聽到你畢業的學校之後,就會自動把你歸類為士族一樣,雖然你其實不是士族,但是整個社會就會這麽看你,有可能你的年齡並不大,但社會上大多數人看到你,會稱唿你是“先生”,而不是少年,小孩兒,帥哥之類比較輕佻和隨便的稱唿,這就是社會對於這些重點大學的尊重,因此許多人都想要考研究所,成為一名碩士,然後向上麵攀登,這這條路又是何其的艱難,真正能夠站上去的人可謂萬裏挑一,所以雖然錄取率是百分之一的機會,每年大概有三四千人進入研究所,但最後能夠得到碩士證書的,大概隻有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四五百人左右的規模,至於博士,就更少了,這四五百人幾乎全部都會去報博士,畢竟隻差一步就是士族了,大家當然是想要試一試的。


    而他們大多數也會進入研究所,但有些人恐怕要很久才能拿到博士證書,這個很久是指二三十年的時間,而即便快一點也得五六年的時間,你必須要有一定的成果之後,才能成為一名博士,所以博士的數量可謂非常的稀少,至於電力係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不超過一百人的規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