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災難是不是有些太多了?”歐陽修開口感歎道,一旁的徐清也是頻頻點頭,這次政事堂會議,主要討論的便是河南地區,黃河泛濫的問題,最近這幾年,自然災害發生的越來越頻繁,且危害到的地區也是越來越多,朝廷為了救治災民,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錢去進行救助和重建。
對此,徐清自然知道一些原因,首先是天氣本身的原因,地球就是一個整體的生態係統,根據時間的不同,就會慢慢潮漲潮落,冰河期與溫度期相互轉換,如今就處於這個狀態,氣候自然易變,第二就是黃河本身就不像長江一樣,曆史上黃河便改道幾十次,其中大型的改道便有十一次,這是一條十分桀驁的河流,且因為西伯利亞寒流的緣故,降水太少便容易幹旱,降水太多則容易洪災,可以說是十分難以伺候了。
尤其是與南部的長江相比,這一點就更加明顯,因此曆代治理黃河都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中原王朝的滅亡也大多與黃河的泛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腳步加快,對於資源的浪費,尤其是對於樹木的砍伐速度加快,這都造成了黃河上遊,水土流失加劇。
水土流失加劇,就會使得河水之中的泥沙含量上升,等到了下遊之後,這些泥沙就會慢慢沉澱在河床上,日積月累之下,河床逐漸升高,就會導致河道的容積下降,隻要一場大雨,就容易泛濫,再加上人口的增加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大量的湖泊被開墾成為農田,湖泊的麵積縮小,下雨之後的雨水無法進入湖泊之中,得到有效的紓解,這都成為了洪災泛濫十分嚴重的問題。
至於大雪,大雨之類的天氣,則跟二氧化碳排放有關,這一點徐清也沒什麽好辦法,畢竟科技水平在這裏,若想要發展科技,建立工業體係,就必須要對環境進行汙染,綠能在如今尚且還處於不可發展的階段,對此徐清也是隻能慢慢等待新技術的誕生。
以上的這些原因,導致了旱災和洪災的頻發,而朝廷對此的解決辦法也十分有限,大概也就是禁止圍湖造田,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等手段,但顯然這些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對於森林的保護應該繼續擴大,同時對於人工湖的建造,也必須提上日程。
對於人工湖,徐清和朝堂之上早已經有先見之明,新上任的宰相陳明功便是徐清專門讓他負責治水的能臣,上任一年時間以來,確實做了不少的事情,拓寬了黃河的河道,以及將黃河的支流進行梳理,最重要的則是對黃河的河床,進行分段式的疏通。
積年累月下來,黃河的河床抬升成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這直接導致黃河河道的容水量大幅度下降,這一點是朝廷必須要注意的,而陳明功率先處理的正是這個問題,但事情卻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黃河的泥沙含量是十分高的,想要清除河床下的泥沙就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個是價格十分昂貴,想象看這些泥沙在河底,如何把他們撈上來,這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可別以為底下的泥沙是薄薄的一層,黃河下的泥沙可是十分恐怖的,在現代,黃河被稱為懸河,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黃河中的泥沙含量過高,河道的含水量也逐年下降,導致黃河的泛濫成為了一件十分頻繁的事情,那麽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提出了兩種方法,一個是清理河道下的泥沙,另一個便是修建堤壩,以防止水蔓延出來。
最終在成本的考慮下,現代國家選擇了後者,從此也可以看得出來,想要處理河道下的泥沙到底有多麽的困難,以現代的技術尚且價格昂貴,隻能在黃河下遊進行定點清除,而不能對整條河流進行清除,就可以知道,在古代想要完成這一點有多麽的困難,而相比起來在河岸上修建堤壩則要容易的多。
但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堤壩阻止了水的蔓延,但泥沙依舊在增長,最後泥沙的含量甚至高過了地區的平均海拔,而堤壩也隻能不斷往上修,最後導致堤壩越來越高,而泥沙也最終超過了平麵,使得黃河成為了一條懸河,懸在地麵上的河,這就是現代的治理方法,可以看得出來,挖掘泥沙的方式是十分昂貴的。
第二點就是泥沙的搬運問題,將河底的泥沙千辛萬苦的運出來之後,把這些泥沙放到哪裏去,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放的太近吧,一場大雨這些泥沙就又迴去了,若是放的太遠了,那麽運輸成本就成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因為以上兩點,陳明功最終放棄了挖掘河道的方案,而是改成了修建堤壩與人工湖的方案,幾乎與現代保持一致。
這樣做起來首先是比較容易,二來成本也比較低,畢竟國家財政是很需要考慮的成績,而一年下來,他也確實做得十分不錯,他本身就有水利工程的經驗,對於這個係統比較熟悉,二來則是他本人的性格並不是那種唯我獨尊的類型,對於自己的同僚,隻要有比較好的建議,他也都會聽從,這使得整個水利係統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一年下來,挖掘的人工湖超過十一個,其中有八個都在黃河旁邊,從中也可以看得出來,黃河的治理到底有多麽的重要。
然後便是修建堤壩,這一項速度要稍微慢一些,畢竟這些堤壩是要建立在古人所建的堤壩之上的,如何進行拆卸和加固,這都是十分嚴峻的問題,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再加上這些堤壩未來使用的時間起碼要在一百年以上,未來還會不斷的加固,這些都是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城市裏麵的房子可以有豆腐渣,但這種地方,若是有豆腐渣,那可是會死十幾萬人的事情,所以朝廷也不敢懈怠,速度自然也就慢了。
但僅僅是這樣,也不過是治標而已,該如何治本,最關鍵的還是控製黃河的尼沙量,黃河的水之所以會含有這麽多的沙子,跟黃土高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黃河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沙子,都是來自於這片廣袤無垠,荒涼無人煙的地區,因此如何治理黃河水中的泥沙,黃土高坡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在如今的科學家中,對於植物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是一迴事,如何做也是一迴事,黃土高坡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上百萬年時間的積累,這才成就了如今的黃土高坡,想要治理談何容易,種植樹木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這方麵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
不過黃土高坡短時間內沒法改變,但像陝西,山西之類的地方還是能夠改變的,這些地方原本都是原始森林,但因為人類的砍伐,如今開始出現了荒漠化的前兆,但土地尚且還沒有變成沙漠,還是有挽救的可能。
對此,這也是徐清這一年最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這些即將荒漠化的地區,種植大量的樹木,從而保護這片地區的水土,不至於持續荒漠化,從而導致黃河中的泥沙持續增加,這是對於環境的負責,也是對於人類自己的負責。
且如今來做,起碼比現代要容易一些,畢竟這是在一千年以前,森林的看法還沒有到這現代這麽嚴重的地步,現代整個甘肅和陝北地區,幾乎都已經快要荒漠化了,看不到什麽綠色成片的森林,更別說原始森林了,那是一丁點都不存在了,而現在起碼這些地方還保持著原生態,雖然經曆了漢唐兩個王朝的統治,許多樹木被砍伐用來修建了城市,但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樹木,有樹木和原始森林,就保證了土地的濕潤程度,起碼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從其他地方移植土地來進行耕種。
至於樹木的種植,這件事情,單單依靠陳明功顯然不行,還是需要依靠科學,徐清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綠色植物生存委員會,由一些科學家們組成,讓他們來探索,什麽樣的植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以擴大當地的森林麵積,減少持續的荒漠化。
同時建立十分嚴格的法律,禁止當地胡亂砍伐樹木,然後鼓勵當地種植一些速成木頭,這些樹木養五六年就可以成才,然後砍伐使用,至於那些原生的原始森林,則十分嚴格的禁止采伐,任何采伐,都將受到法律的製裁,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森林麵積,無疑效果很好,當然底層的反對聲浪也很大。
有一些村莊就是依靠砍伐木頭來生存的,他們燒飯需要木頭,冬天取暖也需要木頭,他們在衣食住行也離不開木頭,許多地方他的特產就是木頭,依靠販賣木頭來賺錢的,不讓他們開采木頭等於是要了他們的命。
對於這種情況,徐清也做了許多的應對,比如說普及煤炭,燒煤雖然汙染環境,但反正工業機器也在汙染,總好過兩個都在燃燒來得好,至於那些用不起煤炭的則進行補貼,反正必須要在三年時間以內,用煤炭來取代木頭作為燃燒的主要工具,讓老百姓習慣使用這種新的燃燒工具。
第二點就是對於那些依靠木頭活的村莊,就派出專家,對他們村莊周圍的土地進行定點探查,以找出適合他們耕種的植物,然後發展屬於自己的農副產品,讓他們可以擺脫對於木頭的依賴,若是依靠木頭作為手藝的,比如說木匠村,專門做櫃子,門簾,之類以木頭為主的家具和藝術品的,則要求他們使用國外進口的木頭,而不能使用國內自己的木頭。
至於那些離開木頭實在活不下去的村落,則允許他們進行適度開采,但也需要當地衙門的允許,而不能胡亂開采,想怎麽開采就怎麽開采,這也是不允許的,通過這種方法,有效降低的民間對於木材被封鎖的不滿,也慢慢讓民眾接受了木材的重要性。
木頭被砍伐下來燒掉,能夠溫暖你一個冬天,但如果他長在那兒,則可以保證你的子孫萬代都生活在碧海藍天之下,同時原始森林還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對於人的身體來說,有著很大的好處,這些都是植物造林的好處,同時將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定為植樹節,要求公民團體要去郊外植樹,以使得保護森林成為全民的共識。
這種做法,顯然有效的緩解了當地的森林砍伐,另一方麵則是大規模種植新的樹木,徐清在陝北地區和甘肅地區,寧夏地區,以及一些有森林荒漠化危機的地區,都建立起了一些植樹村,這些村子,大多都是離開木頭不能活的村子,將其中的一部分遷移到荒漠地區,然後由朝廷出錢,養著他們,他們什麽都不用做,一輩子隻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種樹,所需要的花費全部由朝廷來開支,通過這種方式,在各個地區建立了多達一百多個村莊,超過三萬人投入近植樹造林的工程中。
短短一年的時間,就種植了多達兩百萬顆樹,雖然其中存活的數量並不多,畢竟剛開始種,你不能指望這些農民就能種的很好,專家們也需要在實踐中,慢慢了解植物的特性和與土地之間是否合適,然後再慢慢搭配,從而選擇出最適合這片土地的植物種子,這個時代,基因學尚且沒有出現,人們認識植物的特性隻能依靠實驗,就地種植來查看,所以第一批的存活率大多都不高,但這起碼是一個好的開頭,也代表朝廷開始重視其植樹造林這件事情來,而不像以前一樣,隻是一個口號,卻沒有人真的去做,大量的樹木依舊被砍伐,黃河中的泥沙含量持續走高,起碼這一切都在變好。
而養著這三萬人,也是朝廷的一個創舉,畢竟在此之前,還真的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過,或許軍戶製度也算是一種行為,但軍戶製度與這些植樹造林的村民還是不同的,軍戶是由國家發給你土地,然後土地不需要繳稅,那麽平日裏你就是農民,負責種地,養活自己,順便軍訓,等到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拿起武器去參軍,通過土地的授予從而換取軍隊的忠誠,這就是軍戶製度。
而這些種樹的則不同,朝廷並不會給他們多少的土地,給的也都是荒漠,這些土地種不出什麽糧食,起碼現在就是如此,等於是花錢然後養這三萬人來種樹,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等於國家是把種樹這件事情提高到了軍隊國防的層次了,雖然徐清並不是這個意思,但很多人確實是這麽理解的,不然為什麽要花錢樣這麽一群人呢,他們也無法創造任何的利潤,隻是種樹而已,朝廷也不準備把這些樹給砍了賣錢,完全是花錢沒得到半點好處的事情,朝廷卻依舊選擇去做,那隻能說明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
對此,徐清自然知道一些原因,首先是天氣本身的原因,地球就是一個整體的生態係統,根據時間的不同,就會慢慢潮漲潮落,冰河期與溫度期相互轉換,如今就處於這個狀態,氣候自然易變,第二就是黃河本身就不像長江一樣,曆史上黃河便改道幾十次,其中大型的改道便有十一次,這是一條十分桀驁的河流,且因為西伯利亞寒流的緣故,降水太少便容易幹旱,降水太多則容易洪災,可以說是十分難以伺候了。
尤其是與南部的長江相比,這一點就更加明顯,因此曆代治理黃河都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中原王朝的滅亡也大多與黃河的泛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腳步加快,對於資源的浪費,尤其是對於樹木的砍伐速度加快,這都造成了黃河上遊,水土流失加劇。
水土流失加劇,就會使得河水之中的泥沙含量上升,等到了下遊之後,這些泥沙就會慢慢沉澱在河床上,日積月累之下,河床逐漸升高,就會導致河道的容積下降,隻要一場大雨,就容易泛濫,再加上人口的增加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大量的湖泊被開墾成為農田,湖泊的麵積縮小,下雨之後的雨水無法進入湖泊之中,得到有效的紓解,這都成為了洪災泛濫十分嚴重的問題。
至於大雪,大雨之類的天氣,則跟二氧化碳排放有關,這一點徐清也沒什麽好辦法,畢竟科技水平在這裏,若想要發展科技,建立工業體係,就必須要對環境進行汙染,綠能在如今尚且還處於不可發展的階段,對此徐清也是隻能慢慢等待新技術的誕生。
以上的這些原因,導致了旱災和洪災的頻發,而朝廷對此的解決辦法也十分有限,大概也就是禁止圍湖造田,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等手段,但顯然這些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對於森林的保護應該繼續擴大,同時對於人工湖的建造,也必須提上日程。
對於人工湖,徐清和朝堂之上早已經有先見之明,新上任的宰相陳明功便是徐清專門讓他負責治水的能臣,上任一年時間以來,確實做了不少的事情,拓寬了黃河的河道,以及將黃河的支流進行梳理,最重要的則是對黃河的河床,進行分段式的疏通。
積年累月下來,黃河的河床抬升成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這直接導致黃河河道的容水量大幅度下降,這一點是朝廷必須要注意的,而陳明功率先處理的正是這個問題,但事情卻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黃河的泥沙含量是十分高的,想要清除河床下的泥沙就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個是價格十分昂貴,想象看這些泥沙在河底,如何把他們撈上來,這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可別以為底下的泥沙是薄薄的一層,黃河下的泥沙可是十分恐怖的,在現代,黃河被稱為懸河,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黃河中的泥沙含量過高,河道的含水量也逐年下降,導致黃河的泛濫成為了一件十分頻繁的事情,那麽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提出了兩種方法,一個是清理河道下的泥沙,另一個便是修建堤壩,以防止水蔓延出來。
最終在成本的考慮下,現代國家選擇了後者,從此也可以看得出來,想要處理河道下的泥沙到底有多麽的困難,以現代的技術尚且價格昂貴,隻能在黃河下遊進行定點清除,而不能對整條河流進行清除,就可以知道,在古代想要完成這一點有多麽的困難,而相比起來在河岸上修建堤壩則要容易的多。
但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堤壩阻止了水的蔓延,但泥沙依舊在增長,最後泥沙的含量甚至高過了地區的平均海拔,而堤壩也隻能不斷往上修,最後導致堤壩越來越高,而泥沙也最終超過了平麵,使得黃河成為了一條懸河,懸在地麵上的河,這就是現代的治理方法,可以看得出來,挖掘泥沙的方式是十分昂貴的。
第二點就是泥沙的搬運問題,將河底的泥沙千辛萬苦的運出來之後,把這些泥沙放到哪裏去,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放的太近吧,一場大雨這些泥沙就又迴去了,若是放的太遠了,那麽運輸成本就成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因為以上兩點,陳明功最終放棄了挖掘河道的方案,而是改成了修建堤壩與人工湖的方案,幾乎與現代保持一致。
這樣做起來首先是比較容易,二來成本也比較低,畢竟國家財政是很需要考慮的成績,而一年下來,他也確實做得十分不錯,他本身就有水利工程的經驗,對於這個係統比較熟悉,二來則是他本人的性格並不是那種唯我獨尊的類型,對於自己的同僚,隻要有比較好的建議,他也都會聽從,這使得整個水利係統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一年下來,挖掘的人工湖超過十一個,其中有八個都在黃河旁邊,從中也可以看得出來,黃河的治理到底有多麽的重要。
然後便是修建堤壩,這一項速度要稍微慢一些,畢竟這些堤壩是要建立在古人所建的堤壩之上的,如何進行拆卸和加固,這都是十分嚴峻的問題,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再加上這些堤壩未來使用的時間起碼要在一百年以上,未來還會不斷的加固,這些都是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城市裏麵的房子可以有豆腐渣,但這種地方,若是有豆腐渣,那可是會死十幾萬人的事情,所以朝廷也不敢懈怠,速度自然也就慢了。
但僅僅是這樣,也不過是治標而已,該如何治本,最關鍵的還是控製黃河的尼沙量,黃河的水之所以會含有這麽多的沙子,跟黃土高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黃河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沙子,都是來自於這片廣袤無垠,荒涼無人煙的地區,因此如何治理黃河水中的泥沙,黃土高坡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在如今的科學家中,對於植物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是一迴事,如何做也是一迴事,黃土高坡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上百萬年時間的積累,這才成就了如今的黃土高坡,想要治理談何容易,種植樹木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這方麵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
不過黃土高坡短時間內沒法改變,但像陝西,山西之類的地方還是能夠改變的,這些地方原本都是原始森林,但因為人類的砍伐,如今開始出現了荒漠化的前兆,但土地尚且還沒有變成沙漠,還是有挽救的可能。
對此,這也是徐清這一年最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這些即將荒漠化的地區,種植大量的樹木,從而保護這片地區的水土,不至於持續荒漠化,從而導致黃河中的泥沙持續增加,這是對於環境的負責,也是對於人類自己的負責。
且如今來做,起碼比現代要容易一些,畢竟這是在一千年以前,森林的看法還沒有到這現代這麽嚴重的地步,現代整個甘肅和陝北地區,幾乎都已經快要荒漠化了,看不到什麽綠色成片的森林,更別說原始森林了,那是一丁點都不存在了,而現在起碼這些地方還保持著原生態,雖然經曆了漢唐兩個王朝的統治,許多樹木被砍伐用來修建了城市,但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樹木,有樹木和原始森林,就保證了土地的濕潤程度,起碼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從其他地方移植土地來進行耕種。
至於樹木的種植,這件事情,單單依靠陳明功顯然不行,還是需要依靠科學,徐清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綠色植物生存委員會,由一些科學家們組成,讓他們來探索,什麽樣的植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以擴大當地的森林麵積,減少持續的荒漠化。
同時建立十分嚴格的法律,禁止當地胡亂砍伐樹木,然後鼓勵當地種植一些速成木頭,這些樹木養五六年就可以成才,然後砍伐使用,至於那些原生的原始森林,則十分嚴格的禁止采伐,任何采伐,都將受到法律的製裁,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森林麵積,無疑效果很好,當然底層的反對聲浪也很大。
有一些村莊就是依靠砍伐木頭來生存的,他們燒飯需要木頭,冬天取暖也需要木頭,他們在衣食住行也離不開木頭,許多地方他的特產就是木頭,依靠販賣木頭來賺錢的,不讓他們開采木頭等於是要了他們的命。
對於這種情況,徐清也做了許多的應對,比如說普及煤炭,燒煤雖然汙染環境,但反正工業機器也在汙染,總好過兩個都在燃燒來得好,至於那些用不起煤炭的則進行補貼,反正必須要在三年時間以內,用煤炭來取代木頭作為燃燒的主要工具,讓老百姓習慣使用這種新的燃燒工具。
第二點就是對於那些依靠木頭活的村莊,就派出專家,對他們村莊周圍的土地進行定點探查,以找出適合他們耕種的植物,然後發展屬於自己的農副產品,讓他們可以擺脫對於木頭的依賴,若是依靠木頭作為手藝的,比如說木匠村,專門做櫃子,門簾,之類以木頭為主的家具和藝術品的,則要求他們使用國外進口的木頭,而不能使用國內自己的木頭。
至於那些離開木頭實在活不下去的村落,則允許他們進行適度開采,但也需要當地衙門的允許,而不能胡亂開采,想怎麽開采就怎麽開采,這也是不允許的,通過這種方法,有效降低的民間對於木材被封鎖的不滿,也慢慢讓民眾接受了木材的重要性。
木頭被砍伐下來燒掉,能夠溫暖你一個冬天,但如果他長在那兒,則可以保證你的子孫萬代都生活在碧海藍天之下,同時原始森林還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對於人的身體來說,有著很大的好處,這些都是植物造林的好處,同時將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定為植樹節,要求公民團體要去郊外植樹,以使得保護森林成為全民的共識。
這種做法,顯然有效的緩解了當地的森林砍伐,另一方麵則是大規模種植新的樹木,徐清在陝北地區和甘肅地區,寧夏地區,以及一些有森林荒漠化危機的地區,都建立起了一些植樹村,這些村子,大多都是離開木頭不能活的村子,將其中的一部分遷移到荒漠地區,然後由朝廷出錢,養著他們,他們什麽都不用做,一輩子隻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種樹,所需要的花費全部由朝廷來開支,通過這種方式,在各個地區建立了多達一百多個村莊,超過三萬人投入近植樹造林的工程中。
短短一年的時間,就種植了多達兩百萬顆樹,雖然其中存活的數量並不多,畢竟剛開始種,你不能指望這些農民就能種的很好,專家們也需要在實踐中,慢慢了解植物的特性和與土地之間是否合適,然後再慢慢搭配,從而選擇出最適合這片土地的植物種子,這個時代,基因學尚且沒有出現,人們認識植物的特性隻能依靠實驗,就地種植來查看,所以第一批的存活率大多都不高,但這起碼是一個好的開頭,也代表朝廷開始重視其植樹造林這件事情來,而不像以前一樣,隻是一個口號,卻沒有人真的去做,大量的樹木依舊被砍伐,黃河中的泥沙含量持續走高,起碼這一切都在變好。
而養著這三萬人,也是朝廷的一個創舉,畢竟在此之前,還真的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過,或許軍戶製度也算是一種行為,但軍戶製度與這些植樹造林的村民還是不同的,軍戶是由國家發給你土地,然後土地不需要繳稅,那麽平日裏你就是農民,負責種地,養活自己,順便軍訓,等到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拿起武器去參軍,通過土地的授予從而換取軍隊的忠誠,這就是軍戶製度。
而這些種樹的則不同,朝廷並不會給他們多少的土地,給的也都是荒漠,這些土地種不出什麽糧食,起碼現在就是如此,等於是花錢然後養這三萬人來種樹,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等於國家是把種樹這件事情提高到了軍隊國防的層次了,雖然徐清並不是這個意思,但很多人確實是這麽理解的,不然為什麽要花錢樣這麽一群人呢,他們也無法創造任何的利潤,隻是種樹而已,朝廷也不準備把這些樹給砍了賣錢,完全是花錢沒得到半點好處的事情,朝廷卻依舊選擇去做,那隻能說明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