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官員則是更加匪夷所思,比如說一位叫做黃哲明的官員,他的官位並不高,一個山西地區的鎮長,正八品,在如今這個時代,因為人口的增加,以及公民權利的上升,再加上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增加,原本是皇權不下縣,而如今,皇權則必須要深入到這個國家的每一個部分,所以鎮這個行政級別自然也就出現,黃哲明所管理的鎮,名為長原鎮,位於河中府,周圍有一名山大川,為雷首山,在當地十分出名。
是一處道教的聖地,經常有道士往來穿梭,但那是在唐朝的時候,到了宋朝,雷首山上的道觀已然破敗,大多時候是流民居住在其中,而故事便發生在這個道觀裏麵,這位鎮長其實頗有才幹,管理地方水平倒也不低,在他治理長原鎮的五年時間裏,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當地還開辦了好幾家鄉村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
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長原鎮身處內地,交通環境不是特別的好,想要引進資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黃哲明卻做到了這一點,再加上山西乃是中國煤炭的產地中心,即便是在古代,也對煤炭多有記載,而長原鎮,便有著許多的露天煤礦,開采煤礦,便是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長原鎮上的居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有煤炭有著重要的關係,他們的工作都與煤炭有關。
做到了這樣的業績,按理來說黃哲明應該是一個好官,但千不該,萬不該,便是這位官員,今後竟然入了宗教的道路,且還不是正規的宗教,而是斜教,其原因乃是因為黃哲明感覺自己很委屈,辛辛苦苦在基層工作了十幾年的時間,但鎮長似乎就是他的終點了,再往上,像是遇到了什麽天花板一樣。
而黃哲明本人,什麽都好,但卻是一個十足的官迷,對於做官有著很大的樂趣,所以他的心中很苦惱,總是希望能夠借助什麽力量去再向前一步,但是賄賂長官這種事情他又做不出來,畢竟對於百姓,他始終有著一份責任,他不敢去跟百姓要求,更不敢貪汙受賄,這是他的底線,他不願意去突破,可這年頭,不給上司送禮,在這忙忙的下屬之中,優秀的人如恆河之沙,不可計數,憑什麽要人家不選別人,隻選你呢?
所以黃哲明在自己的堅持之下,斷送了向上的仕途,他也勸慰自己,這輩子能當到鎮長,為這一陣兩萬百姓做事,已然是心滿意足了,又何必再求其他的呢?但在他的心中,對於此事,始終是耿耿於懷,直到有一天,一位道士的出現,改變了黃哲明。
那是一位看上去便慈眉善目,讓人心情開朗的老者,他穿著道教徒最普遍的衣服,玄門八卦,頭戴通天冠,腳踩平地履,手中拿著一杆手杖,一副得道高人的樣子,剛開始他來到長原鎮的時候,黃哲明並沒有搭理他,在如今這世道,道人和尚並不少見,工業化的時代,宗教並沒有因為科學的出現而衰落,反倒因為科學的出現而更加繁榮。
畢竟與基督教和另外的一神教相比,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其實哲學才是他們宗教的核心,隻不過想要用哲學傳教未免有些異想天開,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老百姓大多數是文盲,他們最能夠了解的就是最簡單的語言組成的詞匯,所以即便是道教和佛教,也隻能盡量的用通俗的語言去解釋。
有的時候甚至連語言都很難去解釋那些東西,便成為了禮儀,融入了百姓們的生活之中,然後為了倡導道德,自然也不能用哲學去解釋為什麽需要道德,道德又是什麽東西,隻能用神明和佛陀來作為幫手,從而讓民眾去理解,什麽是道德。
當然,在宗教的過程中,自然也有不好的事情,但那些是盈利手段,現在討論的則是宗教的核心思想,起碼道教和佛教受到科學衝擊並不是那麽的嚴重,甚至在老百姓普遍富裕的年代裏,尤其是對於許多新興的市民們來說,就更是如此。
因為物質的富裕並沒有帶來精神的富裕,反而是帶來精神極大的空虛,宗教,自然成為了安慰人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近來無論是寺廟還是道觀,又或者是其餘的宗教,都在這一股工業浪潮之下,蓬勃生長,對此朝廷也是知道的,對於正統宗教的成長,朝廷是抱著喜聞樂見的態度的。
對於宗教本身來說,每一種宗教都代表了一種價值觀,一種哲學,一種思考的方式,對於民眾來說,宗教是慰藉人心的工具,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找到方向,讓他們明來處知去處,而對於朝廷來說,宗教便是統治工具,畢竟一幫內心空虛的人往往就會幹出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來,犯罪率往往也會上升,指望如今的人相信科學,這一點還是比較困難的,既然如此,宗教自然是更好的統治工具,可以讓人民感到滿足,朝廷的統治也就穩固了。
所以正統宗教,朝廷是接受他們的,但在這過程中,自然也有一些野心之輩,不甘於小小的宗教,而是把宗教變成了統治人的工具,甚至不僅僅滿足於精神世界,而是要侵害到物質世界,這就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朝廷之所以希望宗教存在,便是因為宗教可以撫平人們的內心世界,但外部世界,宗教是不能幹預的,雖然在出讓一部分精神世界的同時,必然會感染到一部分的現實世界,但若是越了界,這就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而這位始開道人,便是一位斜教徒,剛開始出現在長原鎮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但很快,他精湛的醫術和算命術,吸引了整個長原鎮的百姓,許多現代醫學無法醫治的病例,在他的醫術下妙手迴春,且這位始開道人,還並不收人問診,看診的費用,很快,長原鎮的百姓就把這位始開道人稱為是老仙人,紛紛對他頂禮膜拜,這樣一來,始開道人才慢慢進入到黃哲明的眼中。
對於鄉野遺賢,黃哲明自然保持著敬重的態度對待這位道人,聽說他打算定居於此,黃哲明倒也很開心,畢竟在自己的治下能夠有一位得道的真人,那確實是一件好事,起碼也能算得上是一件政績了,想著雷首山空置許久,自從五代十國之後,便成為了一片廢墟,當初他剛來的時候,看到那已經化作烏有的遺跡,便心中覺得可惜,據傳說有關於雷首山,最早的記載來源於漢武帝,那時漢武帝來到雷首山附近,看此山,巍峨雄壯,猶如雷獸之首,昂然挺立,便將此處定為自己的行宮,名為晉山宮,成為漢武帝眾多宮殿廟宇的其中一座。
不過隨著漢武帝的死去,這座宮殿也逐漸被人淡忘,到了唐朝的時候,一些道人來到雷首山,見此山雄奇,便將此山作為道場,建立山門,開宗立派,在唐朝倒也是人丁興旺,這長原鎮,原本就是為了接待朝拜雷首山的人所建立起來,那時還不過是一個小山村,人們的主要業務便是接待四方的來客,賺取一些過路的差旅費,一個小小的村子,逐漸做大,便有了如今的長原鎮。
但五代十國之後,常年的戰亂,使得道家衰敗,在中國的曆史上,盛世往往是道家的天堂,而亂世則是佛教的天堂,這或許跟兩種宗教的理念有關,道教修的是今世,盛世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著長生不老,而到了亂世,世道混亂,人世太苦,所以大家便想著來世投身一個好人家,所以便修佛了。
所以到了亂世,這處廟宇也就漸漸凋零,許多倒是離開了這片是非之地,而原本的廟宇也被軍閥沒拆了拿去做自己的行宮,所有的青銅塑像則是被拿去融了換做兵器和銅錢,發放給士兵,這雷首山道觀便也就此破敗了。
而如今,這雷首山上,隻剩下一片廢墟,一些無家可歸之人便會在深夜十分來此居住,算是一處落腳地,近些年朝廷有了勸山民下鄉的計劃,黃哲明自然也接到了任務,長原鎮不大,空餘的麵積也很多,同時大量的村民都去挖礦了,或者是去沿海城市打工,長原鎮的人口也下降了不少,黃哲明便想著把這些山上的居民搬下來,讓他們在小鎮中生活,或許願意去種地的,便把他們分配到鄉村中去,給他們一塊地,讓他們可以在小鎮中生活下去,雖然日子不一定特別好,畢竟這些都是當地衙門給予的,數量不能太多,不然長原鎮的百姓恐怕會引起反感,但總比在山上過日子要好得多。
這一項計劃黃哲明策劃了足足兩年的時間,最終山下的村民和小鎮居民以及山上的鄉民都接受了黃哲明的提議,願意接納這些山民來到自己的城鎮居住,之後的三年裏,黃哲明把心思都撲在了這件事情上,要知道農村改造和山民下鄉,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因為雙方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一幫人長期生活在山上,還有一幫人則是生活在文明社會,習慣的不同,生活習俗的不同,都讓雙方會產生意見和分歧,最後導致歧視。
若要使雙方能夠完美的貼合,其中所需要花費的功夫,絕對是巨大的,黃哲明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才終於讓這一千四百多山民重新迴歸了文明社會,而在這其中,道觀之中居住的幾十名遊民便也得到了分配,或者是進入工廠工作,又或者是得到一塊租借的土地用來耕種,反正解決了他們的吃飯問題,從而整個雷首山一帶,幾乎所有的山民都得到了安置,可以說是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而如今雷首山自然空置,始開道人的到來,讓黃哲明心中對於雷首山當年的盛景有了一絲念想,便想著請始開道人去雷首山建立道觀廟宇,重新將這一代給建立起來,最開始黃哲明也沒多想,便是覺得這麽做,起碼也算是一件文化上的重要事情,再怎麽說,起碼也是一個景點不是,長原鎮的百姓若是累了,登高之後也能找到一處歇腳的地方,便向始開道人提出了這件事情。
始開道人自然是欣然應允,聽聞黃哲明要在雷首山修建道觀,長原鎮的百姓們對此都很高興,在他們的眼中,始開道人是真正的得道真人,這樣一位老神仙能夠落腳在長原鎮,那是他們的福氣,更何況很多人都接受過黃哲明的恩惠,且在長原這片地方,許多人都是道教徒,在信仰和人心的加持下,修建道觀的消息立刻被傳遍了整個長原鎮的大小村落,許多人紛紛來幫著黃哲明一起建設這座廟宇。
而許多有錢人家,聽說始開道人要修建廟宇,重振雷首山道觀,也是紛紛出錢,這些煤老板,一個個可是非常的有錢,長原鎮雖然不是什麽開采大鎮,但依舊有好幾個富商,他們對於始開道人自然也很尊重,但不是因為信仰和看病救人,而是因為這位始開道人,似乎很有門路的樣子,這才是他們選擇幫助他的原因。
就這樣,雷首山道觀在長原鎮官民商的幫助下,很快便被搭建起來,道觀的香火也很旺,而黃哲明的劫難也就自此而來,最開始是他的夫人,開始頻頻上山去道觀參拜,最開始黃哲明也沒什麽疑惑,畢竟自己夫人本身就是一個虔誠的道教徒,如今長原鎮有了一處道觀,經常去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隨後他卻發現了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夫人越來越神神叨叨了起來,講起話來也總是玄而又玄,但卻帶著一絲絲的詭異,同時黃哲明還發現,自己的夫人精神好了許多,甚至到了亢奮的狀態,這讓黃哲明感到了一絲不對勁。
是一處道教的聖地,經常有道士往來穿梭,但那是在唐朝的時候,到了宋朝,雷首山上的道觀已然破敗,大多時候是流民居住在其中,而故事便發生在這個道觀裏麵,這位鎮長其實頗有才幹,管理地方水平倒也不低,在他治理長原鎮的五年時間裏,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當地還開辦了好幾家鄉村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
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長原鎮身處內地,交通環境不是特別的好,想要引進資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黃哲明卻做到了這一點,再加上山西乃是中國煤炭的產地中心,即便是在古代,也對煤炭多有記載,而長原鎮,便有著許多的露天煤礦,開采煤礦,便是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長原鎮上的居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有煤炭有著重要的關係,他們的工作都與煤炭有關。
做到了這樣的業績,按理來說黃哲明應該是一個好官,但千不該,萬不該,便是這位官員,今後竟然入了宗教的道路,且還不是正規的宗教,而是斜教,其原因乃是因為黃哲明感覺自己很委屈,辛辛苦苦在基層工作了十幾年的時間,但鎮長似乎就是他的終點了,再往上,像是遇到了什麽天花板一樣。
而黃哲明本人,什麽都好,但卻是一個十足的官迷,對於做官有著很大的樂趣,所以他的心中很苦惱,總是希望能夠借助什麽力量去再向前一步,但是賄賂長官這種事情他又做不出來,畢竟對於百姓,他始終有著一份責任,他不敢去跟百姓要求,更不敢貪汙受賄,這是他的底線,他不願意去突破,可這年頭,不給上司送禮,在這忙忙的下屬之中,優秀的人如恆河之沙,不可計數,憑什麽要人家不選別人,隻選你呢?
所以黃哲明在自己的堅持之下,斷送了向上的仕途,他也勸慰自己,這輩子能當到鎮長,為這一陣兩萬百姓做事,已然是心滿意足了,又何必再求其他的呢?但在他的心中,對於此事,始終是耿耿於懷,直到有一天,一位道士的出現,改變了黃哲明。
那是一位看上去便慈眉善目,讓人心情開朗的老者,他穿著道教徒最普遍的衣服,玄門八卦,頭戴通天冠,腳踩平地履,手中拿著一杆手杖,一副得道高人的樣子,剛開始他來到長原鎮的時候,黃哲明並沒有搭理他,在如今這世道,道人和尚並不少見,工業化的時代,宗教並沒有因為科學的出現而衰落,反倒因為科學的出現而更加繁榮。
畢竟與基督教和另外的一神教相比,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其實哲學才是他們宗教的核心,隻不過想要用哲學傳教未免有些異想天開,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老百姓大多數是文盲,他們最能夠了解的就是最簡單的語言組成的詞匯,所以即便是道教和佛教,也隻能盡量的用通俗的語言去解釋。
有的時候甚至連語言都很難去解釋那些東西,便成為了禮儀,融入了百姓們的生活之中,然後為了倡導道德,自然也不能用哲學去解釋為什麽需要道德,道德又是什麽東西,隻能用神明和佛陀來作為幫手,從而讓民眾去理解,什麽是道德。
當然,在宗教的過程中,自然也有不好的事情,但那些是盈利手段,現在討論的則是宗教的核心思想,起碼道教和佛教受到科學衝擊並不是那麽的嚴重,甚至在老百姓普遍富裕的年代裏,尤其是對於許多新興的市民們來說,就更是如此。
因為物質的富裕並沒有帶來精神的富裕,反而是帶來精神極大的空虛,宗教,自然成為了安慰人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近來無論是寺廟還是道觀,又或者是其餘的宗教,都在這一股工業浪潮之下,蓬勃生長,對此朝廷也是知道的,對於正統宗教的成長,朝廷是抱著喜聞樂見的態度的。
對於宗教本身來說,每一種宗教都代表了一種價值觀,一種哲學,一種思考的方式,對於民眾來說,宗教是慰藉人心的工具,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找到方向,讓他們明來處知去處,而對於朝廷來說,宗教便是統治工具,畢竟一幫內心空虛的人往往就會幹出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來,犯罪率往往也會上升,指望如今的人相信科學,這一點還是比較困難的,既然如此,宗教自然是更好的統治工具,可以讓人民感到滿足,朝廷的統治也就穩固了。
所以正統宗教,朝廷是接受他們的,但在這過程中,自然也有一些野心之輩,不甘於小小的宗教,而是把宗教變成了統治人的工具,甚至不僅僅滿足於精神世界,而是要侵害到物質世界,這就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朝廷之所以希望宗教存在,便是因為宗教可以撫平人們的內心世界,但外部世界,宗教是不能幹預的,雖然在出讓一部分精神世界的同時,必然會感染到一部分的現實世界,但若是越了界,這就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而這位始開道人,便是一位斜教徒,剛開始出現在長原鎮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但很快,他精湛的醫術和算命術,吸引了整個長原鎮的百姓,許多現代醫學無法醫治的病例,在他的醫術下妙手迴春,且這位始開道人,還並不收人問診,看診的費用,很快,長原鎮的百姓就把這位始開道人稱為是老仙人,紛紛對他頂禮膜拜,這樣一來,始開道人才慢慢進入到黃哲明的眼中。
對於鄉野遺賢,黃哲明自然保持著敬重的態度對待這位道人,聽說他打算定居於此,黃哲明倒也很開心,畢竟在自己的治下能夠有一位得道的真人,那確實是一件好事,起碼也能算得上是一件政績了,想著雷首山空置許久,自從五代十國之後,便成為了一片廢墟,當初他剛來的時候,看到那已經化作烏有的遺跡,便心中覺得可惜,據傳說有關於雷首山,最早的記載來源於漢武帝,那時漢武帝來到雷首山附近,看此山,巍峨雄壯,猶如雷獸之首,昂然挺立,便將此處定為自己的行宮,名為晉山宮,成為漢武帝眾多宮殿廟宇的其中一座。
不過隨著漢武帝的死去,這座宮殿也逐漸被人淡忘,到了唐朝的時候,一些道人來到雷首山,見此山雄奇,便將此山作為道場,建立山門,開宗立派,在唐朝倒也是人丁興旺,這長原鎮,原本就是為了接待朝拜雷首山的人所建立起來,那時還不過是一個小山村,人們的主要業務便是接待四方的來客,賺取一些過路的差旅費,一個小小的村子,逐漸做大,便有了如今的長原鎮。
但五代十國之後,常年的戰亂,使得道家衰敗,在中國的曆史上,盛世往往是道家的天堂,而亂世則是佛教的天堂,這或許跟兩種宗教的理念有關,道教修的是今世,盛世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著長生不老,而到了亂世,世道混亂,人世太苦,所以大家便想著來世投身一個好人家,所以便修佛了。
所以到了亂世,這處廟宇也就漸漸凋零,許多倒是離開了這片是非之地,而原本的廟宇也被軍閥沒拆了拿去做自己的行宮,所有的青銅塑像則是被拿去融了換做兵器和銅錢,發放給士兵,這雷首山道觀便也就此破敗了。
而如今,這雷首山上,隻剩下一片廢墟,一些無家可歸之人便會在深夜十分來此居住,算是一處落腳地,近些年朝廷有了勸山民下鄉的計劃,黃哲明自然也接到了任務,長原鎮不大,空餘的麵積也很多,同時大量的村民都去挖礦了,或者是去沿海城市打工,長原鎮的人口也下降了不少,黃哲明便想著把這些山上的居民搬下來,讓他們在小鎮中生活,或許願意去種地的,便把他們分配到鄉村中去,給他們一塊地,讓他們可以在小鎮中生活下去,雖然日子不一定特別好,畢竟這些都是當地衙門給予的,數量不能太多,不然長原鎮的百姓恐怕會引起反感,但總比在山上過日子要好得多。
這一項計劃黃哲明策劃了足足兩年的時間,最終山下的村民和小鎮居民以及山上的鄉民都接受了黃哲明的提議,願意接納這些山民來到自己的城鎮居住,之後的三年裏,黃哲明把心思都撲在了這件事情上,要知道農村改造和山民下鄉,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因為雙方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一幫人長期生活在山上,還有一幫人則是生活在文明社會,習慣的不同,生活習俗的不同,都讓雙方會產生意見和分歧,最後導致歧視。
若要使雙方能夠完美的貼合,其中所需要花費的功夫,絕對是巨大的,黃哲明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才終於讓這一千四百多山民重新迴歸了文明社會,而在這其中,道觀之中居住的幾十名遊民便也得到了分配,或者是進入工廠工作,又或者是得到一塊租借的土地用來耕種,反正解決了他們的吃飯問題,從而整個雷首山一帶,幾乎所有的山民都得到了安置,可以說是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而如今雷首山自然空置,始開道人的到來,讓黃哲明心中對於雷首山當年的盛景有了一絲念想,便想著請始開道人去雷首山建立道觀廟宇,重新將這一代給建立起來,最開始黃哲明也沒多想,便是覺得這麽做,起碼也算是一件文化上的重要事情,再怎麽說,起碼也是一個景點不是,長原鎮的百姓若是累了,登高之後也能找到一處歇腳的地方,便向始開道人提出了這件事情。
始開道人自然是欣然應允,聽聞黃哲明要在雷首山修建道觀,長原鎮的百姓們對此都很高興,在他們的眼中,始開道人是真正的得道真人,這樣一位老神仙能夠落腳在長原鎮,那是他們的福氣,更何況很多人都接受過黃哲明的恩惠,且在長原這片地方,許多人都是道教徒,在信仰和人心的加持下,修建道觀的消息立刻被傳遍了整個長原鎮的大小村落,許多人紛紛來幫著黃哲明一起建設這座廟宇。
而許多有錢人家,聽說始開道人要修建廟宇,重振雷首山道觀,也是紛紛出錢,這些煤老板,一個個可是非常的有錢,長原鎮雖然不是什麽開采大鎮,但依舊有好幾個富商,他們對於始開道人自然也很尊重,但不是因為信仰和看病救人,而是因為這位始開道人,似乎很有門路的樣子,這才是他們選擇幫助他的原因。
就這樣,雷首山道觀在長原鎮官民商的幫助下,很快便被搭建起來,道觀的香火也很旺,而黃哲明的劫難也就自此而來,最開始是他的夫人,開始頻頻上山去道觀參拜,最開始黃哲明也沒什麽疑惑,畢竟自己夫人本身就是一個虔誠的道教徒,如今長原鎮有了一處道觀,經常去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隨後他卻發現了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夫人越來越神神叨叨了起來,講起話來也總是玄而又玄,但卻帶著一絲絲的詭異,同時黃哲明還發現,自己的夫人精神好了許多,甚至到了亢奮的狀態,這讓黃哲明感到了一絲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