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宋朝有地鐵的城市大概有七座左右,這些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了四百萬,在這個鋼筋水泥,城市建設還沒有現代那麽發達的時代,四百萬的城市,絕對稱得上是一眼望不到頭了,要知道,工業時代的倫敦,常住人口加流動人口也不過才兩百萬而已,不像現在的倫敦區,總計人口就在五百萬以上,若是算上整個大都會,人口應該已經突破一千五百萬了,城市受科技的影響,如今的科技相當於工業革命的中期,自然建築水平也差不多,四百萬的城市絕對稱得上是龐大了,修建地鐵是必須的事情。
而除了這七座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城市之外,還有許多城市也想要修建地鐵,其中甚至還有一些人口不到一百萬的小城市,儼然,地鐵在許多官員,甚至平民的眼中,已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交通工具了,而是一座城市是否發達的象征了,如果有地鐵,便代表這座城市擁有著相當強大的競爭力,而如果沒有地鐵,則會讓人低看一等。
這當然也跟地域歧視有關,有地鐵的地方往往會嘲笑那些沒有地鐵的地方便是鄉下,久而久之,擁有地鐵便成為了許多小城市的執念,就跟現代一樣,明明許多城市不需要修建地鐵,可地鐵卻是修建個不停,最後隻能逼迫國家頒布禁令,規定多少人口以上才準修建地鐵,不然中國的地鐵就會像高鐵一樣,鋪的到處都是了。
而其中大半都是無用的,地鐵的興建不像公交車站台,隻需要微薄的成本便能夠隨意修建,然後設計路線,地鐵的修建可是比鐵路還要貴得多的,畢竟鐵路隻是在路上開,而地鐵則是要在地底鑽洞的,這其中的風險比起鐵路來說,要難得多,尤其是如今的技術,自然不可能有盾構機之類的東西,所以地鐵的修建,往往需要把路麵先挖開來,然後再慢慢修建,修完之後,再把上麵給蓋起來,新中國在北京的第一條鐵路,還是那麽修的,那可是二十世紀了,而如今宋朝修建鐵路也不例外,這種方式修建地鐵,可以想象成本到底有多大。
而很多地方的人口是根本支持不了地鐵的運力的,等於說修建地鐵之後,每年都會不停的虧錢,這對於一個政府來說無疑不是一件好事,修建地鐵並不需要賺錢,但如果修一條虧一條,財政每年的漏洞就會越來越大,而地鐵也徹底淪為了炫耀的工具,這樣做隻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畢竟修建地鐵的錢是老百姓的賦稅,未來補貼的錢,也是老百姓的賦稅,把錢用在補貼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上麵,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好處,所以徐清也隻能像未來的中國一樣,下達禁令。
當然,考慮到宋朝的城市麵積,往往要比現代同等規模的城市麵積所具備的人口要少得多,所以在人口規定上,徐清也是盡量放寬了不少,規定凡是人口超過兩百萬以上的,便可以向朝廷申請修建地鐵,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則可以和周邊超過三百萬人口的城市修建合縱地鐵,如果周圍沒有大城市,則不允許修建地鐵,至於人口少於一百萬的,則不允許修建地鐵,通過這種規定,來防止一些小城市為了麵子而去修建鐵路。
至於和周邊大城市修建合縱地鐵,則是為了拉動地方經濟,一個大城市往往意味著大量的機會,而周邊的城市,誰跟它離得近,就會受益越大,就像上海和江蘇以及浙江的關係是一樣的,改革開放的時候,誰離上海和香港近,誰的受益就大,就是因為這些大城市有外溢效應,可以將大量的資源投入進周圍的城市之中,帶動周圍的富裕,所以讓這些中型城市和大型城市進行一定程度的聯接,就能更好的發展這些中型城市,從而帶動區域經濟。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城市,則可以無條件修建地鐵,那就是各地方道的首府城市,無論人口多少,都擁有修建地鐵的權利,這主要是為了維護個首府的威嚴,不然浙江道的中型城市都修建地鐵了,而陝西道的首府卻連一條鐵路都沒有,那不是丟人丟死了。
這可不僅僅是沒有地鐵那麽簡單的事情,而是事關整個陝西道數百萬人口的麵子問題了,所以為了保持各地的平衡,這些地鐵是一定要建的,稱得上是麵子工程了,如果當地衙門給不出錢,朝廷甚至要貼錢去修建,沒辦法,總不能讓經濟發展和硬件上出現太大的差距,這會讓整個國家開始從文化上產生分裂。
國家的分裂往往並不取決於戰爭,這隻是一個國家分裂的手段之一罷了,想要分裂一個國家,有很多種手段,其中一種,便是不同的習慣,當華東地區的小孩已經習慣乘坐輕軌上學的時候,而西部山區的孩子卻依舊走在蜿蜒的小路上,每天步行兩三個小時到學校,這兩種人,雖然是一個國家的人,但他們在思維上,在習慣上,是絕對不一樣的,而這樣的人,往往也很難有什麽共同語言。
前者或者嘴巴裏滿是明星緋聞,後者則是生活的酸甜苦辣,這已然是分裂的了,而這還僅僅是城市和山區的分裂,雖然存在,但畢竟涉及的人口並不多,但若是延伸至整個西部,那可是上千萬人的對立了,所以為了敉平這對立,徐清也必須給這些首府城市修建起大量的基礎建設來。
若是放到現代,就是西部大開發,東北大振興,中部騰籠換鳥計劃,這些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各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等,從而達到共同發展,整體富裕的目標,徐清當然也懂這個道理,當一個國家出現地區之間巨大的不平等時,那麽這個國家是一個不健康的國家,隨時有可能就會分崩離析,就像前蘇聯一樣。
所以新中國無論是成立之後還是改革開放之後,對於省城的開發,往往都放在一個省的第一位,有的地方偏遠地區,甚至會集中全省的力量去打造一座大城市來跟華東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媲美,這樣的集中精力甚至遭到了非議,認為這是集全省之力而肥一城,其他城市則都被掏空了。
但這其實也是無奈的事情,執政者也是很無奈的,如果不集中精力發展一座城市,那麽整個省就連一個像樣的城市都挑不出來,到時候這些地方的人隻能去發達地區打工,然後被發達地區的人瞧不起,最後就會形成一個歧視的鏈條,這無疑是不利的,而通過這種大規模造城的運動,起碼讓這些偏遠地區,擁有了一座可以自豪的城市,這對於一個省的凝聚力來說,是有著很大作用的,這遠遠不是經濟兩個字就可以解釋的清楚的,所以徐清雖然知道在這些地方修建地鐵、鐵路、高速公路,是一定會虧的,但他依舊還是要修,沒有什麽其他原因,就是要為了綜合發展,沒有辦法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在這一點上,徐清有著充分的認識,所以對於新大陸如今那套民主體製,他才沒有接受,因為像這樣不計成本的建設基礎設施,在那樣的民主體係下是無法完成的,畢竟資本家首先不會投資,而國家則是會把更多的錢投入到發達地區,因為在那裏,投資一塊錢最後產生的利潤有可能是二十塊錢,而在這些地方投資,十塊錢下去,能有一塊錢的產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兩者之間,逐利者自然會追求更高的利潤了。
最後導致貧富差距極大,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國家就是印度,孟買、新德裏、加爾各答,這些印度國內的發達板塊,往往每年能夠獲得更多的國家支持,而對於那些窮困的地區,國家的支持是無限接近於零的,這就導致印度國內的貧富差距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孟買,你可以在中心城區看到幹淨的街道,寬闊的馬路,而在其他貧困的地區,則隻能看見滿地的牛馬,窮困無神的人民,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計。
這就是民主製的弊端,在這方麵,宋朝所執行的集權製,無疑有著更高的效率,在首府修建地鐵,帶動當地的經濟,建立起大型的城市,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是徐清要做的事情,所以如今宋朝修成地鐵的城市雖然隻有七座,而立項的城市則還有十五座左右,其中有六座都是中部和西部的首府,還有九座,則是正規的審批通過,需要修建地鐵的城市。
除此之外,想要修建地鐵的城市在這之後還有二十多座滿足條件的,正在等待審批,如今三年的時間過去,汽車這種新型的交通工具已然不再是什麽稀罕的玩意兒,而是慢慢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甚至已經成了富裕人家的標配了,根據如今宋朝最大的汽車公司,虹光集團的統計,該集團每年賣出的車輛,在宋朝本土範圍內已經達到了三萬輛左右,而整個宋朝一年的汽車銷量則是在十萬輛左右。
這個數字放在今天或許不算什麽,大眾一年賣出去的車子數量就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整個中國一年的汽車銷量便已經突破了兩千四百萬輛車,是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國,但在這個時代,汽車還是非常奢侈的,一輛車的價格,往往對於那些富裕家庭來說,也是十分高昂的,這種狀況頗有點類似前世的大哥大,問世的時候,如今笨重的機器,在八九十年代,竟然要上萬塊錢,要知道當時上萬塊錢是什麽概念,那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如今的汽車也是如此,一輛汽車的價格,有可能是一個工人家庭,三到五年不停工作且不吃不喝,才能夠買得起的高檔物品。
而現在一年的銷量便已經達到了十萬輛以上,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而且如今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根據工部的統計,未來五年之內,國內汽車的銷量將會突破五十萬輛每年也說不定,而根據徐清對於時事的了解,他知道,這個數字實在是非常的保守。
如今汽車銷量看上去非常的大,但在徐清眼裏著實是很小兒科的,而能夠買得起車的人也遠遠不止眼下這一些,之所以不滿,隻不過是因為如今全國大多數的道路還不適合汽車的使用罷了,如今除了大城市的主幹道鋪設了一些水泥路之外,全國大多數的道路還是石板路,這種道路汽車雖然也能開,但無疑非常的不舒適,且對於車輪的磨損也非常嚴重,這是如今汽車銷量上不來的主要原因。
而隨著如今宋朝大量水泥路、柏油路的修建,未來適合汽車的道路勢必將越來越多,而汽車也將不再像現在這樣,僅僅隻是城市內的代步工具,而是會慢慢演變成一種成熟的交通工具,到那時,城市的擁堵情況將會更加的嚴重,這也同樣需要地鐵來分流,甚至即便是在汽車還不多見的現在,汴京城中的汽車數量也已經突破了七萬輛,聽上去不多,但當他們出現在大馬路上的時候,數量還是十分壯觀的,更為關鍵的是,宋朝除了這些汽車之外,可還有上百萬的馬車,這些馬車和汽車擁擠在這樣一座七百萬人口的城市之中,可以想見城市的擁堵,到底到了何等的地步。
所以地鐵的修建也是勢在必行,尤其是這些超大城市,地鐵可以說是如今許多上班族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即便汴京城如今已然擁有了五條地鐵線,但這還遠遠不夠,汴京城的地下世界正在持續的擴張,規模也是越來越龐大,預計未來十年內,地鐵線路將會從五條逐漸擴展到十五條,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將會極大的挑戰汴京城的施工力量,不過徐清相信,這支團隊能夠完成,畢竟在這五年的時間裏,他們克服了無數的困難,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地鐵,這些經驗,將讓他們的工程能力突飛猛進,汴京城的困難,顯然不會難倒他們的。
(本章完)
而除了這七座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城市之外,還有許多城市也想要修建地鐵,其中甚至還有一些人口不到一百萬的小城市,儼然,地鐵在許多官員,甚至平民的眼中,已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交通工具了,而是一座城市是否發達的象征了,如果有地鐵,便代表這座城市擁有著相當強大的競爭力,而如果沒有地鐵,則會讓人低看一等。
這當然也跟地域歧視有關,有地鐵的地方往往會嘲笑那些沒有地鐵的地方便是鄉下,久而久之,擁有地鐵便成為了許多小城市的執念,就跟現代一樣,明明許多城市不需要修建地鐵,可地鐵卻是修建個不停,最後隻能逼迫國家頒布禁令,規定多少人口以上才準修建地鐵,不然中國的地鐵就會像高鐵一樣,鋪的到處都是了。
而其中大半都是無用的,地鐵的興建不像公交車站台,隻需要微薄的成本便能夠隨意修建,然後設計路線,地鐵的修建可是比鐵路還要貴得多的,畢竟鐵路隻是在路上開,而地鐵則是要在地底鑽洞的,這其中的風險比起鐵路來說,要難得多,尤其是如今的技術,自然不可能有盾構機之類的東西,所以地鐵的修建,往往需要把路麵先挖開來,然後再慢慢修建,修完之後,再把上麵給蓋起來,新中國在北京的第一條鐵路,還是那麽修的,那可是二十世紀了,而如今宋朝修建鐵路也不例外,這種方式修建地鐵,可以想象成本到底有多大。
而很多地方的人口是根本支持不了地鐵的運力的,等於說修建地鐵之後,每年都會不停的虧錢,這對於一個政府來說無疑不是一件好事,修建地鐵並不需要賺錢,但如果修一條虧一條,財政每年的漏洞就會越來越大,而地鐵也徹底淪為了炫耀的工具,這樣做隻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畢竟修建地鐵的錢是老百姓的賦稅,未來補貼的錢,也是老百姓的賦稅,把錢用在補貼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上麵,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好處,所以徐清也隻能像未來的中國一樣,下達禁令。
當然,考慮到宋朝的城市麵積,往往要比現代同等規模的城市麵積所具備的人口要少得多,所以在人口規定上,徐清也是盡量放寬了不少,規定凡是人口超過兩百萬以上的,便可以向朝廷申請修建地鐵,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則可以和周邊超過三百萬人口的城市修建合縱地鐵,如果周圍沒有大城市,則不允許修建地鐵,至於人口少於一百萬的,則不允許修建地鐵,通過這種規定,來防止一些小城市為了麵子而去修建鐵路。
至於和周邊大城市修建合縱地鐵,則是為了拉動地方經濟,一個大城市往往意味著大量的機會,而周邊的城市,誰跟它離得近,就會受益越大,就像上海和江蘇以及浙江的關係是一樣的,改革開放的時候,誰離上海和香港近,誰的受益就大,就是因為這些大城市有外溢效應,可以將大量的資源投入進周圍的城市之中,帶動周圍的富裕,所以讓這些中型城市和大型城市進行一定程度的聯接,就能更好的發展這些中型城市,從而帶動區域經濟。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城市,則可以無條件修建地鐵,那就是各地方道的首府城市,無論人口多少,都擁有修建地鐵的權利,這主要是為了維護個首府的威嚴,不然浙江道的中型城市都修建地鐵了,而陝西道的首府卻連一條鐵路都沒有,那不是丟人丟死了。
這可不僅僅是沒有地鐵那麽簡單的事情,而是事關整個陝西道數百萬人口的麵子問題了,所以為了保持各地的平衡,這些地鐵是一定要建的,稱得上是麵子工程了,如果當地衙門給不出錢,朝廷甚至要貼錢去修建,沒辦法,總不能讓經濟發展和硬件上出現太大的差距,這會讓整個國家開始從文化上產生分裂。
國家的分裂往往並不取決於戰爭,這隻是一個國家分裂的手段之一罷了,想要分裂一個國家,有很多種手段,其中一種,便是不同的習慣,當華東地區的小孩已經習慣乘坐輕軌上學的時候,而西部山區的孩子卻依舊走在蜿蜒的小路上,每天步行兩三個小時到學校,這兩種人,雖然是一個國家的人,但他們在思維上,在習慣上,是絕對不一樣的,而這樣的人,往往也很難有什麽共同語言。
前者或者嘴巴裏滿是明星緋聞,後者則是生活的酸甜苦辣,這已然是分裂的了,而這還僅僅是城市和山區的分裂,雖然存在,但畢竟涉及的人口並不多,但若是延伸至整個西部,那可是上千萬人的對立了,所以為了敉平這對立,徐清也必須給這些首府城市修建起大量的基礎建設來。
若是放到現代,就是西部大開發,東北大振興,中部騰籠換鳥計劃,這些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各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等,從而達到共同發展,整體富裕的目標,徐清當然也懂這個道理,當一個國家出現地區之間巨大的不平等時,那麽這個國家是一個不健康的國家,隨時有可能就會分崩離析,就像前蘇聯一樣。
所以新中國無論是成立之後還是改革開放之後,對於省城的開發,往往都放在一個省的第一位,有的地方偏遠地區,甚至會集中全省的力量去打造一座大城市來跟華東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媲美,這樣的集中精力甚至遭到了非議,認為這是集全省之力而肥一城,其他城市則都被掏空了。
但這其實也是無奈的事情,執政者也是很無奈的,如果不集中精力發展一座城市,那麽整個省就連一個像樣的城市都挑不出來,到時候這些地方的人隻能去發達地區打工,然後被發達地區的人瞧不起,最後就會形成一個歧視的鏈條,這無疑是不利的,而通過這種大規模造城的運動,起碼讓這些偏遠地區,擁有了一座可以自豪的城市,這對於一個省的凝聚力來說,是有著很大作用的,這遠遠不是經濟兩個字就可以解釋的清楚的,所以徐清雖然知道在這些地方修建地鐵、鐵路、高速公路,是一定會虧的,但他依舊還是要修,沒有什麽其他原因,就是要為了綜合發展,沒有辦法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在這一點上,徐清有著充分的認識,所以對於新大陸如今那套民主體製,他才沒有接受,因為像這樣不計成本的建設基礎設施,在那樣的民主體係下是無法完成的,畢竟資本家首先不會投資,而國家則是會把更多的錢投入到發達地區,因為在那裏,投資一塊錢最後產生的利潤有可能是二十塊錢,而在這些地方投資,十塊錢下去,能有一塊錢的產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兩者之間,逐利者自然會追求更高的利潤了。
最後導致貧富差距極大,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國家就是印度,孟買、新德裏、加爾各答,這些印度國內的發達板塊,往往每年能夠獲得更多的國家支持,而對於那些窮困的地區,國家的支持是無限接近於零的,這就導致印度國內的貧富差距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孟買,你可以在中心城區看到幹淨的街道,寬闊的馬路,而在其他貧困的地區,則隻能看見滿地的牛馬,窮困無神的人民,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計。
這就是民主製的弊端,在這方麵,宋朝所執行的集權製,無疑有著更高的效率,在首府修建地鐵,帶動當地的經濟,建立起大型的城市,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是徐清要做的事情,所以如今宋朝修成地鐵的城市雖然隻有七座,而立項的城市則還有十五座左右,其中有六座都是中部和西部的首府,還有九座,則是正規的審批通過,需要修建地鐵的城市。
除此之外,想要修建地鐵的城市在這之後還有二十多座滿足條件的,正在等待審批,如今三年的時間過去,汽車這種新型的交通工具已然不再是什麽稀罕的玩意兒,而是慢慢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甚至已經成了富裕人家的標配了,根據如今宋朝最大的汽車公司,虹光集團的統計,該集團每年賣出的車輛,在宋朝本土範圍內已經達到了三萬輛左右,而整個宋朝一年的汽車銷量則是在十萬輛左右。
這個數字放在今天或許不算什麽,大眾一年賣出去的車子數量就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整個中國一年的汽車銷量便已經突破了兩千四百萬輛車,是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國,但在這個時代,汽車還是非常奢侈的,一輛車的價格,往往對於那些富裕家庭來說,也是十分高昂的,這種狀況頗有點類似前世的大哥大,問世的時候,如今笨重的機器,在八九十年代,竟然要上萬塊錢,要知道當時上萬塊錢是什麽概念,那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如今的汽車也是如此,一輛汽車的價格,有可能是一個工人家庭,三到五年不停工作且不吃不喝,才能夠買得起的高檔物品。
而現在一年的銷量便已經達到了十萬輛以上,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而且如今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根據工部的統計,未來五年之內,國內汽車的銷量將會突破五十萬輛每年也說不定,而根據徐清對於時事的了解,他知道,這個數字實在是非常的保守。
如今汽車銷量看上去非常的大,但在徐清眼裏著實是很小兒科的,而能夠買得起車的人也遠遠不止眼下這一些,之所以不滿,隻不過是因為如今全國大多數的道路還不適合汽車的使用罷了,如今除了大城市的主幹道鋪設了一些水泥路之外,全國大多數的道路還是石板路,這種道路汽車雖然也能開,但無疑非常的不舒適,且對於車輪的磨損也非常嚴重,這是如今汽車銷量上不來的主要原因。
而隨著如今宋朝大量水泥路、柏油路的修建,未來適合汽車的道路勢必將越來越多,而汽車也將不再像現在這樣,僅僅隻是城市內的代步工具,而是會慢慢演變成一種成熟的交通工具,到那時,城市的擁堵情況將會更加的嚴重,這也同樣需要地鐵來分流,甚至即便是在汽車還不多見的現在,汴京城中的汽車數量也已經突破了七萬輛,聽上去不多,但當他們出現在大馬路上的時候,數量還是十分壯觀的,更為關鍵的是,宋朝除了這些汽車之外,可還有上百萬的馬車,這些馬車和汽車擁擠在這樣一座七百萬人口的城市之中,可以想見城市的擁堵,到底到了何等的地步。
所以地鐵的修建也是勢在必行,尤其是這些超大城市,地鐵可以說是如今許多上班族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即便汴京城如今已然擁有了五條地鐵線,但這還遠遠不夠,汴京城的地下世界正在持續的擴張,規模也是越來越龐大,預計未來十年內,地鐵線路將會從五條逐漸擴展到十五條,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將會極大的挑戰汴京城的施工力量,不過徐清相信,這支團隊能夠完成,畢竟在這五年的時間裏,他們克服了無數的困難,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地鐵,這些經驗,將讓他們的工程能力突飛猛進,汴京城的困難,顯然不會難倒他們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