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讓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縮小,對於這個問題,徐清聯合各部委召開了好幾次會議,但很難拿出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因為擺在他們麵前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內地和偏遠地區,往往都麵臨著人口流失的危險,而這是貧困的首要問題,也是最直接的問題。
在宋朝如今的土地上,三大城市群基本匯聚著整個中國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的人口,而他們所占的土地,卻僅僅隻有百分之十左右,百分之十的土地上住著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口,這樣的密度和集中程度,已經於日本的東京和大阪差不多了,日本總人口不過一億三千萬,而在東京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生活的人數,便已經達到了六千萬,將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這個不到百分之十五的麵積之中,其擁擠程度,應該是僅此於香港的了。
而在這些地方,基礎設施十分的發達,經濟也十分的澎湃,他們每年吸引著本土和全世界的青年來這裏尋找機會,工作,尤其是對於本土來說其吸引力更大,畢竟對於宋朝人來說,雖然看不起內地人,但起碼還是把他們當做同胞看待的,最多隻是嘲笑一下他們的貧窮而已,但對於殖民地的老百姓來說,那就是徹底的厭惡了,很多宋人至今也並不覺得這些殖民地百姓擁有跟他們一樣的人格,甚至並不認為他們是同種的人類,而認為他們隻是低智商的動物而已,這些思想非常的普遍,甚至在大學中也十分的流行。
這顯然不是民族主義,而是種族主義了,這樣的偏見,隨著宋朝的發展越來越快,這種思想也就越來越普遍,原本大家都是農業民族,自然是誰也無法瞧不起誰,而如今作為工業國,對於農業國的優勢是碾壓的,在這種碾壓的優勢上,你很難認為他們跟你是同一種人,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這不是一個科技昌明的年代,人們剛剛從愚昧中脫離出來,把其他人看做另類,這樣的事情,可以說非常正常的。
當然,如果放到現代的思維上來說,他們的所作所為自然跟納粹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時代不同,評價自然也不能相同,畢竟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很多人,甚至還相信皇帝是天子呢,不是僅僅一個稱唿而已,而是真的認為他是一個天子,就像當年李自成闖王打入北京城以後,見到皇子皇孫,還以為他們都是長著龍的模樣的,等見到之後才發覺他們也是人,跟自己沒有什麽區別,才對朱家皇室失去了敬畏之心,如今就是這麽一個年代,你在這樣一個年代,指望人人平等,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說迴到貧富差距問題上,隨著內地大量的農村人口來到發達城市群工作,農村的人口自然就越發的減少,而人口的減少,就會造成村莊的萎縮,從而導致城市也開始萎縮,畢竟與發達城市群的城市相比,他們這些城市實在是沒有什麽優勢可言,這就有點像當年英格蘭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
原本整個英國的人口大概有六百萬,他們分散在英格蘭二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生活在每一片農地裏,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而湧入的城市規模最大的,便是倫敦,當時的倫敦人口不過一萬五千人,而就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他的人口快速膨脹到一百萬左右,而時至今日,倫敦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千萬,可在英格蘭的土地上,哪裏能夠找到另外一座人口超過百萬的呢?
這就是所謂的虹吸效應了,當一座城市產生了巨大的優勢之後,他就會對全國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人口進行一場大遷徙,放到如今便是北上廣深這四座城市了,他們的發展也好,經濟也好,還是文化也好,都遠遠的超出了中國的其他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光是高校的數量,就絕對不是中國任何一座城市可以比擬的,這樣的優勢,也是碾壓的,而在上海和北京麵前,其他城市又有什麽資格去招收那些優秀的人才進入到他們的城市工作呢?
在徐清看來,想要振興農村,就必須先振興城市,唯有讓城市發展起來,變得有吸引力之後,附近的村民便不會再想要離鄉背井,去到千裏之外的地方打工了,而是可以就地打工,如此一來,人口就不會外流,保住了人口,也就保住了根基,而人口的存在和城市的發展又會帶動稅收的增加,而有了豐沛的稅收之後,當地就可以修建寬闊的道路,讓周圍的農村和城市進行有機的結合,所以如果想要解決城鄉之間的差距,就不能單單著眼於農村,而應該農村與城市並行才行,唯有城市得到了發展,農村才能依靠城市進行發展,這是徐清在沿海發達地區得到的經驗。
在這些發達地區,幾乎所有的農村,都沒有出現過太嚴重的貧富差距,就是因為周圍生活的富裕帶動了這些地方,就像是歐洲,因為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存在,即便是一些窮國,他們也不會太窮,始終保持著發達國家的姿態,尤其是一些地理不占優勢的國家,比如說瑞士,作為一個全部都是山區的國家,他有點像是中國的江西或者是貴州,屬於根本發達不起來的地方。
但因為靠著這些發達國家,過早的進行了工業化,所以瑞士也擁有極為強大的工業體係,除此之外,因為他的道路崎嶇,在古代開始,便有許多的人為了生計而去外麵當雇傭兵賺錢,所以培養起了一大批擁有軍事素質的軍人,再加上國家的道路崎嶇,外部的人想要進攻,非常的困難,所以依靠著強大的軍人防衛,又發展期了金融體係,從而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瑞士銀行,通過工業和金融業,如今的瑞士在歐洲也算得上是發達國家中排在前麵的國家,這跟周圍都是發達國家,不得不說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如今的沿海發達城市群也是如此,他們或許沒有什麽屬於自己的特色,但因為背靠強大的城市群,所以他們的教育水平,醫療資源都要比其他的村莊厲害許多,而因為發達的港口貿易,他們也可以成立許多的鄉鎮企業來發家致富,這種模式無疑是正確的,通過大城市來帶動經濟,從而讓有才學的人留在城市,然後衛星城分擔主城區壓力的同時,又服務周邊的農村百姓,進入都市生活,而農村則成為城市群的養料,源源不斷的提供人力和資源,這是一個有利的循環,而如今,徐清顯然要在內地複製這個循環,難度不小,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原本徐清是想在內地幹脆就走城鎮化的路線,也就是不發展城市,幹脆就把那些人口缺少的村子合並,讓他們成為一個個的小鎮,如此一來村莊變成了城鎮,其力量也就增強的許多,對於周圍的人民來說,更加具有凝聚力,這也是一個好辦法,但最後徐清並沒有選擇這個辦法,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如今的宋朝,並不適合這條路線。
因為宋朝是土地私有製,尊重土地私有買賣的,如果村莊合並的話,那麽遷徙的村民就需要重新劃分土地給他們,這些土地又要從哪裏出呢?總不能讓他們都當工人吧,如此一來,糧食就會出現短缺,這可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內地不比沿海,沿海從海外進口糧食太容易了,內地可就不容易了,畢竟如今這個時代,可還沒有卡車之類的大型汽車被發明出來,若是要運送糧食,隻能依靠河運,若是不靠河,就隻能依賴馬車或者是驢車了,這樣的速度和效率,運送到當地,恐怕糧食的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得起的了。
所以內地是決然不能像沿海地區那樣,肆意擴張城市,從而減少田地的數量,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事情,不然貧富差距的問題先別說能不能解決,光是糧食缺口,就遠遠不是朝廷能夠招架的住的了,到時候若是發生了大饑荒,那對於整個宋朝來說才是致命的打擊,甚至有可能動搖統治基礎,將如今的一切全部葬送也說不定,畢竟饑荒,可以說得上是最恐怖的災難了,他會吞噬人類的一切理智,隻為了一口吃的東西而已,在那樣的環境之中,人是很難保持理智的,所以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能發生的,因此最後徐清拒絕了就地城鎮化的方案,而是選擇了建立大型城市,然後分支選擇建立衛星城,以衛星城為依托全麵建設新農村的方案,這顯然是當今來看,最為適合的方案了。
為此,徐清自然又是下達了一係列的命令,首先便是大學生優惠政策,這些地方之所以發展不起來,首先缺乏的便是勞動力,而勞動力之中,最為缺乏的就是知識分子,普通的廉價勞動力,這一點宋朝除了偏遠地區缺少之外,大部分地區是不缺的,最主要的就是精英分子,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後,願意留在內地或者是偏遠地區的,不到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都留在了三大城市群中工作,這樣一來,其他地區的發展自然就會滯後許多,而如今想要發展當地,大學生的進入是必須的,為此,徐清建議當地的衙門開放一些優惠的條件,比如說隻要大學生以上的人願意來本地工作,那麽首先便是當地大城市的戶籍直接頒發,除此之外,工作滿三年之後,直接在城區發一套房子用來居住,並且養老金之類的也可以由衙門代替繳納一部分。
通過這種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進入城市發展,效果無疑是顯著的,畢竟如今的三大城市群,隨著建設的越來越快,對於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競爭壓力大,位於上層的或許不愁吃穿,可對於下層的來說,房子的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想要買三環,四環的或者沒問題,可要是想住在核心區,顯然就很困難了。
而若是到了地方則不一樣,一套核心區的免費住宅,這對於真正的上層人士或者沒什麽興趣,可對於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還是十分有吸引力的,除此之外,為了吸引資本家工廠落戶,這些地區也開出了一係列豐厚的政策,比如說減稅,還有退稅的,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資本落地,這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當然,一座城市的發展也不能單單依靠資本家和民間的力量,國家的力量才是真正需要動用的。
不過現在朝廷的錢幾乎全部拿來修建體育設施和完善教育體係了,所以暫時沒有錢來保證這些地區的發展,要等錢來,恐怕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不過朝廷除了可以給錢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資源的傾斜,首先便是研究機構的搬遷,讓大量的一流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向內地進行搬遷,就必然會帶動一大批大學生,科研人員進入內地城市發展,如此一來,城市的結構自然也就會發生變化。
除此之外,國家還會在一些內地城市設立一些免稅區,從而讓他們生產的東西可以更加便宜,以此來吸引人們來購物,通過這種方法,來提升城市的消費層次,以幫助城市進行發展,再來就是國家的投資傾斜,如今的三大城市群,地鐵也好,火車也好,都完全可以由當地自己負責了,國家就可以把這部分的錢拿出來,放在這些偏遠地區和內地,他們的收益雖然不如三大城市群的火車和地鐵賺錢,但這些基礎設施的修建,將會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當地發展最為重要的引擎,如今雖然不賺錢,但對於戰略的發展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而這樣的傾斜也是十分必要的,不然隨著國家地域之間的貧富差距越大,早晚會出事。
人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家都窮,沒人會覺得有什麽問題,但其他人富了,你還窮著,你就會受不了了,所以解決如今的城鄉貧富問題,也是解決未來宋朝的一大隱患,雖然你徐清不指望能夠將宋朝治理的像北歐五國那樣,達到社會和諧,人民皆富的狀態,但起碼能夠治理到百姓不會因為錢而困苦,這就是他的理想了。
(本章完)
在宋朝如今的土地上,三大城市群基本匯聚著整個中國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的人口,而他們所占的土地,卻僅僅隻有百分之十左右,百分之十的土地上住著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口,這樣的密度和集中程度,已經於日本的東京和大阪差不多了,日本總人口不過一億三千萬,而在東京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生活的人數,便已經達到了六千萬,將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這個不到百分之十五的麵積之中,其擁擠程度,應該是僅此於香港的了。
而在這些地方,基礎設施十分的發達,經濟也十分的澎湃,他們每年吸引著本土和全世界的青年來這裏尋找機會,工作,尤其是對於本土來說其吸引力更大,畢竟對於宋朝人來說,雖然看不起內地人,但起碼還是把他們當做同胞看待的,最多隻是嘲笑一下他們的貧窮而已,但對於殖民地的老百姓來說,那就是徹底的厭惡了,很多宋人至今也並不覺得這些殖民地百姓擁有跟他們一樣的人格,甚至並不認為他們是同種的人類,而認為他們隻是低智商的動物而已,這些思想非常的普遍,甚至在大學中也十分的流行。
這顯然不是民族主義,而是種族主義了,這樣的偏見,隨著宋朝的發展越來越快,這種思想也就越來越普遍,原本大家都是農業民族,自然是誰也無法瞧不起誰,而如今作為工業國,對於農業國的優勢是碾壓的,在這種碾壓的優勢上,你很難認為他們跟你是同一種人,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這不是一個科技昌明的年代,人們剛剛從愚昧中脫離出來,把其他人看做另類,這樣的事情,可以說非常正常的。
當然,如果放到現代的思維上來說,他們的所作所為自然跟納粹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時代不同,評價自然也不能相同,畢竟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很多人,甚至還相信皇帝是天子呢,不是僅僅一個稱唿而已,而是真的認為他是一個天子,就像當年李自成闖王打入北京城以後,見到皇子皇孫,還以為他們都是長著龍的模樣的,等見到之後才發覺他們也是人,跟自己沒有什麽區別,才對朱家皇室失去了敬畏之心,如今就是這麽一個年代,你在這樣一個年代,指望人人平等,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說迴到貧富差距問題上,隨著內地大量的農村人口來到發達城市群工作,農村的人口自然就越發的減少,而人口的減少,就會造成村莊的萎縮,從而導致城市也開始萎縮,畢竟與發達城市群的城市相比,他們這些城市實在是沒有什麽優勢可言,這就有點像當年英格蘭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
原本整個英國的人口大概有六百萬,他們分散在英格蘭二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生活在每一片農地裏,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而湧入的城市規模最大的,便是倫敦,當時的倫敦人口不過一萬五千人,而就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他的人口快速膨脹到一百萬左右,而時至今日,倫敦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千萬,可在英格蘭的土地上,哪裏能夠找到另外一座人口超過百萬的呢?
這就是所謂的虹吸效應了,當一座城市產生了巨大的優勢之後,他就會對全國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人口進行一場大遷徙,放到如今便是北上廣深這四座城市了,他們的發展也好,經濟也好,還是文化也好,都遠遠的超出了中國的其他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光是高校的數量,就絕對不是中國任何一座城市可以比擬的,這樣的優勢,也是碾壓的,而在上海和北京麵前,其他城市又有什麽資格去招收那些優秀的人才進入到他們的城市工作呢?
在徐清看來,想要振興農村,就必須先振興城市,唯有讓城市發展起來,變得有吸引力之後,附近的村民便不會再想要離鄉背井,去到千裏之外的地方打工了,而是可以就地打工,如此一來,人口就不會外流,保住了人口,也就保住了根基,而人口的存在和城市的發展又會帶動稅收的增加,而有了豐沛的稅收之後,當地就可以修建寬闊的道路,讓周圍的農村和城市進行有機的結合,所以如果想要解決城鄉之間的差距,就不能單單著眼於農村,而應該農村與城市並行才行,唯有城市得到了發展,農村才能依靠城市進行發展,這是徐清在沿海發達地區得到的經驗。
在這些發達地區,幾乎所有的農村,都沒有出現過太嚴重的貧富差距,就是因為周圍生活的富裕帶動了這些地方,就像是歐洲,因為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存在,即便是一些窮國,他們也不會太窮,始終保持著發達國家的姿態,尤其是一些地理不占優勢的國家,比如說瑞士,作為一個全部都是山區的國家,他有點像是中國的江西或者是貴州,屬於根本發達不起來的地方。
但因為靠著這些發達國家,過早的進行了工業化,所以瑞士也擁有極為強大的工業體係,除此之外,因為他的道路崎嶇,在古代開始,便有許多的人為了生計而去外麵當雇傭兵賺錢,所以培養起了一大批擁有軍事素質的軍人,再加上國家的道路崎嶇,外部的人想要進攻,非常的困難,所以依靠著強大的軍人防衛,又發展期了金融體係,從而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瑞士銀行,通過工業和金融業,如今的瑞士在歐洲也算得上是發達國家中排在前麵的國家,這跟周圍都是發達國家,不得不說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如今的沿海發達城市群也是如此,他們或許沒有什麽屬於自己的特色,但因為背靠強大的城市群,所以他們的教育水平,醫療資源都要比其他的村莊厲害許多,而因為發達的港口貿易,他們也可以成立許多的鄉鎮企業來發家致富,這種模式無疑是正確的,通過大城市來帶動經濟,從而讓有才學的人留在城市,然後衛星城分擔主城區壓力的同時,又服務周邊的農村百姓,進入都市生活,而農村則成為城市群的養料,源源不斷的提供人力和資源,這是一個有利的循環,而如今,徐清顯然要在內地複製這個循環,難度不小,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原本徐清是想在內地幹脆就走城鎮化的路線,也就是不發展城市,幹脆就把那些人口缺少的村子合並,讓他們成為一個個的小鎮,如此一來村莊變成了城鎮,其力量也就增強的許多,對於周圍的人民來說,更加具有凝聚力,這也是一個好辦法,但最後徐清並沒有選擇這個辦法,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如今的宋朝,並不適合這條路線。
因為宋朝是土地私有製,尊重土地私有買賣的,如果村莊合並的話,那麽遷徙的村民就需要重新劃分土地給他們,這些土地又要從哪裏出呢?總不能讓他們都當工人吧,如此一來,糧食就會出現短缺,這可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內地不比沿海,沿海從海外進口糧食太容易了,內地可就不容易了,畢竟如今這個時代,可還沒有卡車之類的大型汽車被發明出來,若是要運送糧食,隻能依靠河運,若是不靠河,就隻能依賴馬車或者是驢車了,這樣的速度和效率,運送到當地,恐怕糧食的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得起的了。
所以內地是決然不能像沿海地區那樣,肆意擴張城市,從而減少田地的數量,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事情,不然貧富差距的問題先別說能不能解決,光是糧食缺口,就遠遠不是朝廷能夠招架的住的了,到時候若是發生了大饑荒,那對於整個宋朝來說才是致命的打擊,甚至有可能動搖統治基礎,將如今的一切全部葬送也說不定,畢竟饑荒,可以說得上是最恐怖的災難了,他會吞噬人類的一切理智,隻為了一口吃的東西而已,在那樣的環境之中,人是很難保持理智的,所以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能發生的,因此最後徐清拒絕了就地城鎮化的方案,而是選擇了建立大型城市,然後分支選擇建立衛星城,以衛星城為依托全麵建設新農村的方案,這顯然是當今來看,最為適合的方案了。
為此,徐清自然又是下達了一係列的命令,首先便是大學生優惠政策,這些地方之所以發展不起來,首先缺乏的便是勞動力,而勞動力之中,最為缺乏的就是知識分子,普通的廉價勞動力,這一點宋朝除了偏遠地區缺少之外,大部分地區是不缺的,最主要的就是精英分子,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後,願意留在內地或者是偏遠地區的,不到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都留在了三大城市群中工作,這樣一來,其他地區的發展自然就會滯後許多,而如今想要發展當地,大學生的進入是必須的,為此,徐清建議當地的衙門開放一些優惠的條件,比如說隻要大學生以上的人願意來本地工作,那麽首先便是當地大城市的戶籍直接頒發,除此之外,工作滿三年之後,直接在城區發一套房子用來居住,並且養老金之類的也可以由衙門代替繳納一部分。
通過這種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進入城市發展,效果無疑是顯著的,畢竟如今的三大城市群,隨著建設的越來越快,對於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競爭壓力大,位於上層的或許不愁吃穿,可對於下層的來說,房子的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想要買三環,四環的或者沒問題,可要是想住在核心區,顯然就很困難了。
而若是到了地方則不一樣,一套核心區的免費住宅,這對於真正的上層人士或者沒什麽興趣,可對於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還是十分有吸引力的,除此之外,為了吸引資本家工廠落戶,這些地區也開出了一係列豐厚的政策,比如說減稅,還有退稅的,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資本落地,這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當然,一座城市的發展也不能單單依靠資本家和民間的力量,國家的力量才是真正需要動用的。
不過現在朝廷的錢幾乎全部拿來修建體育設施和完善教育體係了,所以暫時沒有錢來保證這些地區的發展,要等錢來,恐怕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不過朝廷除了可以給錢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資源的傾斜,首先便是研究機構的搬遷,讓大量的一流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向內地進行搬遷,就必然會帶動一大批大學生,科研人員進入內地城市發展,如此一來,城市的結構自然也就會發生變化。
除此之外,國家還會在一些內地城市設立一些免稅區,從而讓他們生產的東西可以更加便宜,以此來吸引人們來購物,通過這種方法,來提升城市的消費層次,以幫助城市進行發展,再來就是國家的投資傾斜,如今的三大城市群,地鐵也好,火車也好,都完全可以由當地自己負責了,國家就可以把這部分的錢拿出來,放在這些偏遠地區和內地,他們的收益雖然不如三大城市群的火車和地鐵賺錢,但這些基礎設施的修建,將會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當地發展最為重要的引擎,如今雖然不賺錢,但對於戰略的發展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而這樣的傾斜也是十分必要的,不然隨著國家地域之間的貧富差距越大,早晚會出事。
人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家都窮,沒人會覺得有什麽問題,但其他人富了,你還窮著,你就會受不了了,所以解決如今的城鄉貧富問題,也是解決未來宋朝的一大隱患,雖然你徐清不指望能夠將宋朝治理的像北歐五國那樣,達到社會和諧,人民皆富的狀態,但起碼能夠治理到百姓不會因為錢而困苦,這就是他的理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