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起義然後把宋朝的糧食切斷,這在徐清看來,著實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畢竟宋朝掌握著巨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爭鬥中被擊敗,且即便是擊敗了,糧食問題也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問題,就像現代的發達國家們,有哪一個會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呢?


    幾乎是沒有的,看看現代的那些國家,經常出現糧食危機的無外乎是印度,孟加拉,非洲這樣的地方,因為他們的工業化水平落後,讓他們的耕種始終保持著原始的狀態,甚至連耕種的文明都沒有,如此才導致了非常經常會出現饑荒。


    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土地被整合在少數人的手裏,這些農場主就可以利用大規模的機械耕作來處理糧食,通過工業技術來種植糧食,這才是提高糧食產量的根本,就像現代,袁隆平院士所開發出的嫁接水稻,畝產幾乎達到了一千公斤,而這在古代是無法想象的。


    水稻在古代一直不如麥子產出大,所以在貧瘠的古代歐洲,沒有人是吃米的,大多數人都是吃麥子種出來的小麥,大麥,用麵包來果腹,而在喝酒上,也很少會有米酒或者是燒酒,而是啤酒,啤酒的原料是小麥,所以也可以被稱作麥酒,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水稻的生產環境過於苛刻,且產量十分低下,大概每畝隻有兩百公斤左右。


    而對於環境的要求卻非常的苛刻,首先便是要有大量的水,且是活水,這對於常年處於動亂之中的歐洲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是和平的,所以老百姓和朝廷可以修建水渠,管道來幫助農作物的生產,而在歐洲,則不需要這些東西,這也是歐洲為什麽沒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因為他沒有這個必要。


    這或許也是為什麽中國北方人吃麥子,而南方人吃水稻的原因,大抵也跟水稻有關係,因為水稻過於嬌貴,所以必須保持政治環境的穩定,戰亂自然就不能經常爆發,不然那些水渠都被破壞了,這些水稻自然也種不出來了,而歐洲則不同,麥子相比起水稻來說,對於環境並沒有那麽的苛刻,畝產量也比較大,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地區都是吃小麥、大麥的,而隻有像中國、日本、朝鮮、印度這樣的地方才會吃水稻之類的食物,其他地區是非常少的。


    而自古以來產量就非常低下且十分嬌貴的水稻,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之下,卻能夠在畝產量上達到質的飛躍,這就是科學的力量,與此同時,化肥產業的進步,也讓農田擁有了更強大的地力,在古代,一塊地是不能長時間耕種的,必須在耕種完之後休息一段時間,用肥料來澆灌他,以此來增加土地的肥力,然後才種下一波的。


    可隨著化肥的發明,一塊土地已然不需要再通過施肥來進行休息了,且肥料終究是一種過於落後的能源,人吃馬嚼,一共才能產出多少的肥料來,最終還是工廠生產才是糧食生產的王道,憑借著化肥,糧食產量增產在未來一定是會越來越多的,如此一來,糧食產量必然是一年比一年高,因為同一塊地,產量卻增加了,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專門為農業生產所研發的機器也慢慢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原本插秧得老百姓彎下腰一根根的慢慢插,而現在有了插秧機之後,就可以開著機器直接開始工作了,等到收割的時候,也隻需要通過機器就行了,這將極大的緩解人力,同時開拓更多的土地來提供耕種,以後等飛機發明出來,還可以直接用飛機來播撒農藥,到那個時候,一塊上千公頃的土地,或許隻需要五六個人就能夠次弄好了也說不定。


    這就是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同時,科技的進步也能讓原本不能耕種的土地也種上地,就像現在的中國,原本的鹽堿地是根本無法種地的,而現在隨著水稻技術的提高,如今鹽堿地也可以種地了,甚至連海水、沙漠都可以種地,大片的沙漠變成森林,樹叢和果園,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而把這些土地應用起來,人類根本不會在五百年內缺少任何的糧食,至於五百年後,徐清並不覺得人類會沒有出息到在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離開地球,麵對廣闊的星辰大海,那將是人類永無止境的繁衍生息之所,到了那個時候,也就根本不用發愁糧食的問題了。


    所以對於汴京周圍的良田被城市化,徐清並沒有表現出什麽擔心的情緒,城市規模要發展,隻有如此,才可以把人口聚攏起來,雖然他很討厭大規模的都市,但事實證明,這或許才是人類最終的道路,不然人口流散在城鎮之中,一來不方便進行管理,二來不容易產生規模性的產業,宋朝不是小國家,國家發展依靠也不是一個個的小產業,小作坊,這是古代經濟。


    在古代,很多小鎮得到發展,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小鎮更加適合發展,那裏人力便宜,而老板雇傭的人無外乎幾十個而已,或者隻單單是自己家的親戚也可以,在這種狀況下,自然是城鎮發展更加適合,但對於工業化時代來說,絕不可能僅僅依靠工業小作坊就可以了,雖然一台機器也能進行生產,但國家的經濟支撐,必然是依靠大規模的工廠的,這些工廠動輒上千人,多達上萬人,小城鎮是根本無法應付的,所以城市化,無疑是最終的道路。


    但即便是集群式的城鎮,擺在徐清麵前的也有兩條道路,第一條就是大規模的高樓大廈為主,以此來節約土地,從而讓城市的麵積減小,以保證耕地的麵積,第二條則是像日本和柏林一樣,把城市的高樓大廈給限製在一個範圍之內,整個城市大麵積采用平房來搭建,擴大城市麵積,以此來緩解城市內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在這兩種方向上,徐清顯然更加喜歡後者一些。


    倒不是前者不好,而是相比起前者來說,後者對於城市的未來要更加有利一些,生活在現代都市,環境的汙染,城市道路的擁堵,人口的密集,這些都是中國城市麵對的巨大難題,而這些問題無一例外全部都是由人口密集的都市區所演變而來的,徐清並不喜歡這樣的城市狀況,他更加喜歡的,還是歐洲美洲和日本那樣的城市,高樓大廈隻是少數,整個城市更多的還是平房區域,而不是三十幾層的高樓大廈,這對於一座城市的未來來說,絕對是不健康的。


    當然,前世國家的城市之所以會如此,倒也不是國家的錯誤,而是一切都是前提考量之後的結果,宋朝徐清之所以能夠選擇後者,就跟歐美那些國家一樣,他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根本不用擔心有其他國家會威脅到自己的安全,有這樣一個背景在,自然就不需要去保留耕地了,這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他們是世界的統治者,是世界的剝削者,自然不需要忍受這樣的差別待遇。


    但現代的中國卻不同,作為一個後發國家,中國必須要保證他國對於本國的威脅,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糧食威脅,民以食為天,工業很重要,但農業更加重要,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的工業無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抗衡的時候,農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時候,自然要保證糧食能夠自給自足,隻有如此,才能夠有底氣在這個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而農業政策決定了中國的城市絕對不能攤大餅,不然大規模的農田減少,中國的糧食就必須更加依賴外國的進口,這對於中國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必須維持糧田的紅線,才能保證國家不至於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受到其他國家的脅迫,這一點在非洲國家的身上有著十分明顯的表現。


    因為社會環境的和平以及醫療技術的改進,整個非洲的人口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一路突飛猛進,到現在許多國家的人口已經是原本的四倍,甚至五倍的狀況,而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卻沒有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農業技術,甚至連古代中國的農業技術都沒有達到,在這種狀況下,非洲的情況非常不好,每年都會出現大量的饑荒,而這個時候美國就會打著援助的名義,提供大量的低息貸款,然後讓他們買走自己的糧食,通過這種方式,來銷售自己的糧食,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糧食得到了解決,非洲則加劇了債務的危機,到時候依靠著這些債務,美國就能徹底將整個國家的財產全部席卷一空,這種事情,美國顯然在世界上不知做過一次了。


    且美國依靠工業體係建立起來的強大農產品行業,不僅量大,而且還便宜,所以大量糧食的進口,必然會擊垮本土的糧食產業,進口的糧食比本土生產的糧食還要便宜,自然就會造成更多的農民不願意耕種土地,繼而帶來的就是更大規模的糧食問題,如此反複,惡性循環,最終整個國家也就被糧食問題給徹底拖死,永遠也起不來了。


    這在非洲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為了不犯這樣的錯誤,做出這個選擇,在徐清看來,並沒有什麽問題,反倒是如果像非洲那樣,倒是壞事了,但今日不同往日,如今的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也是唯一一個工業國,其他國家在工業水平上,並不會超過中國太多,這也直接導致外國人,是不可能在中國進行農產品傾銷的。


    因為傾銷的首要條件,就是你的東西要比我本土的東西便宜,而既然宋朝的科技是最為優秀的,自然生產出來的糧食也是最多的,又怎麽可能會有比宋朝的糧食更加便宜的糧食呢,無法進行傾銷,宋朝的糧食產業自然就得以保全,而隻要有這樣一份健全的糧食產業,宋朝出現饑荒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所以歸根到底,工業始終還是要比農業重要一點的,徐清的底線,就是如果當宋朝的人口突破化肥所能供養的極限時,那麽宋朝的糧食自行生產量隻要能夠達到本國所需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這就足夠了,因為在宋朝,還會建立覆蓋全國的糧食倉庫,這些糧食倉庫可以保證全國人口長達五年的生活所需,再依靠本土生產百分之六十的產量,即便遇到戰爭或者是封鎖,也能支撐十五年以上,這足夠宋朝在其中進行應對了。


    畢竟能夠封鎖宋朝的戰爭一定是世界級別的,而這樣的戰爭,在人類曆史上,起碼沒有超過十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來去匆匆,十五年的時間,足夠當時的執政者妥善安排了,這也是徐清的後手,畢竟未來到底如何,他也說不清楚,即便他很有信心宋朝絕對不會被推翻,但是保有一點糧食也是必須的,這不僅僅是國家的戰略和未來,對於現代的農民也是如此。


    因為化肥產業的發達,如今宋朝的糧食產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宋朝所需的數量,即便是往殖民地賣,也遠遠吃不完,這個時候,為了保證農民的利益,自然需要大規模收購這些糧食了,而這些糧食就會被放進糧倉之中,等於說這些糧倉不僅僅在未來可以救命,在現在也可以救這些農民的命,要是遇到了天災人禍,開倉放糧也可以穩定物價,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依靠著這些縝密的設備和製度,建立大規模的城市群,對於徐清來說,無疑是勢在必行的,至於那些高樓大廈,他也喜歡,所以在廣州和昆山兩處,他選擇了上千平方公裏,專門為大規模的高樓大廈做準備,在這種地方,可以修建大規模的摩天大樓,至於其他地方,短時間內是不可以的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