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問題也很快就來了,隨著宋朝修建鐵路的時間越來越長,許多比較好修的鐵路都已經是運行開通了,可是中國的國土不像美國,除了中間的一道巨大山脈之外,其餘地方就都是平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百分之七十六以上的土地全部都是丘陵,還有兩條大河把中國分成了北中南三個部分,山脈之多更是四處縱橫,在這種地方想要修建鐵路是十分困難的。


    現如今的宋朝,華北地區已然達到了現在經濟規模所應該擁有的鐵路的極限,再修下去也不會產生太多的經濟利潤了,而因為鐵路的修造,導致整個華北地區的經濟大聯動要遠遠超過宋朝的其他地區,這樣一來華北的人民生活狀態與其他地方相比就截然不同,除了華東沿海地區還能與之匹敵以外,其餘地方的經濟與華北地區簡直是天壤之別。


    這樣巨大的經濟差異自然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問題,其中第一就是華北人口的嚴重臃腫,城市病問題越來越凸顯,這也很容易理解,華西地區華中地區的百姓如果做工,一個月隻能拿一貫錢,而如果他來到華北地區的話,隻要做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拿到五貫錢,這就有點像後世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一樣,明明大家工作內容都差不多,可人家一個月的工資卻等於中國人民工作一年所能拿到的錢,經濟的發達程度讓人力成本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就是其中的原因。


    而人們麵對如此巨大的差異,西部、中部的人自然就會往經濟發達的地區開始移動,這自然而然就會導致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加,城市的人口增加就會增加住房麵積,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同時工廠的擴建也需要占用土地,這樣一來,原本作為糧倉的華北平原大量的農田開始被侵占,整個宋朝就麵臨了非常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雖然現在這個問題被海外運糧計劃稍稍延緩了不少,可這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事情。


    除此之外,更嚴重的問題是隨著大量人口湧入華北平原,整個宋朝其他地方的人口開始急劇減少,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在如今這個時代,一個國家的人口往往決定著它的強大與否,若是宋朝的人口全部集中在華北地區,那麽其他地方自然就會衰弱,可這些地方可都是連接著無數的鄰國啊,到時候要是麵對入侵,難道單單依靠士兵來解決問題嗎?這樣的做法顯然是十分危險的,所以讓這些地方也融入到發展的腳步中來,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統籌發展,讓華西地區、華中地區還有華南、華東內陸地區也得到更好的發展,不至於落後華北地區太多,這對於整個國家都是有好處的,可到底怎麽做,則讓左右人都很為難。


    眾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修建鐵路,畢竟這種交通工具能夠運送大量的人口、物產來往於全國的各個地方,方便各地交換商品,從而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以及與外界的聯通,隻是在這種崇山峻嶺之間想要修建鐵路,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如今的鐵路,大多時候隻能在平原上形勢,最多就是上一些緩坡,像這樣連綿起伏的大山是根本不可能爬上去的,這也是宋朝如今遇到的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科技的限製讓其餘地區很難得到應有的發展。


    因為地理原因的限製,修建鐵路顯然就是一個十分不靠譜的計劃了,那麽眾人能夠做的便隻有修路來讓各個城市連接到華北和華東、華南沿海地區了,這種方法說實話徐清並不喜歡,相比起鐵路來說,公路有幾個很大的問題,首先便是修建難度大,若說鐵路是不可能修成的,那麽公路就是難度大了,現在的科技,還沒有人能夠把一座直徑上四百米的山給直接打出一個對穿的洞,山洞之中的加固方法更是無從得知,在這種狀況下,若想要在這崇山峻嶺間修建公路,那就隻能是盤山公路。


    盤山公路,放在現代人的眼中或許陌生,可在中國十年前,中國大部分地方的道路都是這種盤山公路,其危險程度是非常高的,且在這種地方修路,路也不可能修的很寬,不然成本就會快速攀升,而這種小道又極易受到泥石流的衝擊而毀壞,所以對於這樣的修建方式,徐清一直是不太同意的,他更喜歡用鐵路這樣大家夥來進行運輸和載客,因為鐵路更方便管理,不像公路。


    再說了,此時的人類尚且沒有發明出汽車來,隻有汽車的原形,還全國上下找不出幾輛來,就算是修了公路,也隻能讓騾子、馬上去走,這實在是有些暴遣天物了,反正各個城市之間也有土路,既然汽車還沒發明出來,幹嘛不先暫時用用呢,這也是徐清反對修建公路的原因。


    徐清拒絕,那就代表了官方的態度了,既然公路也不行,鐵路也不行,那總要想個辦法維持其餘地區的發展吧,這可真的是為難了徐清了,隨著市民階級的龐大以及教育的普及,人們現如今對於遠方的事情也不再是一無所知了。


    就像以前,一個地方生活著的人或許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所生活的這個村子周圍小鎮的事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每天隻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聊的也就是家長裏短,而現在隨著報紙業的普及,底層百姓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單單依靠口口相傳,而是依靠讀報來知曉天下事。


    雖然那些貧困地區的百姓不見得讀過書,可讀過書的人一定比農業社會時期最發達的地區要多得多,貧苦地區的老百姓盡管生活再困苦,也一定比農業社會盛世王朝下的百姓活得好,這是必然的,工業化讓人民享受到了遠超農業社會的生活,即便是這個時代最落魄的人也一定比盛世王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活得好,就像一個中國再窮的老百姓,也一定比非洲那些尚處於農業社會的人民活得好是一個道理。


    所以憑借著這些認識字的人,生活在貧窮地區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能通過報紙了解到外麵的世界,而隻要知道了外部世界的繁華,又怎麽能夠忍受自己生活地方的窮苦呢?這就像是現代的中東、非洲為什麽暴亂頻發跟手機的普及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在手機普及之前,一般民眾很難了解到外部的消息,所以即便自己過得苦也就得過且過了,可通過手機,他們便能立刻登上網絡了解到那些發達國家的生活,這一下一般人怎麽受得了,然後就要找原因啊,而對於這些文化素質普遍比較低劣的人,又哪裏會想到自己的國家不行是因為沒有趕上工業化,沒有趕上信息時代這些比較晦澀難懂的東西呢,隻會把問題歸結在政府身上,畢竟這是最容易,且不需要什麽解釋的方式了。


    而那些有利可圖的投機者們便也借著這股風頭開始鼓噪起來,到最後一個個國家覆滅,民不聊生,這其中跟手機普及信息有著十分巨大的關係,此時的宋朝也是如此,在得知外部世界的繁華之後,心裏自然把貧窮的願意怨恨堆積在了朝廷上,許多士紳紛紛開始聯名給朝廷上書,要朝廷給他們修路搭橋,在重重壓力下,無法徐清隻能在現在這個科學技術並不成熟的時代,便隻能趕鴨子上架了。


    畢竟民憤現在還不大,隻要朝廷願意開啟基礎建設的計劃,就能平息一大部分的民怨,到時候隻需要拖下去就行了,反正這路本來就難修,到時候修上個十年二十年的,等到汽車技術成熟了,或者火車修造技術成熟之後再大規模擴建也不急,到那時百姓也不會責怪他們,而若是現在不修,這些百姓就會立即鬧起來,現在的宋朝最需要安穩,可不能鬧起來,所以徐清便采取這種維穩的方式,開始執行起了自己的基礎建設計劃。


    在他的計劃中,所有難修的工程,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又或者是橋梁,全部放緩腳步,等待新科技的誕生,而那些丘陵之間的盆地則趕緊先把盆地之中的幾個主要城市用公路和鐵路連接起來,比如說河西走廊的兩頭,四川平原,陝北平原這三處地方,都是環繞於丘陵和山脈之間,但卻是廣闊的平地,在這種地方或多或少都有幾個巨大的城市群(人口超過二十萬的城市),先把它們串聯起來,就能帶動這些大城市的經濟,緊接著再把平原之中相互連接的村鎮土路夯實一番,然後擴建一到兩倍,保證這些村鎮之間的道路可以保持八輛馬車交互行駛,這也算是給未來公路的鋪設做一個預備工作,至於山村之中,那徐清就不管了。


    這樣一來,貧困地區的基礎建設能夠有一個上升,經濟也能開始發展,而國家的投入也可以控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把省下來的錢放在城市建設上,此時的國家並沒有什麽環保意識,也確實很難培養,如今的宋朝,隻能依賴煤礦作為主要能源材料,汙染無疑是非常大的,至於減排這種事情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徐清的規劃之中重工業、輕工業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汙染情況十分嚴重的。


    徐清能夠做到的就是讓首都範圍內不受到威脅,其餘地方麽,徐清就不管了,也不是他不願意管,而是實在不能管,無論是英法,還是美日都曾經經曆過這樣一個先汙染、後治理的時間段,直到電力得到了普遍應用之後,人類才可以對其進行管控,現在的徐清顯然無能為力,隻能放任汙染,擴大產能。


    而像這些工廠的修建自然隻能選擇沿海地區和華北地區,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裏水陸交通方便,物資來往也十分迅捷,無論是消費人口和消費市場,還是運往海外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所以隻能選擇這種地方,這當然會造成地方差異加大,可徐清也沒有辦法,誰叫宋朝太大了呢,他現在能做的,也就隻有把西部、南部、中部的幾個地方打造出一些旅遊城市來,讓華北的人去旅遊,稍微帶動一下當地的經濟,也好讓雙方的成績不至於那麽難看。


    還有一種辦法自然就是移民了,隨著新大陸的發現,雖然如今移民還屬於空談,但已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踏上去往新大陸的征程了,隻要移民就能夠減輕華北地區的壓力,這樣一來就算經濟不平衡徐清也無所謂,到時候就可以無條件的讓其他地區的人口往華北地區湧入,這樣一來把人口集中在整個華北地區也無所謂,至於周圍的防禦,則隻交給當地的軍隊,這雖然會讓軍隊的壓力增大,可這也依舊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切都是市場規律所決定的,徐清又能怎麽辦呢。


    但是即便徐清已經盡可能的保證各方的平衡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徐清還是把在丘陵之間施工想的太過於簡單了,是的,平地確實很適合開發鐵路,可是鐵路所需要的鋼筋水泥還有火車頭,都需要從華北地區運進去,其難度是非常難以想象的,一個月的時間,就有幾十人因為泥石流、破傷風感染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致死,除此之外,西部地區的氣候條件與華北地區大為不同,瘴氣彌漫,與現代遠遠不可相提並論,那時的四川,全部人口甚至都不超過一千萬,在這種狀態之下,想要開發發展無疑是非常難的,徐清隻能趕緊下令讓他們繼續減緩速度,而當地人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為了修鐵路、公路而犧牲的人們所以倒也消停下來了。


    不過當地的民生問題又必須要解決,最後徐清想了很久,最終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開發河運,利用長江極其支流,來保證西部、中部的發展,讓當地的百姓不用再繼續窮困下去。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