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範仲淹等人在一個時辰便都集中到了歐陽修的家中,關於新法,範仲淹既是製定者也是執行者,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皇帝的改革將會轉移方向,這對於他們這些慶曆大臣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變動,所以一聽這話,即便是有什麽酒宴或者是會議也都統統推掉,以來見徐清為最頭等大事。


    在整個大宋朝,能有這樣魅力的人還真不多,而徐清恰巧就是其中一個,雖然範仲淹等人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勸服皇帝改變自己孤注一擲的死腦筋,可既然他都說新法有所改變了,那必然就是有所改變了,這是韓琦等人與徐清共事過之後對於他人品的肯定,若是換一個人,便絕對不會有同等的效果。


    等到範仲淹等人來到歐陽修府上時,徐清剛剛洗好一個澡,還沒來得及吃飯,便趕緊走上前去跟韓琦等人一一寒暄起來,其中還有自己的老師,這是徐清第一次見陳執中,此時的他已經是53歲的老人了,不過精神頭卻非常的好,一頭白發梳理的整整齊齊,臉上也是不帶一絲笑容,一眼看見,便威嚴的很,徐清走上前去便是躬身行了一個弟子禮,陳執中也迴了一禮,兩人寒暄了幾句,原本沒有觸動的徐清驀然之間對陳執中產生了一絲親切感,不過隻是一瞬,很快便消散了。


    轉而是韓琦,麵對他,徐清就要輕鬆許多了,看著韓琦,自西北一別,兩人已經是半年時間沒有見過麵了,此時的韓琦膚色相比起西北時要白上了許多,看上去年輕了不少,不過頭上那漸漸發白的頭發卻讓他又顯得蒼老了幾分,此時的韓琦才三十多歲而已,就已經是半頭的白發了,這無疑源自於改革的巨大壓力給韓琦帶來的苦痛。


    看到韓琦的變化,也讓徐清的心中凜然,他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惹事的人,這次上京,他所想要達到的也不是位極人臣主導改革,他沒有那麽大的雄心大誌,他想要做的隻是規勸君王可以放慢改革的腳步而已,誰知道自己隻是說了那麽幾句話便讓趙禎真的同意他的改革了呢?


    怨隻怨自己沒有認清楚後世的改革、變革的經驗到底有多麽的寶貴,在趙禎等人眼裏,徐清的那番話無疑是黑暗世界中的指路明燈,那條原本被黑暗所塵封的道路在徐清的點播下,驟然出現在這個時代,精英們的麵前,這麽說雖然聽上去比較誇張,可事實卻就是如此。


    舉一個簡單的日子,在秦始皇定鼎天下之後,他的麵前擺著兩條路,一條是繼續走夏商周分封的路子,把自己的功臣和血清分封出去,以作藩屏拱衛中樞,另外一條路則是廢除分封采取郡縣製,以君主集權製代替天下共主製度來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體製,這兩條路同時擺在秦始皇的麵前,以當代人的眼光來看,自然知道第二種改革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中華文明之所以稱霸古代文明世界數千年的原因,可對於秦始皇來說,這兩條道路在他的麵前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因為自秦始皇之後,采取分封製度的國家已然存在,最開始的漢朝、明朝、晉朝,他們都曾經在國家的初期建立過宗親式的分封製度,最後也因為這分封製度導致國家發生了眼中的動亂,而秦始皇則做出了英明的判斷,將分封製度徹底終結,改為郡縣製度,審時度勢,這便是隻有偉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徐清並不是一個偉人,可是他卻看到過許多偉人的做法,也知道時代發展的大體趨勢,這是他所區別於古代人的地方,對於古代人來說,無論是強漢盛唐,又或者是五代十國,其實對於底層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區別,在盛世他們吃糠咽菜,路有凍死骨,在亂世,他們照樣吃糠咽菜,路有凍死骨,所區別的隻不過是貴人罷了,可就算是貴人,他們能夠看到的世界終極,也就是國家一統,文教興盛了。


    除此之外呢,他們能夠看到工業革命麽?他們能夠看到電力革命麽?他們能夠看到互聯網革命麽?他們看不到,甚至連想都想不到,而徐清卻能夠想到,因為他曾經就看到過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來說是真實存在的,憑借著這份知識,隻要能夠抓住機遇,他便能站在所有人的前麵,引領時代的變化。


    所以當徐清在寒暄之後,將自己與皇帝的對談告訴給眾人之後,眾人並沒有立刻反駁徐清的話語,也沒有人站起來對徐清的改革方案大肆讚揚,而是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和獨立思考之中,因為徐清的這套改革思路,改變這片土地上千年以來所貫行的土地為主製度,以商業和工業為主體的變革,實在是太過超前了。


    最後,範仲淹的聲音打破了眾人的寂靜,他緩緩的開口說道:“豈弟,汝法一出,吾法當廢矣。”他這是發自內心的感慨,西北初見徐清時,他就覺得徐清並非尋常之輩,等聽聞他在秦州所做的舉動後,更是佩服之至,大宋士族之危雖以不及兩晉,可相比起明清來說,還是十分嚴重的,尤其是在關中、西北這樣的偏遠地區,士族的力量有時候甚至會在皇權之上,地方官想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是非常困難的。


    而徐清卻在一年的時間裏,堅定不移的將自己的改革意誌釋放到了整個秦州之上,這對於範仲淹來說,光是意誌堅定這一點,就比許多人都要強大許多了,尤其是對於改革來說,有的時候並不是越全麵越好的,而是改革者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心,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徐清見範仲淹發出如此感慨,立刻從自己的位子上站了起來,對範仲淹躬身說道:“希文先生萬萬不可如此說,小子末學新晉,怎可善動國政,此次讓永叔拜見各位賢士大夫,引於歐陽府上,也是希望各位能夠指出晚輩新法之中的謬誤,以免將來陛下問政之時出現太大的問題,施行之後霍亂國家,拜托各位了。”


    “豈弟,君子,當仁不讓,陛下既然決定讓你參加新法變革,升你為門下侍郎,便是看重你的才華和品性,你切不可妄自菲薄,這既是辜負了自己的一生所學,也是辜負了陛下的一番厚望。”一旁的陳執中對著徐清說道,口吻之中就像是一位嚴師在教導學生一般,徐清聽了之後倒也不抵觸,隻覺得老先生說的很有道理,便拱手應是。


    此時一旁的韓琦開口說道:“豈弟,昭譽先生說得對啊,汝之才華,我在秦鳳路時便已經知曉,本想把你留在秦鳳,造福當地百姓,也順便讓你遠離朝堂之上的陰謀詭計,可真金終究是真金,即便是在西北蠻荒之地,也會在這汴京大放異彩,當今皇帝乃是聖明天子,既然選擇任用你,那便是相信你,豈弟隻管大膽放手改革便是,若是遇到什麽困難,我等皆是國之誌士,同舟共濟便是了。”


    韓琦之所以會如此說,倒並不是說韓琦真的有那麽大度,自己和範仲淹等人的新法要被徐清的新法取代了還能夠這麽大度的說要幫徐清,因為通過徐清的表述,他們能夠聽得出來,徐清的改革跟他們並沒有什麽太大的衝突,範仲淹等人要做的是政治製度的改革和對於勳貴們的財富進行整理,然後重新納入稅收係統之中,而徐清的改革,則是把重點放在了針對商業和工業的改革,這兩者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同時進行,這也是為什麽趙禎要啟用徐清會如此果斷的原因。


    就是因為徐清的改革並不會動搖已經施行了半年的範仲淹新政,而隻是另外開辟出一條道路來進行摸索而已,所以韓琦等人對此也隻是感到驚歎,並不會將徐清視若仇敵,此中原因,便是如此了。


    “韓大人所言,下官謹記於心。”聽到韓琦那麽說,再看看在場之人的表情,並沒有什麽記恨的樣子,徐清便也放心了,這些人都是曆史留名之人,也是正直廉潔之輩,徐清並不想跟他們結下仇怨,現在再一想自己還能夠跟他們齊名,並且還能一同參與進改變國家的變革之中,徐清的心中也是一陣的激動。


    “可別再叫下官了,再過一段時間,你可就跟我們平齊了。”韓琦笑著說道,一旁的夏竦、陳執中等人也紛紛笑了起來,隻有徐清一個人臉色有些迷糊,自己過幾天就算正式成為了門下侍郎,其品階也隻是在從四品而已,與秦鳳路安撫使一職並無太大差別,而韓琦可是位居樞密副使,掌管全國兵馬,兩者在地位上完全不可相提並論,怎麽能不叫下官了呢。


    一旁的歐陽修見徐清臉上盡是茫然,不由對他說道:“豈弟之位,不在門下侍郎,而在三司使,陛下讓豈弟擔任門下侍郎一職,隻是過渡而已,不出三月,豈弟必當德擔此位。”


    韓琦口中的三司使,也可稱之為財相、計相,其所謂三司,乃是指度支、戶部與鹽鐵,三司使則是這三者之上的長官,擁有全國的財政大權,地位僅次於參知政事,屬於副宰相這一級別,在宋朝擁有十分龐大的權利,聽歐陽修說自己將要成為三司使,徐清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氣,能在中樞為官已是一步登天了,這三個月之內擔任計相,負責全國財政,要不是說話的人是歐陽修,徐清絕對把他當做笑話去聽。


    可真的讓自己當計相,掌管全國的財政大權,徐清覺得自己實在是有些不太行,他在秦鳳路時,隻是單單管理一路的財政,就能忙的焦頭爛額,連續好幾天不睡覺,尤其是在農忙時節,田稅剛剛上繳的時候,更是通宵達旦處理庫存、田賦的表格,要是讓自己來管理全國的財政,徐清真怕自己活不過四十歲。


    不過,麵對計相這個位置,徐清也覺得這是最適合自己參與改革的位置了,他的改革,前期就主要集中在對於商業和工業的改革上了,而這兩項的改革,都需要三司使來配合處理才能夠盡快的達到徐清所想要的效果,而若是自己能夠擔任三司使,便能直接把自己的意誌傳遞到大宋各個州郡之上,其改革的力度勢必會加快很多,所以若是皇帝真的要讓自己來當這個三司使,徐清試想,自己是絕對不會拒絕這個位置的。


    他也有自己的野望,隻不過深藏於心沒有外露罷了,隻要時機成熟,誰不想登上一個更大的舞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呢,更何況他是來自未來隻來,更加清楚一個國家需要一些什麽東西,若是能把全國財政大權交在自己的手上,那麽徐清可以肯定,自己一定能夠將這個國家打造的比曆史上還要富有。


    接下來的時間裏,徐清便跟眾人一起探討起改革的進程來,一方麵是讓徐清豐富對於改革的認識,另外一方麵也是讓徐清清楚各個地方的特色,大宋雖然相比漢唐要小許多,可其領土麵積也有三百五十萬平方公裏左右,與現代的印度不相上下,放在古代,絕對稱得上大國了,州郡數百,東南西北跨度非常的大,各地的民風民俗也不盡相同,改革的時候就必然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他們將這些問題井井有條的講給徐清聽,讓他知道其中的厲害,徐清則把這些東西牢牢的記在了心裏。


    等到眾人離開之後,便來到歐陽修借給自己的屋子裏拿起紙筆把其中重要的地方寫了下來,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徐清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便用在了寫信問問題上,凡是遇到不解的地方,便寫信給這些宰執重臣們,他們也會很快將信寄迴給徐清,每天徐清大概都要寫上三十多封信,十多萬字才能夠停筆,等到十天時候,認命徐清為門下侍郎的聖旨終於下達,從此刻開始,徐清便正式參與進了慶曆新政的變革之中,開始影響大宋,乃是世界的格局。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