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玉京觀和神仙們,此山還有一個靈處。那便是位於後山頂上的一處頗顯簡陋的小院。劉禹易寫《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有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廝是陋室,唯吾德溫」。
這話用在金華山再貼切不過。山不高,因有王靈官,便遠近知名。山腳下涪江亦不深,卻傳說每年二月二,都可看到龍抬頭。這後山頂上的小院雖然簡陋,卻因為它的主人而變得非凡。
你道這簡陋小院的主人是誰?說起來有些久遠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兩句詩是這麽說的,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他的意思是,唐朝文風盛行,是因為「子昂」的開創。
這個子昂,不是徐衛徐子昂,而是陳子昂。陳子昂,字伯玉,他便是射洪人,算是本地豪門。年少時,任俠使氣,說得通俗點呢,就是混過。直到十七八歲,才開始發奮讀書。他在這金華後山頂上,修了一座小院,終日在這裏苦讀詩書,終於學有所成,在二十一歲時入京赴考,高中進士,後來更成為一代大家。便是千百年後,不少人都還能隨口吟出他的千古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去世後,他這個讀書的小院便成了本地名勝,百姓唿為「讀書台」,斷不敢有所損毀,一直保護起來。詩聖杜甫當年客居成都時,還專程趕來瞻仰陳子昂遺蹟。所以讀書台前有一副對聯,「亭台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工部,便是指的工部員外郎杜甫。
這讀書台非止為名勝,更成為本地讀書人的聖地。但凡念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的,莫不前來瞻仰。
所以,前有玉京觀,後有讀書台,金華山便因這兩件而知名。而現在,又一位「子昂」悄然來到山下。
第八百五十三章
射洪知縣衙門,本地的父母官段知縣帶著縣丞、縣尉、主簿等官員在衙門口伸長脖子打望著,似乎在等什麽人。那從縣衙門前經過的百姓看到父母官這架勢,心裏都嘀咕,雖說是縣城居民,但平素裏極難見得知縣露麵。旁邊縣丞縣尉已經是了不得的人物,一出來誰不退避三舍?如今跟唱戲一般齊齊出場,是在等老丈人呢?這麽大捧場?
「縣翁,確實是今天上午麽?會不會是下午?」旁邊縣丞見久等不來,忍不住問道。
段知縣仍舊朝街頭眺望,一邊道:「我親耳聽的還能有錯?肯定是說上午,但都這陣了怎麽還不來?你們派人出了麽?」
「早派了,從廣興鎮到武南鎮,都有人在守著。隻要看到儀仗,一準飛奔迴來報信。縣翁,說來,咱們何必在此杵著?且迴衙裏守候,有消息再出來不行麽?」縣尉說道。
段知縣搖了搖頭:「自我上任本縣,上頭是第一迴下來,我若不殷勤一些,恐惹閑話,這又是何必?」
眾屬員聽他這麽一說,也就不再聒噪了。可四川的天氣那是出了名的,一到五六月份,那日頭能烤得你頭皮冒煙,偏生這個衙門口又沒個遮陰的地方,眾人就這麽烤著,已經有些撐不住了。
又等了一陣,忽聽縣尉笑道:「這還真會享受,我們縣衙上上下下還太陽底下曬著,他幾步路倒坐起滑杆來了。」
眾人望過去,也不知縣城裏哪家大戶出門,居然坐著涼橋,一閃一閃往衙門這方向過來。段知縣打量兩眼也沒說什麽,人家有錢,哪怕出門買趟菜,願意坐滑杆你管得著麽?卻見那乘滑杆到了縣衙門前竟停了下來,那涼橋上下來一個人,也不過就是三十多不到四十年紀,個頭不高,顯得有些清瘦,穿一領青色單衣,手裏搖把紙扇,腰裏還掛個墜兒,寸長的鬍鬚梳得整整齊齊,腦袋也梳得油光可鑑,眉宇間一股氣派,跟街上的販夫走卒顯然不是一樣。
知縣定睛看了,慌忙走上前去,拱手道:「長官下巡,下官有失遠迎,還望恕罪!」後頭的屬員們一看,這不正是李知州麽?怎麽這副打扮?俱都一擁而上行禮問候。
那知梓州李莫,原是陝西定戎軍人,幼時家貧,好讀書,後來金榜高中,幾經升遷,如今出知梓州。見射洪縣衙頭麵人物都出來,微微皺眉道:「我此來,非為公務,公等何必如此?」
段知縣迴頭看看,笑道:「下官上任,太守是頭一遭下來,不免隆重一些。下官本派人沿途接待,不想長官竟微服而來,有不周之處,還請……」
李莫扇子一搖,打斷他的話:「無妨,我不過久慕射洪風土人情,一時興起下來看看,到玉京觀燒柱香,謁陳拾遺讀書台。諸公不必如此,公務繁忙,都請迴吧。段知縣若有暇,陪我走走如何?」
這麽好一個跟長官親近的機會,段知縣哪肯放過?再加上,他與李知州有私交,關係很不錯,遂連連點頭道:「下官榮幸之至,這時近中午,是不是請長官先用了飯,下午涼快些,再去金華山上?」
後頭縣丞也道:「炎天暑熱,好歹請太守用了飯,吃碗茶,再去不遲。」
「就不必客氣了。」李知州見他們實在熱情,說完這話不再多言,自往滑杆上坐。段知縣見狀,便迴頭讓眾屬員迴去,曬了這麽久也夠辛苦的。又見李知州坐了滑杆,他心想我若坐官橋,則是在長官麵前托大。若隨轎走,又有失斯文,顯得諂媚了。
正作難時,李莫倒發現了,又從滑杆上下來,問他道:「此去金華山多遠?」
這話用在金華山再貼切不過。山不高,因有王靈官,便遠近知名。山腳下涪江亦不深,卻傳說每年二月二,都可看到龍抬頭。這後山頂上的小院雖然簡陋,卻因為它的主人而變得非凡。
你道這簡陋小院的主人是誰?說起來有些久遠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兩句詩是這麽說的,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他的意思是,唐朝文風盛行,是因為「子昂」的開創。
這個子昂,不是徐衛徐子昂,而是陳子昂。陳子昂,字伯玉,他便是射洪人,算是本地豪門。年少時,任俠使氣,說得通俗點呢,就是混過。直到十七八歲,才開始發奮讀書。他在這金華後山頂上,修了一座小院,終日在這裏苦讀詩書,終於學有所成,在二十一歲時入京赴考,高中進士,後來更成為一代大家。便是千百年後,不少人都還能隨口吟出他的千古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去世後,他這個讀書的小院便成了本地名勝,百姓唿為「讀書台」,斷不敢有所損毀,一直保護起來。詩聖杜甫當年客居成都時,還專程趕來瞻仰陳子昂遺蹟。所以讀書台前有一副對聯,「亭台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工部,便是指的工部員外郎杜甫。
這讀書台非止為名勝,更成為本地讀書人的聖地。但凡念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的,莫不前來瞻仰。
所以,前有玉京觀,後有讀書台,金華山便因這兩件而知名。而現在,又一位「子昂」悄然來到山下。
第八百五十三章
射洪知縣衙門,本地的父母官段知縣帶著縣丞、縣尉、主簿等官員在衙門口伸長脖子打望著,似乎在等什麽人。那從縣衙門前經過的百姓看到父母官這架勢,心裏都嘀咕,雖說是縣城居民,但平素裏極難見得知縣露麵。旁邊縣丞縣尉已經是了不得的人物,一出來誰不退避三舍?如今跟唱戲一般齊齊出場,是在等老丈人呢?這麽大捧場?
「縣翁,確實是今天上午麽?會不會是下午?」旁邊縣丞見久等不來,忍不住問道。
段知縣仍舊朝街頭眺望,一邊道:「我親耳聽的還能有錯?肯定是說上午,但都這陣了怎麽還不來?你們派人出了麽?」
「早派了,從廣興鎮到武南鎮,都有人在守著。隻要看到儀仗,一準飛奔迴來報信。縣翁,說來,咱們何必在此杵著?且迴衙裏守候,有消息再出來不行麽?」縣尉說道。
段知縣搖了搖頭:「自我上任本縣,上頭是第一迴下來,我若不殷勤一些,恐惹閑話,這又是何必?」
眾屬員聽他這麽一說,也就不再聒噪了。可四川的天氣那是出了名的,一到五六月份,那日頭能烤得你頭皮冒煙,偏生這個衙門口又沒個遮陰的地方,眾人就這麽烤著,已經有些撐不住了。
又等了一陣,忽聽縣尉笑道:「這還真會享受,我們縣衙上上下下還太陽底下曬著,他幾步路倒坐起滑杆來了。」
眾人望過去,也不知縣城裏哪家大戶出門,居然坐著涼橋,一閃一閃往衙門這方向過來。段知縣打量兩眼也沒說什麽,人家有錢,哪怕出門買趟菜,願意坐滑杆你管得著麽?卻見那乘滑杆到了縣衙門前竟停了下來,那涼橋上下來一個人,也不過就是三十多不到四十年紀,個頭不高,顯得有些清瘦,穿一領青色單衣,手裏搖把紙扇,腰裏還掛個墜兒,寸長的鬍鬚梳得整整齊齊,腦袋也梳得油光可鑑,眉宇間一股氣派,跟街上的販夫走卒顯然不是一樣。
知縣定睛看了,慌忙走上前去,拱手道:「長官下巡,下官有失遠迎,還望恕罪!」後頭的屬員們一看,這不正是李知州麽?怎麽這副打扮?俱都一擁而上行禮問候。
那知梓州李莫,原是陝西定戎軍人,幼時家貧,好讀書,後來金榜高中,幾經升遷,如今出知梓州。見射洪縣衙頭麵人物都出來,微微皺眉道:「我此來,非為公務,公等何必如此?」
段知縣迴頭看看,笑道:「下官上任,太守是頭一遭下來,不免隆重一些。下官本派人沿途接待,不想長官竟微服而來,有不周之處,還請……」
李莫扇子一搖,打斷他的話:「無妨,我不過久慕射洪風土人情,一時興起下來看看,到玉京觀燒柱香,謁陳拾遺讀書台。諸公不必如此,公務繁忙,都請迴吧。段知縣若有暇,陪我走走如何?」
這麽好一個跟長官親近的機會,段知縣哪肯放過?再加上,他與李知州有私交,關係很不錯,遂連連點頭道:「下官榮幸之至,這時近中午,是不是請長官先用了飯,下午涼快些,再去金華山上?」
後頭縣丞也道:「炎天暑熱,好歹請太守用了飯,吃碗茶,再去不遲。」
「就不必客氣了。」李知州見他們實在熱情,說完這話不再多言,自往滑杆上坐。段知縣見狀,便迴頭讓眾屬員迴去,曬了這麽久也夠辛苦的。又見李知州坐了滑杆,他心想我若坐官橋,則是在長官麵前托大。若隨轎走,又有失斯文,顯得諂媚了。
正作難時,李莫倒發現了,又從滑杆上下來,問他道:「此去金華山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