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麽意思?」皇帝問道。
「蕭朵魯不聲稱,不論宋遼結盟與否,其復國之誌都不會動搖。徐宣撫認為,雖然遼人宣稱是為復國,然集重兵於我邊境,不可不防。如今,遼軍占據著原西夏腹地,又保持著河西之暢通,恐怕其戰略重心,將逐漸東移。」吳拱道。
此話讓皇帝麵子上有些不好看,因為宋金議和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宋摒棄與遼國的同盟關係。可現在,遼軍突然增兵夏境,等於是說大宋跟大金這還齷齪著,又多了一個潛在的敵人。更不用說,因為宋主動摒棄與遼的同盟關係,原來借給契丹人的幾個州,估計也黃了。
原本是不喜歡打仗,再加上老丈人的關係才推動議和,沒想到,這迴又樹敵了。哎,當初大臣們怎麽不提醒朕?
想到這裏,方才的喜悅不免被沖淡了,又向吳拱道:「那當如何應付,武威王說過麽?」
「徐宣撫認為,雖然我朝主動摒棄盟約,不免觸怒契丹人。但遼國首要之務,仍是攻金復國。隻要情況不繼續惡化,當無問題。怕隻怕……」吳拱說在這裏,停了下來。
「怕什麽?」趙謹追問道。
徐良已經聽明白了,接著道:「怕隻怕,金遼聯起手來,那就不妙了。」
趙謹臉色一變,他怎麽也沒有想到,就是跟金人議個和,卻有可能導致這種惡果!早知道這樣,打死我也不跟女真人議和!原本根本沒把遼國當迴事,誰曾想……唉。
折彥質一直專心聽著,到此時漸漸聽出意思來,徐衛這是在嚇皇帝,嚇朝廷,好小子,跟你認識十幾二十年,這迴我才看清楚。一念至此,也奏道:「陛下,遼軍進駐夏境,確實是個潛在的威脅。但依臣看來,契丹人與我朝為敵的可能性並不大。隻要保持武力威懾,以及避免刺激遼軍,衝突的局麵當能避免。」
「當真?那這就要靠武威王了。」趙謹喃喃道。
一聽這話,折彥質心裏跟明鏡似的,徐衛,你的目的達到了。你立功在前,遼軍移師在後,現在任誰聽到這消息,隻怕都認為,川陝若離了徐郡王就要大亂了。
吳拱此時也道:「徐宣撫也是這般說,西軍畢竟與遼軍並肩作過戰,互相都清楚對方的實力。隻要在對金問題上,我朝保持分寸,不過分傾斜,衝突應該可以避免。」
「那是自然。」趙謹點頭道。
又說一陣,君臣方才散了。折彥質與徐良並肩出得勤政堂,吳拱在後。一路上,誰也沒說話,快到中書時,吳拱告辭離開,徐良囑咐了他幾句,迴頭往三省都堂去,卻見折彥質沒進中書,正跟大門那兒等著他。
當他走到跟前時,麟王笑道:「徐相,我與你們家老九也算是故交了,可今日我才發現,從前還是小看了他。」
徐良揣著明白裝糊塗:「麟王此話何意?」
「徐九是知道他樹大招風,又十分清楚遼軍一來,這簡直就是三國鼎立,以目前時局看,三方互相製衡,一時間是打不起來的。所以他先獻上捷報財貨,以悅上心,又聲稱遼軍東進,潛在威脅,恫嚇聖上。如此一來,他是穩如泰山吶。」折彥質笑道。
徐良輕笑一聲:「我家九弟不過是一介武夫,哪裏比得上麟王這齣將入相?」
「你不必多心,對徐九,我是佩服和推崇的。我也認為,他是坐鎮川陝不二人選,沒有人能替代他。隻是……」折彥質欲言又止。
「隻是什麽?」徐良問道。
「罷了,這迴他立下大功,聖上著你我商議封賞。怎麽?有什麽想法?」折仲古道。
「沒什麽想法,他已然是郡王爵,位極人臣,不必封賞,請聖上賜些東西便是。」徐良道。
「那怎麽行?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賞罰若不分明,怎麽服眾?徐衛軍功不在我之下,我都作得王,他怎作不得?依我看,他坐鎮川陝多年,封秦王或是蜀王也未嚐不可。」折彥質建議道。
「多謝大王美意,徐衛多次得到超擢,實不宜再加封賞,分功部下即可。」徐良一口迴絕。
「這我可不敢苟同,世人都謬讚我『功蓋當代』,然朝中許多大臣認為徐衛軍功不亞於我。此次聖上著你我為徐衛敘功,倘若不封,傳將出去世人還以為我妒賢忌能,氣量狹窄。我意已決,請官家敕封徐衛為秦王或蜀王。」折彥質說罷,折身進了中書大門。
徐良立在原地,臉上一時陰晴不定,這封郡王已是莫大的榮耀,若封得一字並肩王,大宋立國以來除宗室外,還真沒幾位,自然榮寵。可折彥質堅持讓九弟封一字王,是真如他所說,害怕世人非議,還是有意為之?不成,這事得攔下來,左右老九也不在乎這些虛名。
次日,折彥質就在麵聖之時提出,徐衛功大,當封王,他讓有司議出「秦王」和「蜀王」兩個封號,秦是指陝西,蜀是指四川,徐衛坐鎮川陝,封哪一個都可以。
但徐良卻再三反對,而且他反對的理由是,徐衛是武臣,比不得進士出身的折麟王,郡王已是榮寵至極,實不宜再加封賞,應當將其戰功分給部下。若實在要表彰他此次之功,可換其封號。
這場爭論,最後還是以徐良的勝利而告終。朝中畢竟大多數都是文臣,徐良的話很對他們的胃口。最後議定,皇帝禦筆親書,表彰徐衛,賞黃金二千兩,銀一萬兩,內府奇珍六件,無非就是玉璧古董什麽的。別看金銀兩樣好似都不多,但因為時下市麵上流通的都是銅錢,金銀著實是稀罕物,已經不少了。舍此之外,皇帝下詔,換其封號為「太原郡王」,以彰顯他此次收復太原之功。敘功完畢,即著內侍負著詔書,押著金銀賞賜,趕赴興元府不提。至於其他西軍將領,還要等有司詳細議定再作獎勵。
「蕭朵魯不聲稱,不論宋遼結盟與否,其復國之誌都不會動搖。徐宣撫認為,雖然遼人宣稱是為復國,然集重兵於我邊境,不可不防。如今,遼軍占據著原西夏腹地,又保持著河西之暢通,恐怕其戰略重心,將逐漸東移。」吳拱道。
此話讓皇帝麵子上有些不好看,因為宋金議和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宋摒棄與遼國的同盟關係。可現在,遼軍突然增兵夏境,等於是說大宋跟大金這還齷齪著,又多了一個潛在的敵人。更不用說,因為宋主動摒棄與遼的同盟關係,原來借給契丹人的幾個州,估計也黃了。
原本是不喜歡打仗,再加上老丈人的關係才推動議和,沒想到,這迴又樹敵了。哎,當初大臣們怎麽不提醒朕?
想到這裏,方才的喜悅不免被沖淡了,又向吳拱道:「那當如何應付,武威王說過麽?」
「徐宣撫認為,雖然我朝主動摒棄盟約,不免觸怒契丹人。但遼國首要之務,仍是攻金復國。隻要情況不繼續惡化,當無問題。怕隻怕……」吳拱說在這裏,停了下來。
「怕什麽?」趙謹追問道。
徐良已經聽明白了,接著道:「怕隻怕,金遼聯起手來,那就不妙了。」
趙謹臉色一變,他怎麽也沒有想到,就是跟金人議個和,卻有可能導致這種惡果!早知道這樣,打死我也不跟女真人議和!原本根本沒把遼國當迴事,誰曾想……唉。
折彥質一直專心聽著,到此時漸漸聽出意思來,徐衛這是在嚇皇帝,嚇朝廷,好小子,跟你認識十幾二十年,這迴我才看清楚。一念至此,也奏道:「陛下,遼軍進駐夏境,確實是個潛在的威脅。但依臣看來,契丹人與我朝為敵的可能性並不大。隻要保持武力威懾,以及避免刺激遼軍,衝突的局麵當能避免。」
「當真?那這就要靠武威王了。」趙謹喃喃道。
一聽這話,折彥質心裏跟明鏡似的,徐衛,你的目的達到了。你立功在前,遼軍移師在後,現在任誰聽到這消息,隻怕都認為,川陝若離了徐郡王就要大亂了。
吳拱此時也道:「徐宣撫也是這般說,西軍畢竟與遼軍並肩作過戰,互相都清楚對方的實力。隻要在對金問題上,我朝保持分寸,不過分傾斜,衝突應該可以避免。」
「那是自然。」趙謹點頭道。
又說一陣,君臣方才散了。折彥質與徐良並肩出得勤政堂,吳拱在後。一路上,誰也沒說話,快到中書時,吳拱告辭離開,徐良囑咐了他幾句,迴頭往三省都堂去,卻見折彥質沒進中書,正跟大門那兒等著他。
當他走到跟前時,麟王笑道:「徐相,我與你們家老九也算是故交了,可今日我才發現,從前還是小看了他。」
徐良揣著明白裝糊塗:「麟王此話何意?」
「徐九是知道他樹大招風,又十分清楚遼軍一來,這簡直就是三國鼎立,以目前時局看,三方互相製衡,一時間是打不起來的。所以他先獻上捷報財貨,以悅上心,又聲稱遼軍東進,潛在威脅,恫嚇聖上。如此一來,他是穩如泰山吶。」折彥質笑道。
徐良輕笑一聲:「我家九弟不過是一介武夫,哪裏比得上麟王這齣將入相?」
「你不必多心,對徐九,我是佩服和推崇的。我也認為,他是坐鎮川陝不二人選,沒有人能替代他。隻是……」折彥質欲言又止。
「隻是什麽?」徐良問道。
「罷了,這迴他立下大功,聖上著你我商議封賞。怎麽?有什麽想法?」折仲古道。
「沒什麽想法,他已然是郡王爵,位極人臣,不必封賞,請聖上賜些東西便是。」徐良道。
「那怎麽行?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賞罰若不分明,怎麽服眾?徐衛軍功不在我之下,我都作得王,他怎作不得?依我看,他坐鎮川陝多年,封秦王或是蜀王也未嚐不可。」折彥質建議道。
「多謝大王美意,徐衛多次得到超擢,實不宜再加封賞,分功部下即可。」徐良一口迴絕。
「這我可不敢苟同,世人都謬讚我『功蓋當代』,然朝中許多大臣認為徐衛軍功不亞於我。此次聖上著你我為徐衛敘功,倘若不封,傳將出去世人還以為我妒賢忌能,氣量狹窄。我意已決,請官家敕封徐衛為秦王或蜀王。」折彥質說罷,折身進了中書大門。
徐良立在原地,臉上一時陰晴不定,這封郡王已是莫大的榮耀,若封得一字並肩王,大宋立國以來除宗室外,還真沒幾位,自然榮寵。可折彥質堅持讓九弟封一字王,是真如他所說,害怕世人非議,還是有意為之?不成,這事得攔下來,左右老九也不在乎這些虛名。
次日,折彥質就在麵聖之時提出,徐衛功大,當封王,他讓有司議出「秦王」和「蜀王」兩個封號,秦是指陝西,蜀是指四川,徐衛坐鎮川陝,封哪一個都可以。
但徐良卻再三反對,而且他反對的理由是,徐衛是武臣,比不得進士出身的折麟王,郡王已是榮寵至極,實不宜再加封賞,應當將其戰功分給部下。若實在要表彰他此次之功,可換其封號。
這場爭論,最後還是以徐良的勝利而告終。朝中畢竟大多數都是文臣,徐良的話很對他們的胃口。最後議定,皇帝禦筆親書,表彰徐衛,賞黃金二千兩,銀一萬兩,內府奇珍六件,無非就是玉璧古董什麽的。別看金銀兩樣好似都不多,但因為時下市麵上流通的都是銅錢,金銀著實是稀罕物,已經不少了。舍此之外,皇帝下詔,換其封號為「太原郡王」,以彰顯他此次收復太原之功。敘功完畢,即著內侍負著詔書,押著金銀賞賜,趕赴興元府不提。至於其他西軍將領,還要等有司詳細議定再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