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賢卿忠君體國之心,讓人動容。」皇帝點頭贊道。說完這一句,好像就沒有其他話了,君臣二人一時間陷入沉默。


    就在此時,徐良又聽到一聲咳嗽。如同當日,他和秦檜同至勤政堂,報告劉光國上奏議和之事時一模一樣。一股無名之火登時衝上頭頂!婦人不得幹政!劉皇後如此張揚,明目張膽,簡直沒把祖宗家法放在眼裏!


    可徐良也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修行極為到家,表麵上不露分毫。倒是皇帝聽到這聲咳嗽,一時間竟如坐針氈,麵露難色。幾番掙紮,方才開口道:「徐卿,朕這段時間幾番思量,國家累年用兵,民力損耗將盡,如果短期之內再大規模舉師,恐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縱非如此,使得百姓困苦,於心何忍?我朝以仁治天下,朕雖誓言繼承先兄遺誌,但也不願為求邊功,而使生靈受害。因此,這議和……」


    原來,在接見徐良之前,劉皇後就再三提醒皇帝。徐良此時身不由己,處於被動,如果不趁此機會強迫他答應議和,等他奪情起復之後,就不好辦了。你說她一個婦道人家,頭髮長,見識短,哪懂什麽國家大事。隻不過因為要成全父親的功勞,所以非要堅持與金議和。


    而趙謹這個當皇帝的,不以國家利益為重,小兩口卿卿我我之時,就決定朝政,何其荒唐?更讓人無語的是,劉氏知道自己的丈夫性子暗弱,生怕他見徐良之後說不出嘴,還偷偷溜到勤政堂,躲在屏風後偷聽。


    徐良心中雖然無比憤恨,但還沒有失去分寸。他知道,現在皇帝還沒有正式下旨奪情,拿這事出來說,要挾的意味非常明顯!大丈夫,能屈能伸,等我過了這一關,自有計較!


    當時的情況,也容不得他細加考慮,隨即道:「迴聖上,臣這些日子在家中自思,也覺得累年用兵,民生極苦。況且,如今女真人已難對我朝形成重大威脅,短其之內,不宜再用兵。既然金人主動示好,這和談,或許可行。」


    趙謹見他這麽幹脆,竟有些不相信了,還問道:「賢卿當真如此想?」


    「此臣,肺腑之言。」徐良麵不改色。


    「那,那,這事,就如此定下?」皇帝問道。


    「但聽聖裁。」徐良道。


    「既如此,那徐卿明日便迴中書理政,朝廷離不開你。這議和是一樁大事,要抓緊辦理才好。」趙謹道。


    「臣遵旨。」徐良起身再拜。


    皇帝這迴辦事迅速,當天就下詔,命徐良奪情起復,仍舊擔任「尚書右僕射,平章軍國重事」。持續許久的風波,終告平息。好像是生怕徐良反悔一般,皇帝第二天又發上諭到中書,催促議和。


    中書省,三省都堂。


    徐良再次踏入這政事堂時,頗有點恍若隔世的感覺。屬官仍舊是那些人,沒什麽變化,獨獨不同的是,在他辦公堂的對麵,已經坐著一個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人。


    「徐相。」屬官們仍舊恭恭敬敬地向他問候。徐良立在門口,隻點頭而已,經過一番思量,他沒有進自己的辦公堂,而是走向了對麵。


    到了門口,已經看到裏麵有一人正埋案疾書,徐良心裏也不知是個什麽滋味,良久,方才開口道:「大王一向可好?」對方在公來說,是首相,又是王爵。在私,又是前輩,徐良理當主動來見。


    折彥質抬起頭來,其實他早聽到徐良來了,不過是故意不出來罷了。畢竟是前輩,總要端點架子。現在見徐六親自來問,也趕緊起身,繞過案桌出來,笑道:「徐相,別來無恙?」


    徐良方才喪母,能說什麽?折彥質大概也感覺到自己失言,忙道:「老太君過世,於公於私,我本該親自到府致哀,隻是差遣在身,由不得己,還望徐相見諒,節哀順便。」


    「心領了,自今以後,大王與我同為輔弼,還願同心戮力,共佐君王。」徐良道。


    「這是自然,本王久在地方,這中樞的事務已經生疏了,少不得要仰仗徐相,還望不吝賜教。」折彥質也說得客氣。


    「好說,好說。」徐良道。兩人始終隔著一道門檻,你沒有出來,我也沒有進去。


    在簡單的寒暄和問候之後,兩人各自轉身,他們麵對麵時臉上客氣的笑容,頓時都一掃而光。


    兩相同堂理政已成定局,接下來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議和。有了上諭,兩位宰相都沒有異議,遂知會淮南前線,讓劉光國向耶律馬五轉達這個意思。劉宣撫聞訊大喜,迫不及待地將消息傳遞給了馬五。而馬五,也是望眼欲穿,火速迴報燕京。到了七月,由大金右丞相完顏亮親自挑選人員組成的大規模使團,已經從燕京出發南來。


    興元府 川陝宣撫處置司


    徐郡王近來動作不斷,除西軍正軍以外,所有弓箭手、番兵、鄉兵、勇壯,全部解除任務和訓練,隻幹一件事情,屯田。又撥下專款,用於修復漢中和關中平原上的幾處大型水利設施;徵召來的民夫,也全部放迴原籍。


    除了民生措施以外,政治上徐郡王也沒有手軟。他將成都知府和興元知府對調,用明升暗降的辦法,給四川部分官員敲個警鍾。涇原帥王稟致仕,又命徐成暫代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隻等扶正。


    如果你以為徐衛這是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就錯了。出征歸來以後,他密集調整各帥司的中上層軍官,尤以環慶路為首。李彥仙,劉琦等人都身居要職。除此之外,他又將從西軍抽調出來的將官,派往河東各軍中任統兵官,加緊訓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默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默然並收藏宋閥最新章節